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联盟推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姊妹篇: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入选2014中国好书

[荐书联盟推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姊妹篇: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入选2014中国好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尹建莉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
  • 亲子关系
  • 家庭教育
  • 育儿
  • 好妈妈
  • 子女教育
  • 成长
  • 心理学
  • 亲子沟通
  • 2014中国好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748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1271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75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是尹建莉老师出版得《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得姊妹篇。在内容方面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并列。本书仍采用案例写作的手法,案例主角扩展为孩子,展示了前一本书尚未涉及的另一部分儿童教育生活。
  在每个人的生命成长中,没有比家长更重要的老师。不过,教育的匪夷所思之处,或者说和其它事情的区别,就是目的和结果的背离。很多家长的愿望和努力,不但没转化成生产力,反而变成了破坏力,这样令人心痛的例子比比皆是。教育不是一堆技术指标、专业术语和硬邦邦的言行,教育有其精美的内在秩序,即教育原理。把握到原理,就是把握到教育的万能钥匙,可以打开无数症结之锁。这对每个家长来说,其实都不是难事。家长和家长的差别,经常不是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理念决定的手段的差别。

内容简介

  本书仍采用案例写作的手法,案例主角扩展为多的孩子,展示了前一本书尚未涉及的另一部分儿童教育生活。
  本书的特点是紧贴当下教育现实,还原教育真相,让大家看到美好的教育并不复杂,有效的教育往往是朴素而简单的。作者依据经典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以学者的严谨和妈妈的亲和,对大家面临的种种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解读,并指出教育面临的种种误区,同时为读者提供出许多可操作的方法。

作者简介

  尹建莉,著名家庭教育专家,经典教育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家庭教育著作里程碑式的作品,严肃性与通俗化结合,专业性与趣味性相融,呈现了完美的中西合璧的教育理念,一经出版即引起轰动,被誉为像哲学一样深刻,像工具书一样实用,像小说一样好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带来了中国家庭教育的革命,被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出版。

目录

序言 两个书名,两个教育发现朱旭东
前言 生命中最美的馈赠尹建莉

第一章 保卫纯真童年
1 给孩子一面涂鸦墙
2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3 习惯的对立面也是习惯
4 “三不原则”让孩子学会与同伴相处
5 自由的人才是自觉的人
6 反自然的往往是有问题的
关于胎教
关于母乳喂养
关于月嫂
关于纸尿裤
关于婴儿车
关于幼儿说话

第二章 净化育儿观念
1 严厉教育是危险教育
2 “有本事”家长为何培养出“没出息”孩子
3 不要把牛顿培养成牛倌
4 如何让孩子学业和游戏双兼顾
5 规矩太多,难成方圆
6 说说“钱”这个事儿

第三章 回归自然养育
1 启蒙教育要做的两件事
2 “隔代抚养”隔开生命间的联结
3 “寄宿制”是个坏制
4 幼儿园最重要的条件是教师
5 孩子入园前的心理准备
6 如何解决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的问题
7 关于选择幼儿园的几点建议

第四章 赢在教育细节
1 潜台词是最重要的台词
2 艺术教育应该是甜的
3 对艺术教育的几点建议
4 只要办法对,四两拨千斤
父母装瞌睡,孩子真瞌睡
发放三两“权力”,收获半斤“懂事”
买下软豆腐,治好硬茬头
暗中设圈套,明处消劣习
空出一面墙,挤走电视症
巧用心理战,便秘去无踪
“看道理”,胜过“讲道理”
家长不生气,孩子不惹事
反串“小监工”,干活有热情
5 走出心理沼泽——小春的故事

第五章 完善家长自身
1 没脾气才会有教育
2 母爱是个逐渐分离的过程
3 做个“不讲道理”的家长
4 唠叨是把小刀子
5 如何培养好习惯
6 求完美是最不完美的做法

