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和中国经验/全面深化改革研究书系

改革开放和中国经验/全面深化改革研究书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伟光 著,王伟光 编
图书标签:
  • 改革开放
  • 中国经验
  • 全面深化改革
  • 中国经济
  • 政治体制改革
  • 社会发展
  • 理论研究
  • 政策分析
  • 当代中国
  • 发展模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6077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049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面深化改革研究书系
开本:20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发生了沧桑变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貌为之一新,全世界为“中国奇迹”而一震。“中国道路”“中国经验”遂成全球热议。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中国的改革开放,阐释“中国道路”,总结“中国经验”,解读“中国梦”,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共筑伟大梦想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撑。

作者简介

王伟光,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主席,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1967年11月至1978年2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9团战士、会计、文书、团政治处干事、连指导员、团党委委员;1978年2月至1982年2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党支部书记;1982年2月至1984年12月,中央党校理论部硕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1984年12月至1985年9月,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1985年9月至1987年12月,中央党校理论部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1987年12月至1992年8月,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副教授、室主任(期间,1991年1月至1992年8月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挂职,任中共秦皇岛市委常委、副书记);1992年8月至1993年8月,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1992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7月被评为教授;1993年8月至1994年2月,中央党校教务部常务副主任;1994年2月至1995年1月,中央党校校委委员、中央党校教务部常务副主任;1995年1月至1997年3月,中央党校校委委员、教务部主任,199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3月至1998年2月,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秘书长;1998年2月至2007年12月,中央党校副校长;2007年10月当选为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2007年12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正部长级)。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等。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主要著作:《利益论》、《科学发展观基本问题》、《效率·公平·和谐——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发展道路》等。

目录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3
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48
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56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65

中国道路
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71
坚持群众路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84
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奠基者、探索者和先行者/95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30
马克思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前景光明/149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156

中国经验
十八大的理论创新与哲学创新/167
论当前关系我国发展大局的十个重大理论与现实关系问题/192
在继承与超越中推动人类文明的升华/216
坚定自信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226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242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25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色和优势/280

中国梦
在超越资本逻辑的进程中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285
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295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中国梦/306

