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与动态测量系统(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信号与动态测量系统(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永新,吴健 著
图书标签:
  • 信号与系统
  • 动态测量
  • 传感器
  • 仪表
  • 工业控制
  • 自动化
  • 测试技术
  • 数据采集
  • 信息技术
  • 计量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640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369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1世纪高等院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页数:36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从动态测量的角度系统介绍信号与线性系统的相关理论与知识,阐述信号与线性系统的关系。全书以减小动态测量误差为基本出发点分析线性时不变系统,明确信号有效频带、测量系统工作频带的概念,系统地阐明了工程不失真测试条件,为设计和分析动态测控系统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全书共10章,主要内容包括信号与动态测量系统的基本概念、建立测试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线性时不变测试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及其动态响应特性的时域描述、基于傅里叶级数和傅里叶变换的信号频谱分析和测试系统频域响应分析、基于拉普拉斯变换的线性时不变测试系统复频域分析,还从数字仿真应用的角度分析了离散时间系统的特性,讨论了数字仿真方法,最后介绍了改善测量系统动态特性以及进行动态测量误差修正的方法等。��
  本书可作为测控类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选择、设计、分析和应用动态测量系统时的参考资料。

目录

目 录

第1章 概论 1
1.1 引言 1
1.2 信号的表达、分类及其特征描述 3
1.2.1 信号的表达方法 3
1.2.2 信号的分类 4
1.2.3 信号的特征描述 11
1.3 信号失真与动态测量误差 16
1.3.1 理想测量系统与信号相似 16
1.3.2 信号失真及其描述 17
1.3.3 动态测量与动态测量误差 18
1.4 测量系统的基本构成、分类及其数学模型 20
1.4.1 测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元 20
1.4.2 测量系统分类 21
1.4.3 测量系统的数学模型 23
1.5 实际动态测量中的信号 25
习题 26

第2章 集中参数系统数学建模 27
2.1 引言 27
2.2 线性集中参数电路系统建模 29
2.3 线性集中参数机械系统建模 36
2.4 集中参数热力系统建模 40
2.5 仿真建模方法 44
2.6 微分算子与算子传递函数 50
2.7 连续时间系统数学模型表达形式的相互转换 53
2.7.1 状态方程模型转化为输入输出方程 53
2.7.2 输入输出方程转化为状态方程模型 55
2.8 离散时间系统的数学模型与数字仿真 58
2.8.1 线性时不变离散时间系统的数学模型 58
2.8.2 数字仿真引论 61
习题 63

第3章 线性(测量)系统分析方法概论 69
3.1 测量系统分析的基本任务 69
3.2 连续时间系统响应的经典求法 69
3.2.1 系统响应与常微分方程解的对应关系 69
3.2.2 一阶系统响应求解 70
3.2.3 高阶系统响应求解 71
3.3 离散时间系统响应的求法 73
3.3.1 零输入响应求解 73
3.3.2 零状态响应求解 74
3.4 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基本性质 74
3.4.1 线性时不变连续时间系统的基本性质 74
3.4.2 线性时不变离散时间系统的基本性质 76
3.5 线性时不变测量系统的工程分析方法 77
习题 78

第4章 线性时不变(测量)系统时域分析 80
4.1 时域分析的基本信号 80
4.1.1 单位阶跃信号 80
4.1.2 单位冲激信号 81
4.1.3 单位样值信号 83
4.2 信号的时域分解 84
4.2.1 连续时间信号分解成单位阶跃信号的线性组合 84
4.2.2 连续时间信号分解成单位冲激信号的线性组合 86
4.2.3 离散时间信号的时域分解 87
4.3 线性时不变系统零状态响应的时域求取方法 87
4.3.1 单位样值响应与卷积和 87
4.3.2 单位冲激响应与卷积积分 92
4.3.3 单位阶跃响应与叠加积分 96
4.3.4 单位阶跃响应与单位冲激响应的关系 96
4.3.5 连续时间系统串、并联组合的单位冲激响应 97
4.3.6 离散时间系统串、并联组合的单位样值响应 98
4.4 典型一阶(测量)系统的时域响应分析 98
4.4.1 典型一阶系统的零输入响应 99
4.4.2 典型一阶系统的零状态响应 99
4.5 求解单位冲激响应的“δ匹配”方法 102
4.6 典型二阶系统的时域响应分析 107
4.6.1 典型二阶系统的零输入响应 108
4.6.2 典型二阶系统的零状态响应 110
4.7 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时域特性 115
4.7.1 时域响应成份辨析 115
4.7.2 响应分析举例 116
4.7.3 测量系统动态响应特性的时域描述 116
4.7.4 典型系统动态测量误差的时域估计 119
4.8 信号的相关分析 121
4.8.1 信号的相似性与相关函数 121
4.8.2 自相关函数 124
4.8.3 互相关的计算方法 126
习题 130