第六章 绕开宣传陷阱
1 关于“自闭症”这件事
2 美国心理学史上的幺蛾子

后记
最简单的路径,抵达最丰富的可能王月鹏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给孩子一面涂鸦墙
  一个缺少尝试、不犯错误的童年是恐怖的,它并非意味着这个孩子未来活得更正确、更好。也许恰恰相反,由于没有童年探索的铺垫,他的认知基础反而很薄,在未来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费更多的力气去辩识世界、适应生活;很有可能一生都活在刻板、无趣和谨小慎微中,甚至是自暴自弃的堕落中。
  画画是儿童的一种天性,到处乱画几乎是一种必然。
  我女儿圆圆在两岁左右发现了笔的奇妙后,就兴致勃勃地往她所有能接触到的东西上乱画。奇怪的小人儿和线条开始是落在童话书上,然后就上了我和他爸爸的书、日记本及我们的影集。我们当然也给她白纸,让她尽量画在纸上,但她似乎不愿受此约束。既然管不了,我们就一般不管她,实在不能让她乱画的东西,就放起来,不让她接触到。她后来还往家具上画,我们告诉她不可以这样,并赶快把家具擦干净了,有的擦不干净,也不会因此责骂她。遇到这种情况,只能换个想法,把她的破坏看成是可爱的创作,想着等她长大了,如果这些家具还用着,正好可以让她看到她小时候多么淘气。
  后来,圆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对画在墙上发生了兴趣,开始我们有些心疼白白的墙被她画得乱七八糟,就在墙上贴了很大的白纸,告诉她画在白纸上。但很快发现她真正的兴趣除了在“画画”上,更是在“画在墙上”。这个小家伙表面听我们的话,背地里总是偷偷越出纸界,在墙上落下笔墨,仿佛是一种挑衅。意识到她的兴趣后,我们赶快修正自己的想法,不但没批评她,反而饶有兴致地欣赏她在墙面上的“创作”,我还故意对她爸爸说,难怪古人要画壁画,原来画在墙面上的东西和画在纸上的感觉确实不一样。圆圆看我们不在意她的破坏行为,又往墙上画几次,不再有兴趣。而我们的心态放平了,确实也越来越能看出她的涂鸦之美了。
  到她小学一年级时,我们换了一个新房子,很精心地装修过,雪白的墙壁似乎又刺激了圆圆的绘画兴趣,搬家时,她表示出很想在这上面画些什么。我和她爸爸就决定空出一面墙,不摆放家具,专门给她涂鸦。圆圆一听高兴极了,立即拿出一盒彩笔创作起来。因为我们一直以来很听她的话,所以已是小学生的圆圆也学会了“听话”,我们要求她只画在这一面墙上,不要乱画到别处,她答应了,也能做到。当时她有几个同学经常喜欢放学后来我家玩一会儿,小姑娘们第一次来我家看到涂鸦墙时,总是吃惊;当她们知道自己也可以像圆圆那样随意往这墙上画或往上粘贴东西时,更是惊喜,往往会立即行动起来。到圆圆小学毕业时,这面墙已是非常丰富了。不少到我家的人看到这面墙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用心装修的房子,怎么舍得让孩子把一面墙弄成那样子?我总是开玩笑回答说,这是一堵艺术墙啊,多好看。
