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中国人的传统理念来深刻分析梳理中国历史;
2.揭示中国五千年来历史发展一以贯之的发展之大道;
3.著名学者秋风的经典大作,中国历史文明的独到解构;
4.读《国史纲目》,做新中国人。
5.前有钱穆之《国史大纲》,今有秋风之《国史纲目》,皆是对中华历史的敬意之作。敬意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理性。华夏文明多元丰富,变中有其不变,恒常中又有自我鼎新。秋风的著作,以儒学为经纬,上下纵横五千年,抱天下之关怀,发一己之睿见,实为国史中之大观也。
6.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杨念群、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历史系教授许纪霖特别推荐。
近世以来,中国学界颇习于以通史体裁撮述吾国之历史,虽线索明晰,逻辑雄辩,但皆依循西方历史演变之道,对吾国祖先各种制度创制和思想遗迹随意裁量,断以己意,难免误解丛生,致使其自身演变轨迹晦暗不明。受西学规范之各类专门史著,对吾国制度思想之阐发,虽时见功力,却又常显枝蔓疏离,难得其要,缺乏贯通性理解。秋风此书怀揣对国史书写传统的温情与敬意,尊仿朱子《资治通鉴纲目》及钱穆《国史大纲》之例,专意从礼乐制度之肇造入手,在力图贴切释读古文献中若干关键概念的基础上,梳理华夏治理秩序之演变轨迹。立国之道,在乎两端,一为政统之确立,一为治道之完善,两者交相为用,一体两面。此书扣紧这两面关系,对吾国政教关系之源起、转型与崩解过程做贯通式解读,对单一王权与多中心治理模式之间的互动关系多有独到研判,对各朝世道人心向背之缘由亦有精到分析,足以为吾国民理解治乱兴衰之道之范本。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
姚中秋,笔名秋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弘道书院院长。曾致力于译介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和普通法宪政主义,译著十余种。近年致力于儒家义理之阐述,中国治理之道的探究,与中国治理秩序历史之研究,著有《华夏治理秩序史》第一卷《天下》、二卷《封建》,《重新发现儒家》、《儒家式现代秩序》等。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阅读体验,那可能是“结构感”。这本书在编排上体现出了一种近乎数学般的精确性,从远古的传说逐步过渡到近代的曙光,每一个章节的划分、每一段落的衔接,都像是经过了精密的计算,以确保历史的逻辑链条不会断裂。它提供了一种极强的“时间感”和“空间感”,让你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历史迷宫中,而这本书就是那个可靠的指南针,告诉你每一步应该如何走。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历史体系的认知负荷。你不需要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在不同时间点之间跳跃,因为作者已经为你安排好了最优的路径。但与此同时,这种过于规整的结构也带来了一种“模板化”的风险。很多历史事件的描述,似乎都套用了一种既定的分析框架,这让一些本应充满争议和辩论的历史议题,读起来像是标准答案一样缺乏思辨的张力。对于喜欢在字里行间发现“新大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更多是“已知的路线图”。
评分接触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像是一场对耐心的终极考验。我得承认,它的语言风格是相当古典和书面化的,初翻开时,我差点被那些拗口的词汇和长长的复句绊倒。它绝不是那种可以让你在通勤路上轻松翻阅的“快餐历史读物”。每一次深入阅读,都需要我提前准备好笔和纸,随时准备查阅那些不常见的历史名词,或者干脆停下来,对着某个论断反复琢磨。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沉浸的,但绝不轻松。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史料时的那种谨慎和克制,他似乎极力避免主观臆断,坚持用当时留下的“铁证”来构建历史的骨架。这种严谨性在学术界或许是褒奖,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有时候会显得过于沉闷和晦涩。读到一些关键的转折点时,我常常会感到,作者似乎已经把所有细节铺陈完毕,但最终的那个“为什么”的答案,却像是在浓雾中若隐若现,需要读者自己去努力穿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骨架之坚实”,但阅读的“体验之舒适度”,则需要打上一个问号。