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前编)
代序:写在前面的话
自序
第一章 黄克强长沙革命之失败
第二章 武昌日知会之运动
第三章 同盟会之成立及吴樾炸五大臣
第四章 陈天华投海
第五章 孙文革命之追记
第六章 欧洲学生之革命潮
第七章 武昌日知会之破案
第八章 殷子衡之日记
第九章 被难各人略述
第十章 禹之谟之死难
第十一章 徐锡麟刺恩铭
第十二章 各地纷起革命军
第十三章 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
第十四章 杨笃生蹈海
第十五章 铁路国有问题与武昌起义前之准备
中册(正编上)
第一章 辛亥八月十九日 武昌起义
第二章 八月二十四日 武汉之战守
第三章 八月二十六日 各国宣告中立
第四章 九月初一日 湖南光复
第五章 九月初二日 九江光复 陕西光复
第六章 九月初七日 贵州光复
第七章 九月初十日 黄兴宋教仁等抵鄂
第八章 九月十一日 山西云南光复
第九章 九月十二日 汉口失守 湖南兵变杀焦陈 举谭延闿为都督 湘军援鄂
第十章 九月十三日 黄兴任战时总司令 上海光复
第十一章 九月十四日 湘军抵鄂 浙江光复
第十二章 九月十五日 苏州光复
第十三章 九月十六日 民军固守汉阳 吴禄贞被刺 松江清江光复 汪兆铭等出狱
第十四章 九月十七日 广西光复 镇江光复
第十五章 九月十八日 安庆光复 福州光复
第十六章 九月二十日 黎元洪通电请组临时政府 袁世凯遣使议和170 山东独立旋即取消
第十八章 九月二十二日 广东光复 广西改举陆荣廷为都督 烟台光复
第十九章 九月二十三日 民清两军在武汉相持
第二十章 九月二十六日 清廷命袁世凯组阁
第二十一章 十月初二日 苏沪联军开始合攻南京 重庆光复
第二十二章 十月初三日 民军仍坚守汉阳
第二十三章 十月初六日 奉天独立
第二十四章 十月初七日 汉阳失守 成都光复
第二十五章 十月初十日 各省推湖北军政府为中央军政府
第二十六章 十月十一日 民清两军停战
第二十七章 十月十二日 南京光复
第二十八章 十月十四日 举黄兴为大元帅黎副之
第二十九章 十月十六日 清摄政王辞职
下册(正编下)
第三十章 十月十八日 伍廷芳唐绍仪奉命议和
第三十一章 十九日 袁调冯国璋赴京 以段祺瑞为清军总司令官
第三十二章 十月二十日 临时政府组织之进行 蒙古独立 鄂方吴兆麟任总司令官
第三十三章 十月二十七日 王正雅收复荆州
第三十四章 十月二十八日 伍唐两代表在上海正式 开始和议谈判
第三十五章 十一月初一日 黄克强辞大元帅改举黎 黎亦辞不就
第三十六章 十一月初二日 黎允任大元帅 但以黄兴在宁代行职权
第三十七章 十一月初三日 民军杀川督赵尔丰
第三十八章 十一月初四日 段祺瑞在汉口汉阳布置军事 鄂方电伍代表请抗议
第三十九章 十一月初五日 广东改举陈炯明代理都督
第四十章 十一月初六日 孙文归国始抵上海
第四十一章 十一月初九日 清廷谕开临时国会 伍唐议决召集国民会议办法四条
第四十二章 十一月初十日 十七省代表举孙文为临时大总统
第四十三章 十一月十二日 十七省代表恃派正副会长赴沪迓孙
第四十四章 中华民国元年一月一日 孙文就临时大总统职 中央政府成立于南京 改用阳历
第四十五章 一月二日 清代表唐绍仪辞职照准 袁世凯与伍廷芳直接电商和议
第四十六章 一月三日 十七省代表举黎元洪为副总统 南京内阁成立 又由十七省代表定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
第四十七章 一月五日 清军退出汉阳
第四十八章 一月六日 汉口清军亦退
第四十九章 十月七日 新疆光复
第五十章 一月八日 武昌仍主继续北伐
第五十一章 一月十一日 黎大元帅下令准备北伐
第五十二章 一月十二日 北伐第一军总司令官吴兆麟辞职 黎委孙武继任 旋改由杜锡钧代理
第五十三章 一月十四日 闻铁良良弼等组织宗社党
第五十四章 一月十五日 黎元洪仍准备北伐
第五十五章 一月十六日 袁世凯被刺未中
第五十六章 一月二十日 伍廷芳唐绍仪开始议清帝退位条件
第五十七章 一月二十六日 袁世凯授意段祺瑞请清帝退位 彭家珍炸良弼毙之
第五十八章 一月二十七日 良弼被炸后之北方局面
第五十九章 一月二十九日 段祺瑞赞成共和已证实
第六十章 二月一日 章太炎主张以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仍都北京
第六十一章 二月二日 段祺瑞派代表与武汉接洽国体问题
第六十二章 二月九日 孙文表示共和告成即辞职从事实业
第六十三章 二月十二日 清帝退位 北京遍悬五色国旗
第六十四章 二月十三日 孙文向南京参议院提出 辞职书并推荐袁
第六十五章 二月十四日 武汉开始收束军事
第六十六章 二月十五日 南京参议院一致举袁世凯为 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第六十七章 二月十七日 南京临时政府派蔡元培汪精卫 迎袁南下就职
第六十八章 二月二十日 南京参议院仍一致举黎元洪为副总统
第六十九章 二月二十七日 袁世凯无意南来 黎元洪通电仍主建都北京
第七十章 二月二十八日 袁世凯秘嗾第三镇兵变 焚掠甚惨 因藉口不肯南下
第七十一章 三月三日 天津保定驻兵亦继北京哗变
第七十二章 三月四日 蔡元培通电主临时政府设北京 袁即在北京就职 南京参议院决议承认之
第七十三章 三月十日 袁世凯在北京行正式受任礼
第七十四章 三月十一日 孙大总统公布临时约法于南京
第七十五章 三月十三日 袁世凯从速组织内阁 决以唐绍仪为国务总理
第七十六章 三月十九日 甘肃新疆均宣布承认共和
第七十七章 三月二十九日 唐内阁各部总长通过 临时政府决四月二日北迁
第七十八章 四月一日 孙大总统解任
后记
附录:武昌首义人名表
补遗