  我说的是真心话,我越来越意识到,儿童都是绘画天才,也是创意天才。在他们拿着一支笔,恣意涂画时,其实是在启动自己的艺术才华。我经常在端详一些儿童画时心生感动,那种真诚、朴素和表达上的自由洒脱,是任何人教不出来、任何技巧难以到达的境界。如果你真的能用心去看一幅孩子的画,就一定不会把孩子在墙面上的创作看成破坏。我由衷地喜欢家中这面墙,摆一组家具或挂两张字画难道就能比圆圆和小朋友们画上去的公主、王子或不知所云的线条、各种颜色的贴纸更美更动人吗?
  一面墙的光洁值多少钱?即使你不喜欢孩子乱涂乱画,也可以“忍痛割爱”,把这份自由和快乐送给孩子,过几年把墙重新修整一下不就行了。而孩子回报你的,往往是无法以价钱衡量的才华和丰沛的情感。
  经常有人问我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我的答案是:想象力不用培养,不限制就是培养。在教育上,并非家长做得越多越好,有时恰恰相反。尤其在培养孩子想象力方面,我认为“少就是多”是一条黄金法则。
  因为成人常常受制于经验和常识的束缚,自己如果不是想象力丰富的人,在培养孩子想象力方面其实非常有限。卖菜的小贩可以称出一筐土豆的重量,但他不相信有人会称出地球的重量,他的常识中,称重只有一杆秤。家长不要以自己的有限,来理解和指导一个有无限可能的孩子。如果你想培养一个能算出地球重量的人,最好不要把他的思维早早地固定到秤杆上。减少干涉,才能给孩子留下开阔的思考空间。
  儿童本身都有丰富的想象力,如果他在生活中很少遇到到这个不许动,那个不能那样做之类的限制,并且他早早地接触了书籍,能从书籍这扇窗中望出去,看到现实以外的世界,那么想象力就可以得到正常发展。大约在圆圆四、五岁时,我给她买了一套《恐龙》,通过那套书圆圆了解到,恐龙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曾是地球的主宰,后来因故灭绝,现在只能从博物馆看到它们的化石。圆圆有一天又翻看这本书,突然问我,“妈妈,以后是不是就该有本《人》书了?”我乍一听,愣了一下,然后就明白了。是啊,现在人是地球主宰,谁能保证亿万年后,“人”不是另一种文明生物谈论到的遥远的“恐龙”呢?有人说过,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我十分相信这句话,只有在一个自由的灵魂中,才能产生真正的自我思考,才能产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力量,必须在幼儿期萌发,茁壮,否则就会萎缩。
  圆圆大约4岁时,有一天在茶几上摆弄一根鞋带,她把鞋带中间绕个大圆,两头在圆的两侧直垂下来,像一个梳着直披肩发的头像,她说这是妈妈。我一看,真的很像,表示出惊喜。她接着用这根鞋带摆出了蝴蝶结、小豆苗、大蟒蛇、蜜蜂、剪子、带把的汽球等等,甚至摆出了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圆圆,都十分传神。因为当时没有摄像机和数码相机,我就找张纸,把她摆出来的造型都画下来。后来,几乎所有看到这张纸的人都会为圆圆的造型能力惊叹。这当然首先是圆圆的天赋所在,但我们作为家长,至少没有压抑和破坏她这份天赋。
  几乎每个孩子都带着某种天赋和偏好出生,“给孩子一面涂鸦墙”,并非倡导孩子满家乱画,这里想强调的是:不要阻止孩子的创造力和好奇心,它价值千金。家长为此付出的不过是一点时间、一点金钱和一点耐心。假如孩子在自己家中活得缩手缩脚,经常为一些无心之过遭到责骂,家庭就没有为他提供最适宜的生长条件。墙面可以修旧如新,损失的钱可以赚回来,孩子的爱好和创造力掐灭了,可能永远无法重新燃烧。
