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设计与工程实践

接地设计与工程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丛远新 等 著
图书标签:
  • 接地设计
  • 接地工程
  • 电气接地
  • 电力系统
  • 安全用电
  • 防雷接地
  • 接地规范
  • 接地测试
  • 接地维护
  • 电气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63467
版次:1
商品编码:11490537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5
字数:2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电力、建筑电气等领域从事接地设计的电气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学习使用

相关阅读:

《——高压运行维修取证全程指导 》

《:设计、安装、修复和环境影响》

《(第3版)》

《——原理、特性和可靠性》(器件部分涵盖了当前电力电子技术中使用的各种类型功率半导体器件,收入了近年来有关功率半导体器件新的成果)

《》 (既注重理论分析,又近密结合数字仿真和实验。)

内容简介

  《接地设计与工程实践》共分16章,包括接地基本原理,土壤电阻率勘测、分析,接地电阻常用计算公式,接地设计原则,注意从整体直观上理解接地——形状篇、电阻率篇,软件程序——掌握卓越的接地技术迅捷之路,接地电阻值测量,快速掌握卓越接地技术的黄金法则,择取接地材料的黄金法则,关于接地材料的选择参考,发电厂、变电所接地,输电线路杆塔接地,通信接地,“中国特色”接地,当前接地建设的主要问题。本书提供大量具有代表性的翔实的工程案例及配套的电脑程序,还首次给出了接地模块的正确计算式及计算程序,可帮助从业者短期内能力超过一些具有十数年工作经验的工程师。

