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丛书:皮黄初兴菊芳谱(同光十三绝合传)

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丛书:皮黄初兴菊芳谱(同光十三绝合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永和 著,谢柏梁 编
图书标签:
  • 京剧
  • 昆曲
  • 皮黄
  • 同光十三绝
  • 菊芳谱
  • 戏曲史
  • 艺术家传记
  • 传统戏曲
  • 文化艺术
  • 戏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22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636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张永和先生是资深的剧作家、评论家、戏剧研究家。他忠于传统,挚爱梨园,长于文学,熟悉表演,对中国传统戏剧的理解尤为通透,颇得内外行的尊敬,堪称是演员的良师益友。
  《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丛书:皮黄初兴菊芳谱(同光十三绝合传)》叙述了“同光十三绝”各自的艺术经历及成就,分析其艺术特色,兼谈逸闻趣事;并讨论京剧形成时期的诸多问题,多有新论。

内容简介

  “同光十三绝”指同治、光绪时期十三名昆曲、京剧著名演员,分别为老生:程长庚、卢胜奎、张胜奎、杨月楼;旦角:梅巧玲、时小福、余紫云、朱莲芬;武生:谭鑫培,老旦:郝兰田;丑角刘赶三、杨鸣玉;小生:徐小香。
  《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丛书:皮黄初兴菊芳谱(同光十三绝合传)》叙述各自的艺术经历及成就,分析其艺术特色,兼谈逸闻趣事;并讨论京剧形成时期的诸多问题,多有新论。“同光十三绝”中,除程长庚、谭鑫培有传记问世外,其余十一位均少有论及,值得期待。

作者简介

  张永和,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前主任、教授,美国建筑师学会会员,同济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创办人,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建筑硕士,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丹下健三教授教席。自1992年起,开始在国内建筑实践,曾在一系列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奖,如1987年荣获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一等奖第一名,美国“进步建筑”1996年度优秀建筑工程设计奖,2000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贡献奖,柿子林会馆荣获2004年度“WA中国建筑奖”优胜奖及美国《商业周刊》/《建筑实录》建筑设计奖,河北教育出版社荣获2005年度中国建筑艺术年鉴优胜奖等。2006年获美国艺术与文学院建筑学院奖。2011年出任普利兹克奖评委。

目录

总序(谢柏梁)
序“同光十三绝”搭建起京剧的钢筋铁骨(梅葆玖)

第一章 京剧兴起前的中国戏曲概况
一、昆曲傲视群芳 宫廷视为雅乐
二、花雅迎春争奇斗艳
三、京腔十三绝与魏长生两次进京
四、徽班进京又一番春色
五、徽班汉调会师京华

第二章 程长庚——徽班领袖 京剧鼻祖
一、《同光十三绝》 巨画从何来
二、米喜子首闯京都程长庚投师学艺
三、《文昭关》艺惊四座脑后音裂帛穿云
四、整顿班规一诺千金
五、儒伶风范厚德载物
六、贵为御庙首甘心做配角

第三章 徐小香——昆乱皆精 周郎顾曲
一、喜状周瑜灵性 实已绝后空前
二、创建小生唱腔念做武舞绝伦
三、珠联璧合花叶相扶
四、徐程拆搭分合始末
五、慷慨好义体恤同仁

第四章 卢胜奎——呕心沥血编剧 佳作流传至今
一、“打”本子的“强人” 三庆班老生“台柱”
二、推出全本《三国志》 经典老戏今尚存
三、每年一次演全京师万人空巷

第五章 杨月楼——文武技艺出众苦撑三庆十年
一、偶来“天桥”卖艺得遇恩师二奎
二、出科八载未搭班“落脚”难定京沪杭
三、沪上演戏大火飞来横祸几死
四、程长庚让贤杨月楼三庆班再演《三国志》
五、张程余三派兼擅神人猴融于一体