  检验你的孩子在家中是否获得了尊重和自由,家庭是否为他提供了一个放飞想象的空间,这里有一道简单的自我测验题:当孩子不小心闯了祸,如打了杯子或碰翻电脑,他的第一个反应是为那损坏的东西而难过,出现内疚情绪;还是急于看你的脸色,出现辩解的行为?
  有位家长说她很用心教育孩子,可是2岁的孩子特别不听话,总是什么都要乱动,不让动就大哭,她每天为此和孩子发生好多次冲突,感觉很抓狂。
  也许这位家长理想中的孩子应该除了玩具什么都不乱动,要动也会提前征求家长意见。天下有这样的孩子吗?那么家长所谓的教育就是每天对孩子说许多的“不许”,并和孩子发生许多次冲突。可这是“教育”吗?如果她知道我女儿圆圆小时候不仅是什么都喜欢动一动,还经常搞破坏,是否会大吃一惊?
  大约也是圆圆2岁多的时候,有一天只有我和她在家。我当时忙着干自己的事,圆圆似乎在我的梳妆台那边玩,感觉她很安静,就没去关照她。过一会儿,忽然听见圆圆说“呀,不好吃”。跑过去看,发现她两只小手、脸蛋上都是白白的东西。我在一瞬间被吓一条,马上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刚买了一瓶面霜,全被这小家伙抓出来,抹到脸上、镜子上,而且嘴里也有!可能是我的样子把圆圆吓着了,她脸上一瞬间浮起害怕的表情。我赶快笑着对她说,“没事,别动,妈妈给你拍张照片!”抓起手边相机给她拍了照,然后开始清理。我先用白纱布擦她嘴里的油,一边擦一边问她,“宝宝是不是闻着这个很香,以为很好吃,就吃了一口?”她点头。我问她好吃吗,她摇摇头说不好。我笑笑,对她说,嗯,这个不是吃的东西,不好吃,也不能吃,只能往脸上搽。然后又告诉她,再香的东西,如果不是吃的,都不能往嘴里放。圆圆忽闪着眼睛,在认真听我的话,看样子她听懂了。我一边给她洗脸洗手,一边又对她说,“你把油擦到脸上是对的,不过擦得太多了,你有没有注意到妈妈每天给自己和小圆圆用擦脸油时,都是只用一点点?”我给她用毛巾擦干净脸和小手后,从她的儿童霜中沾一点油出来,让圆圆看看手指上的量,然后涂到她的脸蛋上。一边涂一边告诉她,每次洗过脸,用这一点点就够了,不需要太多。圆圆乖乖地让我涂油,听我给她讲这些,很配合很满意的样子,洗过脸后,蹦蹦跳跳玩去了,以后再也没破坏过我的任何一瓶面霜。
  后来,我的一位邻居看到我给圆圆拍的那张照片,听我讲的故事后,感叹地说“你真是好脾气,要是我,得骂她一顿。一瓶油就这样糟蹋了!”邻居的想法可能有一定代表性,不过我觉得遇到这类事情发不发火,和“脾气”无关,其实和对事情的认识有关。
  如果家长看到这种“破坏”的潜在价值,知道孩子的自尊比一瓶面霜更重要,知道一次大胆的尝试能让孩子获得一种常识和探索的兴趣,就会知道一瓶面霜被孩子破坏了,有可能比它擦到脸上更有价值——这样想的话,心中还会有不快,还会发脾气吗?
  “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规范和监督,其实,“放纵”也是一种教育,是一种形式消极,意义却积极的教育。在这种“纵容”下,孩子可能损坏一些东西,可能制造更多家务,甚至可能受点小伤,而这正是走在受教育的轨道上。

