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陋的中国人”三部曲 酱缸震荡

“丑陋的中国人”三部曲 酱缸震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柏杨 著
图书标签:
  • 丑陋的中国人
  • 酱缸震荡
  • 文化反思
  • 社会批判
  • 人性观察
  • 中国社会
  • 历史反思
  • 纪实文学
  • 社会学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0094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728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0
字数:119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丑陋的中国人三部曲--
  痛心中国的"酱缸文化"
  反省中国人的"丑陋"
  要中国人活得有尊严


内容简介

  《酱缸震荡》是日本作家黄文雄和柏杨共同完成的,起因是《丑陋的中国人》一书问世后争论不休,译成日语后在日本又产生重大影响,加上黄文雄认为原书中有不少说法有待进一步阐明,乃有此计划性对话之展开。
  全书凡八十问,一问一篇,各有标号及标题,每篇前问后答,以不同字体编排,篇与篇并不必然有明显接续之关系,但同类相聚。书凡五类:酱缸震荡、酱缸文化、酱缸蛆惊蛰、仁义道德、中国的出路。从《丑陋的中国人》引起的"震荡"起,止于为中国寻找"出路",中间三类大体是总论、思想家(主要是儒家)批判、仁义道德项目,从这里看,本书自成脉络,于柏杨的"中国人论"有重构、深化的作用。
  黄文雄之提问,言简意赅,有归纳有发挥,有时也会举一些柏杨未曾接触的数据和柏杨相互印证,他无疑是一个善问者,而柏杨的回答非常具体,有时一、二句话,四两拨千斤,有时要用五、六百字,阐释得非常清楚,也有回头补正前说的段落。
  这是一系列精彩而深入的对话,书的副题是"再论丑陋的中国人",以中、日文版同时出版,对于想进一步了解柏杨思想的人来说,应有莫大的帮助。
  著名漫画家方成先生,以八十九岁的高龄为八十八岁的柏杨先生绘制漫画插图,两位近九旬老者的携手,珠联璧合,实为两岸文化交流一大盛事。


作者简介

柏杨,中国人熟悉的作家,其创作生涯大致可分为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历史,十年通鉴。他不仅是一名著作等身的作家,同时也是思想家,社会观察家和文化评论者。他不但是历史见证人,也是文化改革的行动者。如此丰富的人生不容易说得清楚,还是看他写的书吧!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丑陋的中国人》里的柏杨,是一个犀利到尖锐的思想家,而敢于直面直言说出自己的独自发现,让我看到一个独立思考者的风骨,甚至很自然地联想到鲁迅
  ——陈忠实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写杂文,文笔犀利,时有新见,振聋发聩,世人瞩目。柏杨先生的许多文字都以猛烈抨击社会痼疾和社会黑暗面为主题,《丑陋的中国人》以独到的思考和深刻的剖析,警醒着一代读者,也必将成为一代一代中国人传之久远的精神财富
  ——陈建功