这本书的史料挖掘工作令人肃然起敬。它绝非泛泛而谈,而是基于大量的原始档案、信件以及口述记录构建起来的。这种扎根于史实的写作,使得整个故事的真实感和厚重感扑面而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矛盾时的客观态度,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努力去还原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有些情节的细节丰富到令人咋舌,比如某个重要会议的场景布置、人物的服饰细节,乃至当时空气中的气味,都仿佛被作者一一捕捉并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是真正优秀历史著作的标志。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历史是由无数个微小、真实且充满人性的瞬间汇聚而成的。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实在太引人入胜了,仿佛直接把我带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对于历史事件的描绘不仅停留在宏观的政治层面,更深入到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的感觉,反而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史诗小说。尤其是对一些关键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入木三分,让人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矛盾、决心与恐惧。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对那个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同情。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与期待,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过去习以为常的历史定论,引发了大量的思考。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相当巧妙。它不是简单地按时间线索推进,而是穿插着不同的视角和主题,像织锦一样层层展开。这种多维度的叙事方式,避免了单一视角的局限性,让读者能从不同侧面去观察和理解那段时期的风云变幻。有时候,一个章节会聚焦于某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但通过这个小人物的经历,却能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巨大变迁。读完某一幕,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许久,思考作者是如何精准地把握了叙事节奏的。它像一部精心剪辑的电影,高潮迭起,低谷沉思,张弛有度,读起来酣畅淋漓。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远不止于知识的增加,更在于它对“历史的现场感”的极致追求。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让那些遥远的历史场景变得触手可及。当你读到某个历史转折点发生时,那种迫在眉睫的紧张感和命运的不可抗拒感,几乎能让你心跳加速。它没有回避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与人性的灰色地带,反而坦诚地展现了其中的挣扎与无奈。这种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以及对历史真相不加粉饰的决心,是这本书最让我敬佩的地方。它不是为了构建一个完美的叙事,而是为了还原一个真实的“现场”。
评分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驾驭能力也堪称一绝。虽然主题是严肃的历史,但文字本身却充满了力量感和画面感,偶尔还能捕捉到一些极富韵味的古典表达,与现代白话文交织,形成了独特的文风。即便是描述那些沉重甚至血腥的场景,作者也能保持一种克制而又充满张力的笔调,避免了过度煽情,反而使情感冲击更为深远。它成功地将历史学的严谨性与文学创作的感染力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使得这本书不仅是历史爱好者案头的必备书,对于追求高质量阅读体验的普通读者来说,也是一种享受。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洗礼。
评分亚伯为我至交,生平不作谎言,彼所撰之革命真史,所有资料,均由当日首义之主要军政人员及中下级干部所给予,盖彼等皆亚伯之知交或门人,亚伯穷数月之精力及奔走,始由各人之日记或经历中得来,事实详实,较之个人撰述更为可靠,汝等不必质疑。
评分g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d
评分辛亥革命资料,值得一看
评分还没看,应该不错
评分本书后不久,即被国民党当权派严厉查禁。汪精卫、胡汉民等以突出日知会功绩,批评起义人员过于露骨,记载
评分简体横排看起来比竖排的舒服很多,那段历史还是很值得好好研究的
评分看过革命逸史,再看这部革命真史
评分买书如搬砖,读书如抽丝。
评分多数杜撰突出日知会功绩,批评起义人员过于露骨,记载失实,讥评总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