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宝·鉴宝·藏宝:珠宝玉石鉴定购买指南

识宝·鉴宝·藏宝:珠宝玉石鉴定购买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雪梅 编
图书标签:
  • 珠宝鉴定
  • 玉石鉴定
  • 宝石购买
  • 收藏指南
  • 识宝
  • 鉴宝
  • 藏宝
  • 珠宝玉石
  • 投资
  • 行家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0826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056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如何认知珠宝玉石、正确辨别珠宝玉石、准确评价珠宝玉石是每一位珠宝玉石爱好者以及珠宝玉石专业人士必备的基本知识。本书从珠宝玉石的基础理论入手,引领读者走进珠宝玉石的殿堂,揭开各种珠宝玉石神秘的面纱,全面领略珠宝玉石神奇的魅力。

内容简介

  如何认知珠宝玉石、正确辨别珠宝玉石、准确评价珠宝玉石是每一位珠宝玉石爱好者以及珠宝玉石专业人士必备的基本知识。本书从珠宝玉石的基础理论入手,引领读者走进珠宝玉石的殿堂,揭开各种珠宝玉石神秘的面纱,全面领略珠宝玉石神奇的魅力。

作者简介

  何雪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珠宝鉴定师。国际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亚洲珠宝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珠宝首饰行业协会宝石鉴定与评估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人工宝石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玉石》杂志编委会委员、《中国珠宝》杂志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珠宝教育和科研工作,多次参加国际珠宝学术研讨会并多次大会发言,在国内外重要专业期刊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  出版专著:《宝石鉴定实验教程》、《宝石的人工合成与鉴定》、《宝石人工合成技术》等,其中《宝石的人工合成与鉴定》一书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内页插图

目录

1. 识宝秘笈 /1
2. 宝石之王——钻石 /5
3. 绿色宝石之冠——祖母绿 /23
4. 姊妹宝石——红宝石和蓝宝石 /35
5. 奇异宝石——猫眼石和变石 /53
11. 海洋之魂——海蓝宝石 /109
12. 冰晶之心——水晶 /117
13. 友谊之石——托帕石 /129
14. 温婉女神——月光石 /137
15. 玉石之王——翡翠 /145
6. 画家的调色板——欧泊 /65
7. 多彩宝石——碧玺 /75
8. 海洋之心——坦桑石 /89
9. 幸运种子——石榴石 /95
10. 幸福之石——橄榄石 /105
16. 谦谦君子——和田玉 /159
17. 亲民贵族——蛇纹石玉 /175
18. 东方翡翠——独山玉 /188
19. 成功之石——绿松石 /201
20. 帝王之石——青金石 /217
21. 梦幻霓裳——玉髓、玛瑙 /227
22. 绿野精灵——孔雀石 /239
23. 宝石皇后——珍珠 /247
24. 海底之花——珊瑚 /261
25. 大地之魂——琥珀 /273
参考文献 /282
后记 /283