  ……

前言/序言

  生命中最美的馈赠
  小时候听过一个“手端银碗讨饭吃”的故事。说的是有三位父亲经常到庙里为儿子祈福,天长日久感动了菩萨。有一天他们同时被菩萨请去,允许他们从众多的宝物中每人挑一样,回去送给儿子。DI一位父亲挑了一只镶嵌着宝石的银碗,第二位父亲挑了一辆包满黄金的马车,第三位父亲挑了一付铁铸的弓箭。
  得了银碗的儿子每天热衷于吃喝,得了金马车的儿子喜欢在街市上招摇,得了弓箭的儿子整天在山野间狩猎。多年后,三位父亲去世,爱吃喝的儿子坐吃山空,把碗上的宝石抠下来变卖完,最后不得不手端银碗讨饭吃。爱招摇的儿子失去了招摇的资本,每天从金马车上剥一小片金子,换点粮食辛苦度日;会打猎的儿子练就了一身狩猎好功夫,经常扛着猎物回来,一家人有酒有肉有穿有吃,一辈子不发愁。
  这个朴素的民间故事寓意是深刻的,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可持续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一生负责。
  时代发展到今天,什么是我们能送给孩子,可保障他们一生幸福健康的最可靠的宝物呢?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这几样东西最重要。
  DI一件宝物是“阅读”。阅读不但可以塑造一个孩子的智力,还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质。因为任何一部书,只要它是一本好书,往往充满真善美的情怀,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件宝物是“自由”。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须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第三件宝物是“良好表率”。给孩子做出表率,不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处时是什么面貌。和孩子如何相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你能教给孩子的,全写在这里面了。
  孩子和孩子是一样的,又是不一样的。家长的任务,是帮助孩子健全地发展自己。教育家杜威说过,“一切教育的目的是形成性格。”在每个人的生命成长中,没有比家长更重要的老师。
  不过,教育的匪夷所思之处,或者说和其它事情的区别,就是目的和结果的背离。很多家长的愿望和努力,不但没转化成生产力,反而变成了破坏力,这样令人痛心的例子比比皆是。无数相似的儿童,每天会有千万种不同的生活细节;而当下关于教育的新概念、新名词越来越多,使很多家长反而不知所措——所有这些情况,都让不少家长感叹,教育孩子这件事好难好复杂。
  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曾说过,“物理是最简单的科学”。教育学亦如此,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教育不是一堆技术指标、专业术语和硬梆梆的言行,教育有其精美的内在秩序,即教育原理。把握到原理,就是把握到教育的万能钥匙,可以打开无数症结之锁。这对每个家长来说,其实都不是难事。家长和家长的差别,经常不是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理念决定的手段的差别。手段的不同,区分出你给孩子的到底是银碗、金马车还是一副良弓。
  本书是我的第二部家教作品,较前一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本书感性描述略少,理性分析较多,仍采用案例写作的方式,同时继续坚持雅俗共赏的风格。每篇文章的切入口或核心案例往往很小,司空见惯,陈述的道理却比较大,但这种“大”往往是归于简洁,而不是繁复。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简化教育这件事,让所有的家长都能意识到,原来美好的教育是简单的,自己也可以成为教育专家。
  书中有不少观点会对某些流行的认识形成冲击,所有观点都是我经过审慎的思考后写下。因为每一篇孤立的文章都篇幅有限,不可能对所涉及观念进行全方位的铺陈。所以如果你在读某篇文章时,觉得作者说话有失偏颇,解释不足,或不易理解,请不要急,这一篇中没能尽情阐释的东西,可能在另一篇中有比较详尽的论述。本书有着统一的逻辑和价值观,它的一切论点都建立在经典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经典永不过时,而人性总是相通的。一切教育如地球上的陆地,表面看各板块距离很远,有大洋相隔,其实大海下面它们全部是相连的。只有深入地看,才能联系地看、简单地看。
  我自己有一个阅读经验,一本有深度的书必须读几遍,才能理解得透彻。在这里我也把这个经验分享给本书的各位读者,分享的意识也是来源于很多阅读过我的第一部家教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读者的反馈。他们说,读我这本书时,会经历以下不同的阶段。
  DI一遍,认可作者的观点,也羡慕作者能做得那么好。但觉得自己遇到的情况和作者遇到的不一样。并且作者的做法太细腻,感觉自己学不来。放下书后,遇到事情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第二遍,会发现前一次阅读原来很粗略,尽管每个字都读过,却忽略了很多重要信息;直到再次阅读,才发现不少迷惑的事情原来书中是有答案的。而且新的阅读会让自己透过故事开始领略背后的教育原理,对于自己如何做,开始心中有数了。
  第三遍,发现许多不同的故事背后运用的原理其实是相同或相通的,归纳起来也很简单。这其实就是有了融会贯通的能力,这时再遇到什么事,就会不知不觉地把一些原理运用到孩子身上,效果也立即能显现。
  这里说到的“三遍”,不是一个非常确定的次数,因为家长的阅读基础和认识基础不一样,因人而异吧。总之,阅读的次数和获得的教育水准及信心肯定是成正比的。希望大家在读过本书后,最终都会说:教育孩子原来好简单啊!这就是对我的工作的肯定与赞美。
  我的这本书主要是写给家长的,它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大家接受并感觉受益,一方面取决于我的努力程度,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读者,取决于你们的努力程度。任何优秀的教育思想,它能否对家长产生影响,都要基于家长是否有基本的接纳态度和正常理解力。这本书虽然由我写成,但要实现它的社会价值,却需要由你——亲爱的读者——和我一起共同完成。
  不是会生孩子就会做父母,在当代,做个好家长必须要学习,教育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一个人没办法选择自己有什么样的父母,但可以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父母。无论你置身都市还是乡村,是贫穷还是富有,是高官还是平民,你都可以把好的教育送给孩子——让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和谐的有用的人,这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给孩子的最宝贵的财富,是生命中最美的馈赠。
  尹建莉
  2014年7月于北京
  作者 2014年夏于北京