第六章 谭鑫培——四海一人谭鑫培 伶界大王名实符
一、坎坷的童年学艺金奎班
二、广和成拜师 京东跑大棚
三、父子入三庆兼任武行头
四、集一身允文允武取众长学谁像谁
五、慈禧点入宫承差报师恩两兴三庆
六、六赴沪享誉浦江《盗魂铃》几丧盛名
七、《珠帘寨》打败刘鸿声 老谭小梅初演《探母》
八、改革精神贯终生 兼容并蓄创谭派
九、悲歌一曲《洪羊洞》 伶界大王目不瞑

第七章 张胜奎——最擅衰派老生 念白做工上乘
一、擅塑义仆形象观众心醉动容
二、唱工平而有味甘做绿叶衬花

第八章 梅巧玲——首启花衫滥觞 义举“焚券”“赎当”
一、梅氏出身之谜逐渐浮出水面
二、十载苦学一朝成名 四喜班主第一花旦
三、喜交文人雅士 隶书堪称独步
四、四喜班排演新剧 梅巧玲萧后夺魁
五、侠伶挥金如土梅氏四代梨园

第九章 时小福——首创“露手青衣” 戏中慈禧赏酒
一、细揣人物身份“露手”合情合理
二、热心同仁公益两次抛卖房产.
三、供奉内廷频唱戏惊动帝后赐御酒

第十章 余紫云——继开“花衫”之路 承上启下先驱
一、天赋谁人不喝彩新老剧目齐折桂
二、“虹霓”一曲当绝唱 “花衫”之门次第开
三、文玩鉴赏大家卒年考定落案

第十一章 朱莲芬——梨园第一昆旦 书法京都悬匾
一、精品演出时稀一演令人倾倒
二、精调管弦丝竹 专擅米芾书法

第十二章 郝兰田——首创老旦新腔 三绝享誉梨园
一、千里来京唱戏 改工老旦享名
二、誉满反串“三绝” 年只一演《杀监》

第十三章 刘赶三——天下第一名丑 大内牵驴演戏
一、下海初搭春台班毅改生行习丑行
二、四十载喜剧生涯 各类丑无一不精
三、扮丑角首重人物做念唱全面开花
四、临场抓哏令人喷饭语含讥讽直刺权贵
五、演丑婆冠绝梨园 骑真驴名噪京都

第十四章 杨鸣玉——无戏不绝 无技不绝
一、《活捉》《访鼠》盖世绝技
二、武技之精超越前贤

附录“同光十三绝”研究资料索引
后记(张永和)

