 
			 
				老子之道,高深精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读老子,观历史,品人生,能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一言以蔽之”者,惟《老子》矣!
南怀瑾先生解读《老子》以经解经,以史为鉴,借助老子自证的现身说法,包罗诸子百家思想之精华,融会古今中外学说于一炉,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将晦涩深刻的经史典籍娓娓道来。
老子之道,高深精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所谓一百个人读《老子》,便会有一百种不同的感悟,因为每个人都在著述中寻找着自己的人生痕迹,无论是《老子》的原文,还是南怀瑾先生的解读,细细品味,语有回甘,掩卷而思,幡然有悟。
本书作者在南怀瑾先生解读《老子》的基础上,融会儒佛之道,结合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进行拓展,在博大精深的道家学说中领悟处世智慧,解决现代人心灵空虚、灵魂无所归依的困惑,为我们开辟了一块心灵栖息地。
赵一,畅销书作家、图书策划人。大学毕业后即进入图书出版行业,至目前为止,已策划出版图书上百部,在社科励志、青少年益智教育、大众保健、女性美容等众多领域均有畅销代表作。
第一章 道,妙不可言
难易的相对论
“高下相倾”中的真理
有无的相生相灭
无为之中的大有所为
不可言说的道
成有因,败也有因
道的真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第二章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不盈不满,雅量容天下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观水学做人
矢上无须再加尖
老子传给后人的“三件宝”
第三章 出世心境入世行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抛弃“劳生”,追求“徐生”
若有若无的把握,不必太执着
眼见不一定为实
“曲线救国”的处世艺术
“四不”的领导哲学
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四章 心中有道,走好自己的路
天纵睿知,大智若愚
“愚者”的真智慧
极私就是至公
人生如局棋,输赢无定论
心中有道,走好自己的路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人生像一场旅行,用心欣赏沿途风光
人生准则: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第五章 毋用乱世换取贤德的假面
老子:被误解的“阴谋家”
“尚贤”偏方的后遗症
人乃万物之盗
浮于表面的仁义道德
成者王侯败者寇,因果循环是天道
贤德的代价
第六章 声色货利多陷阱
不在名利上争先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声色货利多陷阱
聪明反被聪明误
欲望犹如无底洞,知足才能常乐
“唯”和“阿”的深层含义:真诚不佞和虚伪造作
智慧与奸诈之间的一线之隔
第七章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顺应天道,无须执着
言传不如身教
无用之材有大用
理所当然,何必居功
顺其自然是最大的善举
老子的长生秘诀:营魄抱一
第八章 心如空谷,返璞归真
保持初心,坚守本性
善恶没有绝对的标准
打破虚空乃真静
保持纤尘不染的心
直心是道场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本心
第九章 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难以摆脱的四种宿病: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老子认为的人生价值:参赞天地之化育
前世劫灰与后世资源,保护环境与珍爱生命
人生的最高境界:见素抱朴
大地讲授的一堂课
重是轻的根源,静是躁的主宰
道在寂寥人世间
附录:《道德经》
上篇 道经
下篇 德经
第五章毋用乱世换取贤德的假面
老子:被误解的“阴谋家”
《老子》,五千文,包罗万象,绝妙精微,有人将其视作“权术”之源,实乃以偏概全,断章取义。
正如鲁迅先生解读《红楼梦》时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不同的人从《老子》中读出的是不同的东西,没有人能够穷尽老子的本意,所谓权谋家从中读出的阴谋之术不过是老子道学中层次最为低下的“微明”境界而已。
