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的原始人“露西”,到当前的全球经济萧条,本书对人类历史进行了分析,并将几代历史学家的真知灼见,与新的、关于历史发展的激进观念,完美整合在了一起。尼尔·福克纳以不落俗套的方式解读历史。他指出,历史中发生的一切并非命中注定,可以有多种选择,也往往产生各种结果:可能带来解放,也可能催生专制。福克纳摒弃了传统史学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认为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的,正式无数普通民众的集体行动。
在21世纪之初,人类所面临的危机也许是有史以来严重的一次。本书提醒读者,我们能创造过去,当然也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是一部吸收了世界历史研究新成果,并结合人类考古新发现精心写成的通史著作,既凝聚了作者二十余年的研究心血,又代表了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新成就。
本书以翔实准确的史料、条理清楚的逻辑及精练优美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浓墨重彩、真实可信、发人深思的历史长卷。直到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一桩桩影响世界格局及人类走向的大事尽收眼底。一书在手,就能全面领略人类文明六千年的风云变幻,深刻感受三百万年世界历史的永恒魅力,更能充分欣赏作者以视角进行的精彩解读。
更为难得的是,作者对遥远的中国有着特别偏爱。涉及中国的比例之高,在西方通史著作中可谓仅有。
尼尔·福克纳(Neil Faulkner),英国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布里斯托尔大学研究员。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UCL)考古研究学,获博士学位。他评价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一个革命社会主义者,一个反资本主义的政治活动家”。主要著作包括:《罗马时代不列颠的衰落与解体》(The Decline and Fall of Roman Britain),《天启:反抗罗马帝国的伟大犹太革命公元66-73年》(Apocalypse: The Great Jewish Revolt Against Rome AD 66-73),《隐藏的财富:发掘过往》(Hidden Treasure: Digging up the Past)等。
译者简介:
张勇,毕业于武汉大学,获世界史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是近代西方经济与社会。翻译作品有《口才:改变1600万人命运的口才秘术》等
第一章 猎人和农夫(250万年前—公元前3000年)
原始人革命
捕猎革命
农业革命
战争和宗教的起源
专业人员的兴起
第二章 第一个阶级社会(公元前3000—公元前1000年)
第一个统治阶级
文明的扩散
青铜时代的危机
历史如何起作用
铁人
第三章 古代帝国(公元前1000—公元前30年)
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
印度:孔雀帝国
中国:秦帝国
希腊民主革命
马其顿帝国
罗马的军事帝国主义
罗马革命
第四章 古代文明的终结(公元前30—公元650年)
古代晚期的危机
匈奴人、哥特人、日耳曼人和罗马人
圣母与万能之神
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阿拉伯、波斯与拜占庭
第五章 中世纪的世界(公元650—1500年)
阿巴斯革命
印度教、佛教与笈多帝国
中国历史的旋转门
非洲:牧牛人、铁器商与贸易国家
新世界的帝国:玛雅、阿兹特克与印加
第六章 欧洲封建制度(公元650—1500年)
时代的周期与方向
欧洲的特殊性
西方封建制度的兴起
十字军与圣战
中世纪欧洲的地主、市民与农民
中世纪欧洲的阶级斗争
新君主制度
新殖民主义
第七章 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波(1517—1775年)
宗教改革
反宗教改革
尼德兰革命
三十年战争
英格兰革命的起因
革命和内战
新模范军、平等派与英格兰共和国
殖民地、奴隶制度与种族主义
帝国之战
第八章 资产阶级革命第二次高潮(1775—1815年)
启蒙运动
美国革命
巴士底风暴
雅各宾独裁
从热月政变到拿破仑时代
杜桑?卢维杜尔与海地奴隶革命
西蒙?玻利瓦尔与西班牙—美洲革命
第九章 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1750—1850年)
工业革命
慈善组织及工人运动的起源
1848年革命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资本主义
工人阶级的形成
第十章 铁血时代(1850—1896年)
印度兵变
意大利复兴运动
美国内战
日本明治维新
德国统一
巴黎公社
长期萧条1873—1896年
第十一章 帝国主义与战争(1875—1918年)
掠夺非洲
侵袭中国
什么是帝国主义
1905年革命
奥斯曼帝国与1908年“青年土耳其”革命
1914年:堕入野蛮
改革,还是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十二章 革命的高潮 (1917—1928年)
1917年:二月革命
二元政权:革命的机制
从二月到十月:革命的节奏
1917年:十月起义
1918年:大战如何终结
德国革命
意大利“红色的两年”
世界革命
第一次中国革命
反殖民暴动
埃米利亚诺?萨帕塔与墨西哥革命
斯大林主义
第十三章 大萧条与法西斯主义的兴起(1929—1939年)
