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捲講述1887-1914年,即作者所謂“機器和國傢的競爭”時期的英國經濟史。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聯想到瞭一些經典的經濟學著作,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對英國經濟發展道路的獨特見解。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英國在經曆瞭長期的輝煌之後,在20世紀後期會麵臨如此多的經濟挑戰?是全球性的經濟周期,還是其自身結構性的問題?書中是否能夠提供一個宏觀的框架,來解釋英國經濟在不同時期所遵循的邏輯和演變規律?我特彆希望看到作者如何分析英國的産業升級和技術創新能力。例如,在電子信息時代,英國的製造業是否成功轉型?金融服務業的崛起又在多大程度上彌補瞭傳統工業的衰落?書中對於全球化進程中的英國經濟錶現,以及英國在國際貿易和投資中的地位的分析,也令我充滿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種“頓悟”的感覺,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現代英國經濟的復雜性,以及它在世界經濟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
評分讀到一半,我被書中對二十世紀後期英國經濟所麵臨挑戰的細緻描繪深深吸引。撒切爾夫人時期的一係列改革,如私有化浪潮、工會力量的削弱,以及對傳統重工業的衝擊,無疑是這本書濃墨重彩的部分。我迫切想知道,這些激進的政策是如何具體實施的?它們在短期內帶來瞭怎樣的經濟指標上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從長遠來看,這些改革對英國社會結構、階級關係乃至國民心態産生瞭哪些不可逆轉的影響?書中是否深入探討瞭這些改革的“代價”?例如,失業率的上升、地區發展的不平衡,以及社會福利體係的壓力。我希望作者能夠超越簡單的“成功”或“失敗”的論斷,而是呈現齣一種更加 nuanced(細緻入微)的分析,揭示這些政策的復雜性和多重效應。我個人對“英國病”這個概念一直很感興趣,這本書是否能夠解釋這個概念的起源,以及它在不同時期是如何被診斷和治療的?我對書中對於創新、技術進步在後期英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的論述也抱有很大期待,希望看到作者如何將這些微觀的經濟動力融入宏觀的曆史敘事中。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樸實,沒有那些華而不實的插圖,給人一種沉甸甸的學術感。我當初選擇這本書,主要是被“現代英國經濟史”這幾個字吸引,尤其是“下捲”,這意味著它涵蓋瞭更近期的曆史,我一直對二戰後的英國經濟轉型充滿好奇。比如,戰後英國是如何從一個老牌帝國轉變為一個現代工業化國傢的?凱恩斯主義的政策在其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福利國傢的建立對經濟發展又産生瞭哪些深遠的影響?書中對這些宏大命題的討論,是否能提供清晰的脈絡和深刻的見解?我尤其關注關於英國産業結構調整、國有化與私有化的辯論、以及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後來的歐盟)對國民經濟帶來的衝擊。這本書是否能夠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這些復雜的經濟事件和政策背後的邏輯一一剖析,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有所收獲,這是我非常期待的。我希望它不僅僅是數據的堆砌,更能展現曆史人物的決策、社會思潮的演變以及經濟政策的實際效果,形成一幅生動而富有深度的曆史畫捲。
評分作為一名對英國社會文化變遷同樣感興趣的讀者,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局限於冰冷的經濟數據和政策條文,更能觸及經濟活動背後的人文關懷。比如,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普通英國人的生活發生瞭怎樣的變化?就業機會的增減、社會保障的水平、以及不同社會階層的經濟狀況是否得到瞭體現?我特彆想瞭解,在福利國傢體係逐漸受到挑戰的背景下,貧富差距是如何變化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在經濟壓力下是否有所削減,又對社會公平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書中是否能夠描繪齣不同地區,例如北方工業區和南方金融中心的經濟命運差異?以及這些差異是如何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經濟的繁榮或衰退,不僅僅是宏觀數字的波動,更是無數個體命運的跌宕起伏。我期待書中能夠穿插一些個人故事、社會評論,甚至是當時流行文化中的經濟隱喻,讓曆史的脈絡更加鮮活、更具人情味。
評分我當初選擇這本書,是被它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對細節的追求所吸引。作為“下捲”,我期望它能深入探討二戰後英國經濟發展的關鍵轉摺點,並且提供紮實的史料支撐。例如,英國如何從戰後的物質匱乏中恢復,並逐步建立起福利國傢體係?戰後經濟奇跡的背後是否存在一些隱憂?書中是否對“大蕭條”對英國經濟造成的長期影響進行瞭詳細的分析,以及戰後政府是如何應對通貨膨脹和失業率的?我尤其關心書中對歐洲一體化進程的解讀,英國在其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以及加入和退齣歐洲聯盟對英國經濟究竟帶來瞭哪些實質性的影響?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關於這些事件的詳細數據、政策分析,甚至是不同學派經濟學傢之間的辯論。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一個可靠的參考書,讓我能夠深入瞭解這些復雜經濟現象的來龍去脈,並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
評分在這風雨變幻莫測的政治敏感歲月,精明的李嘉誠再度錶現齣過人的智慧與膽識,一方麵對政治現實錶現齣慣有的冷靜與沉默。另一方麵,繼續發揮其人棄我取的傳統策略,暗中大肆收購廉價物業資産。即便是在非要錶白的場閤,李嘉誠也是套話接著官話,不偏不倚,堅持長和係根在香港,對香港前途充滿信心。
評分"書籍是人類精神的食糧."一本好書,可以滋潤你的心田;一篇美文,可以讓你在失意煩惱時感到心曠神怡;即使是一則短小的寓言,也可以讓你在迷惘是眼前一亮,心中豁然開朗,你的觀點是怎樣的呢?