内页插图

目录

接地设计与工程实践目录序言
前言
温馨提示
第1章 接地基本原理
1.1 常用配电用电设备的接地
1.1.1 TT接地系统
1.1.2 TN-S接地系统
1.2 人身安全接地
1.2.1 总则--特殊设备
1.2.2 总则--特殊的固定设备
1.2.3 总则--通过线和插头连接的设备
1.2.4 总论
1.3 发电厂、变电所接地
1.3.1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接地
1.4 防雷保护--接地的延伸
第2章 土壤电阻率勘测、分析
2.1 单极法
2.2 温纳(winner)四极法
2.3 视在电阻率
2.3.1 两层土壤视在电阻率
2.3.2 如何解析两层土壤视在电阻率
2.4 接地地网设计中电阻率分层解析和接地电阻值计算研究
2.4.1 概述
2.4.2 秦皇岛某220kV变电站工程案例
2.4.3 秦皇岛某220kV变电站工程案例的进一步分析
2.4.4 某勘测设计院的改进措施及启发意义
2.4.5 结论
2.5 某220kV变电站土壤电阻率测量说明书
2.5.1 测量概况
2.5.2 测量方法
2.5.3 资料解释
第3章 接地电阻常用计算公式
3.1 半球、圆盘工频接地电阻公式
3.1.1 半球
3.1.2 圆盘
3.2 常用人工接地极工频接地电阻公式
3.2.1 垂直接地极的接地电阻计算
3.2.2 不同形状水平接地极的接地电阻计算
3.3 架空线路杆塔接地电阻的计算
3.4 网状接地极接地电阻计算式
3.4.1 水平接地极为主边缘闭合的复合接地极(接地网)的接地电阻--精确计算
3.4.2 水平接地极为主边缘闭合的复合接地极(接地网)的接地电阻--简化计算
3.5 变电站接地电阻的计算
3.5.1 简化计算
3.5.2 复合地网接地电阻值的计算
3.6 两层土壤的接地电阻计算公式
3.6.1 水平地网
3.6.2 垂直接地极
3.7 接地模块接地电阻计算式
第4章 接地设计原则
4.1 系统设计原则
4.2 垂直接地极
4.2.1 垂直接地极对单根水平接地极接地电阻的影响
4.2.2 垂直接地极对大中型地网(网状接地极)接地电阻的影响(均匀土壤)
4.2.3 如何应用垂直接地极高效降阻(考虑土壤电阻率均匀的情况)
第5章 注意从整体直观上理解接地--形状篇
5.1 整体直观能力于接地价值意义
5.2 最佳经济、高效接地极形式
5.2.1 启示一避免低效的模块状接地
5.2.2 启示二有关接地模块的大致研究
5.2.3 启示三避免半球形立体地网接地
5.3 垂直接地极
5.3.1 启示--离子接地极
5.3.2 离子接地极问题
5.3.3 离子接地极对大型地网的影响
5.3.4 改善多大区域土壤才能对大型地网产生较大效果
5.4 半球
5.5 闭合地网--平板
5.6 降阻剂
5.7 实践一
5.8实践二
第6章 注意从整体直观上理解接地--电阻率篇
第7章 软件程序--掌握卓越的接地技术迅捷之路
第8章 接地电阻值测量
8.1 三极法
8.2 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电阻测量
8.3 DL/T475-2006取得的进步以及当下接地电阻测量的普遍问题
第9章 快速掌握卓越接地技术的黄金法则
9.1 奥卡姆剃刀
9.2 奥卡姆剃刀原则在接地方面的应用
9.2.1 剃掉最易使人陷入无限愚蠢的复杂理论
9.2.2 剃掉困难、集中精力发展简易的大智慧
第10章 择取接地材料的黄金法则
10.1 降阻剂
10.2 纳米碳防腐导电涂料
10.2.1 涂刷完毕后再运去现场施工
10.2.2 在接地沟中铺设好后再涂刷
10.2.3 小结
10.3 阴极保护
10.3.1 阴极保护简介
10.3.2 接地网阴极保护现状
10.3.3 为何接地网阴极保护设计如此艰难
10.4 铜覆钢(铜包钢、铸铜钢、镀铜钢)
10.4.1 冷拉铜覆钢(铜包钢)
10.4.2 连铸铜覆钢(铸铜钢、铜铸钢)
10.4.3 电镀铜覆钢(镀铜钢、铜镀钢)
第11章 关于接地材料的选择参考
11.1 交流电气装置的截面积选择
11.2 防雷接地装置的材料和截面积选择
第12章 发电厂、变电所接地
12.1 常规地网
12.2 长垂直接地极
12.2.1 某110kV变电站接地改造工程方案
12.3 无开挖深埋辐射形接地极接地技术
12.3.1 无开挖论深埋辐射形接地技术在某110kV变电站中的应用
12.4 解析当前变电站接地的几点重要缺陷和隐患
12.4.1 忽视前期勘测或者勘测、分析不到位,造成重大的长远经济损失
12.4.2 忽视腐蚀,导致重大损失
12.4.3 忽视载流点的焊接质量,直接导致高达24%的直接损失
12.4.4 网内测量,导致重大隐患
12.4.5 忽视局部跨步电压、接触电压,导致严重的安全隐患
12.4.6 总结
