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教授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心性颇有研究。曾教授认为,生气、抑郁、焦虑等情绪只是人对环境的一种反应,没有好坏之分,但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因此,我们要了解情绪、接受情绪,并适度地调节情绪,才能更好地生活并与他人和谐相处。
曾教授通过生动的语言、鲜活的案例,从情绪入手,分析了影响情绪的诸多因素。在仔细分析情绪产生的因素及表现状况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情绪进行相应解读,对症下药,从意识、信念等方面告诉我们管理自己情绪的方法。本书旨在探索中国人情绪的奥秘,内容直指人心,有“醍醐灌顶”之效。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之父,当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与培训大师。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曾任大学校长、教授多年,研究中国管理哲学近三十年,首倡中国式管理,以其厚积薄发、化腐朽为神奇的演讲风格,名动政、商、学界,享誉海内外。
《情绪的奥秘:曾仕强告诉你不生气的活法》是曾教授经典力作。书中剖析了中国人的心性特点,教你如何管理情绪,活得豁达。
主要著作:
《中国式管理经典》(精装本十二卷)、《中国企业怎么管》《被领导的艺术》等。
引言
第一章 中国人为什么爱生气
第一节 中国人为什么爱生气
中国人情绪变化特别大
中国人很容易发脾气
中国人生气时不讲理
第二节 四种因素影响情绪变化
主观感觉对情绪的影响
生理变化对情绪的影响
表情动作对情绪的影响
行为冲动对情绪的影响
第三节 情绪反应为人们敲起警钟
情绪没有好坏、优劣之分
情绪促使人们正确因应内外情境
第四节 情绪有理性和非理性两大类
非理性情绪有两大类:夸大与不符合实际
理性情绪并非不动感情
第二章 自己是情绪负债的制造者
第一节 自己是情绪负债的制造者
情绪的最高境界是自由自在
人类从小就背负情绪债务
情绪负债亦造就人自己
第二节 情绪负债源自三种性格
依赖型性格
控制型性格
竞争型性格
第三节 毒性教条加重了情绪的负债
家庭常见的毒性教条
学校里的毒性教条
社会上的毒性教条
人心理上的毒性教条
毒性教条亦是情绪负债
第四节 挣脱情绪负债的枷锁
有理想,生活才有色彩
改变自己,摆脱情绪负债
第三章 用理智来指导情绪
第一节 现代人具有极大选择力
选择力大,情绪不稳造成的破坏大
用理智来指导情绪
对情绪要谋定而后动
第二节 人们经常无意识地选择
人们一直都在做选择
最好是有意识的选择
新的选择能力很重要
人类正在有意识地演化
第四章 自己才是情绪的主宰者
第一节 人们喜欢将责任推出去
人们觉得自己没办法控制
人们觉得情绪不好是由外力引起的
人们拥有太多的“一定”
人们提出太多的条件
人最可靠的是改变自己
第二节 怨天尤人不如反求诸己
孩童时期种下的祸根
利用语言来保护自己
情绪遗产的干扰常挥之不去
培养合理的思考能力
找人出气不如自求合理
第三节 自己才是情绪的主宰者
道家主张无条件接纳自己
儒家主张没有条件的快乐
给自己一个清晰的目标
感谢赐予你逆境的众生
让情绪跟着心情走
第四节 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人与人之间有个别差异
个别差异的主要来源
人们不全好也不全坏
人们深受环境的影响
第五节 改变自己就在影响别人
人是习惯的动物
没人愿意被别人控制
改变自己较具主动性
改变自己可改变别人
自己要有意识地演化
人人都要发挥参考力
第五章 人要“看开”,不要“看破”
第一节 让人不生气的治标方法
几种常见的治标方法
让人不生气并不简单
人要“看开”,不要“看破”
使用药品麻醉很可怕
调整心态,效果持久
治本和治标可以同时并进
第二节 如何觉察自己真正的情绪
不要过分注重向外看
要练习体会内在的感觉
注意情绪的“中间层”
明白情绪才能处理
第三节 情绪管理的ABC理论
ABC理论简单明了
B是情绪反应的关键
事件不容易控制
观念可以自由调整
观念有理性与非理性
观念可以使情绪改变
合理运用ABCDE模式
第四节 摆脱二分法思维的束缚
摆脱是非分明的思维方式
二分法会产生非理性观念
运用三分法思维会更加快乐
第五节 情绪管理只有一条规则
改变观念,稳定情绪
不要把生气当成坏事
激烈的反应对身心有害
过分压抑会变成潜意识
与当地文化相结合进行学习
第六章 挖掘内心的自己,善待多变的情绪
第一节 放下愤怒与忧郁,适度管理情绪
造成愤怒的两个原因
愤怒伴随着各种不同的情绪
愤怒的三个真相
忧郁令人觉得不快乐
如何克服忧郁
第二节 正视难过与哀伤,激发适应性
难过是一种普遍情绪
