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小讲

文物小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进雄 著
图书标签:
  • 文物
  • 历史
  • 文化
  • 科普
  • 艺术
  • 博物馆
  • 考古
  • 中国传统文化
  • 鉴赏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95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797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远古的石器、商周的青铜、精良的美玉、绚丽的彩瓷,它们历经沧桑,却芳华永驻,编织成一幅祖先生活的鲜艳图景,更映照出一个泱泱大国的灿烂文明。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新石器时代至清代不同类型的文物150件,各以一件为中心撰为短小精悍的文物小品。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除必要的信息介绍和文物鉴赏外,还特别注重文物背后所蕴涵的社会生活与历史文化意义。作者凭借深厚的甲骨学、文字学和古代社会学功底,对与文物制作、流行相关的社会生活、民俗和文化作了精辟生动的诠释和引申。本书兼具学术与通俗双重品格,内容深入浅出,趣味自然流露,是一部别开生面的文物鉴赏著作。

作者简介

  许进雄,台湾高雄人,1941年出生。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毕业后,于1968年受聘加拿大多伦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远东部整理馆藏的商代甲骨文字,并于1974年取得多伦多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1977年起在该系教授中国文字学、经学史、中国古代社会等课,历任副教授、研究员、教授等职。
  对甲骨研究特有专精,发现甲骨钻凿形态断代法,于安阳博物馆甲骨展览厅被评为对甲骨学有贡献的二十五名学者之一。著有《殷卜辞中五种祭祀的研究》《甲骨上钻凿形态的研究》《明义士所藏甲骨文字》《中国古代社会》(中、韩、英文版)、《简明中国文字学》等十几本专著,另有论文四十余篇。ss=MsoNormalstyle='text-indent:28px;mso-char-indent-count:2.0;line-height:150%'》许进雄,台湾高雄人,1941年出生。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毕业后,于1968年受聘加拿大多伦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远东部整理馆藏的商代甲骨文字,并于1974年取得多伦多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1977年起在该系教授中国文字学、经学史、中国古代社会等课,历任副教授、研究员、教授等职。
  对甲骨研究特有专精,发现甲骨钻凿形态断代法,于安阳博物馆甲骨展览厅被评为对甲骨学有贡献的二十五名学者之一。著有《殷卜辞中五种祭祀的研究》《甲骨上钻凿形态的研究》《明义士所藏甲骨文字》《中国古代社会》(中、韩、英文版)、《简明中国文字学》等十几本专著,另有论文四十余篇。