12.5 某120kV变电站接地方案及点评
12.5.1 第一次常规降阻
12.5.2 第二次深井接地降阻
12.5.3 第三次深埋辐射形接地极降阻
12.5.4 此120kV变电站接地方案计算说明
12.5.5 此120kV变电站接地方案综合总评
第13章 输电线路杆塔接地
13.1 接地电阻要求
13.1.1 GB50169-200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13.1.2 GB/T50065-2011《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
13.2 方案设计计算
13.3 某双回500kV输电线路接地装置及其点评
13.4 某500kV改迁输电线路接地装置及其点评
13.5 某220kV送电线路接地装置及其点评
13.6 某1000kV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
13.7 某±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设计点评
13.7.1 电阻率小于2000Ω·m
13.7.2 电阻率为2000~6000Ω·m
13.7.3 综合点评
第14章 通信接地
14.1 引言
14.2 关于地网要求
14.3 关于接地电阻含糊要求
14.4 雷害事故与接地电阻值几无关系的误区之分析
第15章 工程实践及遇到的问题
15.1 综合接地一(网状接地)
15.1.1 大致情况
15.1.2 解析
15.2 综合接地二(辐射形接地)
15.3 综合接地之小结
15.4 名校设总、总工的水平常"不及"中学学历的工程师么?
15.4.1 名校设总与中学学历工程师的典型案例(1000kV特高压输变电线路面临的重要隐患)
15.5 复合接地体
15.6 降阻剂
15.6.1 输变电线路
15.6.2 变电站
15.6.3 降阻剂发展趋势
15.7 接地模块
15.7.1 接地模块的流行
15.7.2 接地模块的发展趋势
15.8 离子接地棒
15.9 对其他问题的探讨
15.10 最佳性价比接地方案
15.11 阴极保护、纳米碳防腐导电涂料
第16章 当前接地建设的主要问题
16.1 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人身安全接地
16.2 将接地材料与降阻效果混为一谈
16.3 急功近利
16.4 总结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l章 接地基本原理
  关于接地的定义,不同的规范不尽相同,一般认为,接地是电气设备的可导部分与地(或可用来代替地的导体)的电气连接。我国行业标准DI/T 621—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对接地的定义如下:
  接地——将电力系统或建筑物中电气装置、设施的某些导电部分,经接地线连接至接地极。
  其中,接地极、接地线的定义分别如下:
  接地极——埋人地中并直接与大地接触的金属导体,称为接地极。兼作接地极用的直接与大地接触的各种金属构件、金属井管、钢筋混凝土建(构)筑物的基础、金属管道和设备等称为自然接地极。
  接地线——电气装置、设施的接地端子与接地极连接用的金属导电部分。
  但凡用电,就得有电位差(譬如,没有220V的电位差,就不可能有我们的日常用电),可若电位差因故障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则会导致危险甚至致命的事故(譬如电热水器漏电导致电位差转移至人体上,则会造成致命的后果,事实上这样的事故年年都有报道)。然而,故障却是无法避免的,无论电气工程师作多大的努力,都无法绝对避免,为此,必须有合理的接地系统以最快的方式消除这些可能产生的故障电流,为此,就得实现最低的接地电阻值。
  DI/T 621—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中按照用途将接地分为如下4类:
  1)工作(系统)接地——在电力系统电气装置中,为运行需要所设的接地(如中性点直接接地或经其他装置接地等)。
  2)保护接地——电气装置的金属外壳、配电装置的构架和线路杆塔等,由于绝缘损坏有可能带电,为防止其危及人身和设备的安全而设的接地。
  3)雷电保护接地——为雷电保护装置(避雷针、避雷线和避雷器等)向大地泄放雷电流而设的接地。
  4)防静电接地——为防止静电对易燃油、天然气贮罐和管道等的危险作用而设的接地。
  下面结合几种最常见接地类型展开讨论:
  1.1 常用配电用电设备的接地
  接地最重要的一大作用就是保护人身安全,这非常必要,然而却常常被忽视。
  ……