目录

序柏杨
壹酱缸震荡
1我遗憾威胁不够
2诚实的人有祸了
3培养新的尊严
4扒粪运动
5就是学不会
6如果没有鸦片战争
7落后的烂国
8魔术巨棒
9只敢在"圣人"裤裆下跳来跳去
10死搅蛮缠
11不应总想自己的美德
12一窝蜂发飙症
13中国人都是好演员
贰酱缸文化
14政治艾滋病
15有权势才算祖先
16孔丘和外来文化
17安史之乱救了日本
18中国只有政治文化
19士大夫自成体系
20劣质传统
21挣脱诅咒
22缺少终极关怀和终极理念
23鲁迅的定位
24"想当年"
25中国人不能忍受悲剧
叁酱缸蛆惊蛰
26文化异象
27分裂产生民主
28伊达正宗的"狂奔"
29"师承"是一个毒瘤
30思想不可定于一尊
31当然会改观
32他们常常气得大怒
33忽然有人大喝一声"它是假的"
34儒家是陈旧药方
35日本曾羡慕改朝换代
肆仁义道德
36美德都在书上
37君子和小人
38反智与反商
39好汉不提当年勇
40"大儒"不过注释虫
41小白老鼠效应
【附录】我们是第三条船
42向钱看向权看
43功利不是西方独产
44整中国人最厉害的是中国人
45人权思想才可脱胎换骨
【附录】人权思想的觉醒,是美的诞生!
46几件爆炸性的冲击
47神经质的恐惧
48苍蝇飞行方式的思维
49不管别人死活
50蛊虫
51十亿和九亿
52欺生和仇外
53中国人器小易盈
54任何人都喜欢吹牛
55我指出中国人的毛病,因为我是中国人
56说谎成了美德
57天气哈哈哈
58中国人的交情
59给他官做
60正确永远站在斗争胜利者的一面
61民主是自己的质量
62婆媳文化
63酷刑各国都有
64爱国是最危险的行为
伍中国的出路
65国籍情意结
66真实的感情
67别再夸耀"历史悠久"
68中国文化落后方面摧毁中国人的尊严
69食言像食糖
70死要面子
71二十一世纪展望
附录未竟的访谈
未竟的访谈(代序)方梓
壹中西文化怎么不一样
贰何谓酱缸文化
叁吃的文化为什么一直没有提升?
肆平等为万念之母
伍只有人的道德,没有事的道德


前言/序言

未竟的访谈(代序)
方梓
1980年,我大三,稚嫩得,不要说对文化界不熟,连社会的事件也不曾关心。那样的年代和教育,那样的年纪,我们只关心恋爱,连毕业后做什么,好像也不重要。向阳说要去见柏杨先生,带著崇敬的脸色。
好像是下午时间,在一家很高级的饭店,大学生的我还没进过五星级饭店,应该说除了校园 和恋爱的小咖啡馆外,哪里也没见识过。怯生生地跟着向阳和柏杨先生打招呼,还有张香华女士。向阳说称呼柏老,这一称呼就喊了近三十年。柏老很亲切,香华姐(这个称呼是后来再熟稔些才有的)雍容华贵,那时我像小孩,他们都很年轻。对柏老我仅知他很出名,白色恐怖被关了好多年。那次的谈话我完全不记得,因为他们所谈的事物和人名对我是遥远而陌生的。
再来见到柏老,我结婚了,再来怀孕了,女儿会走会跑朝着柏老喊爷爷。从是向阳的女朋友到妻子,每次和柏老见面,我总是听的多,很难插得上话,柏老六十多年丰采、传奇的一生,以及背后社会阴暗复杂,我是花了好多年的阅读、听闻才了解。1987年我在出版社工作,负责企划邀书稿,我首先想到当然是柏老。那时柏老的著作出版社抢着要,以一个新的出版社和初出道年未几的我,邀柏老的书稿确实自不量力。也许是因为向阳的关系,或是柏老看我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女生(有好多年时间,尽管我已生了女儿,柏老还是老叫我新娘子),想让我知难而退,他说他没空写,要我拟书稿大纲的章节,然后他口述,我以记录的方式完成。
能得到柏老应允书稿,让我乐昏头,不知接下来才是难题的开始。提纲改了很多次,终于开始访谈。那时香华姐在住家的斜对面租房子当她的书房,典雅、艺术风格的布置十分符合香华姐的气质和品味,她建议就在她的书房访问,柏老的书房让助理专心工作。不知访问了多少回,期间香华姐会提供意见,柏老口述的文字隔些天便打字出来,再修改一番。后来因出资办出版社的老板其电子公司经营失败,出版社结束。柏老的访问也随之结束,书当然没出成。我换了工作,一样常去看柏老,他也从不提这件事,让我觉得温馨又愧疚。多年过去了,我早忘了这件事,相信柏老也是。其实,我也完全忘了那段访问的内容,初生之犊的勇气虽可嘉,但阅历、学识浅薄,我心里十分清楚,那样的访谈内容若还有可看性,必然是当初柏老大力的修饰。没想到那个未竟的访谈竟然要出版了。当香华姐告诉我这件事时,过去的回忆翻涌而出,仿佛再回到那间典雅的书房……