难过经常与其他情绪共现
哀伤与难过的关系十分密切
哀伤是疾病的主要原因
发泄情绪要适可而止
第三节 莫要焦虑与害怕,一起顺其自然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
大部分焦虑源自害怕失败
害怕是一种自然反应
害怕可用来保护人类自己
第四节 甩掉无助感与无力感,重获力量
无力感是沮丧的表现
最好把消极转为积极
力不能及可诉诸能人
无助感是环境造成的
无助感最好是预防而非治疗
第五节 适度的羞愧感与罪恶感,助人成长
羞愧感具有内在驱动力
羞愧感是从父母、师长处获得的
过重的羞愧感很不好
罪恶感有三种感觉
勇敢面对罪恶感才好
第一章 中国人为什么爱生气
第一节 中国人为什么爱生气
中国人情绪变化特别大
中国人情绪起伏大
中国人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一样都有情绪的起伏。情绪为什么会起伏?因为外界的环境、人自己内在的感受随时都在变化。但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情绪起伏都没有中国人这么大,换言之,中国人最爱生气,只要感觉到不对就会发泄出来,很难忍耐。所以,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都没有中国人这么重视修身养性。
中国人疑心重
有些中国人疑心很重,别人相信“眼见为实”,看到什么都会相信,他们却不一样,看到什么都不相信,因为他们觉得一相信就会上当,会对自己造成不利的影响。比如有一种热水器,它贴上了“检验”的标签,有的人就相信它真的被检验过,是合格的;而有的人就会认为热水器如果不合格的话,会爆炸,将危及自己的生命,他们会对这个商品是否真的合格持怀疑态度,会去找足“证据”,然后再去慢慢相信,最后才去购买使用。所以很多人都在批评中国人,认为中国人不够互相信任,其实,这种现状是有些人疑心过重造成的。
不过,如果一个人无条件地相信别人,其实他也是不怎么高明的,而且是鲁莽的,他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安危。现在,有一些儿童、甚至大学生被拐卖,就是因为他们太相信别人了。
正因为中国人疑心重,什么事情都是先怀疑,然后才慢慢地去相信,所以中国人做事情,最初是很缓慢的。有些人说中国人速度慢,效率不高,但是今天是个讲究速度的时代,所以一定要快、快、快。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其实西方人的快和慢是一样的,虽然开始很快,但是到后面就会遭遇到很多问题,最后还是要慢下来。而中国人刚开始很慢,到了后面就会非常快。
比如美国人要买一辆汽车,不会像中国人那么考究,他去看看就可能会订了:要这种颜色、这种排量等等。可是美国人订好汽车后,可能要等三个月、六个月,甚至半年,才去提车。中国人则刚好相反,买一辆车,会花很长时间东看看西看看,然后打听打听,花很长时间做决定,一旦决定,第二天就会去提车。所以,中国人和西方人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国人属于先慢后快,西方人是先快后慢,但是从所花费的总时间来看,中国人还是要快一点。
中国人警觉性高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疑心重也说明中国人警觉性高。比如那些被拐卖的人,如果对陌生人警觉性高一点,可能就不会被人骗走了。有些中国人警觉性高,还表现在他们比较敏感。别人明明没有这个意思,可是他们就能听出很多意思来。
比如有的讲师在开始讲课时会说“这次要讲的”,用到了“讲”这个字;而有的讲师会说“这次要跟各位聊一聊”,有人就觉得“聊”表示讲师的东西根本不成熟;还有的讲师会说“跟各位谈一谈”,有的人就认为他要说的是很严肃的一个课题;但是有人说“这次要教各位……”,听的人心里就会犯嘀咕:“你教我?我教你还差不多。”
所以,每一句话,都会引起人们不同的情绪反应,但是平常大家很少去注意这些。现在,大家在平常说话的时候就要小心、谨慎,用词要特别注意,不能说喜欢怎么讲就怎么讲。因为一个人只要发出信息,别人经过解读,就会有不同的反应,进而对发出信息的人产生很大的影响。
中国人很容易发脾气
中国人能屈能伸
为什么中国人爱发脾气?因为我们的个性中有四个字——能屈能伸。中国人在这方面的弹性是非常大的,而就是因为弹性大,情绪起伏才有高低,比如当发现情况不利于自己的时候,他们特别能忍耐;但是等到形势稍有好转,他们又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而西方人的这种变化没有中国人这么大,更没有什么能屈能伸。