前言/序言

  本书与其他接地书籍的最大不同之处是更接近工程的实际,通过大量的工程实例,结合理论知识,给出了接地理论、接地设计的精华。接地是一个系统工程,理论性很强,但是其最大的特点还是每一个接地网模型的计算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接地工程人员除了要有较深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不管是接地的设计人员、监理、施工单位或是业主,都能通过本书快速地学习到接地工程中常用的技术方法和理论计算,同时还能避免一些设计方面常见的错误,辨识施工方面常见的“内幕”、“黑手”,从而能较快地提高自己的接地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对推进国内接地领域的进步来说,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另一方面,本书还实际地指出了长期以来国内接地领域上的弊端,在专业的设计人员眼里看来,某些产品是“伪科学”的,但是行业的技术能力较低以及“利”字当头的影响,造就了某些产品大量不科学地应用。既然是“伪科学”,就终究会有撕下面具的一天。只有更多工程人员掌握了接地理论知识,才能够及时辨别这类花样不断翻新的“新技术”的真实面目。
  对于一个接地装置来说,接地电阻主要由以下4部分组成:设备与接地引下线的接触电阻;接地引下线及接地网的导体电阻;接地网与地(士壤) 的接触电阻;士壤电阻率。
  要降低接地电阻,不管采用什么样的降阻方案或者理论计算,都要从上述4处着手才能实现。
  1.设备与接地引下线的接触电阻
  导体都是有电阻的,两个导体连接在一起,还会增加一个接触电阻。所以,我们在做设备的接地设计和测量时,就必须从这源头开始解决第一个接地电阻。铜材质的接地体和铝材质的接地体的连接不使用过渡片、设备运行后不注意对接地端子的维护、接地端子锈腐严重、测量接地电阻时夹头与地网接触不良、接触点生锈等,都是常见的不注意处理设备与接地引下线的接触电阻的错误。
  2.接地引下线及接地网的导体电阻
  前面说,导体是有电阻的, 因此引下线和地网的导体电阻,也是接地电阻的一部分,但是,这一部分影响却非常小。曾经有个变电站接地电阻比较难降下来,马上有人说为什么用扁钢做接地体,用铜下就马上降下来了,然后把元素周期表背一通,显然铜导体的电阻率比铁的电阻率低很多。对于高压输电来说,导体电阻率影响确实非常大,但是对于接地来说,影响微乎其微。
  ……
《建筑节能与绿色设计导则》 内容简介: 《建筑节能与绿色设计导则》是一本面向建筑师、工程师、开发商、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关注可持续建筑发展领域的专业人士和研究者的权威参考手册。本书深入探讨了在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和能源危机背景下,如何通过科学的设计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精细的工程实践,最大化地提升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并最大程度地减少其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本书结构清晰,内容全面,涵盖了从宏观的建筑规划到微观的材料选择,从被动式设计策略到主动式节能技术的方方面面。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的汇集,更是一份实操性极强的指南,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并应用最前沿的绿色建筑设计原则和工程方法。 核心内容板块: 1. 建筑规划与场地设计: 气候适应性规划: 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优化建筑的朝向、体型、密度和绿化布局,以最大化利用自然通风、采光和遮阳。 场地微气候调控: 探讨了通过景观设计、水景设置、透水铺装等手段,改善建筑周边的微气候,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减少对空调系统的依赖。 可再生能源整合: 介绍了在场地设计阶段就考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潜力,包括建筑屋顶、立面及周边区域的光伏板布局,以及小型风力发电机组的选址与集成。 2. 围护结构优化设计: 高性能保温隔热系统: 深入分析了不同保温材料的性能特点、应用方式及其对建筑能耗的影响。重点讲解了墙体、屋顶、楼板等部位的保温隔热构造要求,以及如何有效避免热桥效应。 高效门窗系统: 详述了低辐射(Low-E)玻璃、断桥铝合金、多腔体隔热窗等高性能门窗的选用原则、技术参数及安装要点,以降低通过门窗的传热和漏风。 气密性与可控通风: 强调了建筑外壳气密性对于节能的重要性,并介绍了针对不同建筑类型和使用需求的通风策略,包括自然通风、机械通风和新风系统,以及能量回收通风(ERV)/热回收通风(HRV)技术。 3. 建筑设备节能技术: 暖通空调(HVAC)系统优化: 详细介绍了高能效比的空调设备选型、变频技术、智能控制策略,以及辐射供暖/供冷、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等节能技术的应用。 照明节能设计: 探讨了LED照明技术、日光感应控制、分区域控制、智能照明管理系统等,以大幅度降低照明能耗。 给排水节能措施: 介绍了节水器具的选用、雨水收集与回用、中水处理与再利用技术,以及热水系统的高效设计与保温。 4. 绿色建材与室内环境品质: 可再生与回收材料应用: 鼓励使用竹材、木材、再生混凝土、回收金属等环境友好型建材,并详细介绍了其性能评估和应用指南。 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材料: 强调了选择低VOCs排放的涂料、粘合剂、地板等室内装修材料,以保障室内空气质量。 室内热舒适性与采光: 结合被动式设计和主动式控制,分析了如何创造一个既节能又舒适的室内环境,包括优化自然采光、提高热舒适度,以及减少眩光。 5.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与认证: 国内外主流绿色建筑评估标准: 介绍了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AS)、LEED、BREEAM等国际通行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帮助读者理解其评估维度和认证流程。 