精彩书摘

  任何事务往往继高峰之后,接踵而来的是一波又一波的下滑。明清传奇和明清杂剧虽然盛演不衰,但清乾隆四十年(1775)以后,清廷加强了文化专制,成立专人与专门机构修改古今戏文词曲,甚至指令各省督抚大员派要员审查,删毁有违清廷统治的戏曲剧本。即使像《长生殿》、《桃花扇》这样出类拔萃的经典剧作,也受到清廷的猜忌和迫害。洪舁因《长生殿》在清佟太后丧葬的“国恤”期间演出而革除功名。而作为孔子64代孙的孔尚任,虽然曾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破格录用,进京为官。然而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因为他的《桃花扇》的轰动演出,不久即被罢官。此结局想与《桃花扇》书“南明兴衰”有关。
  受到如此严重的控制和打击,传奇创作走向衰落。一些传奇或杂剧的作者,只好写一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剧作,传奇剧作的水平降低了,昆腔的发展停滞了,走到了前进的十字路口。可喜的是虽然整本大戏缺少佳作名剧问世,但是一些名剧如《牡丹亭》、《玉簪记》、《长生殿》、《桃花扇》当中的优秀折子却保留下来,长期流传在舞台上,直到今天。
  清廷统治者,一方面加强对曲文的管理和审查,另一方面乾隆、嘉庆皇帝又命令自己手下熟悉词曲的大臣如张照、周祥钰、王廷章等,组织一批文人创作了好几部专供大内皇宫演出的剧本。著名的有《劝善金科》、《升平宝筏》、《鼎峙春秋》、《忠义璇图》、《昭代箫韶》、《封神天榜》等。这些宫廷大戏,内容上都是宣传忠孝贞义的价值观,树立皇帝为天地间高尚至尊的观念。篇幅浩大,场次冗长。每部宫廷大戏,演绎的都是根据宋元明时期产生的长篇历史演义,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杨家将》、《封神演义》以及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再结合民间戏班流行的剧本而成,如《目莲救母》,以及演张天师捉拿五毒妖魔的《混元盒》等等。
  这些都是连台本戏,每部少则120出,多则240出。内容繁杂,人物众多,加上场面豪华,砌末新颖,每部戏从头到尾演一遍,往往需要很多天。那么由什么人、何种演员演出呢?为了这些称为宫廷承应戏的演出,清廷先后成立了南府和舁平署。一些年幼、面貌姣好的太监,还有旗籍、民籍青少年进入这些演出机构,学习演唱、排戏。这些人称为“内学”或“外学”,后来还有大内近侍太监单独组成的称为“本家班”的戏班。这些宫廷大戏,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前,演唱的都是昆曲和弋腔。也因为有这些承应宫廷大戏,才使得衰微而近于没落的昆、弋腔得以绵延下去,传宗接代;但另一方面也因为昆、弋常年演出于宫廷,使它们更脱离宫廷外的苍生百姓、普通观众,更加走向小众,观众的范围越加狭小,剧种本身越加凋谢不振。
  而即使在力求保存昆、弋演出的清官内廷,待到了喜欢热闹酷爱皮黄(京剧)的慈禧皇太后执政时,在清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初六日,她亲下懿旨,“着本署(舁平署)排《昭代箫韶》,俱改乱弹(皮黄)曲白。人不敷用着外学上角,再不敷用着本宫上角”。光下旨还不够,慈禧还身体力行,亲自率领本家太监和太医院(宫廷看病的医生)、如意馆(宫廷绘画师)人员,加上进宫承差的皮黄艺人修改剧本,认真排演,并且于光绪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整整演出了两年“乱弹”。当时一些著名皮黄艺人如陈德霖、王桂花(即王楞仙)、孙怡云等都参加了演出。这说明,昆弋在宫中的演出地盘也一直被削弱被缩小。如果不是因庚子国变即八国联军的入侵,慈禧携光绪皇帝仓皇出逃,皮黄本《昭代箫韶》这个歌颂宋杨家将一门忠烈的连台本戏,一定会一直排演下去。可惜,第二年慈禧、光绪虽返回京都,却由于国力的窘迫拮据,再也无力排演这样人员众多、排场浩大的清宫连台本戏,《昭代箫韶》时代从此一去不复返。
  事情总有出人意料之外时,就在不久前,北京京剧院和北京京胡协会,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经过艰苦努力,重新排演了《昭代箫韶》中两本珍品,并力求原汁原味的展现。观众饶有兴趣地观看了一百多年前老京剧(皮黄)演出的原貌。
  对于京剧的发展历史也产生了欲知的愿望。其实,皮黄兴,昆弋衰,早在清嘉道年间,已现端倪。当然这仍然是一个漫长过程,其中不乏种种故事,这便是笔者下面要讲的宫廷昆曲和民间诸腔既互相竞争又互相吸纳的花雅相决。
  在清乾隆中期以前,在京师北京,应该说昆曲雄冠一时。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坊间,任何戏曲剧种也难以撼动它霸主的地位。但是,有句俗语叫物壮则老。上文已经说过,到了18世纪中期,首先是传奇文本创作的消沉停滞,《长生殿》和《桃花扇》达到了传奇创作的顶峰。继之则是一路下滑,其中虽也出现个别激奋壮烈之作,但毕竟属于凤毛麟角。
  ……