西方人做事情都按照规定进行,该说什么话就说什么话,该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而中国人不是,比如有些球员刚开始打球的时候,教练说的话他都会注意听,教练规定的动作他也会认真做。可是慢慢地,这个球员每场球得分很高了,越来越红的时候,他就开始觉得自己是明星了,就不再听教练的话了,教练让他做什么他也不愿意做,开始学会整天端个架子“耍大牌”了。
有的人觉得带领中国人工作很难,就是因为有些中国人很会“耍大牌”。如果这个人处在弱势,没有办法反抗的话,他就会乖乖地听别人的吩咐,等到稍微有点能力,他就会“耍大牌”。中国人特别强调要“守分”,就是因为有些中国人非常不守分,稍微有一点成绩就会自我膨胀:谅你也不敢把我怎么样。比如儿子没有什么出息,他就会很听父母的话,因为这样可以要钱花;儿子功成名就之后,就会觉得父母其实混得也不怎么样,有人就开始给父母气受了。所以中国人才要讲伦理,没有伦理的话,父母斗不过儿子,儿子就神气了。
中国人总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公平
有的人认为别人不应该这样对待自己,别人这样对待自己就是不公平。什么叫公平?西方人的公平是大家都一样;中国人的公平是“我特殊”,因为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一样。比如老板出去的时候,一定要找几个人陪他,而且他走中间,讲话的声音也和别人不一样,就是为了表示他是老板,让别人不要小看他;还比如在餐厅或别的一些公共场合,有的人讲话声音很大,他其实只是在对外发出一个信号:我是个了不起的人,你不要小看我,你不要惹我,否则我会生气。所以,西方人讲话,你要听内容;中国人讲话,不需要听内容,有的人只是在对外发出上面所说的那种信息而已,没有什么内容可言。
一个人讲话声音很低,很可能是他目前的形势不如别人;而有的人讲话声音特别大,就是因为他目前过得很得意,目中无人。所以,中国人可以大声讲话,也可以小声讲话,大家要去好好了解,好好运用,然后来保护自己。
中国人自尊心很强
人是应当自尊自爱的,一个人只有自尊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自尊也是人格的一部分,没有自尊就不能称为是一个正常的人、一个健康的人。现在,很多专家、学者也提倡老师和父母多对孩子进行鼓励、表扬。但是,像世间万事万物一样,人的自尊也是有限度的。一个人的自尊心过强,反而会成为这个人的弱点。因为自尊心过强的人,不能清楚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害怕失败,害怕比别人差,总想得到称赞,十分“要面子”。
有些中国人的自尊心很强,害怕被别人轻视。他们天不怕地不怕,就是怕被别人看不起。所以有困难,他们也会憋在心里不说出来。一个人承认钱很重要,但如果没有钱的时候他又觉得钱不怎么样。比如一个穷人看到一个富翁,他会想“你不过有几个臭钱而已,神气什么!”这是属于自己“骗”自己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可以激励他去努力工作赚钱,但是也会让他“嫉妒”,甚至发展到去偷、去抢。所以,大家要注意关照自己的内心世界,让自己有适度的自尊心。
中国人喜欢自作主张
有些中国人很喜欢自作主张,有空子就钻。比如商场里有紧急通道,平常是不让人走的,可是有人就是要从那里走,如果不让他从那里过,他就开始发脾气。西方人不会这样,他们很守规矩,没有这么多自作主张的表现。西方人到一个地方,一定会先看看那个地方的规定,一切按照规定去做,而中国人很少看规定。
比如西方的餐厅及其他服务场所,有一条规定是:不能够对服务人员不礼貌,否则的话会被赶出去。西方人认为一个人在酒店消费,如果因为让酒店赚几个钱就大惊小怪、搞得大家不安宁,酒店里的人就可以把他赶出去,而中国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中国人生气时不讲理
中国人还有一个比较让人“害怕”的地方,就是生气的时候完全不讲理。其实中国人是天底下最讲道理的,但是如果有人惹他生气,他就不讲理了。比如一个人平常很讲道理,但是有一天突然不讲理,如果别人问他:“你怎么不讲理呢?”他会说:“你把我气成这个样子,我还讲理?!”也就是说“我不生气就讲理,一生气我就不能讲理了”。
但是有些中国人由于长期的伪装和压抑,几乎二十四小时都在生气,所以他永远不讲理,这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弄懂的问题。如果情绪好,平时有什么事大家都会讲道理,很快就会达成默契,很好商量,一切都会有共识;但是情绪不好的时候,就连神仙来了都没有用,彼此之间很难商量事情。
所以,有些中国人刚见面时是不太谈正经事的,大家会寒暄,说些“你最近脸色越来越好”“你的这件衣服真漂亮”之类的话。其实这就是情绪管理,只是有很多人不了解。因为寒暄几句,可以让对方情绪稳定,这时候再来谈工作就会很有效。
如果一个人单刀直入,见面就谈工作,别人就会觉得不太舒服。西方人是以工作为导向的,一见面就会谈工作;而很多中国人都是一见面先不谈工作的,因为那会儿谈工作没有用,根本没有人听。比如你碰到一个人,问他那个表填好没有,他嘴巴可能会跟你讲好、好、
