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套丛书包括晚明至民国的国学文化名人:徐渭、章太炎、袁枚、辜鸿铭、郑板桥、刘文典、李贽、李叔同、黄侃、林纾。尽管时代有所差距,但人物个人相近,徐渭的佯癫真狂、李贽的赤子童心、郑板桥的傲骨奇才、袁枚的悠游随性、林纾的忧国忧民、辜鸿铭的中西撞击、章太炎的怪异大成、李叔同的看透红尘、黄侃的苦读乐道、刘文典的狷狂骨气,将一众文化怪杰集聚一堂,“旨在使人们从庸俗的文化认同中走出,增强一种独立的人生品格,以史为鉴,去创造别一类的生活。”
海报:
内容简介
《文化怪杰·袁枚:性灵人生》语言简练,叙述流畅,评论客观,将才子袁枚的生平际遇和心境思想的变化都呈现于纸上,对袁枚为人称赞的诗作、诗论和小说创作都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介绍。文字故事性强,较为可读,补录《随园诗话》两卷内容以丰富读者阅读体验,进一步了解袁枚文采风格。
目录
一、童子秀才
二、入选翰林
三、改官外用
四、退居随园
五、“所好轩”主
六、游仙行吟
七、戏说鬼神
附录
《随园诗话》选摘
精彩书摘
《文化怪杰·袁枚:性灵人生》:
袁枚的母亲章氏,勤劳善良,在男人们都外出游幕的情况下,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做些缝缝补补的手工,苦苦支撑着这个家庭。袁枚幼年时,家境最为艰难,上有祖母、姑姑,下有袁枚兄妹,祖孙三代、一家妇孺的生活,全靠母亲一人来承担。父亲游幕他乡,因路途遥远,所得报酬时常不能及日寸寄到,面对嗷嗷待哺的子女们,母亲不时地伤心叹息,有时甚至不得不卖掉自己的一些首饰和衣物,换取食物,养家糊口。忆起当年的境况时,袁枚也曾有过“惭愧少年贫里过”的感叹。
袁枚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贫寒的家庭,但是。家虽贫寒却不乏温馨和爱意。袁枚天资聪慧,“幼有异禀”(《清史稿》卷四八五),颇得祖母、母亲和姑母的怜爱。使袁枚受益最深,对袁枚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姑母。姑母早年嫁给沈氏,三十一岁开始守寡,孀居娘家,除帮助母亲料理一些家务外,主动承担起抚养袁枚的义务,“寒则袭,痒则搔,朝赜而夕浴,皆为姑之求。”(《小仓山房文集》卷五《亡姑沈君夫人墓志铭》)姑母不仅在生活上给袁枚以悉心的照顾,尤为重要的是,她可称得上是袁枚的第一位启蒙教师。这位姑母具有丰富的文史知识,也会作诗,她经常挑选史书、笔记中一些通俗易懂的内容娓娓动听地讲给袁枚听;在袁枚讨厌读那些佶屈聱牙、艰涩难懂的古文时,姑母总是在一旁鼓励他并陪伴他一起来读,姑母还经常与他谈论古代的一些人物和故事。姑母对古人古事一些颇有见地的见解,对袁枚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例如:对于“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的故事,姑母就有不同看法,曾作诗道:“孝子虚传郭巨名,承欢不辨重与轻;无端枉杀娇儿命,有食徒伤老母情……”在姑母看来,郭巨为孝母而埋儿的行为是不近人情的,如此的观点与当时的封建礼教相去甚远。姑母这种思想在袁枚幼小的心灵里打下深深的烙印,一直被封建孝道所推崇的郭巨,顿时在袁枚心目中失去了光彩。他十四岁时所作的《郭巨论》一文就是姑母这一思想的进一步阐发。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袁枚七岁,举家迁居钱塘之葵巷。这一年,袁枚从师史玉瓒学习《论语》和《大学》,开始接受正式教育。塾师史玉瓒对自己的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天真活泼的袁枚还不大习惯这种私塾生活,因此常常惧怕因背书不熟而遭老师的责怪,有时甚至因难耐严格的管束而企盼着能有客人拜访老师。
一次,老师外出,老师的好友张自南抱了一册书登门拜疠.见史先生不在,便留下一张纸条,称因生活拮据,手头急等钱用,愿将这套共四本的《古诗选》以很少的银两卖给史先生。史先生看后十分同情张先生,遂起恻隐之心,便说:“张先生以这么少的银子卖书,而且苦苦哀求,实在让人于心不忍。快拿钱给他,至于书,留不留都行。”袁枚听了,急忙拿书来翻阅,没想到这套《古诗选》将袁枚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如获珍宝,爱不释手,于是书便被袁枚留了下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套《古诗选》成了袁枚的好朋友,他常常带在身边吟诵,并偷偷地模仿着作诗。显然,这套《古诗选》令袁枚耳目一新,将他带入一个崭新的天地。
……
文化怪杰·袁枚:性灵人生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