前言/序言

  张永和先生是资深的剧作家、评论家、戏剧研究家。他忠于传统,挚爱梨园,长于文学,熟悉表演,对中国传统戏剧的理解尤为通透,颇得内外行的尊敬,堪称是演员的良师益友。
  永和先生性情温和儒雅,待人宽厚,虽经历坎坷而从不怨天尤人。不过,永和先生亦有其义正词严的一面。最近,永和先生就在北京戏曲评论学会的座谈会上朗声建言:“反对鄙视传统、割裂传统、改造传统、抛弃传统;提倡敬畏传统、学习传统、传承传统、发展传统。”在戏剧评论标准阙失的今日,提出如此鲜明的主张,不可不谓是振聋发聩、掷地有声。
  我是非常赞同永和先生的这一观点的。传统,是祖先留下的精粹,是属于全民族的财富。我们对待传统必须要采取至为审慎的态度,首先就是要对传统抱着敬畏珍爱之情。传统不是不能发展,艺术不是不能创新,但发展与创新都要循序渐进,水到渠成。这也就是我父亲梅兰芳先生所主张的“移步不换形”的意思。
  当然,对于传统,还有个认知问题,即要讲清楚传统到底是什么。我们又不能把一切旧的都认为是传统。这就需要对于旧有资料,加以认真研究梳理、归纳总结,如同淘金一样,淘出可以认定作为传统的真金。
  张永和先生抓住这一角度人手,写作了《皮黄初兴菊芳谱——同光十三绝合传》,从京剧源头去探究京剧传统。
  我认为,这是一项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众所周知,“同光十三绝”的说法是来自晚清画师沈容圃的画作。沈留下了包括我曾祖父梅巧玲在内的第一代京剧艺术家的一组群像,他们是:程长庚、卢胜奎、张胜奎、杨月楼、谭鑫培、徐小香、时小福、梅巧玲、余紫云、郝兰田、刘赶三、朱莲芬、杨鸣玉。
  关于他们的记载,其实是很少的,以至于我们对他们的印象就是模糊的。可是,根据有限的资料,我们也大抵能想象出他们大概的经历。譬如,十三绝所囊括的行当,有老生、武生、小生、昆旦、青衣、花旦、刀马旦、老旦以及丑行;剧目则有《文昭关》、《捉放曹》、《八大锤》、《群英会》、《法场换子》、《四进士》、《打金枝》、《二进宫》、《红鸾喜》、《铁弓缘》、《连升店》等数百出。从艺术风格上说,据家里老人回忆,曾祖父梅巧玲扮相端丽,表演细腻,戏路很宽,能演青衣、花旦、昆旦、刀马旦,还擅演《雁门关》、《四郎探母》等旗装戏。
  上述这些已足以证明,后世在中国,乃至在世界上都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京剧,即是在他们这些位先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是他们,或说以“同光十三绝”为代表的那一代艺术家,打下中国京剧的坚实地基,搭建起京剧的钢筋铁骨。
  永和先生针对这一群体进行深入研究,不仅为他们立传,使之继续为子孙后代所传诵;而且从中探求京剧最本质的传统,从根本上讲清楚京剧为什么姓“京”。
  数典不忘祖,鉴史开新风,这种对待传统的态度,又不局限于京剧,而是在文化各领域都不可或缺的。
  是为序。
  梅葆玖2014.6.3
翰墨丹青映流光:中国戏曲艺术史及名家流派研究精选 第一部分:古代戏曲的源流与演变 第一章:戏曲的萌芽与初兴 本卷聚焦于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起源与早期形态的考察。我们将回溯至先秦的歌舞百戏,探讨其在宫廷与民间的流播。重点分析汉代的角抵戏、魏晋南北朝的散乐百戏如何为后世戏曲的成熟奠定基础。魏晋乐府、唐代参军戏的出现,标志着表演艺术开始向戏剧性叙事发展,特别是参军戏中角色扮演的雏形,对后世的丑角和生、旦的行当划分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通过对壁画、简牍及文人笔记的细致梳理,力求还原这些失传已久的早期戏曲面貌。 第二章:宋元戏曲的黄金时代 本章深入探讨宋代“瓦舍勾栏”的兴盛及其对戏曲商业化的推动作用。我们将详细分析宋杂剧的结构特点、表演形式以及其广泛的群众基础。随后,焦点转向元曲——这一中国古典戏剧的巅峰。我们不仅评述了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大家的名篇,更着重研究元杂剧的“四折一楔子”结构规范,以及曲牌在抒情达意中的独特作用。通过对不同地域元曲风格的比较,揭示北方与南方在戏曲审美上的差异与融合。 第三章:明清传奇的转型与成熟 进入明代,南戏的发展催生了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四梦”为核心的昆山腔,即后世所称的“昆曲”。本章细致剖析了传奇剧本的程式化特点,如分韵、套数、科介的严谨性,以及其对文人审美品味的极致追求。清代中叶,传奇艺术在宫廷和民间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更广阔的民间市场,更通俗、更注重唱功和表演的声腔艺术开始孕育,为地方戏曲的勃兴积蓄了能量。 --- 第二部分:地方声腔的地域性发展与流派形成 第四章:徽班进京与“京调”的孕育 本卷的重点转向清代中后期,审视了中国戏曲史上一次关键的文化事件——徽班的入京。本章详述了徽调的特点,以及它在与昆曲、汉调等声腔在北京的碰撞、融合过程中,如何吸收和转化,逐步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京调”。这一过程不仅是音乐的融合,更是表演体系、化妆造型和舞台语汇的重塑。