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巨擘:章学诚传

史志巨擘:章学诚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作光 著
图书标签:
  • 史学
  • 章学诚
  • 清史
  • 地方志
  • 史志学
  • 学术史
  • 传记
  • 历史人物
  • 文化史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743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3349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史志巨擘:章学诚传》叙述了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志学家章学诚(17381801)一生虽生活穷困之极,却坚辞国子监博士,不作肥缺知县,甚至病饿之死子孙8人,依然矢志不渝,热爱文史事业。他曾主讲定州定武书院、保定莲池书院,永平敬胜书院等,提出了重启发,贵独创,主质疑。力辨析的治学思想。他的论著《文史通义》《校雠通义》,集古之大成,成一家之言。在中国文化史上继孔子的“春秋笔法”之后,又提出了“笔削之义”的重要理论。他独创了一整套系统完整的史志理论体系。为国、省、州、府、县修志十六部之多,他的许多修志理论,中外方志学界至今都在使用,梁启超称他为方志圣人。世界尊其为颇有影响的国际文化名人。

作者简介

  王作光,本名张体铣,曾用名张中子,男,1948年生,山东历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史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曾任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州志副主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渥巴锡大汗》(获新疆人民政府天山文艺奖),史学著作《土尔扈特部落史》《楼兰通史》,志学著作《巴音郭楞风物志》《乌鲁木齐风物录》,文学评论著作《龟兹艺术之最》《新疆石窟艺术纵览》等。

精彩书评

  王先生为章老爷子立传,像老牛耕地,任劳任怨,一步一脚印,可谓上不负章公,下对得起读者。
  ——文史专家王春瑜


  作者以充满激情的叙述、翔实的史料书写,描绘了一代方志学大师的人生历程、学术贡献和心路情感。文字畅达,结构明晰,史实清楚。既注重人的性情开掘和心理展示,也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环境中加以呈现,对传主学术成就的形成和对后世的影响也作了可贵的揭示,是一部有特色的传记。
  ——文学专家王必胜

