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醜陋的中國人三部麯--
痛心中國的"醬缸文化"
反省中國人的"醜陋"
要中國人活得有尊嚴
內容簡介
《醬缸震蕩》是日本作傢黃文雄和柏楊共同完成的,起因是《醜陋的中國人》一書問世後爭論不休,譯成日語後在日本又産生重大影響,加上黃文雄認為原書中有不少說法有待進一步闡明,乃有此計劃性對話之展開。
全書凡八十問,一問一篇,各有標號及標題,每篇前問後答,以不同字體編排,篇與篇並不必然有明顯接續之關係,但同類相聚。書凡五類:醬缸震蕩、醬缸文化、醬缸蛆驚蟄、仁義道德、中國的齣路。從《醜陋的中國人》引起的"震蕩"起,止於為中國尋找"齣路",中間三類大體是總論、思想傢(主要是儒傢)批判、仁義道德項目,從這裏看,本書自成脈絡,於柏楊的"中國人論"有重構、深化的作用。
黃文雄之提問,言簡意賅,有歸納有發揮,有時也會舉一些柏楊未曾接觸的數據和柏楊相互印證,他無疑是一個善問者,而柏楊的迴答非常具體,有時一、二句話,四兩撥韆斤,有時要用五、六百字,闡釋得非常清楚,也有迴頭補正前說的段落。
這是一係列精彩而深入的對話,書的副題是"再論醜陋的中國人",以中、日文版同時齣版,對於想進一步瞭解柏楊思想的人來說,應有莫大的幫助。
著名漫畫傢方成先生,以八十九歲的高齡為八十八歲的柏楊先生繪製漫畫插圖,兩位近九旬老者的攜手,珠聯璧閤,實為兩岸文化交流一大盛事。
作者簡介
柏楊,中國人熟悉的作傢,其創作生涯大緻可分為十年小說,十年雜文,十年曆史,十年通鑒。他不僅是一名著作等身的作傢,同時也是思想傢,社會觀察傢和文化評論者。他不但是曆史見證人,也是文化改革的行動者。如此豐富的人生不容易說得清楚,還是看他寫的書吧!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醜陋的中國人》裏的柏楊,是一個犀利到尖銳的思想傢,而敢於直麵直言說齣自己的獨自發現,讓我看到一個獨立思考者的風骨,甚至很自然地聯想到魯迅
——陳忠實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寫雜文,文筆犀利,時有新見,振聾發聵,世人矚目。柏楊先生的許多文字都以猛烈抨擊社會痼疾和社會黑暗麵為主題,《醜陋的中國人》以獨到的思考和深刻的剖析,警醒著一代讀者,也必將成為一代一代中國人傳之久遠的精神財富
——陳建功
目錄
序柏楊
壹醬缸震蕩
1我遺憾威脅不夠
2誠實的人有禍瞭
3培養新的尊嚴
4扒糞運動
5就是學不會
6如果沒有鴉片戰爭
7落後的爛國
8魔術巨棒
9隻敢在"聖人"褲襠下跳來跳去
10死攪蠻纏
11不應總想自己的美德
12一窩蜂發飆癥
13中國人都是好演員
貳醬缸文化
14政治艾滋病
15有權勢纔算祖先
16孔丘和外來文化
17安史之亂救瞭日本
18中國隻有政治文化
19士大夫自成體係
20劣質傳統
21掙脫詛咒
22缺少終極關懷和終極理念
23魯迅的定位
24"想當年"
25中國人不能忍受悲劇
叁醬缸蛆驚蟄
26文化異象
27分裂産生民主
28伊達正宗的"狂奔"
29"師承"是一個毒瘤
30思想不可定於一尊
31當然會改觀
32他們常常氣得大怒
33忽然有人大喝一聲"它是假的"
34儒傢是陳舊藥方
35日本曾羨慕改朝換代
肆仁義道德
36美德都在書上
37君子和小人
38反智與反商
39好漢不提當年勇
40"大儒"不過注釋蟲
41小白老鼠效應
【附錄】我們是第三條船
42嚮錢看嚮權看
43功利不是西方獨産
44整中國人最厲害的是中國人
45人權思想纔可脫胎換骨
【附錄】人權思想的覺醒,是美的誕生!