目录

曾 序..................................................................................................................................... 001
自 序..................................................................................................................................... 002
1. 磨制石斧——父亲的功能.............................................................................................. 002
2. 石磨盘与磨棒——农获的喜悦...................................................................................... 004
3. 齐国刀币——教育普及的反映...................................................................................... 006
4. 玉玦——玉的社会意义.................................................................................................. 008
5. 淡绿玉鸟形佩饰——玉的雕琢技术.............................................................................. 010
6. 透雕冠状变白玉梳柄——线条的蚀刻.......................................................................... 012
7. 青色岫岩玉猪龙——红山文化...................................................................................... 014
8. 变白玉钺——良渚文化.................................................................................................. 016
9. 神人兽面纹变白玉琮——羽帽的意义.......................................................................... 018
10. 戴羽冠人头形泛白淡绿玉佩——杀敌报功................................................................ 020
11. 玉戈——时间的测量.................................................................................................... 022
12. 凤形褐色玉佩——古代语言........................................................................................ 024
13. 多色珠玉佩饰——黄帝的命名.................................................................................... 026
14. 成套玉剑饰——剑的使用............................................................................................ 028
15. 双龙同体淡绿玉璜——何所取形................................................................................ 030
16. 和田白玉蝉——玉蝉的随葬意义................................................................................ 032
17. 羊脂玉羽人飞马——求仙思想.................................................................................... 034
18. 两面刻纹木制陶拍——陶器的烧造............................................................................ 036
19. 小口尖底双系梳纹彩绘红陶瓶——水酒运输............................................................ 038
20. 人面形器口红衣黑彩细泥红陶平底瓶——发型与工作............................................ 040
21. 刻符大口尖底灰陶缸——大汶口文化........................................................................ 042
22. 线刻弯曲纹红陶盂带三陶支脚——磁山文化............................................................ 044
23. 三足红陶鼎——裴李岗文化........................................................................................ 046
24. 夹砂红陶釜与灶——灶的使用.................................................................................... 048
25. 压印纹灰陶甗——蒸煮的炊具.................................................................................... 050
26. 高颈曲绳把空足白陶鬶——饮水卫生........................................................................ 052
27. 猪纹夹碳黑陶钵——猪的饲养.................................................................................... 054
28. 高足镂孔磨光细泥黑陶杯——山东龙山文化............................................................ 056
29. 三足褐红彩红陶钵——李家村文化............................................................................ 058
30. 红衣黑彩人面鱼纹细泥红陶盆——彩绘的意义........................................................ 060
31. 鱼蛙纹红衣黑彩细泥红陶盆——半坡类型................................................................ 062
32. 鹳鸟衔鱼石斧纹白衣褐红、黑两彩夹砂泥质红陶缸
——史前的画作........................................................................................................... 064
33. 白衣褐彩、红衣黑框白彩八角星纹细泥红陶盆
——青莲岗文化........................................................................................................... 066
34. 涂朱漆碗——漆的使用................................................................................................ 068
35. 木屐——鞋子的发明.................................................................................................... 070
36. 透雕象牙梳——贵妇的装扮........................................................................................ 072
37. 骨笄——商代骨雕........................................................................................................ 074
38. 青铜刀——青铜熔炼技术............................................................................................ 076
39. 铜钟舞部的陶范——块范法铸造................................................................................ 078
40. 红陶熔铜坩锅——炼铜工具........................................................................................ 080
41. 联结己字纹青铜圆鼎——鼎的使用............................................................................ 082
42. 素面平底青铜爵——爵的作用.................................................................................... 084
43. 商代铜爵的形态变化——爵的形制............................................................................ 086
44. 饕餮纹青铜鬲——煮饭的鬲........................................................................................ 088
45. 鄂君启青铜节——商业活动的规模............................................................................ 090
46. 伯公父波曲纹青铜簠——方形容器的适用性............................................................ 092
47. 刖足奴隶守门青铜鬲——刑法的制定........................................................................ 094
48. 饕餮纹双耳垂珥方座青铜簋(利簋)——克商史实.................................................... 096
49. 鹿头盖青铜觥——酒器还是水器................................................................................ 098
50. 蟠螭纹莲瓣盖双环耳青铜酒壶——滤酒壶................................................................ 100
51. 兽面纹铜方彝——商代建筑........................................................................................ 102
52. 镶嵌红铜的采桑、弋射、饮宴、水陆攻战纹青铜圆壶
......