目录

001 引子 独有千古
007 第一章/耕读齐家
017 第二章/忘年交
026 第三章/稚鲁与滞
037 第四章/长而善饮
048 第五章/爱母问孔丘
061 第六章/随父赴应城
073 第七章/《东周书》
085 第八章/父亲罢官
099 第九章/天门悟道
111 第十章/赴京荦荦大端
124 第十一章/悬疑
136 第十二章/《修志十议》
150 第十三章/主修国志
165 第十四章/凝心修《乐典》
180 第十五章/《文史通义》创拟
192 第十六章/主撰《和州志》
203 第十七章/训约
214 第十八章/囊笔《永清志》
226 第十九章/撰写《校雠通义》
241 第二十章/清漳“尽人达天”
252 第二十一章/敬胜书院“六经皆史”
264 第二十二章/精微
277 第二十三章/归德“信而有征”
292 第二十四章/立言《亳州志》
303 第二十五章/《湖北通志》行远
315 第二十六章/《续通鉴》
327 第二十七章/《史籍考》
339 第二十八章/笔削之义
353 第二十九章/国际文化名人
361 附录一/章学诚年表
370 附录二/参考文献
373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耕读齐家
  有史记载“章氏始祖仔钧五代时起家于福建浦城”。①[1]浦城是一座童话般的县城,就如春天站在你的面前。它抚摸着孩子们的心灵,唤醒童心未泯的人们,尤其到了夜晚,它的春灯,把河水照亮,就像一个个渔家女儿来迎接观灯的人们。章仔钧从莲花村带领一家人,来这里生活。说起章仔钧在福建可是个人物,曾当过节度使之类的官儿,因为东征西杀耳朵聋了。四十岁时,章仔钧以耳聋为名,辞官来到浦城,过上了和平安宁的日子。事与愿违,就在第二年,南唐军队打到浦城,因为当地的军队稍微抵抗了一下,夺取胜利军队的首领南唐将军就要屠戮全城的人,章仔钧的妻子是个有勇有谋的女人,她三次向南唐将军陈说浦城老百姓热爱和平,热爱稼穑,热爱生活之情,终于感动了南唐将军,答应了她的求情。“使得城中百姓免遭屠戮”。②[2]这个女子成了福建的骄傲,也是章氏子孙的最光荣的历史。四十多年后,章仔钧也活到了八十四岁。那年冬天,他老是感到头昏眼花,就自言自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说完就笑着摆了摆手,安然地躺在被窝里,带着一肚子的心满意足,闭上了眼睛。大孙子叫了三声“爷爷!”他不答应。儿子又叫了三声“阿爹!”他还是不答应。十岁的重孙子以为老祖爷平时爱闹笑话就说:“老祖爷爱演戏,可能进入戏中了吧!”二儿子说:“好像不像。”一摸真的咽气了。顿时大家哭成一团。
  厚葬,是中国人一生最后一次荣耀。司仪是章仔钧的兄弟章仔韵。他泣不成声地说:“长兄如父,父母死得早,你拼死挣钱供我读书,给我娶妻成家。我却笨得榆木疙瘩一般,十年寒窗竟没有考取任何功名,没有为章家人挣来脸面。你却一辈子没有说我一句,总是对我亲切地笑。你为了我,直到三十七岁才完婚。你好人有好报,婚后连生三个儿子,为我们章家人续上了香火。我却婚后无子,为了使我的日子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义,你又将三儿子过继给我。你就如父亲一样的长兄啊,让我一辈子都羞于喊出口的。让我喊你一声‘亲阿爹’吧。”他说着就背过气去。儿孙们赶快把他弄醒了,他让人做了七七四十九个道场,葬埋了长兄。
  奇怪的是章家每代都是兄弟两三个,只有排行老大的能生育儿子。从章仔钧一直传了十代,代代都是如此香火不旺。到章这一代竟然成了单传。不过,他的儿子却在十二年间,一连生了五个儿子。
  北宋宣和六年(1124),章日子难过到了极点。章的儿子章续,是这浦城县的县丞,被人下绊得了花柳病,夫妻双双寻了短见,章怕丢不起这个人,都没敢哭出声来。将儿子儿媳的尸体搬到自己的耕田祖墓里,埋了他们。然后带着老伴和五个孙子,到坟上大哭了一天。
  北宋末年,章根据儿子的遗嘱,将田产卖了,来到浙江山阴,找到儿子的一个朋友,帮他们买了几间草房,一处山坡,祖孙七人就这样将就着住了下来。第二年,听说有一家姓赵的人家要迁往外地,就买下了他的三十亩好水田和一座草房四合院,才算定居下来。祖孙齐心合力,他们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富裕,建起了一座座房院,又购置了一块块水田。
  章人善心好,邻人家贫,养活不了老婆。老婆活不了就逃走了。他在山阴城里置办年货,看到这邻家女人插草自卖,就将那女人劝了回来。送给邻人三亩好水田,穷夫妻感动,认作干爹。此事传遍山阴,山阴知县让他做乡里三老里正。
  一阵阵读书声从章氏大院中传来,一个个孙儿努力读书的故事甜到了章夫妇的心里,一房一房的孙媳妇接了回来,一个个孙女呱呱坠地,章家真是喜事不断。
  不知老天爷有意为难人,还是怎么地,整整二十年过去了,章已到了八十三岁,他想带着满足去见阎王爷,可是老天爷却给他留下了两大烦心事。
  一是五个孙子竟然没有一个学业有长进的,连个秀才都没得中的。一次秀才三次考,就连一次登榜的都没有。
  二是五个孙媳妇都生了二十八个孙女了,就是不见生一个孙子。让他们老夫妻一肚子不高兴。不说五个孙子不生儿子,就是干儿子也非要姓章,已生了五个姑娘,也不见生一个儿子。孔夫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感到人生的无限压力,尤其在山阴,有女无儿的人称为断子绝孙的人。他过了八十四岁大寿的第二天,他睡晌午觉,一个呼噜打了个响声连天,接着停了下来,就去见了阎王爷。在他死后第二天,大孙子找的一个小妾就生了一个小子,总算是章没成了绝户,让人背后戳脊梁骨。年复一年,章氏家族又经历五代都是单传。
  南宋光宗年间,香火传到了章彦武这一代,他还是只有一个独生儿,整天都是提心吊胆的,他又找人算了一卦。说山阴这地方山不在阳面,姓章的人只有早晨一点儿阳气,所以姓章的人只能是单传。章彦武决定迁往萧山,就带着妻子和一子五女,把三处老宅子和五十亩好水田全卖了,迁往了萧山。到了萧山一片麦田的村庄里,他找到了过去一位认识的朋友,帮着买了几十亩好田,又盖了一座四合院五间房子,就定居了下来。
  [1]① 胡适、姚名达著《章实斋年谱》第33页,1948年6月21日,上海《申报》。
  ……