《酱缸震荡:重塑中国文化DNA》 序曲:当文化遭遇巨变 我们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信息如潮水般涌来,传统与现代的边界在日新月异的科技与全球化浪潮中变得模糊。当一个古老文明的根基被触动,当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被重新审视,随之而来的,是足以撼动灵魂的“酱缸震荡”。这不是一场简单的观念碰撞,而是关于民族精神、文化传承以及我们如何在这个复杂世界中安身立命的深刻叩问。 《酱缸震荡》三部曲,并非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记录,也不是对某种社会现象的简单描绘。它是一次对中国文化深层肌理的透视,是对那些塑造了我们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以及集体意识的“隐性基因”的探索。我们并非要批判,也不是要歌颂,而是试图理解。理解那些在漫长历史中沉淀下来的“酱缸”——那些构成中国文化独特性的物质与非物质要素,它们如何塑造了我们,又在当下的时代洪流中,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与蜕变。 第一部:酱缸的凝固与裂痕——历史的印记与集体意识的形成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化如同一个巨大的“酱缸”,将无数的经验、智慧、价值观以及生活习性缓慢而深沉地发酵、融合,形成了我们熟知并内化的文化特质。本部分将深入探究这些“酱缸”的形成机制,它们如何在数千年的王朝更迭、社会变迁中不断巩固自身,并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 我们将从历史的宏大叙事切入,但目光聚焦于那些构成个体经验的微小细节。例如,儒家思想的“人伦”观念,如何从家庭延伸到社会,塑造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集体主义”的根基何在,它如何让个体将“我”融于“我们”,并在集体利益面前牺牲个人需求?“关系”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社会润滑剂,又是如何渗透到商业、政治乃至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本部分将剥离那些表面的标签,深入挖掘这些文化基因背后的心理动因和社会土壤。我们会审视那些在长久历史中形成的集体意识,例如对权威的顺从、对变动的谨慎、对“面子”的在意,以及在面对外部世界时所特有的“内向性”。这些特质,在过去是维系社会稳定、促进民族繁衍的重要力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也可能成为阻碍个体解放、限制社会进步的“凝固”之处。 我们将通过剖析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来展现“酱缸”的形成过程。这并非简单的史实罗列,而是从文化基因的角度,去理解事件的深层逻辑。例如,科举制度如何强化了对“正统”知识的推崇,以及对创新的压抑?“大一统”的思想是如何塑造了民族的边界感和对内部同质化的追求?战乱与饥荒的反复,又如何加剧了人们对稳定的渴望,以及对风险的规避? 同时,本部分也将开始审视“酱缸”中存在的“裂痕”。这些裂痕并非外来的冲击,而是“酱缸”自身在漫长发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的一些内在矛盾与张力。例如,表面上的和谐之下,暗流涌动的个体欲望;对集体认同的强调,与个体独立精神的悄然萌芽。这些裂痕,为后来的“震荡”埋下了伏笔,也预示着文化变革的可能性。 第二部:震荡的到来与文化的挤压——全球化、现代化与个体觉醒 当来自外部世界的强大力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度冲击着古老的“酱缸”时,震荡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本部分将聚焦于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在面对全球化、现代化浪潮时所经历的剧烈挤压与碰撞。 我们将审视西方思想、科技、经济模式的涌入,如何挑战了我们固有的认知体系。民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存在怎样的异同?市场经济的逻辑,如何冲击了传统的“关系”与“人情”?科技的飞速发展,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对传统的家庭伦理和社会结构提出了新的课题?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震荡”对个体意识的唤醒作用。当旧有的秩序被打破,当新的可能性呈现在眼前,个体开始重新审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对于“酱缸”中的某些“凝固”之处,开始出现质疑、反思,甚至反抗。例如,对权威的盲从开始动摇,对个体权利的诉求逐渐增强,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也变得更加多元。 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这种“震荡”并非全然是积极的。文化的挤压,也带来了失落感、迷茫感,甚至是被同化的焦虑。