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誌巨擘:章學誠傳

史誌巨擘:章學誠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作光 著
圖書標籤:
  • 史學
  • 章學誠
  • 清史
  • 地方誌
  • 史誌學
  • 學術史
  • 傳記
  • 曆史人物
  • 文化史
  • 思想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作傢齣版社
ISBN:9787506374392
版次:1
商品編碼:11533492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國曆史文化名人傳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75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史誌巨擘:章學誠傳》敘述瞭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傢,史學傢、誌學傢章學誠(17381801)一生雖生活窮睏之極,卻堅辭國子監博士,不作肥缺知縣,甚至病餓之死子孫8人,依然矢誌不渝,熱愛文史事業。他曾主講定州定武書院、保定蓮池書院,永平敬勝書院等,提齣瞭重啓發,貴獨創,主質疑。力辨析的治學思想。他的論著《文史通義》《校讎通義》,集古之大成,成一傢之言。在中國文化史上繼孔子的“春鞦筆法”之後,又提齣瞭“筆削之義”的重要理論。他獨創瞭一整套係統完整的史誌理論體係。為國、省、州、府、縣修誌十六部之多,他的許多修誌理論,中外方誌學界至今都在使用,梁啓超稱他為方誌聖人。世界尊其為頗有影響的國際文化名人。

作者簡介

  王作光,本名張體銑,曾用名張中子,男,1948年生,山東曆城人。中國作傢協會會員、中國國史學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傢協會會員,曾任新疆巴音郭楞濛古自治州州誌副主編。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渥巴锡大汗》(獲新疆人民政府天山文藝奬),史學著作《土爾扈特部落史》《樓蘭通史》,誌學著作《巴音郭楞風物誌》《烏魯木齊風物錄》,文學評論著作《龜茲藝術之最》《新疆石窟藝術縱覽》等。

精彩書評

  王先生為章老爺子立傳,像老牛耕地,任勞任怨,一步一腳印,可謂上不負章公,下對得起讀者。
  ——文史專傢王春瑜


  作者以充滿激情的敘述、翔實的史料書寫,描繪瞭一代方誌學大師的人生曆程、學術貢獻和心路情感。文字暢達,結構明晰,史實清楚。既注重人的性情開掘和心理展示,也從廣闊的社會背景和人文環境中加以呈現,對傳主學術成就的形成和對後世的影響也作瞭可貴的揭示,是一部有特色的傳記。
  ——文學專傢王必勝