前言/序言



史海孤帆:晚清风云中的一个士人侧影 一 夜色如墨,泰晤士河畔的雾气湿冷地附着在每一块鹅卵石上。一盏昏黄的煤气灯下,李翰林,一个来自江南水乡的落拓士人,正对着一张泛黄的《万国公报》眉头紧锁。他的身边,是堆积如山的古籍和几份已经泛白、带着浓重铅字油墨味的西方医学图册。 这是道光末年,大清王朝的脊梁骨在洋枪洋炮的敲击下发出痛苦的呻吟。内忧外患如同跗骨之疽,将这个古老的帝国拖入前所未有的深渊。然而,在那些喧嚣的政治角力与风云变幻的战场之外,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选择了一种更内敛、更沉潜的方式来面对这个破碎的时代。 本书聚焦的,便是这样一位看似微不足道的知识分子——李翰林。他并非庙堂之上的高官显贵,亦非名震天下的儒学大家,他不过是晚清官场边缘一个默默耕耘的“老秀才”,一个在旧式教育体系中浸淫至深的传统士人。他的命运,如同晚清无数沉浮的知识分子一样,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在坚守与妥协的夹缝中艰难前行。 二 李翰林的一生,几乎是伴随着清朝由盛转衰的轨迹展开的。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士绅家庭,幼年时便熟读四书五经,抱持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然而,当他年届不惑,满怀抱负准备在科举乃至仕途上施展抱负时,世界已经悄然改变了面貌。鸦片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太平天国的烽火已在南方燃烧。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它更像是一幅浸透了个人情感与时代烙印的微观画像。我们通过李翰林留存下来的寥寥几册家书、部分日记残片,以及他与地方官员、同窗友人的往来信函,试图重建他那个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 他痴迷于宋明理学,尤其对朱熹的格物致知之学有着近乎偏执的推崇。在那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时代口号尚未完全流行之际,他固执地认为,所有救国的良方,都蕴藏在对传统经典的重新阐释与身体力行之中。他相信,只要“存天理,去人欲”,个体道德的完善足以感化上天,风云自然会平息。 这种认知,注定了他与时代潮流的格格不入。当曾国藩、李鸿章等湘军、淮军的创建者开始采买洋枪洋炮,建立新式船厂时,李翰林将这些视为“奇技淫巧”,是耗费国力的无谓之举。他的世界观是内敛的、自足的,他将精力投入到对家族族谱的修订和地方乡贤的考据中去,试图在逝去的辉煌中寻找一丝慰藉。 三 然而,时代的巨轮不等人。太平军攻陷他的家乡附近的一个县城,带来的不仅仅是生灵涂炭,更是对李翰林精神世界的彻底颠覆。他亲眼目睹了那些被他视为“乱党”的农民军,在反抗旧秩序时展现出的惊人组织力和对传统道德的彻底蔑视。 在逃难的途中,他不得不依靠那些他曾经鄙夷的“时务派”士人提供的帮助。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那些讨论“开眼看世界”的士绅,他们谈论的不再是程朱理学,而是铁路、电报和现代军事编制。这种近距离的观察,像一根冰冷的针,刺破了他精心编织的道德堡垒。 本书详细描绘了李翰林在这一时期心态的微妙转变。他没有像某些人那样迅速倒向“变法图强”,他内心的挣扎是漫长而痛苦的。他试图用传统的“中庸之道”来调和眼前的残酷与内心的坚守,结果往往是两头落空。他既无法完全融入新的秩序,又无法回到那个已经逝去的理想国。 四 晚年的李翰林,最终选择退隐山林,在福州的一处郊外购置了一间破旧的园林。他没有成为任何新式学堂的教习,拒绝了地方督抚邀请他参与地方志编纂的提议。他将自己完全封闭在了一个由书籍和回忆构筑的象牙塔中。 