第5章 频域分析方法(傅里叶变换方法) 133
5.1 频域分析方法的基本信号 133
5.1.1 三角谐波信号 133
5.1.2 虚指数谐波信号 135
5.2 周期信号的谐波分解——傅里叶级数展开 136
5.2.1 三角谐波分解 136
5.2.2 虚指数谐波分解 137
5.2.3 周期信号的离散频谱 139
5.2.4 周期信号频谱的求取 143
5.3 非周期信号的谐波分解——傅里叶变换 146
5.3.1 时限信号的谐波分解与傅里叶变换 147
5.3.2 频谱密度函数及其物理意义 149
5.3.3 幅度谱(密度)与相位谱(图) 150
5.3.4 非周期信号频谱的特点 150
5.4 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 150
5.4.1 线性性质 150
5.4.2 尺度变换性质 151
5.4.3 时移性质 152
5.4.4 频移性质 152
5.4.5 像原互易性质(像原对称性质) 153
5.4.6 时域微、积分性质 154
5.4.7 卷积定理 154
5.4.8 频域微分和积分性质 155
5.5 典型信号的频谱(密度) 156
5.5.1 门信号(矩形脉冲信号) 156
5.5.2 反对称正负矩形脉冲信号 157
5.5.3 单边指数信号 157
5.5.4 (对称)双边指数信号 158
5.5.5 反对称双边指数信号 159
5.5.6 对称三角脉冲信号 160
5.5.7 反对称锯齿脉冲信号 161
5.5.8 对称半正弦(半余弦)信号 161
5.5.9 正矢信号(升余弦脉冲信号) 162
5.5.10 冲激信号的频谱 163
5.5.11 直流信号的频谱 163
5.5.12 阶跃信号的频谱 163
5.5.13 一般周期信号的频谱密度函数 163
5.6 能量谱和功率谱 165
5.6.1 周期信号的功率谱 165
5.6.2 瞬变信号(能量信号)的能量谱(密度) 169
5.6.3 各态历经的平稳随机信号的功率谱(密度) 170
5.6.4 能量谱、功率谱(密度)与自相关函数的关系 171
5.7 信号的有效频带 172
5.7.1 周期信号的有效频带 172
5.7.2 时限信号的有效频带 176
5.7.3 各态历经的平稳随机信号的有效频带 179
5.8 信号频谱的数值计算方法与离散傅里叶变换 180
5.8.1 引言 180
5.8.2 香农离散采样定理与信号恢复 582
5.8.3 周期信号频谱的数值计算与离散傅里叶级数 185
5.8.4 非周期信号频谱(密度)的数值计算与离散傅里叶变换 188
5.9 动态测量系统的频域响应特性 193
5.9.1 线性时不变系统的频响函数 194
5.9.2 幅频特性、相频特性及其对称性 194
5.9.3 频响函数的物理意义 195
5.9.4 频响函数的求取方法及频响特性图绘制 196
5.9.5 特殊系统的频响特性 201
5.9.6 组合系统的频响特性 205
5.10 测量系统的工作频带与工程失真测量条件 207
5.10.1 工作频带的概念与工程失真测量条件 207
5.10.2 工作频带求取 209
5.10.3 频域失真及动态失真的频域估计 215
习题 217