南怀瑾先生调侃说老子是替后人背了黑锅,只因其本意被后世曲解。老子处世讲求用阴柔,不用刚强,凡事顺其自然,顺势而行,不勉强而为。世间所有的事物——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皆由阴阳组成,相互依存,互不分离。阴与阳,是阴柔阳刚的辩证统一,一体两面,相辅相成。老子看到了发展着的事物之间的矛盾性,也看到了矛盾事物两个方面的相互转化,以否定达到肯定。
古人常以“阴”字来表达“顺道”,后人因此常常误解老子的阴柔之学,《汉书·艺文志》中说,所谓道家之人,大部分都出现在历代史官的笔下,史官借此来记述成败存亡之道、趋福避祸之法,谈古论今,最终告诫世人,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是处世的方略。后世许多人以一己之见将老子归入谋略学的主流,认为老子的谋略学是玩弄阴谋之术,实在有失偏颇。对此,可以从一个历史人物身上找到答案。
陈平,西汉初阳武人,一生足智多谋,善于摆脱各种困境,常能立于不败之地。陈平与张良共同辅佐刘邦,为其出谋划策,虽然在刘邦最后评论之所以取得天下之时,仅提到张良、萧何和韩信三人,未对陈平有何评论,但陈平的确是一位深谋远虑的国相。在刘邦大杀功臣,飞鸟尽,良弓藏,朝廷上下人人自危之时,在吕后当政,宫廷矛盾极其尖锐之时,陈平都能安然立于潮头浪尖,躲过险滩暗礁,其立身处世之高明,令人佩服不已。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汉丞相陈平年轻时,酷爱钻研黄老之术,当他在砧板上分割祭肉之时,曾感慨:“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如果让我来分配天下,我也能像分肉一样让众人信服。陈平彷徨于楚魏之间,最终归附刘邦,胸中多妙计,数次解决纷繁的危难,消除国家的祸患。吕后执政时期,诸事多有变故,但陈平竟能自免于祸,安定汉室,保持荣耀的名望终身,被称为贤相,难道不是善始善终吗?假若没有才智和谋略,谁能做到这一步呢?然而,陈平曾说:“我经常使用诡秘的计谋,这是道家所禁忌的。我的后代如果被废黜,也就止住了,终归不能再兴起,因为我暗中积下了很多祸因。”果然,此后陈平的曾孙陈掌靠着卫家亲戚的关系,希望能够接续陈家原来的封号,但终究未能实现。陈平的话可以为道家老子明证,道家绝不崇尚阴谋权术。
千百年来,世人对老子道学的理解多半停留在较低的层次,认为老子的思想是消极避让、不思进取的隐士哲学和明哲保身、与世无争的处世哲学,其实这仅仅是流于表面的误读而已。
老子往往将道的本体与作用,混合在一起讨论,想要把《老子》的内涵完全表达出来,是十分困难的,尤其在入世应用之道方面,常常牵涉到许多历史哲学上的问题。所谓的老庄之“道”,都是出世的修道和入世的行道,相互掺杂,只有利用史实,加以选择,透过事实的表层,才能抓住本质,接近形而上道。因此,读老庄如读《孙子兵法》一样,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应用无方,妙用无穷。与其说老子是一位工于权术的阴谋家,倒不如说他是一位效法天道来谋求人道的思想家。
“尚贤”偏方的后遗症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南怀瑾先生在这里强调古书上的“民”,即现代语中的“人们”或“人类”,并非指臣民,老子的口吻并非居高临下,而是循循善诱。简单说来,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专门标榜贤德的人,人民就不会你争我夺发生纷争。许多人不理解老子为何让人“不尚贤”,其实其中另有深意。
老子身处的春秋时代,正是分崩离析、动乱衰败的初始,乱象已蔚,人为之过。因此,他更进一步深刻地指出,当时治疗“乱世之争”的“尚贤”偏方,其后果是有莫大后遗症的。唐代罗隐曾诗云:“逼脸横颐咽复匀,也曾谗毁也伤神。自从鲁国潸然后,不是奸人即妇人。”历代史实告诉我们,所有破坏社会安定,导致历史文化一再变乱的,大概都是“不是奸人即妇人”。贤能的标准,千古难下定论,但推崇贤者的结果,却会导致许多虚伪不一的言行。“天下人才,贤士固然难得。贤而且能的人才,又具有高明晓事的智慧,不炫耀自己的所长,不标奇立异,针对危难的弊端,因势利导而致治平的大贤”,更是难得。
当时各国诸侯,为了争地称霸,不惜任何代价网罗天下才能智士。凡是才智之士,便统称为“贤者”。殊不知,这一类的贤者愈多,则天下的乱源也就愈难消弭。所以老子提出不要一味提倡贤德之士,以免产生许多虚伪狡诈的言行。
在此,我们可以读读庄子曾讲过的一个故事,体验其中的异曲同工之理。
孔子的徒弟子贡前往南方的楚国游历,返回晋国,经过汉阴时,看见一位老人在菜园中劳动。这位老人凿通一条地道到井边,抱着瓮装水过来灌溉,费了很大的劲儿,效果却很差。子贡说:“现在有一种机械,每天可以浇灌一百块菜园,用力很少但效果很好,老人家不想要吗?”种菜老人抬起头来看着子贡说:“怎么做呢?”子贡说:“削凿木头做成机器,后面重前面轻,提水就像抽引一样,快得像沸水流溢。这种机械叫作桔槔。”