他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倾注于对家乡地方风俗志的整理。他笔下的文字,不再关注朝廷的兴衰,而是细致入微地记录了当地的耕作方式、节庆仪式、婚丧嫁娶的礼仪细节,乃至那些已经濒临失传的民间歌谣。他试图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严谨态度,为即将消逝的传统文化留下最后的注脚。 这种晚年的“固执”,在本书中被赋予了多重解读。这究竟是一种在时代面前的无力感和退守,还是一种对“文化本源”的最后坚守? 五 《史海孤帆》试图还原的,正是这样一个充满悖论的个体形象:一个在历史的剧变中找不到自己精确位置的传统知识分子。他既非坚定的守旧派,也非激进的改革者。他身上汇聚了晚清士人普遍的困境——根深蒂固的文化认同与日益凸显的外部压力之间的巨大张力。 本书的价值,不在于为李翰林做出一个盖棺定论的评价,而在于通过他个体微弱的足迹,去丈量那个宏大而痛苦的时代是如何碾过一代人的精神世界的。他的孤寂,映射着整个旧时代知识体系的黄昏。通过描摹他那被时代遗忘的侧影,我们得以更清晰地看到,一个旧王朝是如何在坚守与变迁的拉锯战中,最终走向终点的。李翰林的传记,是一个时代的注脚,而非时代的中心。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史志巨擘:章学诚传》这本厚重的著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精美的装帧和沉静的封面设计,仿佛预示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探险即将展开。我带着对历史文献整理的敬畏和对史学方法论的求知欲翻开了第一页。读至“章氏十八史论”的起源,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年轻的学者,在浩如烟海的史书中苦苦求索,试图理清史料脉络,构建一套科学的史学理论体系。书中对章学诚在地方志编纂上的贡献也做了详尽的阐述,这部分内容让我大开眼界。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史志不过是地方的流水账,缺乏宏观的历史价值,但读完相关章节,我才明白,史志编纂实则是一项系统性的历史学工程,它承载着地方的记忆,也是解读一个时代、一个区域社会变迁的绝佳窗口。章学诚对史志体例的创新和对史料辨伪的严谨,无疑将史志编纂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他与同时代学者在学术上的往来与争辩,这不仅能展现他的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也能让我们窥见那个时代史学界的风貌。

评分

在我阅读《史志巨擘:章学诚传》的过程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莫过于书中对章学诚学术生涯中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与坚持的描绘。他一生辗转各地,官场失意,但他对史学研究的热情却从未熄灭。书中详细记录了他如何克服经济上的窘迫,如何在颠沛流离中依旧坚持手不释卷,如何呕心沥血地整理文献,撰写著作。这是一种超越个人得失的纯粹的学术追求,是一种对历史真相的深深眷恋。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他如何与官僚体系周旋,如何在夹缝中争取研究时间和资源的片段所打动。这让我深刻理解到,伟大的学术成就并非唾手可得,而是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牺牲。这本书让我看到,章学诚不仅是一位思想深邃的史学家,更是一位具有强大内心力量和不屈精神的斗士。他对史学事业的献身精神,足以激励后世每一个在学术道路上探索的人。

