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1890-2013 计量用智能化仓储系统技术规范

Q/GDW 1890-2013 计量用智能化仓储系统技术规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电网公司 著
图书标签:
  • 仓储系统
  • 智能化
  • 技术规范
  • 计量
  • Q/GDW 1890
  • 行业标准
  • 仓储技术
  • 自动化
  • 智能制造
  • 物流设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19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494886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页数:44
字数:8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Q/GDW 1890-2013 计量用智能化仓储系统技术规范》规定了省级计量中心电能计量器具和用电信息采集设备智能化仓储系统的技术要求、安装调试、验收规则、运行维护以及技术服务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电能计量器具和用电信息采集设备智能化仓储系统的采购、验收与技术管理。

前言/序言


华夏工程标准文库 · 工业自动化与计量技术系列 《高精度传感器网络与数据融合技术研究》 作者: 资深工程师团队(来自多家国家级计量研究院及自动化工程公司)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11-65432-1 定价: 188.00 元 --- 内容简介: 本专著深入剖析了现代工业计量、环境监测以及智能制造领域中,高精度传感器网络构建、数据采集、传输优化与多源信息融合的关键技术与前沿实践。本书旨在为从事精密测量、物联网(IoT)架构设计、数据科学分析以及工业控制系统(ICS)集成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具有高度操作指导性的理论基础与工程范例。 本书的焦点和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高精度传感器基础与网络架构设计(第1章至第3章) 第1章 现代精密测量传感器的性能评估与选型标准: 本章详尽阐述了MEMS技术、光纤传感、压电效应传感器等在不同物理量(如温度、压力、振动、流量)测量中的最新发展。重点讨论了信噪比(SNR)、漂移率、线性度、迟滞性以及长期稳定性等关键性能指标的量化评估方法。特别引入了“环境适应性指数”(EAI)模型,用于指导恶劣工业现场的传感器选型。 第2章 异构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结构与通信协议: 探讨了无线(WSN)和有线(如CAN、EtherCAT、Profibus DP/PA)混合网络的构建策略。详细对比了LoRaWAN、NB-IoT、ZigBee在工业长距离、低功耗和高可靠性传输场景下的适用性。核心内容集中于如何设计一个具备自愈能力和负载均衡能力的多层级网络拓扑,以确保数据流的实时性和完整性。 第3章 边缘计算在传感器数据预处理中的应用: 针对海量传感器数据带来的带宽压力,本章聚焦于在网络边缘侧进行初步的数据清洗、滤波和特征提取。内容涵盖了基于微控制器的实时傅里叶变换(RT-FFT)实现、异常值检测算法(如Isolation Forest的轻量化版本)在嵌入式系统上的部署,以及如何优化数据包的有效载荷,减少云端处理的负担。 第二部分:多源数据融合理论与算法实践(第4章至第7章) 第4章 经典数据融合框架的回顾与局限性分析: 系统回顾了加权平均法、贝叶斯推断在数据融合中的应用。深入分析了传统方法在处理高动态、非线性系统数据时的固有局限,特别是其对初始假设(如高斯分布假设)的敏感性问题。 第5章 扩展卡尔曼滤波(EKF)与无迹卡尔曼滤波(UKF)的优化应用: 这是本书的核心章节之一。针对非线性系统,详细推导了EKF在线性化误差的补偿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入了基于UKF的自适应协方差矩阵调整机制,提高了系统在传感器性能波动时的估计精度和鲁棒性。提供了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的详细仿真案例,展示了UKF在目标轨迹跟踪中的优势。 第6章 证据理论(Dempster-Shafer Theory, DST)在不确定性建模中的应用: DST作为处理不确定性和信息冲突的有力工具,在本章得到深入阐述。内容包括基本概率赋值函数的构建、证据的组合规则(D-S组合规则)及其在多传感器决策制定中的具体流程。重点讨论了如何将模糊集理论与DST结合,以更准确地描述传感器读数的模糊性。 第7章 深度学习模型在复杂特征级融合中的前沿探索: 本章面向研究人员,介绍了如何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LSTM)进行高维特征层面的数据融合。探讨了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Mechanism)在融合不同时间序列数据时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生成对抗网络(GAN)来模拟和增强训练数据集,解决稀有事件数据的采集难题。 第三部分:系统集成、可靠性与标准符合性(第8章至第10章) 第8章 工业级实时操作系统的选择与驱动程序开发: 讨论了VxWorks、QNX等实时操作系统在确保数据采集和控制指令毫秒级响应中的关键作用。详细介绍了自定义设备驱动程序(Kernel-level Driver)的编写原则,特别是针对新型高带宽接口(如PCIe采集卡)的数据流管理。 第9章 传感器网络的安全防护与冗余机制设计: 鉴于工业物联网(IIoT)面临的网络攻击风险,本章重点介绍了基于PKI(公钥基础设施)的端到端加密通信实现,以及轻量级的身份验证机制(如基于摘要的挑战-响应协议)。在硬件层面,阐述了TMR(三模冗余)和异构冗余设计在关键计量环节的应用,以应对单一硬件故障。 第10章 数据一致性验证与计量溯源性管理: 本章强调了数据合规性。介绍了如何建立符合ISO/IEC 17025标准的审计跟踪(Audit Trail)机制,确保所有数据处理步骤的可追溯性。内容涵盖了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分布式、不可篡改的计量数据日志的初步构想,以增强数据的信任度和法律效力。 --- 本书特点: 1.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每章均配有工程案例分析,将抽象的数学模型转化为可执行的工程解决方案。 2. 前沿性强: 覆盖了当前工业界和学术界在传感器网络和数据融合领域的最热点技术。 3. 面向复杂系统: 专注于解决跨学科、多变量、高实时性要求的复杂工业测量系统的集成挑战。 适用对象: 自动化工程师、计量校准专家、系统集成商、仪器仪表研发人员、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及高校教师。