我们分析了早期徽班艺人如何在宫廷和民间环境中寻求立足点,为日后的“徽汉合流”打下基础。 第五章:汉调的融入与京剧的初步定型 本章着重阐述了汉调(主要指西皮、二黄腔系)在京城的发展及其对京剧定型的重要贡献。通过对“四大徽班”和“四大徽班”后期的艺人研究,我们探讨了西皮、二黄两大声腔体系如何最终实现有机结合,并逐渐取代了昆曲的主导地位,成为京剧的核心音乐语言。这一阶段的艺术家们,开始在唱腔上追求更大的表现力和更强的感染力,初步形成了角色行当的划分与早期表演规范。 第六章:二十世纪初地方戏的革新与繁荣 本章将目光投向近代,探讨二十世纪初各地方戏曲声腔如川剧、越剧、湘剧等的革新运动。在社会变革的背景下,传统戏曲面临着如何保持艺术生命力的挑战。本章将分析如“新声派”等改革者如何引入新的表现手法、改进剧本结构,以适应新的时代审美。尤其关注了在这一时期,一些具有开创精神的剧作家和表演艺术家如何在外来艺术思潮的影响下,对传统做派进行审慎的改良,使地方戏曲焕发出新的光彩。 --- 第三部分:表演体系的精微解析与传承研究 第七章:传统戏曲的舞台表演美学 本章是对戏曲表演哲学的深度挖掘。我们将“唱、念、做、打”四大基本功进行细致拆解。重点分析“做”与“打”中蕴含的写意性与象征性,例如水袖的运用、身段的规范性,以及如何通过程式化的动作来表达复杂的情感与叙事。本章还探讨了戏曲中“虚拟性”舞台空间的构建,以及演员如何通过眼神、气息来完成时空的转换与场景的切换,这是理解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基石。 第八章:声腔艺术的流派分化与演绎差异 本章聚焦于声腔艺术在不同流派中的具体表现。我们将研究同一板式或同一腔调在不同大师手中是如何被赋予独特个性的。例如,在特定声腔体系中,气息的运用、润腔的技巧、行腔的节奏感如何形成了“派”的区别。本章将侧重于音乐文本的分析,对比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在处理同一剧目时,在板式、节奏、以及情感处理上的细微差异,揭示其艺术追求的异同。 第九章:戏曲服饰、脸谱与道具的符号学意义 本章从视觉艺术的角度切入,解析戏曲中服饰、脸谱、与舞台道具的符号系统。脸谱的色彩与纹样所代表的性格倾向并非随机设定,而是经过数百年沉淀下来的视觉代码。服饰的形制、材质、穿戴方式,无不对应着人物的身份、地位与心境。我们探讨了这些元素如何协同作用,在信息量巨大的舞台上,以最简洁、最凝练的方式,向观众传达复杂的人物信息。 第十章:戏曲人才的培养机制与历史考察 本章探讨了戏曲人才的传统培养路径——科班制度。我们将分析科班的学制、师徒关系的确立、以及“传帮带”的教学模式如何在历史上维系了戏曲艺术的专业性和技艺的纯粹性。同时,我们也考察了清末民初戏曲改良运动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冲击与改变,以及高等戏曲教育机构的建立对传承体系带来的结构性影响。 --- 结语:古典艺术的现代回响 本研究旨在全面梳理中国戏曲从起源到近现代的演变脉络,侧重于对成熟期声腔体系的构建、表演美学的内涵挖掘,以及地域流派的形成过程进行深入的学术考察。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结合精妙的艺术分析,展现中国戏曲这一活态博物馆的博大精深与持久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文字,并非我原先预设的详尽的艺术评论或历史考据,而是一种更加温润、更具人文关怀的叙事。我本以为会看到大量的戏曲术语和详细的剧目分析,但这本书似乎更倾向于从人物的“人”出发,去挖掘他们生活中的点滴,去感受他们作为个体的情感与经历。这让我有些意外,但也带来了另一种惊喜。我开始思考,那些在舞台上光芒万丈的艺术家,在台下又是什么样的?他们的童年是否也充满了艰辛?他们的艺术追求是否也经历了漫长的挣扎?这种从“人”到“艺”的视角,让我对艺术家们产生了更深的共情。我开始想象,他们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将自己的才华与热情倾注到京昆艺术上的。我期待着,通过这些鲜活的文字,能够更立体地理解“同光十三绝”这些名字背后的血肉之躯,以及他们是如何凭借自己的毅力与才华,最终成为一代宗师的。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它在叙述方式上,似乎更偏向于一种“发现式”的讲述,而非直接的“灌输”。它没有给我一个预设好的结论,而是通过一些细节的描绘、一些旁观者的视角,引导我去思考和感悟。比如,在描述某位艺术家时,书中可能不会直接罗列他的成就,而是通过讲述他在一次演出中是如何克服困难,如何打动观众的,来展现他的艺术功底。这种“留白”式的写作,反而激发了我更多的想象空间。我开始主动去补充、去推测,去构建我对这位艺术家的完整认知。我喜欢这种“抽丝剥茧”的阅读体验,它让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在和作者一起,共同探索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艺术瑰宝。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好的传记,不仅仅是写出事实,更是要写出“味道”,写出“神韵”。