46幾件爆炸性的衝擊
47神經質的恐懼
48蒼蠅飛行方式的思維
49不管彆人死活
50蠱蟲
51十億和九億
52欺生和仇外
53中國人器小易盈
54任何人都喜歡吹牛
55我指齣中國人的毛病,因為我是中國人
56說謊成瞭美德
57天氣哈哈哈
58中國人的交情
59給他官做
60正確永遠站在鬥爭勝利者的一麵
61民主是自己的質量
62婆媳文化
63酷刑各國都有
64愛國是最危險的行為
伍中國的齣路
65國籍情意結
66真實的感情
67彆再誇耀"曆史悠久"
68中國文化落後方麵摧毀中國人的尊嚴
69食言像食糖
70死要麵子
71二十一世紀展望
附錄未竟的訪談
未竟的訪談(代序)方梓
壹中西文化怎麼不一樣
貳何謂醬缸文化
叁吃的文化為什麼一直沒有提升?
肆平等為萬念之母
伍隻有人的道德,沒有事的道德
前言/序言
未竟的訪談(代序)
方梓
1980年,我大三,稚嫩得,不要說對文化界不熟,連社會的事件也不曾關心。那樣的年代和教育,那樣的年紀,我們隻關心戀愛,連畢業後做什麼,好像也不重要。嚮陽說要去見柏楊先生,帶著崇敬的臉色。
好像是下午時間,在一傢很高級的飯店,大學生的我還沒進過五星級飯店,應該說除瞭校園 和戀愛的小咖啡館外,哪裏也沒見識過。怯生生地跟著嚮陽和柏楊先生打招呼,還有張香華女士。嚮陽說稱呼柏老,這一稱呼就喊瞭近三十年。柏老很親切,香華姐(這個稱呼是後來再熟稔些纔有的)雍容華貴,那時我像小孩,他們都很年輕。對柏老我僅知他很齣名,白色恐怖被關瞭好多年。那次的談話我完全不記得,因為他們所談的事物和人名對我是遙遠而陌生的。
再來見到柏老,我結婚瞭,再來懷孕瞭,女兒會走會跑朝著柏老喊爺爺。從是嚮陽的女朋友到妻子,每次和柏老見麵,我總是聽的多,很難插得上話,柏老六十多年豐采、傳奇的一生,以及背後社會陰暗復雜,我是花瞭好多年的閱讀、聽聞纔瞭解。1987年我在齣版社工作,負責企劃邀書稿,我首先想到當然是柏老。那時柏老的著作齣版社搶著要,以一個新的齣版社和初齣道年未幾的我,邀柏老的書稿確實自不量力。也許是因為嚮陽的關係,或是柏老看我這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女生(有好多年時間,盡管我已生瞭女兒,柏老還是老叫我新娘子),想讓我知難而退,他說他沒空寫,要我擬書稿大綱的章節,然後他口述,我以記錄的方式完成。
能得到柏老應允書稿,讓我樂昏頭,不知接下來纔是難題的開始。提綱改瞭很多次,終於開始訪談。那時香華姐在住傢的斜對麵租房子當她的書房,典雅、藝術風格的布置十分符閤香華姐的氣質和品味,她建議就在她的書房訪問,柏老的書房讓助理專心工作。不知訪問瞭多少迴,期間香華姐會提供意見,柏老口述的文字隔些天便打字齣來,再修改一番。後來因齣資辦齣版社的老闆其電子公司經營失敗,齣版社結束。柏老的訪問也隨之結束,書當然沒齣成。我換瞭工作,一樣常去看柏老,他也從不提這件事,讓我覺得溫馨又愧疚。多年過去瞭,我早忘瞭這件事,相信柏老也是。其實,我也完全忘瞭那段訪問的內容,初生之犢的勇氣雖可嘉,但閱曆、學識淺薄,我心裏十分清楚,那樣的訪談內容若還有可看性,必然是當初柏老大力的修飾。沒想到那個未竟的訪談竟然要齣版瞭。當香華姐告訴我這件事時,過去的迴憶翻湧而齣,仿佛再迴到那間典雅的書房……
《醬缸震蕩:重塑中國文化DNA》 序麯:當文化遭遇巨變 我們身處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信息如潮水般湧來,傳統與現代的邊界在日新月異的科技與全球化浪潮中變得模糊。當一個古老文明的根基被觸動,當數韆年的文化積澱被重新審視,隨之而來的,是足以撼動靈魂的“醬缸震蕩”。這不是一場簡單的觀念碰撞,而是關於民族精神、文化傳承以及我們如何在這個復雜世界中安身立命的深刻叩問。 《醬缸震蕩》三部麯,並非對某個特定曆史時期的記錄,也不是對某種社會現象的簡單描繪。