前言/序言


《星辰大海的史诗:人类文明的宏大叙事》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探讨具体器物或遗址的考据之作,它聚焦于一个更为宏大的主题:人类文明在时间长河中的演进轨迹及其所展现出的精神力量与智慧结晶。我们试图构建一个跨越地理、文化、时代的叙事框架,审视那些驱动人类社会变革的核心动力、塑造了不同文明面貌的底层逻辑,以及个体在面对浩瀚宇宙与无尽历史时的思考与抉择。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与基石的奠定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人类历史的黎明。我们不着眼于某一特定的考古发现,而是探讨“定居”这一行为如何从根本上重塑了人类的社会结构和世界观。 从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书写到尼罗河畔的法老王权,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早期农业社会如何发展出复杂的管理系统——灌溉工程的组织、阶级分化的出现、以及最早期的法律与道德准则的形成。这不仅仅是关于食物生产效率的提升,更是关于人类如何第一次掌握了对自然环境的有限控制权,并由此催生出对“秩序”的内在需求。 在这一阶段,我们将深入分析文字与数学的诞生。它们不是孤立的技术发明,而是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爆发的标志。文字如何承载了神话、历史与贸易,将口头传统转化为可传承、可验证的信息载体?数学如何从简单的计数演变为描述宇宙运行规律的工具?我们探讨的不是具体的几何证明,而是这些思维工具在构建早期帝国、规划城市布局以及制定历法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部分:轴心时代的精神觉醒与思想的碰撞 人类历史的第二大飞跃,我们称之为“轴心时代”。这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精神上的转折点。在不同的文明腹地,几乎同时出现了超越部落和王权的普世性思考。 在东方,我们追溯孔子与老庄思想的源流,探讨儒家如何建立起以“仁”与“礼”为核心的社会伦理体系,这种体系如何超越血缘,构建起一个基于道德契约的广阔社会网络。与此同时,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则代表了人类对个体自由与宇宙本源的另一种深刻体悟。 在地中海沿岸,苏格拉底的质询、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以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建构,标志着人类开始系统性地运用理性工具来审视自身与外部世界。我们关注的焦点是“怀疑”和“辩证”精神的兴起,这种精神如何为后世的科学革命与政治哲学埋下了种子。 本书不会陷入对单一哲学家思想的逐句解读,而是着重分析这些思想如何在各自的文化土壤中扎根、如何影响了治理模式(如城邦民主与帝国集权),以及它们共同指向的那个主题:人如何才能过上“好的生活”。 第三部分:帝国的兴衰与世界网络的构建 第三部分的核心是探讨大型政治实体——帝国的形成、扩张与解体,以及这种结构如何加速了不同文化间的物质与思想交流。 我们将考察罗马的法律体系与工程奇迹如何提供了一种治理远超血缘范围的范式;分析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仅是货物流通的路径,更是不同信仰、技术和瘟疫传播的“信息高速公路”。我们着重分析帝国“整合”的力量——它如何通过标准化的度量衡、共同的语言(或文字)以及修建的道路体系,创造出一种超越地方认同的“共同体”意识。 然而,帝国亦是脆弱的。本书将分析导致其衰落的内在矛盾:资源分配不均、权力继承的合法性危机,以及过度扩张所带来的管理成本失衡。这些历史教训,对于理解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权力结构与国际关系,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第四部分:科学的革命与认知的重塑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笔触转向近代以来人类心智的又一次重大飞跃——科学革命。我们关注的不是伽利略或牛顿的某项具体发现,而是“科学方法”本身的诞生——即基于观察、假设、实验与证伪的认知范式。 这种范式如何从炼金术和朴素的自然哲学中分离出来?它如何挑战了既有的宗教和哲学权威,从而彻底重塑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将“有目的的宇宙”转变为“遵循定律的机器”? 随后,我们将探讨启蒙运动如何接过科学理性的火炬,将其应用于社会和政治领域。洛克、卢梭等人的思想如何构建了现代公民社会的基石?“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前代哲思的整合,并试图用理性构建一个更公平的社会秩序。 第五部分:现代性之下的个体与未来之路 最后一章,我们将审视工业革命带来的物质丰裕与社会剧变,以及这些变化对个体存在的意义产生了何种冲击。 蒸汽机和工厂不仅改变了生产力,更重塑了时间观念——从农时的周期性到钟表指示的线性精确性。现代技术如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连接性,同时也加剧了异化感? 本书的结尾将回归到人类精神的永恒追问:在信息爆炸、技术飞速迭代的当下,我们如何继承前代文明的智慧遗产,同时避免重蹈覆辙?我们探索的是,那些穿越数千年依然闪耀的思想光芒,如何指导我们在面对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新的宏大挑战时,继续书写人类文明的史诗。这不是一部关于过去物件的记录,而是一部关于人类心智、结构与远望的宏大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您的要求,我将为您创作五段以读者口吻评价一本名为《文物小讲》的书籍,但内容上完全不涉及该书本身的具体信息,每段评价约300字,风格和语言结构各不相同。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低调的雅致感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我通常不太关注封面的材质和字体排版,但这次例外。它用了一种触感温润的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露出一种经过精心打磨的质感。内页的留白处理得非常舒服,眼睛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章节标题上的用心,每一个小标题都像是一扇通往不同世界的小门,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推开探究一番。当然,一本好书不光是“好看”,更重要的是阅读体验。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时而如涓涓细流般娓娓道来,将一些看似枯燥的背景知识讲述得引人入胜;时而又像高山流水般一气呵成,将复杂的概念梳理得清晰明了。这种收放自如的叙事张力,使得阅读过程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捧读它,沉浸在那种被文字温柔包裹的氛围里,感觉自己仿佛被带到了一个宁静的港湾,暂时远离了外界的喧嚣。