目錄

001 引子 獨有韆古
007 第一章/耕讀齊傢
017 第二章/忘年交
026 第三章/稚魯與滯
037 第四章/長而善飲
048 第五章/愛母問孔丘
061 第六章/隨父赴應城
073 第七章/《東周書》
085 第八章/父親罷官
099 第九章/天門悟道
111 第十章/赴京犖犖大端
124 第十一章/懸疑
136 第十二章/《修誌十議》
150 第十三章/主修國誌
165 第十四章/凝心修《樂典》
180 第十五章/《文史通義》創擬
192 第十六章/主撰《和州誌》
203 第十七章/訓約
214 第十八章/囊筆《永清誌》
226 第十九章/撰寫《校讎通義》
241 第二十章/清漳“盡人達天”
252 第二十一章/敬勝書院“六經皆史”
264 第二十二章/精微
277 第二十三章/歸德“信而有徵”
292 第二十四章/立言《亳州誌》
303 第二十五章/《湖北通誌》行遠
315 第二十六章/《續通鑒》
327 第二十七章/《史籍考》
339 第二十八章/筆削之義
353 第二十九章/國際文化名人
361 附錄一/章學誠年錶
370 附錄二/參考文獻
373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章 耕讀齊傢
  有史記載“章氏始祖仔鈞五代時起傢於福建浦城”。①[1]浦城是一座童話般的縣城,就如春天站在你的麵前。它撫摸著孩子們的心靈,喚醒童心未泯的人們,尤其到瞭夜晚,它的春燈,把河水照亮,就像一個個漁傢女兒來迎接觀燈的人們。章仔鈞從蓮花村帶領一傢人,來這裏生活。說起章仔鈞在福建可是個人物,曾當過節度使之類的官兒,因為東徵西殺耳朵聾瞭。四十歲時,章仔鈞以耳聾為名,辭官來到浦城,過上瞭和平安寜的日子。事與願違,就在第二年,南唐軍隊打到浦城,因為當地的軍隊稍微抵抗瞭一下,奪取勝利軍隊的首領南唐將軍就要屠戮全城的人,章仔鈞的妻子是個有勇有謀的女人,她三次嚮南唐將軍陳說浦城老百姓熱愛和平,熱愛稼穡,熱愛生活之情,終於感動瞭南唐將軍,答應瞭她的求情。“使得城中百姓免遭屠戮”。②[2]這個女子成瞭福建的驕傲,也是章氏子孫的最光榮的曆史。四十多年後,章仔鈞也活到瞭八十四歲。那年鼕天,他老是感到頭昏眼花,就自言自語,“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說完就笑著擺瞭擺手,安然地躺在被窩裏,帶著一肚子的心滿意足,閉上瞭眼睛。大孫子叫瞭三聲“爺爺!”他不答應。兒子又叫瞭三聲“阿爹!”他還是不答應。十歲的重孫子以為老祖爺平時愛鬧笑話就說:“老祖爺愛演戲,可能進入戲中瞭吧!”二兒子說:“好像不像。”一摸真的咽氣瞭。頓時大傢哭成一團。
  厚葬,是中國人一生最後一次榮耀。司儀是章仔鈞的兄弟章仔韻。他泣不成聲地說:“長兄如父,父母死得早,你拼死掙錢供我讀書,給我娶妻成傢。我卻笨得榆木疙瘩一般,十年寒窗竟沒有考取任何功名,沒有為章傢人掙來臉麵。你卻一輩子沒有說我一句,總是對我親切地笑。你為瞭我,直到三十七歲纔完婚。你好人有好報,婚後連生三個兒子,為我們章傢人續上瞭香火。我卻婚後無子,為瞭使我的日子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義,你又將三兒子過繼給我。你就如父親一樣的長兄啊,讓我一輩子都羞於喊齣口的。讓我喊你一聲‘親阿爹’吧。”他說著就背過氣去。兒孫們趕快把他弄醒瞭,他讓人做瞭七七四十九個道場,葬埋瞭長兄。
  奇怪的是章傢每代都是兄弟兩三個,隻有排行老大的能生育兒子。從章仔鈞一直傳瞭十代,代代都是如此香火不旺。到章這一代竟然成瞭單傳。不過,他的兒子卻在十二年間,一連生瞭五個兒子。
  北宋宣和六年(1124),章日子難過到瞭極點。章的兒子章續,是這浦城縣的縣丞,被人下絆得瞭花柳病,夫妻雙雙尋瞭短見,章怕丟不起這個人,都沒敢哭齣聲來。將兒子兒媳的屍體搬到自己的耕田祖墓裏,埋瞭他們。然後帶著老伴和五個孫子,到墳上大哭瞭一天。
  北宋末年,章根據兒子的遺囑,將田産賣瞭,來到浙江山陰,找到兒子的一個朋友,幫他們買瞭幾間草房,一處山坡,祖孫七人就這樣將就著住瞭下來。第二年,聽說有一傢姓趙的人傢要遷往外地,就買下瞭他的三十畝好水田和一座草房四閤院,纔算定居下來。祖孫齊心閤力,他們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富裕,建起瞭一座座房院,又購置瞭一塊塊水田。
  章人善心好,鄰人傢貧,養活不瞭老婆。老婆活不瞭就逃走瞭。他在山陰城裏置辦年貨,看到這鄰傢女人插草自賣,就將那女人勸瞭迴來。送給鄰人三畝好水田,窮夫妻感動,認作乾爹。此事傳遍山陰,山陰知縣讓他做鄉裏三老裏正。
  一陣陣讀書聲從章氏大院中傳來,一個個孫兒努力讀書的故事甜到瞭章夫婦的心裏,一房一房的孫媳婦接瞭迴來,一個個孫女呱呱墜地,章傢真是喜事不斷。
  不知老天爺有意為難人,還是怎麼地,整整二十年過去瞭,章已到瞭八十三歲,他想帶著滿足去見閻王爺,可是老天爺卻給他留下瞭兩大煩心事。
  一是五個孫子竟然沒有一個學業有長進的,連個秀纔都沒得中的。一次秀纔三次考,就連一次登榜的都沒有。
  二是五個孫媳婦都生瞭二十八個孫女瞭,就是不見生一個孫子。讓他們老夫妻一肚子不高興。不說五個孫子不生兒子,就是乾兒子也非要姓章,已生瞭五個姑娘,也不見生一個兒子。孔夫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他感到人生的無限壓力,尤其在山陰,有女無兒的人稱為斷子絕孫的人。他過瞭八十四歲大壽的第二天,他睡晌午覺,一個呼嚕打瞭個響聲連天,接著停瞭下來,就去見瞭閻王爺。在他死後第二天,大孫子找的一個小妾就生瞭一個小子,總算是章沒成瞭絕戶,讓人背後戳脊梁骨。年復一年,章氏傢族又經曆五代都是單傳。
  南宋光宗年間,香火傳到瞭章彥武這一代,他還是隻有一個獨生兒,整天都是提心吊膽的,他又找人算瞭一卦。說山陰這地方山不在陽麵,姓章的人隻有早晨一點兒陽氣,所以姓章的人隻能是單傳。章彥武決定遷往蕭山,就帶著妻子和一子五女,把三處老宅子和五十畝好水田全賣瞭,遷往瞭蕭山。到瞭蕭山一片麥田的村莊裏,他找到瞭過去一位認識的朋友,幫著買瞭幾十畝好田,又蓋瞭一座四閤院五間房子,就定居瞭下來。
  [1]① 鬍適、姚名達著《章實齋年譜》第33頁,1948年6月21日,上海《申報》。
  ……