第6章 复频域分析方法(拉普拉斯变换方法) 222
6.1 拉普拉斯变换与信号分解 222
6.1.1 拉普拉斯变换的信号分解含义 222
6.1.2 单边拉普拉斯变换与双边拉普拉斯变换 224
6.1.3 拉普拉斯变换的收敛域 225
6.1.4 拉普拉斯逆变换的积分路径与信号的复频域分解方案 226
6.1.5 拉普拉斯变换与傅里叶变换的关系 227
6.2 常用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 228
6.3 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 228
6.3.1 线性性质 228
6.3.2 尺度变换 229
6.3.3 时移特性 229
6.3.4 频移特性 229
6.3.5 时域微分 230
6.3.6 时域积分 230
6.3.7 复频域微分 231
6.3.8 卷积定理 231
6.4 拉普拉斯变换的求解方法 231
6.4.1 拉普拉斯正变换的计算 231
6.4.2 拉普拉斯逆变换的计算 232
6.5 利用拉普拉斯变换求解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时域响应 238
6.5.1 求解原理 238
6.5.2 求解实例 239
6.6 线性时不变系统的传递函数 246
6.6.1 传递函数的定义与求法 246
6.6.2 传递函数的描述——系统的零、极点分布图 248
6.6.3 系统的极点分布与其稳定性 249
6.6.4 传递函数与频响函数的关系 251
6.6.5 组合系统的传递函数 254
习题 255

第7章 动态测量系统综合分析 259
7.1 高阶系统的分解 259
7.2 典型系统分析 260
7.2.1 理想放大系统 260
7.2.2 典型一阶系统 261
7.2.3 典型二阶系统 261
7.2.4 理想积分系统 265
7.2.5 理想微分系统 267
7.2.6 一阶微分系统 269
7.2.7 二阶微分系统 269
7.3 线性时不变系统串联组合的特性分析 271
7.4 系统动态特性实例分析 271
7.5 动态失真情况分析 281
7.6 动态均方根误差及其求法 286
习题 293

第8章 离散时间系统分析与数字仿真 295
8.1 离散时间系统响应求解 296
8.1.1 “递推法”求解单位样值响应 296
8.1.2 “余函数法”求解单位样值响应 297
8.2 Z变换及其在离散时间系统响应分析方面的应用 297
8.2.1 离散时间信号的指数分解与Z变换 298
8.2.2 Z变换的收敛域 299
8.2.3 Z变换的基本性质 300
8.2.4 Z逆变换的求取 301
8.3 离散传递函数与离散频响函数 305
8.4 数字仿真方法 308
8.4.1 时域响应不变法 308
8.4.2 反向等效法 311
8.4.3 微分方程差分离散化 312
8.4.4 双线性变换法 314
8.5 离散时间系统的实现方法 319
习题 321

第9章 动态特性补偿与动态误差修正 325
9.1 测量系统的动态特性补偿 325
9.1.1 动态特性补偿目标 325
9.1.2 模拟补偿方法 338
9.1.3 数字补偿方法 342
9.2 动态测量误差修正 344
习题 346

第10章 动态测量系统辨识概论 348
10.1 引言 348
10.2 谐波激励式系统辨识 349
10.3 瞬态激励式系统辨识 356
10.3.1 瞬态激励下的频域辨识 356
10.3.2 瞬态激励下的时域辨识 357
10.4 各态历经平稳随机激励下的系统辨识 358
习题 359