前言/序言


《光影之下:现代建筑的材料革新与可持续未来》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二十一世纪以来,建筑材料领域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如何驱动建筑行业迈向一个更具可持续性、更富创新性的未来。这不是一本关于传统工艺的复述,而是聚焦于前沿技术、生态理念与结构美学交汇的前沿探索。 第一部分:材料语境的重塑——从稀缺到再生 本书伊始,我们首先审视了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枯竭的宏观背景下,建筑材料传统生产与使用模式所面临的结构性挑战。传统混凝土、钢铁等高能耗材料的主导地位正受到挑战,新的材料范式正在崛起。 一、 循环经济与建筑废弃物的新生: 本章详细剖析了“拆除”到“再生”的完整链条。我们不再将建筑残骸视为负担,而是视为可塑的“城市矿藏”。书中呈现了多项突破性的技术应用,例如:利用高温热解技术处理旧沥青,将其转化为高性能再生骨料;以及通过机械与化学协同作用,实现对废弃玻璃和陶瓷的高效分离与再利用,用以制造低碳、高强度的砌块或饰面材料。特别关注了“建筑寿命周期评估”(LCA)工具在材料选择中的关键作用,从摇篮到坟墓的思维转向“摇篮到摇篮”的闭环设计。 二、 生物基材料的崛起与生态亲和力: 现代建筑正积极拥抱生命科学的成果。本部分重点介绍了以可再生资源为基础的材料系统。其中,“木材的回归”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指工程木材(如CLT、Glulam)的工业化和标准化。我们探讨了这些材料在跨越式结构设计中的潜力,以及它们作为碳汇存储介质的生态价值。此外,对生物复合材料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利用农业废弃物(如稻壳、麻纤维)与天然树脂结合制成的轻质隔热板,以及探索性的研究——如菌丝体(Mycelium)结构元件的生长与固化过程,展示了材料“被培育”而非“被制造”的可能性。 三、 智能与响应性材料的集成: 未来的建筑不再是惰性的盒子,而是能够感知和响应环境变化的“活体”。本章聚焦于那些具有自修复、热致变色或电活性特性的材料。例如,自修复混凝土中微胶囊的应用,这些胶囊在微裂纹产生时释放愈合剂,延长结构寿命;以及相变材料(PCM)在墙体和屋顶系统中的集成,用于有效调控室内温度波动,降低机械制冷的能耗需求。我们还分析了光伏玻璃(BIPV)如何从单纯的能源收集器,演变为兼具结构支撑与美学表达的立面系统。 第二部分:结构与表皮的边界消融——高性能复合体的构建 本部分将焦点从单一材料转向材料的系统性组合与集成。现代建筑越来越依赖于高性能复合材料,以实现轻量化、高韧性和多功能性。 一、 纳米技术与材料性能的极限拓展: 纳米尺度的干预如何极大地提升宏观性能?我们研究了碳纳米管(CNT)和石墨烯在增强聚合物基体和水泥基体中的应用,它们显著提高了材料的导电性、抗拉强度和阻隔性能。同时,探讨了智能涂层技术,如超疏水涂层和光催化涂层,如何赋予建筑表面自清洁和空气净化的能力,从而降低维护成本并改善城市微环境。 二、 模块化与增材制造(3D打印)的材料适配: 增材制造正在挑战传统的模具依赖型生产模式。本书详细对比了用于3D打印的特种砂浆、聚合物和金属粉末的性能差异、粘结机制及其对设计自由度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参数化设计和定制材料配方,实现结构效率最大化,例如打印出仿生结构支撑,有效减少材料用量。 三、 透明结构与光环境控制: 对光线的精准控制是高性能建筑的关键。本章讨论了电致变色玻璃、空气动力学百叶系统(集成于立面)以及气动填充材料(如ETFE膜结构)在调节太阳得热、优化自然采光方面的最新进展。我们不仅关注材料的物理性能,更关注它们如何影响居住者的生理舒适度与心理健康。 第三部分:可持续性的量化与未来展望 本书最后一部分回归到宏观的系统性考量,评估材料创新对建筑全生命周期影响的实际效果,并展望未来十年可能出现的颠覆性技术。 一、 “脱碳”建筑的材料路径图: 我们必须超越“绿色”标签,进行严格的碳核算。本章详细介绍了“隐含碳”(Embodied Carbon)的计算方法,并分析了哪些材料创新(如地质聚合物水泥、生物混凝土)能够实现真正的近零或负碳排放。书中通过多个案例研究,量化了选择新型轻质、高性能隔热材料对建筑运营能耗的长期削减效果。 二、 数字化孪生与材料的生命周期管理: 如何确保高性能材料在实际使用中的性能得以维持?本书探讨了将物联网(IoT)传感器植入结构和表皮材料中,实时监测应力、湿度和疲劳度的技术。这些数据被反馈到建筑的“数字孪生模型”中,从而实现预测性维护和材料性能的持续优化,确保材料投资的长期价值。 三、 面向极端环境的材料储备: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如强风、高热、海平面上升),建筑材料需要具备前所未有的韧性。我们考察了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在抗冲击和抗腐蚀方面的突破,以及自修复涂层在抵御盐雾侵蚀方面的潜力,为基础设施和沿海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材料层面的战略储备。 本书旨在为结构工程师、建筑师、材料科学家以及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视角,理解材料革新如何重塑我们建造和居住的方式。它强调的不是现有宝物或古董的鉴赏,而是未来可持续人居环境的基石——那些正在被科学与设计共同塑造的创新材料。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要吐槽一下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实在让人失望透顶。作为一个自诩对珠宝玉石有一定了解的爱好者,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一些更深入的专业知识,比如高倍显微镜下的晶体结构分析,或者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现代宝石学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实例。然而,书里讲的无非是肉眼可见的一些基础特征,比如颜色、光泽、净度这些教科书上第一章就会讲的内容,而且阐述得还非常肤浅,连一个合格的鉴定师助理都可能觉得内容空泛。关于一些热门的优化处理方法,比如热处理、扩散处理的鉴别特征,书中也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没有提供任何实用的鉴别技巧或案例对比。对于追求专业性和实操性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内容显得过于“科普”甚至可以说是“儿戏”,完全无法满足对知识深度有要求的需求。它更像是一本面向完全零基础、只停留在概念了解层面的入门读物,但即便是入门读物,其内容的系统性也做得不够。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一场灾难,字体大小忽大忽小,段落间距也时有时无,让人在阅读的时候时刻需要调整视线。更别提那些本该清晰明了的图片了,很多都是模糊不清的灰蒙蒙一片,根本看不出细节,更别提学习鉴定了。我本来还对书名里的“指南”抱有一丝期待,希望能有一套系统的方法论来指导我如何去辨别真伪,如何挑选合适的珠宝玉石,结果呢?里头的内容东拉西扯,一会儿讲个历史典故,一会儿又蹦出一些晦涩难懂的术语,根本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感觉作者像是把所有收集到的资料一股脑塞了进来,完全没有经过梳理和提炼。对于一个想入门或者想提升鉴赏能力的新手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劝退神器,读起来费力不讨好,让人读完后只会更迷茫。如果作者在编辑和校对上能多用点心,这本书或许还有点可读性,但现在看来,这份投入远远是不够的。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古板和说教,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年迈的教授用陈旧的课件做讲座,缺乏现代视角和时代气息。作者似乎非常固执于传统的鉴定体系,对于近些年来新兴的、越来越流行的合成材料或仿冒品(比如实验室培育钻石、新一代处理蓝宝石等)的介绍更新缓慢,或者干脆回避了。在描述一些概念时,语言啰嗦冗长,习惯于使用大量长难句,使得原本简单的概念被复杂化了。例如,阐述“荧光反应”时,可以绕好几圈才说清楚,中间穿插了大量与主题关联不大的历史轶事,这让节奏感非常拖沓。对于追求高效阅读和即时知识获取的现代读者来说,这种缓慢的叙事节奏和缺乏活力的文字表达,让人很难保持持续的阅读兴趣,更别提从中获得什么启发了。