种菜老人面带怒容,讥笑子贡说:“我听我的老师说,‘使用机械的人,一定会进行机巧之事;进行机巧之事的人,一定会生出机巧之心。机巧之心存在于心中,就无法保持纯净状态;无法保持纯净状态,心神就会不安宁;心神不安宁,是无法体验大道的。’所以,我不是不懂得使用机械,而是因为觉得羞愧才不用的。”子贡满脸羞愧,低着头不说话。
庄子的这个故事并非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是在反对科学,他其实是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若在机巧之路上迷途不返,就只会在机巧之路上越走越远。就像一个追赶自己影子的人那样,自己跑得越快,影子也跑得越快,永远没有追到的一天。
摒弃“机心”,其实与老子的“不尚贤”类似,即与其让人们追求一个“贤德”的标准,不如保持内在朴实的本性,以免“画虎类狗”,背离自然之道。
南怀瑾先生解释,“尚贤”“不尚贤”究竟孰对孰错,都不是关键所在,重点在于居上位的为政之人,对待任何事,如果都不特别标榜某一个标准、某一个典型,那么有才智的人,会依照自然的趋势发展;才能不足的人,也会安守本分。倘若标榜怎样才是好人,那么人们为了达到目标,便会不择手段去达到标准的模式。在争的过程中,利用手段权术,反而使人事紊乱。
一个皇帝想要整修京城里的一座寺庙,他派人去找技艺高超的设计师,希望能够将寺庙整修得美丽而又庄严。后来有两组人员被找来了,其中一组是京城里很有名的工匠与画师,另外一组是几个和尚。由于皇帝不知道到底哪一组人员的手艺比较好,于是就决定给他们机会做一个比较。皇帝要求这两组人员各自去整修一座小寺庙,而这两个组互相面对面。三天之后,皇帝要来验收成果。
工匠们向皇帝要了一百多种颜色的漆料,又要了很多工具;而让皇帝感到奇怪的是,和尚们居然只要了一些抹布与水桶等简单的清洁工具。三天之后,皇帝来验收。他首先看了工匠们所装饰的寺庙,工匠们敲锣打鼓地庆祝工程的完成,他们用了非常多的颜料,以非常精巧的手艺把寺庙装饰得五颜六色。
皇帝满意地点点头,接着回过头来看和尚们负责整修的寺庙。他看了一下就愣住了,和尚们所整修的寺庙没有涂任何颜料,他们只是把所有的墙壁、桌椅、窗户等都擦拭得非常干净,寺庙中所有的物品都呈现出它们原来的颜色,而它们光亮的表面就像镜子一般,反射出从外面而来的色彩。天边多变的云彩、随风摇曳的树影,甚至是对面五颜六色的寺庙,都变成了这座寺庙美丽色彩的一部分,而这座寺庙只是宁静地接收这一切。皇帝被这庄严的寺庙深深地感动了,当然我们也知道最后的胜负了。
显而易见,老子所推崇的无非是和尚所整修的寺庙,只要拂拭洁净,一切还其本来面目,便是最美丽的,不必特意去追求什么。
其实,人类社会对人与人之间的是非毁誉,很难有绝对的标准。人们无论位高位低,对于互相怨憎的诽谤以及相互称颂的赞誉,都要小心明辨,不可偏听而受其迷惑。领导者更应如此,一旦先入为主,便会陷入“偏方后遗症”的不治之祸中。
……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流畅且富有启发性的,它没有试图去“改造”老子的原文,而是像一面清晰的镜子,将原著中的光芒反射出来,并且用现代人的视角去打磨这面镜子,让光线更聚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知足常乐”的探讨。很多解读往往将“知足”简单地等同于“不思进取”,但这本书却深刻地指出了老子所说的“知足”是一种内在的圆满,是认识到外界的给予终究有限,而内心的探求才是无限的源泉。这种细致入微的辨析,帮助我区分了真正的安宁与被动的妥协。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排毒”,把我从外界无穷无尽的欲望拉扯中暂时解脱出来。而且,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画面感,读起来丝毫不枯燥,常常能激发出我主动去查阅更多相关资料的热情。
评分我是一个比较注重逻辑和结构的人,以前看一些传统文化解读书籍,常常因为内容跳跃性太大而感到困惑。然而,这本书在结构安排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似乎遵循着一种“由表及里、由小到大”的讲解路径。比如,在谈论治国之道的“太上,下知有之”时,它会先从个人如何保持谦逊、不彰显其才能讲起,层层递进,最终落实到宏观的治理层面。这种由微观到宏观的铺陈,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可接受性和实践性。它让我明白,任何伟大的原则,最终都要落实到我们日常言行中的每一个微小选择上。这本书的论述是极其审慎的,它不会给出任何武断的结论,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体悟”老子的境界。我读完后,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得到了极大的优化,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加全面和立体了。
