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天文年历

2015年中国天文年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科学院紫金台天文台 编
图书标签:
  • 天文年历
  • 中国天文
  • 2015年
  • 日历
  • 天象
  • 天文观测
  • 科普
  • 天文数据
  • 历法
  • 时间
  • 节气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097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49446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天文等相关专业教师、学生以及科研人员。
可供一般天文和测量人员使用,大地测量、航海、航空等工作部门用的历书可以采用基本数据编算。

内容简介

本天文年历的主要内容包括太阳表、月亮表、大行星表、天象及日月食等。

目录

目录
序言天文常数
天文常数1
行星轨道根数2
日历
日历3
节气 3
太阳
太阳6
世界时和恒星时22
太阳直角坐标30
太阳球面位置34
日出日没38
晨昏蒙影42月亮
月亮(黄经黄纬)46
月亮(赤经赤纬)62
月相93
月亮平均轨道根数93
月出月没94
行星
水星110
金星118
火星126
木星134
土星142
天王星150
海王星158
恒星
地球质心位置和速度(J2000.0平春分点)
以及岁差章动旋转矩阵元素
(J2000.0平春分点至当天真春分点)166
贝塞尔日数和独立日数(以世界时0h为准)182二
阶项订正系数Jα,Jδ198恒星视位置202
北极星视位置446
从北极星高度求纬度448
北极星高度和方位角452
天象
天象456
行星的星等和离太阳的距角459
天然卫星
火卫的大距和星等460
木卫的天象和动态476
土卫的大距和星等500
天卫的大距和星等513
日月食
日月食520
附表
表1 儒略日528
表2化恒星时为平太阳时532
表3化平太阳时为恒星时535
表4贝塞尔内插系数538
表5二次差订正540
表6拉格朗日三点内插系数541
表7蒙气差546
表8地心坐标计算547
表9陕西天文台短波授时程序548
表10电磁波传播时间改正549
说明550

精彩书摘

天文常数
定义常数
光速c = 299792.458×103米/秒
高斯引力常数k=0.01720209895 =3548″.187606965 1
1-d(TT)/d(TCG)LG=6.969 290 134×10-10
1-d(TDB)/d(TCB)LB=1.550 519 768×10-8
TDB-TCB(T0=244 3144.5003 752)TDB0=-6.55×10-5秒
地球自转角(J2000.0UT1)θ0=2π×0.779 057 273 2640弧度
地球自转角变化率dθ/dUT1 =2π×1.002 737 811 911 355 48弧度/UT1
日自然可测常数
引力常数G = 6.674 28×10-11米3/(千克?秒2)
天体常数
日心引力常数GS = 1.32712440041×1020米3/秒2(TDB)
地球赤道半径ae = 6 378 136.6 米
地球形状力学因子J2=0.001 082 635 9
地球扁率f = 0.0033528197=1/298.256 42
地心引力常数GE = 3.986 004 356 ×1014米3/秒2(TDB)
地球平均自转角速度ω = 7.292 115 ×10-5弧度/秒
月亮与地球质量比μ= 0.0123000371
其他常数
一天文单位的长度au = 1.49597870700×1011米
1-d(TCG)/d(TCB)(平均值)LC = 1.480 826 867 41 ×10-8
一天文单位的光行时间τA = 499.004 783 84 秒
黄经总岁差(标准历元J2000.0)p = 5028″.796 195/儒略世纪
平黄赤交角(标准历元J2000.0)ε = 23°26′ 21″.406
章动常数(标准历元J2000.0)N = 9″.205 233 1
太阳视差π = 8″.794 143
光行差常数(标准历元J2000.0)κ = 20″.495 51
太阳质量S = GS/G = 1.9884×1030千克
太阳与行星质量比
水星 6023600木星1047.348644
金星408523.719土星3 497.9018
地球332946.0487天王星22902.98
地球+月亮328 900.559 6海王星19412.26
火星 3 098 703.59冥王星*136566000
*根据 IAU 2006年第26届大会的有关决议,冥王星被定义为矮行星.