当外来的文化以强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侵入时,一些本土的传统文化元素,可能面临被边缘化甚至消失的危机。如何在这种挤压中保持文化的韧性,如何在学习借鉴的同时,保留自身的独特性,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本部分将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社会思潮、艺术创作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变化,来展现这场“震荡”的全貌。我们将探讨新文化运动的激进与保守,西方经济模式的引入对社会结构的重塑,流行文化如何重塑年轻一代的价值观,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如何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与接受方式。 我们还将关注“震荡”中涌现出的各种文化现象。例如,对传统文化的“复兴”与“重构”思潮,对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与“保守回归”的争论,以及在这种夹缝中,中国文化如何寻求自身的独特发展路径。这不仅仅是知识的较量,更是民族精神的自我定位与自我探索。 第三部:酱缸的重塑与未来展望——在碰撞中寻求新生 “酱缸震荡”并非终点,而是文化转型的起点。当旧有的秩序被颠覆,当新的价值观念开始孕育,中国文化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重塑”。本部分将聚焦于当下,在“震荡”之后,中国文化如何在新时代的土壤中寻找新生,如何构建一个既根植于传统,又面向未来的文化DNA。 我们将探讨在经历过剧烈的碰撞与挤压后,中国文化正在经历哪些新的整合与变化。曾经被认为是“凝固”的文化基因,是否正在以新的形式焕发生机?例如,传统哲学中的智慧,如何在现代管理、社会治理中找到新的应用?那些被忽视的民间文化,是否正在重新获得重视? 本部分将重点关注“震荡”所带来的个体价值的凸显。在现代化进程中,个体的主体性、创造性以及多元化的需求,如何被更有效地承载和发挥?如何在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找到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平衡? 我们还将审视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新定位。当世界越来越“平”,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文化如何在与其他文化的对话中,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并贡献独特的价值?这不仅仅是“中国故事”的讲述,更是文化自信的建立与表达。 本部分将通过分析当下的社会现象、文化趋势、科技应用以及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来描绘“酱缸重塑”的图景。我们将关注创新创业的浪潮如何重塑经济与文化生态,数字技术如何催生新的文化表达形式,以及新一代青年如何在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 最终,本部分将回归到对未来的展望。我们并非要预言,而是要引发思考。在经历“酱缸震荡”之后,中国文化将走向何方?它将如何回应时代的挑战,又将如何为世界文明贡献新的智慧?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共同探索和塑造。 《酱缸震荡:重塑中国文化DNA》三部曲,是一次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的深刻追问。它邀请每一个读者,以开放的心态,审视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理解文化基因的演变,并在变革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共同参与到中国文化未来的塑造之中。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场关于民族精神与文化传承的集体醒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习惯性地在阅读中寻找共鸣和启发的人,而《丑陋的中国人》三部曲的《酱缸震荡》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些需求。它让我看到了那些隐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我曾模糊感知却无法清晰表达的种种现象。作者用一种近乎“照镜子”的方式,将我们置于一面放大镜之下,让我们不得不审视那些我们身上,或是我们文化中,可能存在的“丑陋”之处。但是,这种审视并非带来绝望,反而有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释然。当我看到作者对集体主义的深刻剖析,对人情社会复杂性的揭示,我仿佛在读自己的经历,读我们周围人的故事。那些被压抑的情感,那些被忽视的个体声音,那些在“酱缸”中逐渐被同化的个人特质,作者都给了它们一个表达的出口。这本书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只有敢于承认和面对自己的不足,才能真正地实现进步和成长。它像一个良药,或许味道苦涩,但却是治愈我们文化痼疾的开始。