参考文献 361

前言/序言


测量世界的脉搏:从微观到宏观的信号探索与系统洞察 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赖以生存和进步的物质世界,其运行的规律和状态,无不通过各种形式的“信号”来传递和表现。从支撑工业生产的精密仪器,到守护我们健康的医疗设备,再到探索宇宙奥秘的尖端探测器,无一不建立在对这些信号的精准捕捉、分析与理解之上。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信号的本质,理解动态测量系统的运作原理,从而掌握洞察和驾驭瞬息万变世界的核心能力。 第一章:信号的语言——穿越时空的奥秘 本章将首先揭示信号的真谛。信号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物理世界在不同维度上的投影。我们将从最基础的物理量出发,如电压、电流、温度、压力、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探讨它们如何被转化为可被观测和分析的信号。本书将深入讲解信号的分类:连续信号与离散信号,周期信号与非周期信号,确定性信号与随机信号,以及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理解这些基本概念,是构建后续知识体系的基石。 我们将详细阐述信号的数学描述,通过时域、频域和相频域等多个维度来刻画信号的特性。例如,傅里叶变换将带领我们领略信号的频谱构成,揭示隐藏在复杂波形背后的简单正弦分量,这对于信号的滤波、压缩和识别至关重要。拉普拉斯变换则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分析平台,特别是在处理瞬态响应和系统稳定性方面。 此外,本章还将探讨信号的产生机制和常见的信号源。无论是电子电路中产生的电信号,还是机械振动产生的机械信号,亦或是光、声、热等其他形式的物理信号,我们将解析它们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干扰和失真。理解信号的源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设计测量方案,并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 第二章:测量之眼——动态测量系统的构成与原理 信号的意义在于测量,而测量则依赖于精密的动态测量系统。本章将系统地介绍一个典型的动态测量系统所包含的各个环节,并深入剖析其核心工作原理。 2.1 传感器:感知世界的触角 传感器是连接物理世界与测量系统的第一道桥梁。我们将详细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包括但不限于: 电阻式传感器: 如应变片、热敏电阻、电位计等,它们利用电阻值的变化来反映物理量的变化。我们将探讨应变片的敏感材料、粘接技术以及补偿方法,理解热敏电阻在温度测量中的线性化处理,以及电位计在角度和位移测量中的应用。 电容式传感器: 如电容式位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它们利用电容值的变化来测量物理量。我们将分析电容值的变化与被测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测量电容变化来实现高灵敏度和高精度的测量。 电感式传感器: 如LVDT(线性可变差动变压器)、涡流传感器等,它们利用电感值的变化来测量位移、速度等。我们将深入理解LVDT的工作原理,分析其非线性误差,并探讨涡流传感器在非接触式测量中的优势。 压电式传感器: 如压电加速度计、力传感器等,它们利用压电效应将机械量转化为电信号。我们将阐述压电晶体的物理特性,分析其在测量动态冲击和振动中的应用,以及可能遇到的阻抗匹配问题。 光学传感器: 如光电二极管、光敏电阻、CCD/CMOS图像传感器等,它们利用光信号的调制和解调来测量距离、位置、颜色等。我们将深入了解光电转换的原理,分析图像传感器的像素结构和读出方式,以及在机器视觉中的应用。 其他传感器: 还将涉及霍尔效应传感器、热电偶、热敏电阻、超声波传感器等,分别介绍其独特的工作原理和适用场景。 在传感器部分,我们不仅会讲解其基本原理,还会深入探讨传感器的性能指标,如灵敏度、精度、线性度、滞后、重复性、响应时间等,以及如何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2.2 信号调理电路:精炼原始信号 原始传感器信号往往存在各种问题,如幅度小、噪声大、频率范围窄等。信号调理电路的作用就是将这些原始信号转化为适合后续处理和记录的标准化信号。本章将重点介绍: 放大电路: 包括同相放大器、反相放大器、仪表放大器等,用于提高信号的幅度。我们将详细分析各种放大电路的增益计算、输入输出阻抗以及带宽限制。 滤波电路: 用于去除信号中的噪声和不需要的频率分量,包括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和带阻滤波器。我们将深入讲解RC滤波器、RL滤波器、LC滤波器以及有源滤波器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并探讨滤波器的阶数对频率响应的影响。 隔离电路: 如光耦隔离、变压器隔离等,用于防止不同电路之间的相互干扰和保证人身安全。 线性化电路: 对于某些非线性传感器,需要通过电路将其输出信号进行线性化处理。 阻抗匹配: 确保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传递能量,避免信号损失。 2.3 数据采集系统 (DAQ):捕捉瞬息万变 数据采集系统是连接模拟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它负责将经过调理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进行存储和初步处理。本章将详细介绍: 采样: 离散化连续信号的过程。我们将深入讲解采样定理,分析采样频率、奈奎斯特频率以及混叠现象,并探讨过采样和欠采样的影响。 量化: 将采样后的模拟值映射到有限的数字值。我们将分析量化位数、量化误差以及信噪比之间的关系。 模数转换器 (ADC): 讲解ADC的各种工作原理,如逐次逼近型ADC、双积分型ADC、Σ-Δ型ADC等,分析它们的转换速度、分辨率和功耗特点。 数字信号处理器 (DSP) 或微控制器 (MCU): 它们是数据采集系统的“大脑”,负责控制数据采集过程,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存储。我们将探讨DSP和MCU在信号处理算法实现中的作用。 数据存储与传输: 分析不同存储介质的特点,以及数据传输接口(如USB、Ethernet)在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 第三章:系统之魂——信号处理与分析 获取到的数字信号需要通过各种信号处理和分析技术才能提取出有用的信息。本章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这些强大的工具。 3.1 时域分析:时间序列的脉络 在时域上,我们直接观察信号随时间的变化。本章将介绍: 信号的统计特性: 平均值、均方值、方差、标准差等,用于描述信号的整体行为。 信号的瞬时值和幅度: 测量信号在特定时刻的值,分析信号的峰值、有效值(RMS)等。 信号的过零率和脉冲计数: 用于分析信号的周期性或脉冲特性,在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自相关函数和互相关函数: 分析信号的周期性、周期性成分的幅度以及两个信号之间的相似度。 3.2 频域分析:频谱的秘密 频域分析能够揭示信号的频率构成,这是理解信号特性和进行信号分类的关键。 