评分

这本书的“购买指南”部分更是名不副实,简直是虚假宣传。我购买这本书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想了解在实际市场中,尤其是在非官方认证机构购买珠宝玉石时,如何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如何与卖家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价格谈判。然而,书中对市场动态的分析少得可怜,关于“陷阱”的描述也是避重就轻,总是一副“去相信专业人士”的姿态,却没有教会读者如何培养自己的“专业眼光”去判断眼前这件商品的真实价值。比如,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渠道(古玩市场、电商、拍卖会)的风险差异分析,书中完全没有提及。关于宝石的保养和保值增值趋势的讨论,也停留在非常笼统的层面,缺乏数据支撑和前瞻性分析。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买什么”还是有点谱,但对“怎么买”和“买完怎么办”却依旧一头雾水,这本“指南”读起来更像是一本“介绍手册”。

评分

装帧设计和纸张质量简直是对不起这个主题。珠宝玉石是讲究光彩夺目、质感细腻的门类,这本书的印刷却让人感觉非常廉价和粗糙。纸张选用了一种吸光性很强的哑光纸,这对于展示宝石的反光和火彩来说是致命的缺陷。无论是对彩色宝石的色散,还是对钻石的闪烁效果,书中的彩图都无法真实还原其应有的美感和特征。很多本该呈现出宝石内部包裹体或净度特征的微观照片,因为印刷分辨率的限制,看起来就像是模糊的墨点,这与鉴定书籍要求的高清晰度标准相去甚远。每次翻阅时,都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油墨味,让人心情很不愉快。对于一本定位为鉴赏和收藏参考的书籍,连最基本的视觉体验都无法保证,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阅读的沉浸感和对书中内容的信任度。

评分

实用性不是很強,没事了聊当多学一点东西了。

评分

还行吧还行吧还行吧还行吧还行吧还行吧还行吧还行吧还行吧还行吧。

评分

有的图片不太清晰,

评分

没想象的那么厚‘。但实物还是不错的,,。内容也很好。。顶顶顶,顶

评分

小问题:书到时没有外膜,稍有磨损。

评分

看着还不错,就感觉内容太笼统了,不够详细,稍微有点失望

评分

有点贵了,内容都可以百度到!但是纸质很不错!

评分

挺好的一本书,装帧图片都很漂亮

评分

好书 质量也不错 是正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