前言/序言


《天体物理前沿探索:2016-2025》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过去十年(2016年至2025年)全球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领域最激动人心的重大突破、关键理论发展和前沿观测成果。它并非简单的年鉴回顾,而是一部深入剖析当代宇宙学、高能天体物理、系外行星研究以及未来观测技术发展趋势的综合性学术参考书。全书共分为七大部分,旨在为天文学研究人员、研究生以及对宇宙科学抱有浓厚兴趣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 第一部分:宇宙学的精确定标与暗物质/暗能量的深入探究 本部分聚焦于宇宙学模型在过去十年中如何通过更精确的观测数据得到检验和修正。我们详细回顾了基于普朗克卫星后续数据分析、暗能量巡天(DESI)以及新的宇宙微波背景(CMB)实验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 哈勃常数张力($H_0$ Tension)的演变: 探讨了早期宇宙(如CMB)测定值与晚期宇宙(如Ia型超新星、引力透镜时间延迟)测定值之间的持续分歧,并分析了2020年代出现的若干新物理模型尝试解决这一矛盾的尝试,包括对中微子质量的限制和早期宇宙中潜在的“暗辐射”。 暗物质的直接与间接证据: 详细梳理了地面上的氙基探测器(如XENONnT、LZ)在排除WIMP(弱相互作用重粒子)模型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以及对轴子(Axion)等新候选粒子的实验布局。同时,我们分析了盖亚(Gaia)任务提供的银河系动力学数据如何精确描绘出行星际暗物质晕的细微结构,以及费米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Fermi-LAT)对银河系中心“反常伽马射线背景”的新解释。 暗能量的动态演化: 重点阐述了利用巨型星系红移巡天数据,对宇宙状态方程$w$随时间变化的精确测量。新一代弱引力透镜测量揭示了宇宙膨胀历史中是否存在偏离标准$Lambda$CDM模型的细微偏差,为修正引力理论提供了新的检验平台。 第二部分:引力波天文学的“黄金时代” 自2015年首次探测以来,引力波天文学在接下来的十年间实现了爆炸性增长。本部分侧重于LIGO、Virgo和KAGRA(LVK合作组织)的数据成果。 双黑洞并合的统计学研究: 分析了数千例双黑洞(BBH)并合事件的统计分布,揭示了超大质量黑洞(如超过100个太阳质量)的形成机制,特别是“第二代黑洞诞生区”的证据。 中子星并合(BNS)与多信使天文学的深化: 详细介绍了GW170817之后的其他中子星并合事件,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精确测定快子(Kilonova)的元素合成过程(r-过程元素)。对引力波速度与光速的比较,再次对相对论进行了严苛的检验。 LISA任务的预备成果与展望: 尽管LISA(激光干涉空间天线)在2030年代才发射,但本部分收录了地面模拟实验和理论模型对超大质量黑洞(SMBH)并合的预测,以及对早期宇宙“随机引力波背景”的敏感度预估。 第三部分:系外行星的宜居性与生命探测 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的成功运行彻底改变了我们研究系外行星大气层的方式。 JWST对超短周期行星和“海王星沙漠”的突破性观测: 报告了对数十颗系外行星大气成分的首次精确测量,包括水蒸气、二氧化碳、甚至潜在的生物信号分子(如甲烷与氧气的协同存在)。 宜居带行星的精细化定义: 讨论了“宜居带”概念如何被行星的实际大气结构、磁场强度和潮汐锁定效应所修正。对TRAPPIST-1系统的长期监测数据揭示了这些岩石行星的演化路径。 直接成像技术的新进展: 介绍了星光阻断技术(如 coronagraphy)和自适应光学系统的进步,使得对围绕年轻恒星运行的类地行星的直接光谱分析成为可能。 第四部分:高能天体物理与极端环境 本部分关注宇宙中最剧烈、能量最高的现象。 快速射电暴(FRBs)的起源之谜: 汇集了2018年至2025年间对FRBs的定位精度的大幅提升,特别是首次将FRBs与磁星(Magnetar)活动或活跃星系核(AGN)的特定活动阶段关联起来的关键事件。 黑洞的吸积盘与喷流的精细结构: 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在2020年代中期发布的M87和人马座A(Sgr A)的偏振光图,揭示了黑洞视界附近磁场的拓扑结构,对检验相对论性磁流体力学(MHD)模型至关重要。 超新星遗迹与宇宙射线源的辨识: 分析了切伦科夫望远镜阵列(CTA)项目早期数据,如何帮助确定超高能宇宙射线的主要加速源,并更好地理解超新星爆发的物理机制。 第五部分:太阳系与恒星科学的最新成果 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预测的增强: 探讨了太阳动力学卫星(SDO)和帕克太阳探测器(Parker Solar Probe)数据如何深化我们对日冕物质抛射(CME)和太阳风加速机制的理解。 下一代恒星演化模型: 引入了考虑磁场、快速旋转和非标准初始质量函数的新一代恒星演化代码,解释了部分被观测到的“失踪”的红巨星和蓝离散星现象。 柯伊伯带与奥尔特云的探索: 汇总了新视野号(New Horizons)任务扩展任务的发现,以及未来深空探测器对太阳系外围冰冷天体的最新认识。 第六部分:前沿观测技术与未来展望 详细介绍了正在建设或规划中的下一代地面和空间设施,它们将定义下一个十年的天文学研究方向。 巨型望远镜时代的开启: 对欧洲极大望远镜(ELT)、三十米望远镜(TMT)和巨型麦哲伦望远镜(GMT)的进展进行了技术评估,并分析了它们在解决银河系中心恒星动力学和系外行星表征方面的预期能力。 平方公里阵列(SKA)的早期部署: 讨论了SKA在低频射电波段对暗物质分布、早期宇宙再电离时代的探测潜力。 下一代太空任务规划: 包括对凌日系外行星勘测卫星(PLATO)和开普勒继任者任务的分析。 第七部分:理论物理与交叉学科 讨论了天体物理学如何与高能物理、量子信息科学相互渗透。特别关注了广义相对论的精确检验(如利用脉冲星计时阵列对超低频引力波的探测)以及黑洞信息悖论在观测数据下的新线索。 本书结构严谨,图表丰富,力求在提供硬核科学信息的同时,保持叙述的流畅性和启发性,是理解2010年代末至2020年代中叶天文学变革的关键文本。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忠实的星象爱好者,平时也经常关注各种天象预报和观测指南。《2015年中国天文年历》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份宝藏!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2015年全年最值得关注的天文事件清单,比如流星雨、行星冲日、月食、日食等等,并且详细说明观测的最佳时间和地点,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例如,对于流星雨,我希望知道它的辐射点在哪里,什么时候达到极大,以及预期的每小时流星数量。对于行星,我希望能看到关于它们在2015年各自运行轨道上的亮点,比如某个行星在一年中可见度最高的时候,或者几个行星在夜空中罕见的会合。如果这本书还能提供一些关于天文摄影的技巧,比如如何拍摄清晰的月面细节,如何捕捉流星划过天际的瞬间,甚至是如何拍摄银河,那简直就是锦上添花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2015年天文观测的“圣经”,让我不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天象,也能让我成为一个更有经验的观测者。