评分

这本《酱缸震荡》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视野和深刻的自我反思。我原本以为,我对中国文化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但这本书无疑打开了我思考的另一扇大门。作者的笔触犀利而又不失温度,他并没有简单地进行二元对立的批判,而是深入剖析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社会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文化逻辑。我尤其被作者对“人情”的解读所吸引,那种在亲情、友情、同事关系中交织的微妙权力动态,那种为了维护某种平衡而不得不进行的妥协与隐忍,都让我感同身受。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很多时候的行为模式,并非出于本心,而是被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酱缸”所塑造。它促使我去审视那些我可能已经内化的价值观,去质疑那些我可能已经习惯了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痛苦但又极其宝贵的自我认知过程,它让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局限性,也看到了突破这些局限性,从而获得更自由、更独立个体的可能性。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是一种复杂而又充满力量的震撼。作者以一种非常直接且不加修饰的方式,将中国文化中的一些独特之处,或者说是一些可能阻碍发展的特质,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曾以为自己对这些问题已经有所了解,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之前所见的不过是冰山一角。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对历史事件的引用恰到好处,对社会现象的分析更是入木三分。他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感到不舒服的细节,反而以一种近乎于“解剖”的方式,去呈现这些“酱缸”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一代代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那些我曾经习以为常的观念,那些我曾经奉为圭臬的道理,在作者的笔下,是否也暗藏着其不合理的一面?这种思考,让我对自己的认知产生了一种颠覆性的挑战,但正是这种挑战,才让我看到了成长的可能,看到了突破的希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引人注目,那种深沉的暗色调,再配上点缀其中的一些破碎的符号,仿佛预示着一场文化上的地震。我一直对那些敢于直面现实、剖析社会问题的作品抱有浓厚的兴趣,而“酱缸震荡”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有一种打破常规、颠覆陈旧的冲击力。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构建他的论述,会用怎样的笔触去描绘我们这个文化传统中那些根深蒂固、却可能已经不再适应当代发展的“酱缸”?是批判,是反思,还是某种更具建设性的探索?我设想,作者可能会从历史的源头追溯,揭示这些文化特质是如何形成并延续至今的,然后,再用犀利的观察和深刻的洞察,去展现这些特质在当今社会中所引发的种种矛盾和困境。这种“震荡”,究竟意味着阵痛,还是新生的开始?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所处的环境,去理解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可能束缚我们的东西。读这本书,我希望自己能有一种被“震”到的感觉,不是被吓到,而是被点醒,被启发,最终能够带着更清醒的头脑,去面对我们共同的未来。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画面,仿佛经历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思想洗礼。作者并没有采取那种温吞水式的叙述,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精准地剥开一层层看似坚固却暗藏肌瘤的文化肌体,直指病灶。他对“酱缸”的描绘,并非简单的标签化,而是细腻地勾勒出其复杂的内部运作机制,那些人际关系中的微妙算计,那些集体意识中的盲从与排斥,那些被历史裹挟却又顽固不化的思维定势,都在他笔下跃然纸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冷静与客观,他并非一味地指责和否定,而是努力去理解“酱缸”形成的历史土壤和生存逻辑,并从中探寻出改变的可能性。他的语言,有时如利刃般锋利,有时又如春风般细腻,能够轻易地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也最坚硬的部分。每一次翻阅,似乎都能发现新的解读角度,感受到新的思想火花。这绝对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细细体味的著作,它提出的问题,或许会让很多人感到不适,但正是这种不适,才意味着我们正在走向一种更深刻的自我认知。

评分

柏杨大师的丑陋的中国人三部曲之一,作者观点很独特,一语道出了国人的存在骨子里的劣性…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再次振兴中华民族!

评分

包装完美!柏杨先生的大作,没有系统的拜读过。这次买回来,细细品读,很开心!

评分

书非常不错印刷也非常棒,很喜欢,很满意,相信京东自营

评分

非常好,感谢京东!

评分

很好,很好的书,,,,,,,,,,,

评分

包装完好,正品,喜欢,屯起慢慢看!

评分

虽然有些夸张,但是基本属实。应该是继鲁迅先生以来最犀利的评论文章。

评分

刚到手。书在运输过程有磕碰,书脊有变形,不过能接受,希望京东以后能在运输保障方面做得更好。书的纸张,印刷正常,应该是正版。

评分

非常好,感谢京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