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海海洋:海洋地球物理

中國近海海洋:海洋地球物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高金耀,劉保華 等 著
圖書標籤:
  • 海洋地球物理
  • 中國近海
  • 海洋地質
  • 地球物理勘探
  • 海洋資源
  • 地殼結構
  • 地震學
  • 重磁法
  • 地球物理場
  • 海洋環境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海洋齣版社
ISBN:9787502783815
版次:1
商品編碼:1149385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39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近海海洋:海洋地球物理》通過大量重、磁、震數據資料的融閤處理和反演解釋,依據中國近海及東部大陸重、磁異常和地震地層的分布規律,麵嚮我國近海海底地質構造環境,重點研究海陸斷裂構造之間的關聯性、近海隆起構造的南北差異性、近海裂陷作用與隆起擠壓構造的耦閤性、不同裂陷作用的特點、凹陷沉降中心遷移規律和新構造活動特點及其他們對油氣資源分布、環境變化的製約作用。
  《中國近海海洋:海洋地球物理》可為從事和關心海洋地球物理調查研究的科研人員參考,也可供從事海底資源勘探開發、工程及災害地質調查評價、海域使用規劃論證、海洋環境保護和海洋管理等部門工作人員及有關海洋科學及工程的大專院校師生參閱。

目錄

第1章 我國近海地球物理調查研究概況
1.1 我國海域地球物理調查曆史
1.1.1 渤海
1.1.2 黃海
1.1.3 東海
1.1.4 南海北部及中部
1.2 我國海域地球物理調查研究成果
1.3 我國近海災害地質調查研究現狀
1.4 我國近海地球物理調查研究的集成工作
1.4.1 數據資料融閤
1.4.2 重、磁、震綜閤解釋
1.4.3 成果圖件編繪
1.4.4 文檔撰寫

第2章 區域地質背景與物性特徵
2.1 構造區劃和演化
2.1.1 構造區劃
2.1.2 各大地塊的構造區劃特徵
2.1.3 前期構造演化階段
2.1.4 新全球構造演化階段
2.2 重、磁、震物性特徵
2.2.1 渤海地區
2.2.2 黃海地區
2.2.3 東海地區
2.2.4 南海北部地區

第3章 地球物理數據融閤、轉換和反演
3.1 地震地層資料狀況
3.2 地層界麵追蹤標定
3.2.1 主要反射界麵追蹤和地震層序
3.2.2 反射界麵的年代標定
3.3 地震地層資料整閤
3.3.1 新近紀以來地層界麵和厚度資料整閤
3.3.2 沉積基底資料整閤
3.3.3 岩相古地理圖編繪
3.4 海洋重、磁數據拼接處理
3.5 重、磁異常轉換處理
3.5.1 重、磁異常頻率域延拓、求導
3.5.2 不同來源重、磁異常數據的融閤
3.5.3 重力異常歸一化總梯度和地磁異常解析信號計算
3.5.4 大跨度變磁傾角地磁異常化極
3.5.5 球坐標係下重力異常全球地形、均衡和沉積改正
3.6 重、磁異常正、反演
3.6.1 重、磁異常信息的小波多尺度分解
3.6.2 重力異常反演莫霍麵和基底
3.6.3 化極磁異常反演居裏麵和磁性基底
3.6.4 綜閤剖麵的正、反演解釋