性能化设计与模拟分析: 强调了使用建筑性能模拟软件(如EnergyPlus, eQUEST等)进行能耗模拟、日照分析、自然通风分析的重要性,以优化设计方案并预测建筑性能。 全生命周期评估(LCA): 引入了建筑材料、施工过程及建筑使用维护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评估概念,倡导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6. 工程实施与运营管理: 绿色施工技术: 探讨了节能减排的施工方法,如减少建筑垃圾、优化运输、采用预制构件等。 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并网与运维: 提供了关于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系统安装、调试、并网及日常维护的实用建议。 建筑能效监测与优化: 介绍了建筑能效监测系统的组成、数据分析方法,以及通过持续监测和反馈,实现建筑能耗的动态优化和精细化管理。 《建筑节能与绿色设计导则》以其严谨的科学理论、丰富的工程案例、实用的技术指南和前瞻的视野,为推动建筑行业向更可持续、更高效、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重要的指引。本书将成为您在绿色建筑设计与实践道路上的不可或缺的助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我个人觉得非常“巧妙”。它没有按照那种传统的、按部就班的章节划分,而是将一些看似独立的知识点,巧妙地串联起来。例如,在讲解某一类接地结构时,它会顺带提及与之相关的电磁兼容性问题,或者在讨论某个具体工程案例时,又会回溯到相关的理论基础。这种“跳跃式”但又“逻辑严密”的编排方式,让我感觉阅读的过程非常流畅,而且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它不是简单地堆砌知识,而是像在构建一个精密的知识体系。我特别喜欢其中将“理论推导”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方式。书中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一个理论原理,然后紧接着就通过一个实际的工程案例,来展示这个原理是如何在实际中发挥作用的。这种“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让我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而且,书中还会穿插一些“小贴士”或者“注意事项”,这些都是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非常有指导意义。它让我觉得,作者不仅仅是在分享知识,更是在分享他宝贵的职业生涯中的智慧结晶。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治愈”的,是它解决问题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看似棘手,却又难以找到源头的工程问题。有时候,即使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排查,也可能收效甚微。然而,这本书却提供了一种非常清晰的“排查思路”。它不是让你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你分析问题。例如,当出现接地故障时,这本书会从最基础的接地电阻测量开始,逐步引导你去检查接地体的腐蚀情况,接地线的连接可靠性,甚至到周围土壤的导电性等等。它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一系列可控的、可验证的环节,让你能够有条不紊地找到问题的根源。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接地系统中可能出现的隐患”,并列举了许多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比如接地体的锈蚀、连接处的氧化、潮湿环境对接地电阻的影响等等。这些都是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很容易因为疏忽而犯下的错误。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一步步带你揭开问题的真相,让你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解决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体系结构”非常“完整”,它几乎涵盖了接地设计与工程实践的方方面面。从最基础的接地原理、接地材料的选择,到接地网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再到接地系统的维护和故障诊断,书中都有详尽的阐述。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将“安全接地”、“工作接地”、“防雷接地”和“信号接地”等不同类型的接地进行了详细的区分和讲解,并阐述了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这让我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接地并非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根据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设计和实现方式。书中还对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并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和案例分析,这对于正在从事相关工作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本“百科全书”。它让我在面对复杂的接地工程项目时,能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完整的框架,从而能够更有条理、更有效地进行设计和施工。