好,但是他心里可能会想:你自己不会填呀,一定要我填?我手痛你知不知道!所以,不要见面就谈工作,那样起不到什么作用。
中国人的管理也叫作“修己安人”,修己就是要把自己的情绪稳定住。但是现在很多领导者的情绪不稳定,如此一来员工也会跟着不稳定。安人就是让对方情绪稳定——自己稳定,别人稳定,大家都稳定,事情就很好商量,然后大家很快把力量集合起来,把事情做好。
……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只是觉得标题挺有意思的,想随便看看。结果,它却给了我巨大的惊喜!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朴实,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每一句话都直击人心。它不像很多心灵鸡汤那样空泛,而是充满了实践性的指导。它教我如何去识别自己情绪的“信号灯”,什么时候是绿灯可以继续,什么时候是黄灯需要减速,什么时候是红灯必须停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里提到了一个概念,就是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生气”,其实是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不被看见”或者“不被理解”。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我意识到自己很多时候的愤怒,并非是因为事情本身有多么严重,而是因为我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或者我的感受没有被对方真正地接纳。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它没有教我如何去“忍”,而是教我如何去“化解”,如何去“接纳”。现在,我能够更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情绪,甚至能够从中找到成长的契机。
评分我是在朋友的推荐下开始看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处于一个情绪非常低迷的时期,感觉做什么都没劲,而且特别容易烦躁。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一盏及时雨。它没有给我灌输什么复杂的心理学理论,而是用非常贴近生活化的语言,讲解了很多关于情绪的“潜规则”。我一直以为情绪就是好就是坏,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情绪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是我们内心的一种信号,告诉我们一些事情。它让我学会去倾听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一味地压抑或者爆发。书里的一些小故事和比喻,都非常生动形象,很容易就能引起共鸣。比如,书里讲到我们生气的时候,就像一个被点燃的炮仗,瞬间炸开,但过后却会留下满地狼藉。它教我们如何在点燃之前,就学会控制火药的量,或者干脆换一种方式点燃。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理解”的部分,它不只是强调理解别人的情绪,更重要的是理解我们自己的情绪,理解我们为什么会有某些反应。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情绪牵着鼻子走,而是开始能够主动地去管理和引导我的情绪。这种感觉真的太棒了,让我觉得生活充满了力量。
评分这本书我真的太喜欢了!我一直以来都是个很容易焦虑、容易生气的人,一点小事就能在我心里掀起巨浪,然后一整天都无法平静。接触到这本书之前,我尝试过很多方法,像是冥想、运动、甚至写日记,但总觉得治标不治本。直到我读到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情绪的根源,我们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它不是那种讲大道理的书,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仿佛和一位长辈聊天的方式,一点点地剖析我们内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小怪兽”。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说让我们完全不要生气,而是教我们如何理解生气,如何去疏导它,而不是被它控制。