喧嚣的二十年代
饥饿的三十年代
1933年:纳粹夺权
苏联的国家资本主义
1936年:法国总罢工和占领工厂
西班牙内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第十四章 世界大战与冷战(1939—1967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霸权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抵抗
冷战
大繁荣
帝国的终结
石油,犹太复国主义和西方帝国主义
1956年:匈牙利与苏伊士
切?格瓦拉与古巴革命
第十五章 新的世界乱局(1968年至今)
越南战争
1968年
1986—1975年:工人反抗运动
另一次“9?11”:智利的革命与反革命
长期衰退:1973—1992年
什么是新自由主义
尼加拉瓜革命
1989年:高度集权的崩溃
查维斯、委内瑞拉及“玻利瓦尔革命”
“9?11”,反恐战争与新帝国主义
2008年的危机:从气泡到黑洞
第二次大衰退
结论:创造未来
世界的财富
改变
谁的启示
大事年表(391)
资料来源
工业革命
1814年,滑铁卢之战的前一年,一个德国访问者描写了一个城市,在这里,他看到了“数百座工厂……远远超过了五六层楼的高度。在这些建筑物的一侧,巨大的烟囱喷出黑色的煤烟,这一切告诉我们,强有力的蒸汽机正在使用”。他描述的正是曼彻斯特,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城市。
在1773到 1801年间,这座城市的人口膨胀了3倍,从2��3万增长到7万。到1799年,它为拥有33家纺织工厂而自豪,而到了1816年,这个数字增加到86。半个世纪之后,曼城人口增加到了30万,而172座工厂中的绝大多数已经建了起来。这个城市的棉纺织业在本国占有极大的支配地位,当纺织品被销售到地球的另一端时,它们被当地人简单地认为是“曼彻斯特产品”。
交汇的河流,为曼城提供了水能和运输联系。一个由运河、码头及仓库组成的网络,为曼城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提供了很多便利。接着,蒸汽动力和铁路的建设,保证了第二阶段的发展需要。早在1789年,曼城的第一座蒸汽动力工厂就建成投产,到了1830年,一条连接利物浦的铁路也顺利通车。
产业革新的速度和商品生产的大规模增长,都是史无前例的,曼城代表了一种经济革命——一种自从大约一万年前的农业革命以来,比其他一切事情,都更彻底地改变人类生活经验的革命。
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在这里?在17世纪,英格兰终结了一个很可能会成为绝对专制君主的国王,以及支持他的上院议员和主教们的统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立宪君主制度,其控制者是一个由乡绅和商人所支配的议员大会。
英格兰“资产阶级革命”使得商业化农业、海外贸易和帝国建设的快速扩张成为可能。大量财富迅速流入了伦敦、布里斯托和利物浦等港口城市。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三角贸易:英国商品首先出口到非洲西岸交换奴隶;这些奴隶被穿越大洋,运送到美洲的蔗糖、棉花和烟草种植园,而种植园的产品则用轮船运回英国和欧洲其他地方销售。1750年,布里斯托是英格兰第二大城市,有4��5万居民,这个城市到处都有商业资本家的造船厂、仓库以及豪华联排别墅。布里斯托在奴隶贸易中肥了自己。
商业资本的积累,并不单单使地主、商人和银行家等英国新兴统治阶级致富。它同样抚育了科学家和工程师团体,他们的创造性开始为更进一步的致富创造了新机遇。古希腊人曾经掌握了蒸汽机的原理,但从来没有制造一个。这个主意仅仅是一个大胆设想,光有独创性是不够的。一个竞争性积累的过程,有必要将一个奇思妙想变成可制造和使用的生产设备。这就是18世纪在英国发生的事情。一个稳定的日积月累的量变——不断增加的商业财富——最终转变成一个由革命和投资所推动的、工业增长的新动力。
……
这本书的论证方式非常具有启发性,它擅长在关键的历史节点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核心问题,然后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多角度的论述,而不是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这种“开放式”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批判性思维。比如,在讨论全球化的兴起时,作者没有武断地赞扬或谴责,而是细致地描摹了全球化如何同时促进了文化交流与加剧了不平等,让读者自行权衡利弊。我尤其欣赏作者引用和整合史料的广度,那种跨越了地域和学科的引用,显示出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文字流畅优美,但绝不浮于表面,每一个段落似乎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信息密度极高,读起来需要放慢速度,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精髓。它成功地做到了将高度浓缩的知识,以一种易于消化但又充满学术深度的形式呈现给大众,这对于拓宽普通读者的历史视野无疑是一大贡献。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它没有采取传统历史书籍那种僵硬的朝代编年体,而是以一系列紧密关联的“革命”和“转折点”作为脉络,将全球不同区域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有机的串联。这种宏观视角的好处在于,它能清晰地展示出不同文明之间潜藏的互动与影响,避免了将历史割裂化、碎片化的倾向。例如,作者在探讨古典时代的思想繁荣时,他巧妙地将地中海世界的哲学思辨与东方诸子百家的智慧并置对比,突显了人类在不同地理背景下对终极问题的共同追问。语言风格上,它保持了一种知识分子的克制与优雅,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很少出现那种为了强调某个观点而使用的过度煽情的词汇。这种平实而有力的表达,反而增强了文字的说服力。当我读到关于世界贸易网络的初步形成时,那种跨越大陆的商品、技术和思想的流动,在作者的笔下清晰可见,仿佛能听到遥远市场上的喧嚣。这种整合性的叙事,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世界史”这个概念的理解深度。