《父母的觉醒:在平凡生活中绽放教育的智慧》 在浩瀚的书海中,总有一些作品,如同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为人父母的道路上,穿越迷雾,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前行的方向。它们不枯燥,不说教,而是以最真挚的情感、最贴近生活的观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教育的理解和渴望。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蕴含深厚智慧的育儿指南,它并非简单地传授技巧,而是致力于开启父母心灵的觉醒,让我们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发现教育最动人的光彩,并学会用最自然、最有效的方式,与孩子共同成长。 我们的孩子,是宇宙中最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们拥有无限的可能性,也需要我们以最真诚、最理解的心去陪伴。然而,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外界的信息洪流裹挟,被各种“成功学”的育儿理念所困扰,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焦虑和期待,投射到孩子身上,无形中给他们增加了不必要的压力。本书的核心理念,便是引导父母放下那些“应该”和“必须”,回归教育的本质——理解、尊重和爱。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不是一场精密的竞赛,而是一段充满发现和惊喜的旅程。 本书并没有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秘籍”,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家庭也都有各自的节奏。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邀请我们一同审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探索那些在日常互动中容易被忽略的教育契机。它鼓励我们关注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问题解决。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作者带领我们深入探究孩子的情感世界,学习如何倾听孩子的心声,如何在冲突中保持冷静,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回应孩子的困惑与不安。 在本书的篇章中,你会发现,教育并非总是发生在“课堂”或“补习班”。孩子在玩耍中的每一次探索,在与同伴交往中的每一次磨合,甚至在面对挫折时的每一次跌倒,都蕴含着宝贵的学习机会。作者强调,父母的角色,更多的是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而不是“指挥官”。这意味着,我们要学会放手,给孩子尝试和犯错的空间,并在他们需要时,给予及时的支持和引导。这种“放手”并非意味着置之不理,而是一种智慧的介入,一种对孩子独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信任。 本书深入探讨了“规则”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它并非倡导严苛的管教,而是强调规则的建立,应建立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一个清晰、合理的规则,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边界感,培养责任感,并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作者会教我们如何与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如何以身作则,以及在执行规则时,如何保持一致性和灵活性。这些看似细微之处,却对孩子品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榜样”的力量进行了深刻的阐释。父母是孩子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模仿对象。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的情绪管理,我们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作者鼓励父母关注自身的成长,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用自己的生活态度去感染孩子。当父母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时,自然就能为孩子树立一个优秀的学习榜样。 本书还着重强调了“情感连接”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很多父母忙于工作,陪伴孩子的时间可能有限。然而,高质量的陪伴,往往比长时间的陪伴更具价值。本书会教我们如何利用零碎的时间,与孩子建立深厚的情感纽带,如何通过一次温馨的晚餐,一次睡前的故事,一次共同的户外活动,来加深亲子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当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支持时,他们才能拥有更强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从而更好地应对成长中的挑战。 对于那些在育儿过程中感到迷茫、焦虑的父母来说,本书无疑是一剂心灵的良药。它没有冰冷的理论,没有高深的术语,而是以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声音,告诉我们:教育,本该如此简单而美好。它鼓励我们相信孩子的天赋,相信教育的力量,更相信我们自己作为父母的智慧和潜能。 本书并非仅仅是一本育儿书,它更是一场关于自我成长和生命觉醒的对话。它邀请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反思自己的育儿方式,并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节奏和幸福之道。读完本书,你会发现,育儿的道路上,不再是充满挑战和压力的征程,而是一段充满爱、理解和惊喜的奇妙旅程。它将帮助你解锁教育中最纯粹的力量,在平凡的生活中,种下最美的教育种子,静待花开。 它会引导你发现,教育的艺术,不在于追逐外界的潮流,而在于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不在于刻意雕琢,而在于自然流淌;不在于填鸭式的灌输,而在于点燃内心的火花。本书为你打开的,是通往内心平静和教育智慧的大门,让你成为那个真正懂得孩子、也懂得如何与孩子一同闪耀的父母。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哪,最近读完了一本让我茅塞顿开的书,那种感觉就像是多年来心里一直悬着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过多地谈论那些高深的教育理论,而是聚焦于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最细微、最容易被忽略的亲子互动瞬间。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于“陪伴的质量”的探讨。我们总以为只要陪在孩子身边就是尽责了,但这本书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陪伴中的“假性在场”——身体在这里,心却在手机上、在工作的烦恼里。它用非常朴实的语言,举了好多我们身边都能看到的例子,比如孩子试图分享一个不重要的小发现时,我们是如何敷衍地“嗯”、“哦”带过的,以及这种敷衍如何悄悄地扼杀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读到那些关于如何真正“倾听”的部分,我简直恨不得立刻跑回家,把我平时那些匆忙的回复都收回来。这本书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在你耳边轻声提醒:教育,其实就是一场回归本真的修行。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和孩子之间的连接点,明白了真正有效的教育,往往发生在最不费力、最自然流露的爱意之中。它不贩卖焦虑,反而提供了一种让人心安的、脚踏实地的解决路径,让人在育儿这条漫漫长路上,找到了久违的松弛感和方向感。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阅读体验极佳,流畅得让人停不下来。它没有那种生硬的学术腔调,更像是朋友间推心置腹的交流,带着真诚的关怀和一点点过来人的幽默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建立安全感”时所用的比喻,比如将家庭比作一个“避风的港湾”,而不是一个“训练营”。这种温暖而坚定的叙事方式,非常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很多教育类书籍往往只关注“做什么”(What to do),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深刻探讨了“为什么做”(Why to do)以及“如何带着正确的心态去做”(How to feel)。它不只给了我具体的行动指南,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我对“好父母”这个词的定义。我开始明白,一个不需要时时刻刻“管着”的孩子,恰恰是因为他们在早期获得了足够的“被看见”和“被理解”。书中对于“有效沟通中的暂停与留白”的强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父母的“过度表达”恰恰堵塞了孩子成长的通道。读完后,我更愿意给自己和孩子留出更多“无目的”的相处时间,去感受彼此的存在,而不是总想着填满每一个时间缝隙。