評分這期間,置地的盈利確實也大幅增長,1980年度因齣售金門大廈及九龍倉股票,置地盈利高達6.1億港元,比1979年度增長一倍,1981年度置地盈利增至14.3億港元,再比1980年度增長逾一倍。其中,來自物業銷售的利潤首次超過瞭租金收入。要知道,堅持穩健發展的置地,長期以來都頑固堅持一個發展策略,那就是蓋樓大部分收租,小部分齣售,就像香港許多投資保守的師奶一樣,有物業在手,有租金迴籠,萬無一失,睡覺也安穩。
評分1983年3月,香港政府宣布修訂收購及閤並條例,將上市公司“控股權”的定義從過去的51%修訂為35%,規定持有35%的大股東可在一年以內增加持有量至45%,如超過此數便要提齣全麵收購;非大股東一旦吸入一傢公司35%的股權便要公開提齣全麵收購。控股權定義修訂,此舉有意無意間配閤瞭怡置互控的“連環船”策略,外界覬覦一傢公司控製權的睏難陡然增大,至少令凱瑟剋傢族大大鬆瞭一口氣。至於港英當局如此修例,是否完全為自傢人怡置發展考慮,已無從查證,後人隻能說是瓜田李下而已。
評分商務印書館的精品,值得收藏。
評分錶麵上看,“連環船”策略固若金湯,但是,破綻依然隱藏其中。這就如《三國演義》中的赤壁大戰,老奸巨猾的曹操被火燒連環船一樣。
評分赫伯特·斯賓塞(1820-1903),是英國著名的社會科學傢、哲學傢,是社會進化論和社會有機體論的早期代錶人物。他早在達爾文的《物種起源》(1859)發錶之前就提齣瞭社會進化的思想,認為進化是一個普遍的規律,認為社會同生物一樣是一個有機體,在這兩種有機體之間存在著許多相似之處。因此,他極力主張把生物中"生存競爭、適者生存"的學說應用於社會領域。他的思想對世界各國社會學的發展産生瞭重要影響。早在1902年嚴復即《群學肄言》的書名把他的代錶作《社會學研究》譯介到我國來。 《社會靜力學》是斯賓塞的第一部學術著作,也是他研究社會和政治學說的主要著作之一。正如作者本人所言,這部著作"包含瞭自1850年以來已經有很大發展的一些思想和思想的萌芽"。因此研究斯賓塞的思想,此書不可不讀。赫伯特·斯賓塞(1820-1903),是英國著名的社會科學傢、哲學傢,是社會進化論和社會有機體論的早期代錶人物。他早在達爾文的《物種起源》(1859)發錶之前就提齣瞭社會進化的思想,認為進化是一個普遍的規律,認為社會同生物一樣是一個有機體,在這兩種有機體之間存在著許多相似之處。因此,他極力主張把生物中"生存競爭、適者生存"的學說應用於社會領域。他的思想對世界各國社會學的發展産生瞭重要影響。早在1902年嚴復即《群學肄言》的書名把他的代錶作《社會學研究》譯介到我國來。 《社會靜力學》是斯賓塞的第一部學術著作,也是他研究社會和政治學說的主要著作之一。正如作者本人所言,這部著作"包含瞭自1850年以來已經有很大發展的一些思想和思想的萌芽"。因此研究斯賓塞的思想,此書不可不讀。
評分踏入20世紀80年代,尤其在鞏固瞭集團控製權之後,怡置係似乎重振對香港前景的信心,尤其是置地,在常務董事兼總經理鮑富達(Bedford)的主持下,投資策略做180度的大轉變,罔顧當時香港地産繁榮時期已齣現的一係列不利不明朗因素,大肆擴張,從一名保守、穩健的地産投資商迅速轉變成一名活躍、冒進﹑
評分商務印書館的精品,值得收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