评分

这本书刚拿到手,就被它厚重的装帧和典雅的设计吸引了。封面上的“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丛书”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历史的沉淀感,而“皮黄初兴菊芳谱(同光十三绝合传)”更是直击我心。我一直对戏曲,尤其是京剧和昆曲的早期历史非常感兴趣,而“同光十三绝”更是其中的璀璨明珠。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了解这十三位绝代名伶的生平、艺术造诣,以及他们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地讲述他们各自的成名曲目、独特的表演风格,以及他们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不仅仅停留在人物的传记层面,还能通过他们的故事,折射出同光年间中国戏曲发展的脉络,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读一本好的传记,不仅仅是了解一个人,更是了解一个时代。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给我带来一次深刻的文化穿越之旅,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群星璀璨的戏曲黄金时代,感受那些大师们不朽的艺术魅力。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位老朋友的家中,听他娓娓道来一段尘封已久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渲染,只有一种朴实无华的真诚。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些艺术家们年轻时的身影,听到了他们咿咿呀呀的唱腔,感受到了他们对艺术那份纯粹的热爱。书中对于时代背景的描绘,虽然点到即止,却也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当时社会对艺术的态度,以及艺术家们所承受的压力。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并没有将这些艺术家神化,而是将他们还原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他们的成功,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无数次的磨练和坚持。这种真实感,让我对他们肃然起敬,也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只适合戏曲专业人士阅读的书籍,毕竟“同光十三绝”听起来就有些专业门槛。但读下来之后,我发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的文字非常生动,而且善于将一些比较复杂的艺术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我即使不是戏曲专家,也能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并且被其中蕴含的艺术魅力所感染。书中对艺术家们情感世界的描绘,对他们人生际遇的解读,也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让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共鸣。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可以成为普通大众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特别是京昆艺术的一个绝佳入门读物。它没有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那些曾经辉煌的艺术生命,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文化传承。

评分

很好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