用户评价

评分

初翻这本书的目录,一种系统化、层层递进的逻辑感跃然纸上。它似乎不满足于仅仅提供一个“能用”的方案,而是力图构建一个“健壮且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框架。我个人对规范中关于系统扩展性和可升级性的部分最为感兴趣。在技术迭代如此之快的今天,一套仓储系统如果缺乏良好的模块化设计和对未来新技术(如更先进的物联网协议或AI驱动的预测性维护)的兼容性,很快就会被淘汰。因此,这本书是否为系统留出了必要的“接口预留”或定义了清晰的API规范,以保证未来能平滑地集成新的自动化硬件或软件服务,这一点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省钱的问题,更是保证业务连续性的关键。如果书中能够对不同规模和复杂度的计量仓储需求提供分级实施的建议,并辅以相应的资源投入预估模型,那对于项目决策者来说,将是极具参考价值的决策支持工具。

评分

这份技术规范的发布,无疑是行业内追求卓越管理的一个明确信号。我更倾向于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的价值。计量器具的存放环境和流转过程一旦出错,可能导致的是大规模的生产停工或产品报废,其潜在损失是巨大的。因此,规范中对于异常情况处理机制的描述,对我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比如,当系统检测到关键设备的传感器漂移或网络延迟超过阈值时,它建议的操作流程是什么?是立即锁定相关区域,还是自动切换到冗余备份系统?更深层次来说,规范是否引导用户思考“安全库存”的智能判定逻辑——即在不影响计量准确性的前提下,如何动态调整安全库存水平以优化资金占用。我期待看到一些关于容灾备份和业务连续性计划(BCP)的技术性要求,这才是衡量一个专业规范是否真正成熟的试金石。

评分

这部技术规范的标题听起来就让人感觉它深藏着一股严谨且实用的力量,聚焦于“计量用智能化仓储系统”,这无疑是当前工业4.0浪潮下,对传统仓储管理模式进行颠覆性升级的关键领域。我非常期待能深入研读其中对于系统架构设计、数据交互协议以及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的具体要求。想象一下,一个能够精确追踪、自动盘点、并能与计量校准流程无缝对接的仓储系统,能极大地减少人工干预带来的误差和时间损耗。这本书的价值,我想一定体现在它如何平衡“智能化”带来的高效率与“计量”所要求的极高精度之间的关系。例如,它是否详细阐述了传感器选型、RFID或视觉识别技术的集成标准,以及如何确保存储环境(如温湿度)的动态监控和记录符合国家或行业层面的最高规范。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典型的应用场景分析和最佳实践案例,那就更好了,毕竟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才是检验技术规范生命力的试金石。我希望它能成为我们团队在规划下一代计量器具存储中心时的“圣经”,指导我们避免走弯路,一步到位构建出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高标准设施。

评分

从一个长期关注工业标准制定的观察者角度来看,这类规范往往是技术成熟度和行业共识的结晶。我好奇这本书在定义“智能化”时,是如何平衡理想化目标与现实操作成本之间的关系的。毕竟,过高的技术门槛可能会将大量中小企业排除在外,反而阻碍了技术的普及。因此,我希望看到的是一套“可落地”的指南,而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蓝图。例如,对于数据采集的频率、实时性的要求,是否提供了“性能指标与成本效益”的对照表?另外,一个被忽视但至关重要的环节是人员培训和标准维护。规范是否提到了对运维人员的最低资质要求,或者建议了定期的技术复审机制,以确保随着技术的进步,这套规范本身也能保持其前沿性和有效性。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循序渐进的实施路线图,帮助企业有计划地、分阶段地投入资源来实现系统升级,那么它的实用价值将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专业气息,这让我对其中蕴含的知识密度有了极高的期望。对于任何致力于提升仓储管理精细化水平的技术人员来说,这样一份“规范”本身就是一份重要的参考基准。我特别关注的是其中关于“智能化”的定义和量化指标。它究竟是如何界定一个仓储系统达到“智能化”的门槛?是不是涉及到复杂的算法支持、故障自诊断能力,还是仅仅停留在自动化操作层面?我希望能从中找到关于人机交互界面(HMI)设计的指导原则,毕竟再先进的系统,如果操作起来晦涩难懂,其推广和应用都会大打折扣。此外,在“计量用”这个限定词下,数据溯源和审计追踪功能无疑是重中之重。我希望规范能对日志记录的详尽程度、数据加密标准以及与其他质量管理体系(如ISO标准)的接口要求有明确的阐述,确保每一次出入库操作的历史记录都能经得起最严格的内部和外部审计。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才是一家优秀技术规范的体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