评分

这本书在“实用性”方面,简直是无懈可击。我拿到这本书后,不仅仅是在书房里翻阅,更多的是把它带到我的工作现场。每次遇到一些接地方面的问题,我都会翻开这本书,几乎总能找到我需要的答案。书中不仅仅是讲理论,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大量的“实操指导”。例如,在进行接地电阻测试时,书中详细讲解了不同测试方法的原理、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甚至还列举了各种可能出现的误差及其规避方法。这对于一线工程师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为一个新的变电站进行接地设计,遇到了一些关于接地网密度和接地电阻的计算问题,翻开这本书,立刻就找到了相关的计算公式和设计图表,并且还有详细的讲解,让我们能够准确地完成设计。这种“拿来就能用”的特性,是我在很多技术书籍中都难以找到的。它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一本放在书架上的装饰品,而是真正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利器”。

评分

这本书的“图文并茂”之处,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技术书籍,要么文字堆砌,要么图表混乱。然而,这本书却做到了图文并茂,相得益彰。书中大量的图表、插画和实物照片,不仅增强了视觉效果,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清晰地展示技术细节,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例如,在讲解接地体的结构时,书中提供了不同类型接地体的三维示意图,以及在实际工程中安装的照片,这让我能够直观地了解接地体的形状、尺寸和安装方式。此外,书中还包含了很多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配以详细的图表说明,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公式的来源和应用。这种“可视化”的教学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让整个阅读过程更加有趣和高效。我感觉,这本书的设计者一定非常用心,力求让读者能够以最直观、最有效的方式来掌握这些知识。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是多方面的。首先,它颠覆了我对“接地”这个概念的固有认知。我之前一直认为接地只是一个简单的电气连接,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它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整个电气系统的安全、稳定和性能。其次,它让我看到了“专业”的深度。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深厚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让我对接地设计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看到了在这个领域深耕的可能性。最后,它给我带来了“解决问题的信心”。书中提供的各种详细的分析方法和工程案例,让我觉得,无论遇到多么复杂的接地问题,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理论,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方案。我记得书中有一章,专门讲解了如何对接地系统进行“故障诊断”,并提供了一套非常系统化的排查流程。这让我觉得,即使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也不会再束手无策。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在我需要的时候,为我指点迷津。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是它在“前瞻性”方面的表现。很多技术书籍,尤其是在电子和电气工程领域,往往更新速度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当你拿到一本刚出版的书,可能其中的很多技术和方法,在一年后就已经被淘汰或者被新的技术所取代。但是,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却是一种历久弥新的价值。作者在书中讨论的很多接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虽然可能在技术细节上随着时代有所演变,但其根本的逻辑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却是永恒不变的。例如,书中对电磁兼容性(EMC)的深入探讨,以及如何通过接地设计来优化EMC性能,这在当今这个电子设备高度集成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仅是讲如何“接地”,更是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教会我们如何构建一个稳定、可靠、抗干扰的电子系统。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接地回路”问题的分析,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将电磁干扰比作“传播的噪音”,然后阐述了如何通过合理的接地设计,将这些“噪音”有效地“隔离”和“疏导”。这种将抽象的电磁理论与具体的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对接地设计在整个系统可靠性中的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技术书籍应有的严谨性,又不失为一种“亲切感”。作者并没有使用那种生硬、刻板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非常自然、流畅的语言来阐述复杂的概念。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画龙点睛”的比喻和类比,它们能够将抽象的理论概念,瞬间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例如,书中在讲解“地网的等电位联结”时,用了“把所有分散的‘小岛’连接成一片‘大陆’”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其核心意义。这种将深奥的科学理论“翻译”成普通人也能理解的语言的能力,是非常难得的。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作者个人的经验和感悟,这让整本书读起来,不仅仅是学习技术,更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进行一场深入的交流。它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智慧的传承。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惊喜,在于它对于“细节”的极致追求。在很多关于工程设计的书籍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宏观的原则和指导,但往往在具体的实施层面,却显得有些模糊不清,需要读者自己去摸索和试错。然而,这本书却完全打破了这一惯例。它深入到接地设计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仿佛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去做。比如,在讲解接地线的选择和敷设时,它不仅仅告诉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材质,更详细地说明了在不同环境、不同负载下,接地线的粗细、长度、弯曲半径等都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甚至连接地线端子的压接方式,都有非常详细的图文解说。我印象最深的是,它专门用了一个篇幅来讨论“共用接地”和“独立接地”的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并且通过实际工程中的对比数据,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接地方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这让我茅塞顿开,原来我们在项目设计中经常遇到的接地选择难题,在这本书里居然有如此清晰和专业的解答。而且,书中大量引用了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并对这些规范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帮助我们理解其背后的设计理念和工程意义。这一点对于正在从事相关工作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这本书不是简单地罗列条文,而是将条文背后的原理和实践考量都讲透了,让我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说实话,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市面上的技术书籍,我阅览过的不在少数,很多都是翻译腔浓重,内容陈旧,或者讲得过于空泛,学了也用不上。所以,当它静静地躺在我书桌上时,我只是把它当作又一本压灰的工具书。然而,事实证明,我的初印象是多么的片面和错误。这本书的开篇,就以一种我从未见过的方式,将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生活化的场景,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堆晦涩难懂的公式和定义,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静电”现象入手,比如触摸金属门把手时的“触电”感,或者电子设备偶尔出现的“不稳定”表现,引导我们去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用了一个关于“水管堵塞”的比喻来解释“接地不良”可能带来的信号干扰问题,那叫一个形象!原本我以为接地设计应该是极其专业和冰冷的,但作者却能将它阐释得如此通俗易懂,让我这个非专业出身的读者,也能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对接地重要性的认知。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并非止步于理论的科普,而是将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融入其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实际工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很少见到的。它让我明白,接地不仅仅是把电线插到地上那么简单,它是一门精密的科学,也是一门需要经验来打磨的艺术。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内容还好吧,算是比较全面了

评分

东西不错!东西不错!东西不错!

评分

可以 是正版为什么要十个字才行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实践性恨强的一本书。适合一线设计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

评分

不错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实践性恨强的一本书。适合一线设计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