评分说实话,我过去对传统文化典籍总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那玩意儿太“玄乎”,跟现代生活格格不入。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的行文结构非常巧妙,不是那种按章节死板讲解的教科书模式,更像是一场循序渐进的引导。作者在阐释老子思想的某一个核心观点时,总会穿插一些历史典故,或者引用其他先哲的言论来做对比和印证,使得老子的思想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置于一个宏大的中华智慧谱系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它对于“柔弱胜刚强”的论述。书中通过对水和婴儿的比较,生动地展现了看似弱小的事物如何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和韧性。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职场竞争中的一些“硬碰硬”的做法,意识到有时候退一步,反而能积蓄更大的力量。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普及知识,更在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具弹性的处世哲学。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的启蒙之作,尤其是在面对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哲学概念时。我记得刚开始接触老子的时候,那种文字的晦涩感简直让人望而却步,总觉得是在听天书。但是,这本书的作者,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古老的智慧,用一种极其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语言娓娓道来。比如讲到“道可道,非常道”的时候,他没有直接去啃那些术语,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小例子,比如河流的流动、风的无形,来阐释“道”的本质——一种不可言说、但又无处不在的规律。读起来一点都不累,反而像是在听一位智者在茶馆里闲谈,轻松中蕴含着深意。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无为”这个概念的解读,它不是教你什么都不做,而是教你在恰当的时机,顺应自然规律,减少不必要的干涉和对抗。这种思维方式,极大地缓解了我过去那种“事事都要掌控”的焦虑感。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让老子的智慧“活”了起来,不再是尘封在故纸堆里的经典。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作者那份对经典深深的敬畏和融会贯通后的自然流淌。它不像某些流行的心灵鸡汤,读完后热血沸腾但转瞬即逝,而是像一坛陈年的老酒,初尝清冽,回味悠长。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涉及宇宙观和本体论的部分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精准度。例如,对于“有”与“无”的辩证关系,作者没有采用二元对立的简单分析,而是深入探讨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动态过程。这种辩证思维的培养,对提升我自身的分析能力帮助巨大。在生活中,我发现自己面对冲突和不确定性时,不再急于站队或做判断,而是会先去思考“无”的那一面——那些尚未显现的可能性和空间。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解读老子的书,不如说是一本教你如何安静下来,倾听内心和宇宙低语的工具书。
评分凑单买的,可以一看
评分凑单买的,可以一看
评分凑单买的,可以一看
评分最近喜欢南怀瑾的书,买几本看看
评分凑单买的,可以一看
评分发货很快
评分发货很快
评分发货很快
评分非常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