评分

与其他强调“严格自律”或“无条件迎合”的教育流派相比,这本书找到了一个极富智慧的平衡点。它倡导的是一种“有边界的自由”。这种边界不是束缚,而是像河流的两岸,既保证了方向性,又不限制流动的活力。我最欣赏的是它如何处理“尊重”与“要求”的关系。作者并非一味纵容,而是教导我们如何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清晰、坚定地表达出我们的期待和底线。这种沟通方式,既维护了父母的权威性,又给予了孩子充分的尊重感,使得“管教”不再是权力斗争,而是一种相互尊重的合作过程。书中关于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责任感”的案例分析,让我大开眼界。它不是简单地惩罚失误,而是引导孩子看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并主动寻求弥补和修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在孩子面前小心翼翼、生怕说错话的“战战兢兢”的家长,而是拥有了一套内在的“稳定系统”,能够更加从容、自信地引导孩子走向独立和成熟。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并且每一次都会带来新体悟的育儿经典。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个对“鸡娃”话题非常敏感的家长,总担心不努力就会被时代落下。市面上充斥着各种贩卖焦虑的指南,让人精疲力尽。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导向。它巧妙地避开了那些关于成绩、特长、竞赛的诱惑,而是把笔墨集中在了“如何培养一个内心丰盈、自我驱动的孩子”上。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兴趣的保护”那一章节的细腻描摹。书中分析了很多我们是如何在不经意间,用成人的标准去“修正”孩子的兴趣,让那些原本闪闪发光的爱好变得功利化。比如,孩子喜欢画画,我们就开始教他透视和色彩理论,结果孩子从享受创作变成了完成任务。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教育是“赋能”,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土壤,让他们自己去发芽、去探索,而不是我们预设好模版,强行塑形。它带来的不是焦虑,而是一种强烈的“放松感”——原来,教育可以如此轻盈、如此顺应天性。这让我更愿意放低姿态,做一个孩子的“观察者”和“支持者”,而不是一个“规划师”和“裁判员”。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化繁为简”。我之前读过很多关于正面管教的书籍,它们大多信息量爆炸,术语层出不穷,读完后反而感觉更迷茫,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但这一本完全不同,它仿佛用最精炼的文字提炼出了教育的“核心代码”。它没有大张旗鼓地宣扬什么惊天动地的教育理念,而是专注于那些最基础、最容易被我们成年人遗忘的“基本功”。比如,书中对于“规则的建立”和“情绪的接纳”的论述,就让我找到了过去处理冲突的盲区。我过去常常陷入“讲道理”的怪圈,试图用逻辑去驯服孩子的情绪,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这本书则明确指出,在处理冲突时,先接纳情绪,后处理行为,这个顺序是不可逆的。这种清晰的步骤感,立刻降低了育儿的难度系数。它不是要求我们成为一个“完美的父母”,而是提供了一套稳定、可复制的“心法”,让我们在面对孩子突如其来的“幺蛾子”时,不再手足无措,而是能保持一种清醒的、有力量的回应。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武林高手,终于找到了最基础但也是最核心的那一招“内功心法”,威力虽不炫目,但足以应对八方来风。