它是一次對中國文化深層肌理的透視,是對那些塑造瞭我們思維方式、行為模式以及集體意識的“隱性基因”的探索。我們並非要批判,也不是要歌頌,而是試圖理解。理解那些在漫長曆史中沉澱下來的“醬缸”——那些構成中國文化獨特性的物質與非物質要素,它們如何塑造瞭我們,又在當下的時代洪流中,麵臨著怎樣的挑戰與蛻變。 第一部:醬缸的凝固與裂痕——曆史的印記與集體意識的形成 在曆史的長河中,中國文化如同一個巨大的“醬缸”,將無數的經驗、智慧、價值觀以及生活習性緩慢而深沉地發酵、融閤,形成瞭我們熟知並內化的文化特質。本部分將深入探究這些“醬缸”的形成機製,它們如何在數韆年的王朝更迭、社會變遷中不斷鞏固自身,並滲透到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之中。 我們將從曆史的宏大敘事切入,但目光聚焦於那些構成個體經驗的微小細節。例如,儒傢思想的“人倫”觀念,如何從傢庭延伸到社會,塑造瞭等級森嚴的社會結構與人際關係?“集體主義”的根基何在,它如何讓個體將“我”融於“我們”,並在集體利益麵前犧牲個人需求?“關係”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的社會潤滑劑,又是如何滲透到商業、政治乃至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本部分將剝離那些錶麵的標簽,深入挖掘這些文化基因背後的心理動因和社會土壤。我們會審視那些在長久曆史中形成的集體意識,例如對權威的順從、對變動的謹慎、對“麵子”的在意,以及在麵對外部世界時所特有的“內嚮性”。這些特質,在過去是維係社會穩定、促進民族繁衍的重要力量,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它們也可能成為阻礙個體解放、限製社會進步的“凝固”之處。 我們將通過剖析一些典型的曆史事件和文化現象,來展現“醬缸”的形成過程。這並非簡單的史實羅列,而是從文化基因的角度,去理解事件的深層邏輯。例如,科舉製度如何強化瞭對“正統”知識的推崇,以及對創新的壓抑?“大一統”的思想是如何塑造瞭民族的邊界感和對內部同質化的追求?戰亂與飢荒的反復,又如何加劇瞭人們對穩定的渴望,以及對風險的規避? 同時,本部分也將開始審視“醬缸”中存在的“裂痕”。這些裂痕並非外來的衝擊,而是“醬缸”自身在漫長發酵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産生的一些內在矛盾與張力。例如,錶麵上的和諧之下,暗流湧動的個體欲望;對集體認同的強調,與個體獨立精神的悄然萌芽。這些裂痕,為後來的“震蕩”埋下瞭伏筆,也預示著文化變革的可能性。 第二部:震蕩的到來與文化的擠壓——全球化、現代化與個體覺醒 當來自外部世界的強大力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強度衝擊著古老的“醬缸”時,震蕩便不可避免地發生瞭。本部分將聚焦於近代以來,中國文化在麵對全球化、現代化浪潮時所經曆的劇烈擠壓與碰撞。 我們將審視西方思想、科技、經濟模式的湧入,如何挑戰瞭我們固有的認知體係。民主、自由、人權等普世價值,與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存在怎樣的異同?市場經濟的邏輯,如何衝擊瞭傳統的“關係”與“人情”?科技的飛速發展,如何改變瞭人們的生活方式,並對傳統的傢庭倫理和社會結構提齣瞭新的課題? 本部分將深入探討“震蕩”對個體意識的喚醒作用。當舊有的秩序被打破,當新的可能性呈現在眼前,個體開始重新審視自身與社會的關係。對於“醬缸”中的某些“凝固”之處,開始齣現質疑、反思,甚至反抗。例如,對權威的盲從開始動搖,對個體權利的訴求逐漸增強,對生活方式的選擇也變得更加多元。 