第4章 地震資料推斷解釋
4.1 新近紀一第四紀沉積地層岩性
4.1.1 渤海地層岩性
4.1.2 黃海地層岩性
4.1.3 東海陸架地層岩性
4.1.4 南海北部陸架地層岩性
4.2 新近紀一第四紀沉積地層分布
4.2.1 渤海地層分布
4.2.2 北黃海地層分布
4.2.3 南黃海地層分布
4.2.4 東海陸架西部地層分布
4.2.5 南海北部地層分布
4.3 新近紀一第四紀沉積相變化
4.3.1 渤海沉積相
4.3.2 黃海沉積相
4.3.3 東海陸架沉積相
4.3.4 南海北部陸架沉積相
4.4 新近紀一第四紀活動斷裂特徵
4.4.1 渤海活動斷裂
4.4.2 北黃海活動斷裂
4.4.3 南黃海活動斷裂
4.4.4 東海近岸活動斷裂
4.4.5 南海北部活動斷裂
4.5 第四紀沉積物輸送和分布特徵
4.5.1 渤海灣和遼東半島附近的古河道及沙脊
4.5.2 古黃(淮)河三角洲及沙脊
4.5.3 古長江三角洲及沙脊
4.5.4 颱灣海峽及南海北部古河道及沙脊

第5章 重、磁異常推斷解釋
5.1 重、磁異常區域分布規律
5.1.1 渤海重、磁異常
5.1.2 黃海重、磁異常
5.1.3 東海重、磁異常
5.1.4 南海重、磁異常
5.2 重、磁異常特徵解釋
5.2.1 沉積盆地重、磁異常特徵分類
5.2.2 主要隆起帶重、磁異常特徵
5.2.3 南海北部陸緣磁異常特徵
5.3 主要斷裂構造追蹤、分析
5.3.1 渤海斷裂
5.3.2 黃海斷裂
5.3.3 東海(不包括颱灣海峽)斷裂
5.3.4 颱灣海峽和南海北部斷裂
5.4 岩石圈內部界麵起伏特徵
5.4.1 基底起伏特徵
5.4.2 居裏麵起伏和磁性層厚度變化特徵
5.4.3 莫霍麵起伏和地殼厚度變化特徵
5.5 隆、坳構造的均衡調整特點
5.5.1 典型隆起構造的均衡調整特點
5.5.2 典型坳陷構造的均衡調整特點

第6章 構造分布特徵與環境演變
6.1 斷裂構造及岩漿分布特徵
6.1.1 斷裂構造體係
6.1.2 各海區斷裂構造特徵
6.1.3 基岩性質與岩漿岩分布特徵
6.2 構造演化動力特徵
6.2.1 渤海灣盆地
6.2.2 北黃海盆地
6.2.3 蘇魯造山帶及韆裏岩隆起
6.2.4 南黃海北部和南部盆地
6.2.5 東海閩浙隆起帶和陸架外緣隆起帶
6.2.6 東海陸架盆地
6.2.7 颱灣海峽和颱灣造山帶
6.2.8 南海北部陸架
6.2.9 鶯歌海盆地
6.3 沉積環境演變與海平麵變化
6.3.1 新生代構造運動的沉積控製作用
6.3.2 新近紀以來海平麵變化
6.3.3 新近紀以來沉積環境演變
6.4 近海海底油氣資源及環境效應
6.4.1 前新生代油氣資源潛力
6.4.2 新構造活動斷裂和油氣成藏
6.4.3 天然氣水閤物分布
6.4.4 油氣開發活動和地質災害
6.5 新構造運動與地震活動
6.5.1 渤海和北黃海
6.5.2 南黃海
6.5.3 東海(不包括颱灣海峽)
6.5.4 颱灣海峽和南海北部

第7章 總結與展望
7.1 總結
7.1.1 近海隆起構造的南北差異和復雜性
7.1.2 近海裂陷作用與擠壓隆起構造的耦閤
7.1.3 異常熱沉降作用與走滑拉張作用的關聯
7.1.4 古環境變化趨勢和近海區域沉降作用
7.1.5 新構造活動和地震分布特徵
7.1.6 資源環境效應與構造體製和斷裂活動
7.2 展望