前言/序言



史海孤帆:晚清風雲中的一個士人側影 一 夜色如墨,泰晤士河畔的霧氣濕冷地附著在每一塊鵝卵石上。一盞昏黃的煤氣燈下,李翰林,一個來自江南水鄉的落拓士人,正對著一張泛黃的《萬國公報》眉頭緊鎖。他的身邊,是堆積如山的古籍和幾份已經泛白、帶著濃重鉛字油墨味的西方醫學圖冊。 這是道光末年,大清王朝的脊梁骨在洋槍洋炮的敲擊下發齣痛苦的呻吟。內憂外患如同跗骨之疽,將這個古老的帝國拖入前所未有的深淵。然而,在那些喧囂的政治角力與風雲變幻的戰場之外,總有那麼一群人,他們選擇瞭一種更內斂、更沉潛的方式來麵對這個破碎的時代。 本書聚焦的,便是這樣一位看似微不足道的知識分子——李翰林。他並非廟堂之上的高官顯貴,亦非名震天下的儒學大傢,他不過是晚清官場邊緣一個默默耕耘的“老秀纔”,一個在舊式教育體係中浸淫至深的傳統士人。他的命運,如同晚清無數沉浮的知識分子一樣,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在堅守與妥協的夾縫中艱難前行。 二 李翰林的一生,幾乎是伴隨著清朝由盛轉衰的軌跡展開的。他齣生於一個世代書香的士紳傢庭,幼年時便熟讀四書五經,抱持著“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儒傢理想。然而,當他年屆不惑,滿懷抱負準備在科舉乃至仕途上施展抱負時,世界已經悄然改變瞭麵貌。鴉片戰爭的硝煙尚未散盡,太平天國的烽火已在南方燃燒。 本書並非一部宏大的曆史敘事,它更像是一幅浸透瞭個人情感與時代烙印的微觀畫像。我們通過李翰林留存下來的寥寥幾冊傢書、部分日記殘片,以及他與地方官員、同窗友人的往來信函,試圖重建他那個復雜而矛盾的內心世界。 他癡迷於宋明理學,尤其對硃熹的格物緻知之學有著近乎偏執的推崇。在那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時代口號尚未完全流行之際,他固執地認為,所有救國的良方,都蘊藏在對傳統經典的重新闡釋與身體力行之中。他相信,隻要“存天理,去人欲”,個體道德的完善足以感化上天,風雲自然會平息。 這種認知,注定瞭他與時代潮流的格格不入。當曾國藩、李鴻章等湘軍、淮軍的創建者開始采買洋槍洋炮,建立新式船廠時,李翰林將這些視為“奇技淫巧”,是耗費國力的無謂之舉。他的世界觀是內斂的、自足的,他將精力投入到對傢族族譜的修訂和地方鄉賢的考據中去,試圖在逝去的輝煌中尋找一絲慰藉。 三 然而,時代的巨輪不等人。太平軍攻陷他的傢鄉附近的一個縣城,帶來的不僅僅是生靈塗炭,更是對李翰林精神世界的徹底顛覆。他親眼目睹瞭那些被他視為“亂黨”的農民軍,在反抗舊秩序時展現齣的驚人組織力和對傳統道德的徹底衊視。 在逃難的途中,他不得不依靠那些他曾經鄙夷的“時務派”士人提供的幫助。他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那些討論“開眼看世界”的士紳,他們談論的不再是程硃理學,而是鐵路、電報和現代軍事編製。這種近距離的觀察,像一根冰冷的針,刺破瞭他精心編織的道德堡壘。 本書詳細描繪瞭李翰林在這一時期心態的微妙轉變。他沒有像某些人那樣迅速倒嚮“變法圖強”,他內心的掙紮是漫長而痛苦的。他試圖用傳統的“中庸之道”來調和眼前的殘酷與內心的堅守,結果往往是兩頭落空。他既無法完全融入新的秩序,又無法迴到那個已經逝去的理想國。 四 晚年的李翰林,最終選擇退隱山林,在福州的一處郊外購置瞭一間破舊的園林。他沒有成為任何新式學堂的教習,拒絕瞭地方督撫邀請他參與地方誌編纂的提議。他將自己完全封閉在瞭一個由書籍和迴憶構築的象牙塔中。 他將自己畢生的心血,傾注於對傢鄉地方風俗誌的整理。他筆下的文字,不再關注朝廷的興衰,而是細緻入微地記錄瞭當地的耕作方式、節慶儀式、婚喪嫁娶的禮儀細節,乃至那些已經瀕臨失傳的民間歌謠。他試圖以一種近乎人類學傢的嚴謹態度,為即將消逝的傳統文化留下最後的注腳。 這種晚年的“固執”,在本書中被賦予瞭多重解讀。這究竟是一種在時代麵前的無力感和退守,還是一種對“文化本源”的最後堅守? 五 《史海孤帆》試圖還原的,正是這樣一個充滿悖論的個體形象:一個在曆史的劇變中找不到自己精確位置的傳統知識分子。他既非堅定的守舊派,也非激進的改革者。他身上匯聚瞭晚清士人普遍的睏境——根深蒂固的文化認同與日益凸顯的外部壓力之間的巨大張力。 本書的價值,不在於為李翰林做齣一個蓋棺定論的評價,而在於通過他個體微弱的足跡,去丈量那個宏大而痛苦的時代是如何碾過一代人的精神世界的。他的孤寂,映射著整個舊時代知識體係的黃昏。通過描摹他那被時代遺忘的側影,我們得以更清晰地看到,一個舊王朝是如何在堅守與變遷的拉鋸戰中,最終走嚮終點的。李翰林的傳記,是一個時代的注腳,而非時代的中心。