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从触觉到视觉再到心灵的触动,都是一次全方位的提升,真心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这本读物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内容组织上的逻辑架构,简直可以用“精妙绝伦”来形容。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线或者地域进行线性铺陈,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网状的知识体系。作者擅长设置“锚点”,从一个看似不相关的细节切入,然后像蜘蛛结网一样,层层递进地将周围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这种跳跃式的叙事,非但没有造成阅读的混乱,反而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求知欲。我发现自己常常在读完一个章节后,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回味刚才读到的内容,并尝试自己去连接前后的脉络。更绝妙的是,作者在关键转折处设置了许多“留白”和“开放性提问”,并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巧妙地引导读者进行自我思考和探索。这使得阅读行为从被动的接收信息,转变成了主动的认知构建过程。我很少在读完一本书后,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都得到了微调,但这本书做到了。它教会我的不仅是“是什么”,更是“如何去思考”这个知识背后的深层逻辑。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历史和文化类书籍通常抱持审慎态度的读者,因为很多作品往往陷入故纸堆的泥淖,要么晦涩难懂,要么流于表面。然而,手捧这本新作,我的观感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作者的笔触极为老辣,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抽象的时空概念具象化。我读到一些段落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清晰的画面,仿佛亲身站在历史的某个关键节点,目睹着那些重要事件的发生与演变。这种“场景再现”的能力,是很多严肃题材作品所欠缺的。它不像是在阅读一本教科书,更像是在聆听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者,用最生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讲述那些被时间尘封的故事。我喜欢作者那种不卑不亢的态度,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摒弃了不必要的陈词滥调。每当读到一个新的观点或发现一处巧妙的关联时,总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快感。这本书成功地将“厚重”的文化底蕴,转化为了“轻盈”的阅读体验,这无疑是极其高明的。对于渴望知识又害怕枯燥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方。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是带着一种“打卡式阅读”的心态开始这本书的,认为它大概率会成为书架上的一件装饰品。然而,阅读过半后,我彻底改变了这一看法。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和启发性,远超出了我对一般普及读物的预期。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堆砌,更像是一个思维的工具箱。作者提供了一套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框架。我开始尝试将书中所阐述的某些分析方法,应用到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其他领域——比如商业决策、人际沟通的模式辨识等等——惊奇地发现,这些看似不相关的领域,竟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底层逻辑。这种跨界应用的潜力,是衡量一本非虚构类书籍是否真正具有价值的关键指标。它成功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让我明白知识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迁移性。这本书不仅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我对某些既有概念的理解方式,这是一种深刻且持久的影响,远非一次性的阅读满足感可以比拟。我推荐给所有不满足于现状、渴望进行深度思考的朋友们。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文学爱好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展现出了一种令人惊叹的多样性。它既有古典文学中那种沉静、内敛的美感,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白话文的灵动与活力。你会发现,作者在描述某些宏大背景时,会不自觉地使用一些极富画面感的比喻,笔法古朴典雅,读起来有种韵味悠长之感。但紧接着,在阐述某个具体概念时,作者的用词又会变得精准犀利,如同手术刀般直指核心,毫不拖泥带水。这种在不同语境下能迅速切换的“频道”,展现了作者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我尤其欣赏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描述,它们如同黑暗中的一盏盏小灯,照亮了那些遥远、高深莫测的领域,让一切变得可触可感。这本书的行文结构像一首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有低沉的大提琴叙事,也有高亢的木管乐点睛,整体的听觉感受(或者说阅读感受)是丰富而和谐的。这种文本的张力,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期待,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妙的措辞或巧妙的转折。

评分

给孩子买的,还没看,希望他们喜欢。

评分

书内有大量插图,使阅读有一种直观感,作者文字风格平易,在讲文物时立足于面对普通大众的角度,深入浅出,增强了可读性。

评分

文物的书就是要多看,看哪些是自己所忽视的,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就是这些古物啊

评分

很好的书,看了长知识,去博物馆能看懂了

评分

可是我还是不够通俗。喜欢那种奖励系列文场的

评分

挺专业的,但还是入门级

评分

好书啊,文图都美,很长知识。

评分

学习考古知识

评分

只能说在京东买书太划算了,非常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