就像书里举的例子,有时候我们生气,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这件事触碰到了我们内心深处某个未被满足的需求,或者是一种长久以来形成的固有观念。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去观察自己什么时候会生气,以及为什么会生气。每一次的生气,背后似乎都有一个故事,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帮助我一层层地打开这些故事,找到出口。现在,虽然我不能说自己完全不生气了,但我发现自己能够更平和地面对那些曾经让我抓狂的事情,甚至能够从中看到一些新的可能性。感觉整个人都轻盈了很多,生活也变得更阳光了。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就很吸引我,“不生气的活法”,这不就是我一直追求的吗?我一直以来都为自己的易怒而苦恼,觉得自己好像天生就比别人更容易情绪失控。每次和家人、朋友发生矛盾,事后都会后悔不已,但下次遇到类似情况,还是会重蹈覆辙。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耐心地引导我一步步地去探索情绪的奥秘。它没有给我承诺一个“完美”的状态,而是提供了一种更深刻的理解方式。我记得书里讲到,很多时候我们生气,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的某些期待没有被满足,或者觉得自己的边界被侵犯了。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这些“期待”和“边界”,是不是过于僵化,是不是不切实际。它让我明白,生气是一种能量,但如果不能正确地引导,就会变成一种破坏力。它教我如何将这种能量转化为更积极的力量,比如用它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给自己做一次心灵的“大扫除”,把那些堆积已久的情绪垃圾一点点地清理出去,让内心变得更加清爽。现在,我依然会遇到让我不开心的事情,但我发现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立刻爆炸,而是能够停下来,思考一下,然后选择一种更平和的方式来应对。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情绪管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是“不生气”这个目标,对我来说更是遥不可及。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不生气”并不是一种压抑,而是一种智慧。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解了情绪产生的根源,以及如何去应对。它不是那种让你看了之后马上就能变成“圣人”的书,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你,让你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去体会和实践。我特别喜欢书里讲到的,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生气,是因为我们对事情的“预期”和“现实”之间存在落差。这本书让我学会去调整自己的预期,去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它让我明白,情绪是一种自然反应,我们不需要为有情绪而感到内疚,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处理这些情绪。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那么容易被外界的事情所左右,而是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即使遇到困难,我也能从中找到积极的一面,而不是被负面情绪淹没。这真的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
评分永恒的经典,你值得拥有。
评分曾仕强教授书值得看
评分朋友要的,赞一下,必须的。
评分京东书籍质量好,送货快!
评分还没开始看,应该是不错的
评分中国式管理之父的书写的就是精辟
评分送货速度很快,还会继续购买!
评分不错的书,不愧是名人的著作
评分不错的书,希望对自己为人处事有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