它更像是一部需要被“啃下来”的经典,而非主动“追读”的畅销书。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的“宏大叙事感”——一种几乎要吞噬一切个体命运的磅礴气势。作者的笔触似乎总是聚焦于权力中心、制度变迁和时代浪潮之上,这一点对于理解国家层面的兴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当他描述某个重要制度的建立或瓦解时,那种逻辑推演的清晰度是令人折服的。你可以清晰地看到,是哪几个核心因素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整个历史车轮的转向。然而,这种“自上而下”的视角,也无形中削弱了普通民众在历史洪流中的存在感。我一直在寻找那些构成历史的“微观颗粒”,那些市井百姓的生活图景,那些地方士绅的抗争,或者仅仅是一个普通士兵在战场上的恐惧与希望。但在《国史纲目》中,这些“毛细血管”式的细节似乎被刻意地省略了。这让整体的历史画卷虽然气势恢宏,却少了些许人间的烟火气和温度。读完后,我能理解帝王将相的决策,却很难想象当时百姓如何度过一个寻常的春秋。这是一种取舍,我理解作者的出发点,但阅读的满足感因此有所缺失。
评分那本《国史纲目》真是让我又爱又恨,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冲着它那赫赫有名的名字去的,想着能一窥中华文明的宏大脉络。然而,读完之后,我的感受是相当复杂的。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种扎实的、学院派的叙事风格,每一个朝代的更迭、每一个重大事件的描述,都像是被放在显微镜下细细审视过的。作者在梳理历史线索上的功力毋庸置疑,那种时间跨度之大,人物关系之繁复,都能被他捋得井井有条,这一点对于初次系统接触中国历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它就像是一个详尽的地图集,把我们带到历史的每一个关键节点,让你清楚地看到“哪里出了什么事”。但是,这种详尽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它太侧重于“发生了什么”的记录和罗列,而对于“为什么会发生”的深入剖析和人性挣扎的描摹,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旁观者,看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却很少有机会能真正走进那些历史人物的内心深处,去体会他们的抉择与无奈。所以,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种充满激情、能让你热血沸腾的历史解读,这本书可能需要你调整一下期待值。它更像是一份严谨的年鉴,而非一部引人入胜的故事集。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份量感是实实在在的,它不只是书本的物理重量,更是知识密度带来的“精神重量”。阅读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心力去消化那些被高度浓缩的历史信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模糊地带或史料缺失时所表现出的学者的风范——他会明确指出哪些是定论,哪些是学界尚未解决的争端。这种诚实的态度,是比任何华丽辞藻都更宝贵的品质。然而,这种对“客观性”的极致追求,有时会让文本显得有些“干燥”。我总觉得,历史的魅力,除了事实本身,还在于解读和阐释的力量。这本书似乎将大部分的解释权交还给了读者,要求我们自行去构建情感的连接和深层的意义。这对于训练独立思考当然有益,但对于希望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即时启发的读者而言,可能会觉得不够“过瘾”。它提供了一个极其坚固的基石,但要在这基石上搭建起属于自己的历史理解大厦,后续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思考。
评分非常好的书,非常喜欢,可是这本竟然缺页,太郁闷了
评分书不错,值得认真一读。
评分朋友推荐的,还没有看
评分下单至送货速度很快, 包装也不错!
评分买来学习一下历史,修身养性
评分很给力,很不错的卖家
评分举一例,作者很喜欢用“治理”二字,在古代大一统下用“统治”更贴切。天下观之类的道统约束不能忽视其作用,但是远没有作者理解得那般具有决定性实质影响。另外,有关三皇五帝的德治天下,采用的依据大多是儒家经典著作,是否可靠呢?
评分好书应该用购买来支持。也推荐各位对国史有兴趣的朋友看看。 只有这样的中国历史,才值得读者以温情与敬意阅读、体认。
评分很给力,很不错的卖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