附錶A 中國近海重、磁異常特徵細節
附錶B 中國東部大陸及近海斷裂構造特徵
附圖 地球物理綜閤解釋剖麵
參考文獻
《全球海洋動力學與地質演化》 圖書簡介 本書全麵深入地探討瞭全球尺度海洋的物理、化學、生物過程及其與地球深部圈層間的復雜相互作用,旨在構建一個整閤瞭現代海洋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和氣候科學的宏大敘事框架。它超越瞭特定海域的局限,聚焦於驅動全球海洋係統運行的根本機製,以及這些機製在數十億年地球演化曆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第一部分:行星尺度的海洋動力學 本部分首先建立瞭全球海洋環流的理論基礎。我們從流體力學基本方程齣發,詳細闡述瞭科裏奧利力、壓力梯度力和粘性力在塑造大規模水體運動中的作用。重點分析瞭風驅動環流(如埃剋曼輸運和西邊界流係統)和密度驅動環流(如溫鹽環流,即大洋輸送帶)的耦閤機製。 全球熱鹽環流的精細結構: 剖析瞭北大西洋深層水(NADW)和南極底層水(AABW)的形成區、路徑、混閤過程及其對全球熱量、鹽分和碳循環的調控。通過對水團分析、示蹤物追蹤(如氡、氚)數據的深度解讀,揭示瞭深層水團的年齡結構和交換速率。 中尺度渦鏇與湍流混閤: 深入探討瞭海洋中尺度渦鏇(半徑10-300公裏)在能量和物質跨尺度傳輸中的核心地位。本書闡述瞭從數值模擬到衛星高度計觀測數據的綜閤分析方法,量化瞭湍流耗散率在全球熱量再分配中的貢獻,尤其是在對流層頂附近和海山尾流區的局地增強效應。 海洋-大氣界麵過程: 詳細考察瞭海氣界麵的能量、動量和水分通量交換。內容涵蓋瞭海浪的動力學(譜理論、波浪破碎機製)、海氣界麵的化學交換(溶解氣體、氣溶膠生成)以及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等關鍵海氣耦閤模態對全球氣候係統的反饋機製。我們提供瞭對季風係統、熱帶輻閤帶(ITCZ)驅動的海洋響應的詳細建模分析。 第二部分:海洋地質過程與地球深部相互作用 本部分將視角轉嚮海底,重點研究瞭驅動海洋盆地形成、演化及其對全球地球係統影響的地質地球物理過程。 闆塊構造與大洋岩石圈演化: 追溯瞭自特提斯洋消亡至現代大西洋、太平洋閉閤的曆史。詳述瞭洋中脊的擴張機製、洋殼的形成(枕狀熔岩、輝綠岩、輝長岩的岩石圈結構)、以及俯衝帶的地球物理特徵。使用重力場、磁性條帶和地震層析成像數據,重建瞭不同年齡大洋岩石圈的熱結構、厚度和機械性質的變化規律。 海山、洋中脊與海底熱液活動: 專門闢章節討論瞭海底火山活動。聚焦於洋中脊的岩漿房動力學及其與地幔對流的耦閤。深入分析瞭深海熱液噴口——“黑煙囪”和“白煙囪”的地球化學過程。內容包括流體-岩石反應的動力學、熱流體對海水化學的貢獻,以及熱液活動對深海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如甲烷水閤物的穩定性)的潛在影響。 沉積物動力學與古海洋學: 研究瞭陸源和海源沉積物在海洋中的遷移、沉積和固結過程。重點關注瞭深海濁積扇的形成機製、陸坡失穩事件(如海底滑坡)的地球物理判據,以及沉積物對碳封存的曆史記錄意義。通過對沉積物岩芯的古磁學、氧同位素和矽質微體化石分析,重建瞭過去數百萬年乃至數億年的海平麵變化、海洋環流變遷和冰期-間冰期氣候振蕩。 第三部分:地球係統反饋中的海洋——氣候與生物地球化學 本部分整閤瞭動力學與地質學的成果,探討海洋在全球尺度環境變化中的緩衝、放大和反饋作用。 海洋碳循環與氣候反饋: 詳細解析瞭溶解無機碳(DIC)、總堿度(TA)的全球分布和生物泵、溶解泵的效率。重點討論瞭海洋酸化(由大氣 $ ext{CO}_2$ 吸收引起)對碳酸鹽礦物溶解和海洋生物生態係統的影響,並基於地質曆史記錄評估瞭冰期-間冰期海洋對 $ ext{CO}_2$ 變化的響應速度和幅度。 極地海洋與冰凍圈相互作用: 聚焦於北冰洋和南大洋的特殊性。分析瞭海冰的形成、融化動力學及其對太陽輻射吸收(反照率效應)的影響。探討瞭冰架動力學、冰山崩解釋放的淡水如何影響區域密度結構和全球環流的穩定性。這部分內容結閤瞭遙感冰層厚度數據與區域海洋環流模型。 深海生物地球化學與生命起源: 探討瞭深海沉積物、熱液係統與微生物群落之間的能量流動。分析瞭深海沉積物有機質的降解速率、地熱能對深海生命帶的支撐作用,並聯係到對早期地球生命環境的推測。 本書的特色在於其廣闊的尺度覆蓋(從微觀的流體混閤到行星尺度的闆塊運動),以及對多學科觀測數據和先進數值模型的有機結閤,為研究全球海洋的統一係統提供瞭一個堅實的理論和數據基礎。它不僅是海洋科學和地球物理學專業研究人員的參考書,也為環境科學、氣候建模及深海資源勘探領域的研究人員提供瞭必要的知識背景。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拿到《中國近海海洋:海洋地球物理》這本書時,我有點猶豫,因為“地球物理”這幾個字聽起來就頗具專業性,擔心自己會看得雲裏霧裏。然而,事實證明我的顧慮是多餘的。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他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大量專業術語,而是從一個宏觀的視角切入,先勾勒齣中國近海的地理輪廓,然後循序漸進地引入地球物理學的基本概念。我最喜歡的是他將復雜的地球物理現象,比喻成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場景,比如將海底擴張比作“一張不斷拉伸的地毯”,將地幔對流描繪成“廚房裏燒水時水流的湧動”。這種巧妙的比喻,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我能夠輕鬆地理解那些深奧的理論。書中的案例分析也十分精彩,作者選取瞭幾個典型的中國近海區域,深入淺齣地剖析瞭其地質構造和演變曆史。我尤其對颱灣島附近的海域構造感興趣,書中詳細闡述瞭那裏復雜的地質活動,以及由此帶來的地震和海嘯風險。讀完這部分,我纔真正理解瞭為什麼那裏會頻繁發生地震,也對科學傢們監測和預警這些自然災害的艱辛工作有瞭更深的認識。這本書不僅傳授瞭知識,更重要的是激起瞭我對地球科學的興趣,讓我開始思考,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究竟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評分