评分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时间压缩”的奇妙体验。仿佛在短短数百页的篇幅里,我经历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从茹毛饮血的史前时代,一直看到了我们身处的这个瞬息万变的当代。作者对“进步”这个概念的处理尤为老辣,他没有把它视为一条单向、必然向上的直线,而是呈现为一个充满反复、迂回甚至倒退的复杂过程。这种对历史的辩证理解,让我对当下所处的境遇有了更清醒的认识。阅读过程如同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山,虽然过程需要付出专注,但登顶后所见的风景——即对人类整体命运的豁然开朗——是极其宝贵的。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将“我们是谁”和“我们从哪里来”这两个终极问题,用一种全球化的、动态的视角进行了系统性的解答。它不仅是一本知识的宝库,更是一种思维的训练场,让人学会用更长远的眼光审视眼前的世界和未来的走向。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那种深邃的蓝色调,仿佛将浩瀚的宇宙和时间的洪流浓缩在了方寸之间。初次翻开时,我立刻被它那种宏大叙事的气魄所吸引,作者仿佛一位站在时间之巅的智者,以一种近乎冷静又充满温情的笔触,带领我们回顾了人类文明数百万年来的演变历程。尤其在描述早期人类社会形态的变迁时,文字的张力十足,没有过多冗余的学术术语,而是用非常生动的画面感,勾勒出我们的祖先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摸索、协作,最终点燃了文明的火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关键转折点时的叙事节奏,比如农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结构重塑,那种由分散到聚集、由游牧到定居的心理冲击,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读到这部分,我甚至能想象出第一批定居点上人们的喜悦与迷茫。这种叙事技巧,使得原本枯燥的历史陈述变得如同史诗般引人入胜,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反思,我们今天的成就究竟建立在怎样漫长而艰辛的基石之上。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韧性与智慧。
评分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在处理近现代史,特别是工业革命及其后续影响时的那种穿透力。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技术进步和经济数据上,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剧变对人类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带来的颠覆性冲击。那种从依赖自然节律到被机器时间所奴役的转变,被描述得令人不寒而栗。作者精准地捕捉到了技术进步的双刃剑效应——它在创造空前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危机和社会异化。在分析两次世界大战时,他的笔调转为一种沉重的反思,那种对人类理性失控的深刻忧虑,是贯穿始终的情感底色。这种对复杂因果关系的洞察,使得全书的后半部分阅读体验变得极为厚重。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在剖析驱动历史前进的深层动力,比如权力的分配、资源的争夺,以及意识形态的碰撞。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读者,而更像是一个参与者,共同目睹了现代世界的诞生及其内在的矛盾。
评分很不催的哦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发货速度快!
评分①多向互动,形式多样.互动的课堂,一定的活动的课堂,生活的课堂。互动的条件:平等、自由、宽松、和谐。互动的类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文本互动、习题互动、评价互动。互动的形式:问
评分书很好
评分非常好的一本书,很有教育意义。
评分书的质量挺好的,下次再来!!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③我们的教师为了控制课堂,总担心秩序失控而严格纪律,导致紧张有余而轻松不足。轻松的氛围,使学生没有思想顾忌,没有思想负担,提问可以自由发言,讨论可以畅所欲言,回答不用担心受怕,辩论不用针锋相对。同学们的任何猜想、幻想、设想都受到尊重、都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做解释,在聆听中交流想法、
评分通过此书加深对世界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