同時,我們也必須承認,這種“震蕩”並非全然是積極的。文化的擠壓,也帶來瞭失落感、迷茫感,甚至是被同化的焦慮。當外來的文化以強大的物質和精神力量侵入時,一些本土的傳統文化元素,可能麵臨被邊緣化甚至消失的危機。如何在這種擠壓中保持文化的韌性,如何在學習藉鑒的同時,保留自身的獨特性,成為瞭一個巨大的挑戰。 本部分將通過分析具體的曆史事件、社會思潮、藝術創作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變化,來展現這場“震蕩”的全貌。我們將探討新文化運動的激進與保守,西方經濟模式的引入對社會結構的重塑,流行文化如何重塑年輕一代的價值觀,以及信息時代的到來如何改變瞭信息的傳播方式與接受方式。 我們還將關注“震蕩”中湧現齣的各種文化現象。例如,對傳統文化的“復興”與“重構”思潮,對西方文化的“全盤西化”與“保守迴歸”的爭論,以及在這種夾縫中,中國文化如何尋求自身的獨特發展路徑。這不僅僅是知識的較量,更是民族精神的自我定位與自我探索。 第三部:醬缸的重塑與未來展望——在碰撞中尋求新生 “醬缸震蕩”並非終點,而是文化轉型的起點。當舊有的秩序被顛覆,當新的價值觀念開始孕育,中國文化正經曆著一場深刻的“重塑”。本部分將聚焦於當下,在“震蕩”之後,中國文化如何在新時代的土壤中尋找新生,如何構建一個既根植於傳統,又麵嚮未來的文化DNA。 我們將探討在經曆過劇烈的碰撞與擠壓後,中國文化正在經曆哪些新的整閤與變化。曾經被認為是“凝固”的文化基因,是否正在以新的形式煥發生機?例如,傳統哲學中的智慧,如何在現代管理、社會治理中找到新的應用?那些被忽視的民間文化,是否正在重新獲得重視? 本部分將重點關注“震蕩”所帶來的個體價值的凸顯。在現代化進程中,個體的主體性、創造性以及多元化的需求,如何被更有效地承載和發揮?如何在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之間,找到一種更健康、更可持續的平衡? 我們還將審視中國文化在全球化語境下的新定位。當世界越來越“平”,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中國文化如何在與其他文化的對話中,保持自身的獨特性,並貢獻獨特的價值?這不僅僅是“中國故事”的講述,更是文化自信的建立與錶達。 本部分將通過分析當下的社會現象、文化趨勢、科技應用以及年輕一代的文化認同,來描繪“醬缸重塑”的圖景。我們將關注創新創業的浪潮如何重塑經濟與文化生態,數字技術如何催生新的文化錶達形式,以及新一代青年如何在中西方文化的影響下,形成自己獨特的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 最終,本部分將迴歸到對未來的展望。我們並非要預言,而是要引發思考。在經曆“醬缸震蕩”之後,中國文化將走嚮何方?它將如何迴應時代的挑戰,又將如何為世界文明貢獻新的智慧?這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參與,共同探索和塑造。 《醬缸震蕩:重塑中國文化DNA》三部麯,是一次關於“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到哪裏去”的深刻追問。它邀請每一個讀者,以開放的心態,審視我們所處的文化環境,理解文化基因的演變,並在變革的浪潮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共同參與到中國文化未來的塑造之中。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場關於民族精神與文化傳承的集體醒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