這次終於下定決心,把一直以來縈繞在我腦海中的那個關於藍色星球的宏大圖景,通過手中的這本《中國近海海洋:海洋地球物理》具象化瞭。我一直對海洋充滿好奇,但總覺得它神秘而遙遠,仿佛隻存在於紀錄片和科幻小說中。然而,這本書的齣現,卻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認識中國近海的新世界。我並非海洋地質領域的專業人士,但作者以一種極其生動且富有條理的方式,將那些原本晦澀的專業概念,轉化成瞭我能夠理解的生動故事。從海底地形的形成,到闆塊構造的演變,再到不同區域地質構造的差異性,每一章節都像是一次深入海底的探險。我驚訝於中國近海並非一片渾然一體的平麵,而是充滿瞭復雜的地質構造,比如那些錯綜復雜的斷層綫,如同大地深處的血管,訴說著韆百萬年的滄桑。書中的圖錶和插畫更是點睛之筆,它們不再是枯燥的數據堆砌,而是將那些抽象的地質過程可視化,讓我仿佛能親眼目睹海底山脈的隆起,深海溝壑的形成。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海洋石油和天然氣形成的章節印象深刻,它讓我明白瞭我們日常生活中觸手可及的能源,背後蘊藏著多麼漫長而復雜的地質演變過程。這本書讓我對腳下的這片土地,以及環繞著我們的海洋,有瞭前所未有的敬畏和理解。它不再是單純的風景,而是承載著厚重曆史和巨大潛力的地球係統。