用戶評價

評分

收到《史誌巨擘:章學誠傳》這本厚重的著作,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其精美的裝幀和沉靜的封麵設計,仿佛預示著一場跨越時空的學術探險即將展開。我帶著對曆史文獻整理的敬畏和對史學方法論的求知欲翻開瞭第一頁。讀至“章氏十八史論”的起源,我仿佛看到瞭一個年輕的學者,在浩如煙海的史書中苦苦求索,試圖理清史料脈絡,構建一套科學的史學理論體係。書中對章學誠在地方誌編纂上的貢獻也做瞭詳盡的闡述,這部分內容讓我大開眼界。一直以來,我總覺得史誌不過是地方的流水賬,缺乏宏觀的曆史價值,但讀完相關章節,我纔明白,史誌編纂實則是一項係統性的曆史學工程,它承載著地方的記憶,也是解讀一個時代、一個區域社會變遷的絕佳窗口。章學誠對史誌體例的創新和對史料辨僞的嚴謹,無疑將史誌編纂提升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他與同時代學者在學術上的往來與爭辯,這不僅能展現他的學術思想的形成過程,也能讓我們窺見那個時代史學界的風貌。

評分

這是一本極具深度和廣度的傳記,它不僅僅是敘述章學誠的生平事跡,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瞭章學誠作為一位史學傢的思想內核。書中對章學誠“六經皆史”等核心史學理念的闡釋,鞭闢入裏,讓我對中國古代史學理論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一直覺得,理解一位思想傢的理論,最好是從他的思想是如何在實踐中被運用的角度去把握。因此,書中對章學誠在《永清縣誌》、《慈溪縣誌》等誌書編纂中的具體實踐的分析,對我來說極具啓發性。這些案例生動地展示瞭他的理論是如何落地生根,如何指導他進行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和敘述。通過這些具體的實踐,我看到瞭章學誠作為一位史學傢的嚴謹與創新,也體會到瞭他對曆史規律探索的孜孜不倦。書中的一些章節,更是將章學誠的個人經曆與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緊密結閤,分析瞭社會政治環境對他史學思想形成的影響。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敘事方式,使得章學誠的形象更加豐滿和立體。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在於它對章學誠史學思想的“生成性”解讀。它不是簡單地羅列章學誠的理論觀點,而是著力於呈現這些思想是如何在他個人的生命體驗、學術實踐以及時代背景的交互作用下逐步形成和發展的。書中細緻地勾勒齣章學誠從早年的求學經曆,到中年時期在地方官任上的實踐,再到晚年潛心學術的軌跡,並將這些人生階段中的重要事件與他史學理論的演進一一對應。這種“全景式”的傳記視角,讓我能夠更全麵、更深刻地理解章學誠的史學體係是如何一步步構建起來的,他的“史德”觀是如何在實踐中體現的,他的“六經皆史”是如何從宏觀層麵指導具體史料的解讀的。我甚至能夠感受到,在某些思想萌芽的時刻,章學誠是如何在睏惑與頓悟之間徘徊,又是如何通過不懈的思考和論證,最終確立起自己獨特的史學範式。這是一種非常“活”的學術傳記,它讓章學誠這位曆史人物不再是教科書上那個遙遠的名字,而是成為瞭一個與我們同樣擁有情感、經曆奮鬥和追求真理的鮮活個體。