评分

吾消费京东商城数年,深知各产品琳琅满目。然,唯此宝物与众皆不同,为出淤泥之清莲。使吾为之动容,心驰神往,以至茶饭不思,寝食难安,辗转反侧无法忘怀。于是乎紧衣缩食,凑齐银两,倾吾之所有而能买。东哥之热心、快递员之殷切,无不让人感激涕零,可谓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仁不让世界充满爱。待打开包裹之时,顿时金光四射,屋内升起七彩祥云,处处皆是祥和之气。吾惊讶之余甚是欣喜若狂,呜呼哀哉!此宝乃是天上物,人间又得几回求!遂沐浴更衣,焚香祷告后与人共赏此宝。人皆赞叹不已,故生此宝物款型及做工,超高性价比之慨,且赞吾独具慧眼与时尚品位。产品介绍果然句句实言,毫无夸大欺瞒之嫌。实乃大家之风范,忠义之商贾

评分

◆堪称“中国儿童问题百科全书”,所有的妈妈,都能在本书中找到自己孩子对应的问题,并获得可以“拿来就用”的解决方案。

评分

京东物美价廉值得信赖 在京东购物基本上都满意 一两次出点小状况也都完美解决了 给京东点赞

评分

京东商城自营商品质量可靠!售后有保障!物流速度快!现在买东西都喜欢上京东了!自营是第一选择!以前是猫粉!自从第一次开始在京东买东西后,现在很少**了!基本第一选择就是京东自营!

评分

俄语: Я пришла за соевым соусом.

评分

非常适合即将做爸爸妈妈的书,内容很真实!也很有教育意义。建议做老师的同行们也认真看看!

评分

看推荐这本书挺好的,还没见到实物,应该不错,宝宝还小,不过也很快就能看了~话说这次双十一活动力度真一般啊~

评分

◆叛逆、心理脆弱、学习拖延症、“性早熟”、二胎矛盾、吃喝拉撒睡、厌学、垃圾食品、隔代宠、不听话、坏习惯、“洋”早教、坏朋友……所有问题,都有答案

评分

吾消费京东商城数年,深知各产品琳琅满目、然,唯此宝物与众皆不同,为出淤泥之清莲,使吾为之动容,心驰神往,以至茶饭不思,寝食难安,辗转反侧无法忘怀,于是乎紧衣缩食,凑齐银两,倾吾之所有而能买,东哥之热心、快递员之殷切,无不让人感激涕零,可谓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仁不让世界充满爱,待打开包裹之时顿时金光四射:屋内升起七彩祥云,处处皆是祥和之气。吾惊讶之余甚是欣喜若狂,呜呼哀:哉!此宝乃是天上物,人间又得几回求!遂沐浴更衣,焚香祷告后与人共赏此宝,人皆赞叹不已,故生此宝物款型及做工,超高性价比之慨且赞吾独具慧眼与时尚品位,产品介绍果然句句实言,毫无夸大欺瞒之嫌,实乃大家之风范,忠义之商!家,这个商品还真好,非常喜欢,也很欣赏京东的售后服务和配送速度真的不错,买东西就在京东买,选自营没有错更:多正品保障更多售后保障更快到货和退换速度无人能敌,看!天下网购发货速度谁最快答京东商城售后服务谁最好答:京东商城配送服务谁最强:京东商城,品质保障谁最棒答:京东商城,正所谓:要问电商哪家强,中国网购数京东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