评分

这是一本极具深度和广度的传记,它不仅仅是叙述章学诚的生平事迹,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了章学诚作为一位史学家的思想内核。书中对章学诚“六经皆史”等核心史学理念的阐释,鞭辟入里,让我对中国古代史学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位思想家的理论,最好是从他的思想是如何在实践中被运用的角度去把握。因此,书中对章学诚在《永清县志》、《慈溪县志》等志书编纂中的具体实践的分析,对我来说极具启发性。这些案例生动地展示了他的理论是如何落地生根,如何指导他进行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和叙述。通过这些具体的实践,我看到了章学诚作为一位史学家的严谨与创新,也体会到了他对历史规律探索的孜孜不倦。书中的一些章节,更是将章学诚的个人经历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分析了社会政治环境对他史学思想形成的影响。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得章学诚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在于它对章学诚史学思想的“生成性”解读。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章学诚的理论观点,而是着力于呈现这些思想是如何在他个人的生命体验、学术实践以及时代背景的交互作用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书中细致地勾勒出章学诚从早年的求学经历,到中年时期在地方官任上的实践,再到晚年潜心学术的轨迹,并将这些人生阶段中的重要事件与他史学理论的演进一一对应。这种“全景式”的传记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章学诚的史学体系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来的,他的“史德”观是如何在实践中体现的,他的“六经皆史”是如何从宏观层面指导具体史料的解读的。我甚至能够感受到,在某些思想萌芽的时刻,章学诚是如何在困惑与顿悟之间徘徊,又是如何通过不懈的思考和论证,最终确立起自己独特的史学范式。这是一种非常“活”的学术传记,它让章学诚这位历史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个遥远的名字,而是成为了一个与我们同样拥有情感、经历奋斗和追求真理的鲜活个体。

评分

一直对史学大家的人物传记颇感兴趣,特别是那些在历史学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人物。当看到《史志巨擘:章学诚传》这个书名时,我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章学诚,这个名字我并非不熟悉,但对其生平、思想和贡献的了解,更多停留在一些历史学概论式的介绍中。这本书显然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位史学巨擘的契机。我期待它能带领我走进章学诚波澜壮阔的一生,去感受他作为一位史学家的严谨治学态度,去探寻他那些深刻影响后世的史学思想是如何孕育而生的。我想知道,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如何凭借一己之力,在史学研究领域开辟出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记录,更应该是一次对史学精神的致敬,一次对历史智慧的追溯。我希望它能让我看到一个立体的章学诚,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有悲的个体,他的求索之路,他的学术争鸣,他的生活点滴,都将是吸引我沉浸其中的重要元素。

评分

屈原的凄惨;陆游的悲剧;海伦的缺陷;霍金的病痛;贝多芬的痛苦。所有的名人经历痛苦的折磨才留下千古佳话,留下旷世奇作。

评分

在朋友家里看到的宝贝,觉得不错,我也来来了。

评分

如今的哈雷彗星,经过近百年的煎熬与等待,为的就是一瞬间的灿烂,因为等待的遗憾,所以哈雷彗星才如此光耀夺目,寒冷寂寞的旅行才变得温馨与浪漫。

评分

秋叶的下落,失去了火红的热情,却拥有了丰硕的瓜果;冬日的冷酷,失去了阳光的温暖,能够迎来下一个春天;月亮的回归,再也看不到轻柔皎洁的微微亮光,却能够迎来太阳,看到希望。

评分

正版图书,价格优惠。

评分

用心书写的书

评分

风也萧萧,渔火跳跃,若不是如此的凄凉之境,如此的失败之痛,诗的名字中怎会留下这首《枫桥夜泊》,那岂不是又少了一缕淡淡的芳香。

评分

在朋友家里看到的宝贝,觉得不错,我也来来了。

评分

遗憾包含着苦痛,但苦痛有时孕育着美丽。“海上生残月,江春入旧年”,就是这个道理。要在困难面前大笑,浸湿所有的泪水与哀愁,让遗憾的美丽多一些耐人寻味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