評分

一直對史學大傢的人物傳記頗感興趣,特彆是那些在曆史學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印記的人物。當看到《史誌巨擘:章學誠傳》這個書名時,我的好奇心瞬間被點燃。章學誠,這個名字我並非不熟悉,但對其生平、思想和貢獻的瞭解,更多停留在一些曆史學概論式的介紹中。這本書顯然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這位史學巨擘的契機。我期待它能帶領我走進章學誠波瀾壯闊的一生,去感受他作為一位史學傢的嚴謹治學態度,去探尋他那些深刻影響後世的史學思想是如何孕育而生的。我想知道,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他如何憑藉一己之力,在史學研究領域開闢齣一條前所未有的道路。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個曆史人物的記錄,更應該是一次對史學精神的緻敬,一次對曆史智慧的追溯。我希望它能讓我看到一個立體的章學誠,一個有血有肉、有喜有悲的個體,他的求索之路,他的學術爭鳴,他的生活點滴,都將是吸引我沉浸其中的重要元素。

評分

在我閱讀《史誌巨擘:章學誠傳》的過程中,最讓我感到震撼的,莫過於書中對章學誠學術生涯中那些不為人知的艱辛與堅持的描繪。他一生輾轉各地,官場失意,但他對史學研究的熱情卻從未熄滅。書中詳細記錄瞭他如何剋服經濟上的窘迫,如何在顛沛流離中依舊堅持手不釋捲,如何嘔心瀝血地整理文獻,撰寫著作。這是一種超越個人得失的純粹的學術追求,是一種對曆史真相的深深眷戀。我尤其被書中關於他如何與官僚體係周鏇,如何在夾縫中爭取研究時間和資源的片段所打動。這讓我深刻理解到,偉大的學術成就並非唾手可得,而是需要付齣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和犧牲。這本書讓我看到,章學誠不僅是一位思想深邃的史學傢,更是一位具有強大內心力量和不屈精神的鬥士。他對史學事業的獻身精神,足以激勵後世每一個在學術道路上探索的人。

評分

也許我無法將美妙奇幻的夢境延伸,無法享受在夢中的那份甜蜜,無法把夢中的幻想延續到現實,但我可以聽到大海的聲音啊,我可以看見浪花的起伏啊,星光燦爛之中,我可以想象大海的翻騰。

評分

價格很便宜,物流也非常快,挺好的

評分

也許大海的波濤洶湧,會驚醒瞭我的夢,但我卻有機會看著大海從夢中漸漸醒來。波浪變換著獨有的色彩,太陽在寂靜肅穆的等待中走齣,瞬間造就瞭一個輝煌的世界。

評分

正版圖書,價格優惠。

評分

也許大海的波濤洶湧,會驚醒瞭我的夢,但我卻有機會看著大海從夢中漸漸醒來。波浪變換著獨有的色彩,太陽在寂靜肅穆的等待中走齣,瞬間造就瞭一個輝煌的世界。

評分

屈原的淒慘;陸遊的悲劇;海倫的缺陷;霍金的病痛;貝多芬的痛苦。所有的名人經曆痛苦的摺磨纔留下韆古佳話,留下曠世奇作。

評分

人生在世,不免有多少遺憾,後悔的心情有可能是一輩子的纏繞,常常會想起那些人或那些事,也許許多鑽心的痛再也無法彌補,那些遺憾,卻有可能成為最楚楚動人的美麗。

評分

風也蕭蕭,漁火跳躍,若不是如此的淒涼之境,如此的失敗之痛,詩的名字中怎會留下這首《楓橋夜泊》,那豈不是又少瞭一縷淡淡的芳香。

評分

遺憾,其實也是一種更為深刻的美麗。人生在世,不免有多少遺憾,後悔的心情有可能是一輩子的纏繞,常常會想起那些人或那些事,也許許多鑽心的痛再也無法彌補,那些遺憾,卻有可能成為最楚楚動人的美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