傅里叶变换 (FT) 及其离散版本 (DFT) 和快速傅里叶变换 (FFT): 详细讲解FFT的计算原理和实际应用,如何通过FFT分析信号的频谱,识别信号中的周期性分量、噪声成分以及信号的带宽。 功率谱密度 (PSD) 和能量谱密度 (ESD): 分析信号的功率在不同频率上的分布,用于评估信号的能量特性。 滤波器设计与应用: 基于频域分析,我们将深入讲解如何设计和应用滤波器来提取特定频率范围内的信号,抑制噪声,例如用于去除高频噪声的低通滤波器,或者用于提取特定频率振动的带通滤波器。 3.3 信号去噪与增强 在实际测量中,噪声是不可避免的。本章将介绍多种有效的去噪和信号增强技术: 数字滤波: 深入讲解FIR(有限脉冲响应)滤波器和IIR(无限脉冲响应)滤波器的设计和实现,分析它们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 小波变换: 一种强大的时频分析工具,能够同时提供信号的时间和频率信息,特别适合处理非平稳信号和检测瞬态特征。 统计信号处理方法: 如维纳滤波、卡尔曼滤波等,利用信号的统计特性和系统模型来估计和恢复信号。 3.4 信号分类与识别 通过对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特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对信号进行分类和识别,这在故障诊断、模式识别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第四章:系统性能评估与优化 任何测量系统的性能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解和评估其性能,并进行优化,是保证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关键。 4.1 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本章将深入讲解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包括系统误差、随机误差,以及如何通过数学模型进行不确定度的评定和报告。 4.2 系统的时间响应和频率响应 瞬态响应: 分析系统对阶跃信号、脉冲信号等输入的响应特性,如上升时间、超调量、沉降时间等。 稳态响应: 分析系统在正弦输入下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这决定了系统能够准确复现的信号频率范围。 4.3 系统误差分析与补偿 识别并量化系统中存在的各种误差源,并提出有效的补偿方法,以提高测量精度。 4.4 系统校准与验证 详细介绍测量系统的校准流程和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标准件和参照测量来验证系统的性能。 第五章:应用实例与前沿展望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通过丰富的实际应用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并对动态测量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工业自动化与过程控制: 在生产线上,如何利用传感器监测设备状态,通过信号分析预测故障,优化生产参数。 生物医学工程: 心电图 (ECG)、脑电图 (EEG) 等生理信号的采集与分析,用于疾病诊断和健康监测。 航空航天与国防: 飞行器姿态控制、雷达信号处理、目标识别等。 环境监测与地球科学: 地震信号分析、气象数据采集、水质监测等。 新兴技术: 物联网 (IoT) 中的传感器网络、人工智能在信号分析中的应用、机器学习在故障诊断中的发展等。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深入学习,读者将能够: 深刻理解信号的本质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掌握动态测量系统的组成原理和设计要素。 熟练运用各种信号处理和分析工具,从复杂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能够评估和优化测量系统的性能,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相关领域的尖端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野,让您能够像理解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一样,去倾听和理解我们所处的物理世界,并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洪流中,精准把握每一个关键的“信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是既广博又深入,对于想要全面掌握动态测量系统技术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从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到信号的采集、处理,再到最终的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本书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噪声抑制和干扰消除的章节,这些是实际测量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难题,而本书提供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术。书中对不同类型传感器的特性、选择依据以及集成应用都做了详细的阐述,这对于我们设计和构建完整的测量系统至关重要。此外,书中还涉及了数据采集卡(DAQ)的接口类型、采样率、量化误差等关键参数的讲解,以及如何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DAQ设备。那些关于滤波器的章节,无论是模拟滤波器还是数字滤波器,都讲得非常透彻,通过具体的公式推导和设计实例,让我对如何有效地去除有用信号中的噪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套教材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作为一名初入信号与系统领域的学生,我之前一直对这些概念感到有些抽象和难以捉摸。但翻开这本书,立刻被其清晰的逻辑和详实的内容所吸引。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信号分类、系统特性讲起,逐步深入到傅里叶分析、拉普拉斯变换等核心内容。作者并没有满足于理论的陈述,而是通过大量的工程实例和图示,将抽象的数学模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例如,在讲解卷积时,书中的示意图和文字描述相辅相成,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信号与系统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而且,书中对于不同类型信号(如周期信号、非周期信号)和系统(如线性时不变系统、因果系统)的界定和分析方法都非常严谨,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教材在介绍各个概念时,都会强调其在实际工业应用中的重要性,这让我对学习这些知识的动力倍增,也让我看到了未来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广阔前景。