评分

作为一名对宇宙奥秘充满好奇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介绍天文知识的读物。《2015年中国天文年历》这个名字让我眼前一亮。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年历,更是一本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天文入门指南。我期待它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一些基本的宇宙概念,比如恒星的演化、星系的结构、黑洞的形成等等,同时也能结合2015年的具体天象,来生动地阐述这些概念。比如,当介绍到某个星座时,希望能附带2015年在这个星座内有哪些值得注意的星体或现象。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观测设备的介绍,比如望远镜的选择、使用方法,以及其他辅助观测的工具。如果还能有针对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内容,比如给小朋友的趣味天文知识,给学生的进阶内容,那就更棒了。我希望这本书能激发我对天文学的更大热情,让我愿意去主动学习,去探索宇宙的无限可能。

评分

天呐,我真的太需要一本像《2015年中国天文年历》这样的书了!我一直是个对星空充满好奇的人,虽然平时会看一些天文科普类的文章,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你知道的,那些文章虽然有趣,但很多时候只是介绍一些概念,我更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能把我带入到实际观测中的工具。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详细的星象图,最好是那种可以根据日期和时间调整的,这样我就可以提前规划好每个晚上想看什么星星,或者预测一下是否有特别的天文现象。另外,我对月相的变化特别感兴趣,也希望书里能有清晰的月相变化图,并且能解释为什么月亮会有这样规律的圆缺变化。当然,如果它还能包含一些关于行星运行轨迹的介绍,那就更完美了。我设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数据,更能用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让我了解天体运行的规律,甚至还能给我一些拍摄星空的技巧建议。总之,我希望这本年历能成为我夜晚观测时的得力助手,让我不再只是仰望星空,而是能真正地“读懂”星空。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历法略有研究的人,《2015年中国天文年历》这个名字立刻吸引了我。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天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农事、节气、甚至是民间习俗与天象之间存在的深刻联系。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更可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智慧。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关于各个节气在2015年对应的具体日期和天文解释,以及这些节气是如何与农耕活动紧密结合的。如果书中还能涉及一些传统的观测方法,或者对古代天象记录进行现代化的解读,那就太令人兴奋了。我希望它能解释一些古籍中提到的天象,比如“五星连珠”、“红月亮”等,并用现代天文知识来验证或解释。我也很想知道,在2015年,有哪些中国传统节日与特定的天文现象有关联,比如中秋节的月亮,或者冬至的日照。这本书能否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先民是如何通过观察星空来安排生活、指导生产的?这对我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回归和文化上的探索。

评分

说实话,我平时对天文并不是特别了解,但最近看了几部关于太空的电影,突然就对浩瀚的宇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15年中国天文年历》这个名字听起来很有意思,我希望它能带我开启一段奇妙的宇宙之旅。我不需要太专业的东西,而是希望它能用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介绍一些基础的天文知识,比如我们太阳系里的行星们,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离我们有多远?什么时候最容易在夜空中看到它们?我希望书里能有好看的图片,比如各种行星、星云、星系的特写,让我对宇宙的美丽有更直观的认识。另外,我一直觉得“星座”很有意思,希望这本书能详细介绍各个星座的来历和神话故事,并且告诉我2015年的时候,哪些星座在夜晚最容易找到,以及如何通过找到著名的星座来辨认其他星星。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宇宙产生初步的好感,并且觉得天文是一件很酷的事情,而不是枯燥乏味的科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