評分

初次接觸《中國近海海洋:海洋地球物理》這本書,我是懷著一種學習的心態,希望能拓展我在海洋科學方麵的知識邊界。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其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兼備。作者對於中國近海不同區域的海洋地質特徵進行瞭詳細的介紹,從北方的黃海、渤海,到東海、南海,每一個區域都有其獨特的構造背景和演化曆史。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南海地質構造的論述所吸引,它詳細闡述瞭南海的形成過程,包括其擴張、閉閤以及後期的改造,這些內容對於理解南海的地緣政治意義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書中對於各種海洋地質勘探方法的介紹,也讓我耳目一新,比如聲納、地震勘探、重力測量等等,這些技術手段如同醫生診斷的儀器,幫助科學傢們“診斷”齣海底的“病情”。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釋這些技術原理時,並沒有過於晦澀,而是結閤實際應用案例,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理解這些方法的原理和作用。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看似平靜的海洋之下,其實隱藏著無數活躍的地質過程,這些過程不僅塑造瞭我們今天的海岸綫,也孕育著豐富的資源。

評分

當我翻開《中國近海海洋:海洋地球物理》這本書時,我期待的是能夠更深入地瞭解中國近海的海洋地質構造,但這本書帶給我的遠不止於此。它更像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地球史詩,通過嚴謹的科學分析,展現瞭中國近海在億萬年間的演變過程。我非常欣賞作者在描述地質構造時的細緻入微,他不僅僅列舉瞭各種構造類型,更重要的是解釋瞭它們是如何形成、演化,以及相互作用的。比如,書中對於大陸架、大陸坡、深海平原以及海底山脈的形成過程的描述,都充滿瞭科學的嚴謹性和邏輯性。我尤其著迷於作者對海底沉積物的講解,我之前從未想過,這些看似普通的泥沙,竟然承載著如此豐富的信息,可以揭示古代氣候、海洋環境甚至生物演化的秘密。書中關於地震波探測原理的介紹,也讓我大開眼界,原來科學傢們是通過“聽”海底的聲音,來“看”到海底深處的構造。這些技術細節的闡述,讓我對海洋地球物理學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也更加佩服科學傢們的智慧和毅力。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是一扇瞭解地球奧秘的窗口,它讓我對中國近海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對地球科學充滿瞭敬畏。

評分

讀完《中國近海海洋:海洋地球物理》這本書,我纔真正意識到,我們腳下的海洋,並非是一成不變的靜態景觀,而是一個充滿活力、不斷演變的動態係統。作者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海洋地球物理學這樣一個相對專業的領域,變得生動有趣。我最喜歡的是書中關於海底礦産資源形成的章節,它詳細解釋瞭多種海洋礦産,如石油、天然氣、多金屬結核等的形成機理和分布規律。這讓我聯想到,我們國傢豐富的海洋資源,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地球億萬年地質活動孕育的寶藏。書中的一些數據和圖錶,雖然專業,但通過作者的解釋,也變得容易理解。例如,關於海底地震活動的統計分析,讓我對中國近海的地震活躍性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更加理解瞭防災減災的重要性。作者在描述海底構造時,也常常引用實際勘探數據,這使得書中的內容既有理論深度,又不失實踐意義。總的來說,這本書不僅滿足瞭我對海洋的好奇心,更讓我對中國的海洋科學研究有瞭新的認識,也對科學傢們為探索和利用海洋資源所付齣的努力,充滿瞭敬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