评分

我是一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感觉信号与系统这两个概念既重要又难以把握。这本书就像一道光,为我指明了方向。它从最基本的信号模型开始,层层递进,将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等核心概念解释得清晰明了。书中大量的图示和公式推导,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信号的频谱特性和系统的频率响应。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提供了很多相关的实验案例和仿真平台的应用介绍,这让我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此外,书中对动态测量系统的介绍也非常实用,详细讲解了各种传感器的类型、工作原理、性能指标以及信号处理的方法。这些内容对于我未来从事相关的技术工作非常有帮助,让我对如何设计和实现一个完整的测量系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个在自动化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梳理信号与动态测量技术、并能指导实际工程应用的参考书。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教材,更像是一本实用的工程手册。书中对各种测量仪表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以及适用范围进行了清晰的介绍,这对于我们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非常有帮助。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动态响应分析的部分,它详细讲解了如何评估系统的频率响应、瞬态响应等关键动态特性,并提供了相关的计算方法和实验验证手段。这些知识对于理解和优化动态测量系统的性能至关重要。此外,书中还讨论了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分析,以及如何提高测量结果的可靠性,这对于确保工程数据的准确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逻辑性极强,但同时又避免了枯燥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注重将复杂的概念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在讲解每个重要理论或方法时,都会引用相关的行业标准或国家规范,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地位和应用边界。例如,在关于传感器标定的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标定方法(如一次性标定、周期性标定)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标定策略。书中对一些高级的信号处理技术,如小波分析、自适应滤波等,也进行了恰当的介绍,虽然没有深入到极致,但足以让读者对这些前沿技术有所了解,并知道在何时何地可以应用它们。这种“点到为止”的处理方式,既保证了内容的专业性,又不会让初学者望而却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