前言/序言


时代潮涌,巨龙腾飞:理解中国走向未来的钥匙 内容简介: 本书系聚焦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所经历的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经济变迁,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发展道路与经验。它并非简单罗列政策文件或统计数据,而是深入剖析了中国在这一历史时期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探索了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不断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将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全球舞台上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全书内容涵盖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力图为读者呈现一幅立体、全面、动态的中国发展图景。它不仅回顾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启蒙与决策过程,更细致梳理了不同时期改革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举措,并对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定位与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思考。 第一部分:时代的曙光——改革开放的起点与奠基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历史背景,重温那个思想解放的火热年代。我们将详细解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的重要意义,分析邓小平同志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核心思想如何成为推动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思想理论基石。 思想的破冰与理论的创新: 追溯“两个凡是”的时代局限,以及如何通过拨乱反正,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分析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不仅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更是对中国发展道路的重新探索。 历史的抉择与决策的智慧: 详细梳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问题上的艰难探索与关键决策。分析了当时面临的国内外复杂形势,以及中国共产党如何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做出历史性的战略转移。 改革的先行者与初步实践: 重点介绍早期改革的亮点,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如何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解决温饱问题。考察经济特区的设立,分析其作为对外开放窗口和改革试验田的作用,以及在吸引外资、引进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初步成效。 对外开放的战略构想: 阐释中国共产党如何从“闭关锁国”走向“对外开放”,理解“中国要走向世界,世界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必然性。分析了早期对外开放的原则、策略以及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为后续更深层次的开放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转型与腾飞——深化改革的探索与成就 本部分将聚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进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我们将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中国如何抓住全球化机遇,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经济体制改革的破局: 深入研究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复杂过程。详细阐述价格改革、企业改革、所有制改革等关键举措,分析其内在逻辑与面临的阻力。 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 探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如何逐步确立。分析了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等的发展演变,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法规和宏观调控来规范和引导市场行为。 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 详细描述从沿海到内陆、从商品到服务、从投资到技术引进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分析中国如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及这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 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一体化: 探讨中国共产党如何认识到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并提出并实施一系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分析了东西部合作、南北合作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程与成效。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考察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与进步,分析关键技术攻关的历程。阐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低端制造走向高端制造,以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治理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命题 本部分将转向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分析其目标、重点与创新。我们将探讨如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深层矛盾和问题,以及如何构建更加完善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 “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内涵: 深入解读“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意义,理解其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的系统性、整体性。分析了其与以往改革的联系与区别。 经济改革的再出发: 重点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与实践,如何着力解决过剩产能、去杠杆、降成本等问题。探讨如何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激发微观主体活力。 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 关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分析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理论。探讨如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社会改革的坚守与创新: 考察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如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的改革。分析如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文化改革的繁荣与发展: 探讨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分析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就与挑战,以及文化自信的构建。 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转型: 重点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分析中国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绿色发展等方面的努力与成就,以及如何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四部分:经验与启示——中国模式的解读与世界意义 本部分将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并探讨其对其他国家和全球发展的启示意义。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智慧: 深入分析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如何在一个大国进行长期而复杂的改革。总结其在战略谋划、政策制定、组织动员、风险应对等方面的经验。 “中国经验”的独特性与普遍性: 探讨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否具有可复制性,以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分析中国经验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经验的异同。 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 审视中国在全球经济、政治、安全等领域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以及中国如何贡献于全球治理。分析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等,及其对全球发展带来的机遇。 面向未来的挑战与展望: 认识到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的挑战,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科技“卡脖子”问题、环境压力等。展望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以及如何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本书系旨在通过系统梳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深入解读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方略,揭示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及其背后蕴含的经验与智慧。它既是对中国过去四十年辉煌成就的深度回溯,更是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洞察。希望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中国,理解中国共产党,理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非凡成就,从而为把握中国未来发展趋势提供有益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非常关注中国作为世界舞台上日益重要的角色,其发展模式和经验具有怎样的借鉴意义。这本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研究视角。它不仅仅是中国内部的改革历程,更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如何找到并坚持自身发展道路的生动实践。书中对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以及中国如何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发展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中国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韧性和适应性的描绘。它让我认识到,中国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了无数次艰难的抉择和不断的调整。书中对制度创新和政策试验的探讨,也为理解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让我能够从全球化的角度去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意义,并思考其对世界格局的深远影响。它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学术著作,能够满足不同领域读者的研究需求。

评分

这本书简直打开了我对中国发展的全新认知!我一直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充满好奇,但总觉得市面上的一些书籍要么过于宏观,要么过于微观,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生动的图景。而这本书,则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为我勾勒出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它没有回避那些曲折和挑战,反而通过详实的案例和生动的叙述,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在改革大潮中迸发出的智慧和勇气。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乡镇企业崛起的那部分,作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其产生的历史背景、运作模式以及对农村经济的深刻影响,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背后蕴含的巨大创造力。同时,书中对意识形态解放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经济改革的背后,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段历史,对中国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这本书绝不仅仅是史料的堆砌,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发展”的内涵,以及“中国经验”的独特性和普适性。

评分

这本关于中国改革的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种种现象感到好奇,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的好奇心。它并没有止步于宏观的政策解读,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普通人的生活,通过生动的个体故事,展现了改革给千家万户带来的真实影响。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城乡二元结构如何逐步打破,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流动性的章节。它让我看到了那些曾经被边缘化的群体,如何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同时,书中对社会思潮变迁的描绘也十分精彩,它让我理解了在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人们的思想是如何从保守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没有枯燥的说教,取而代之的是引人入胜的叙述。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社会有了更细致、更人性化的理解,也更加体会到改革所带来的深刻变革,不仅仅是经济数字的增长,更是无数个体的生命故事的重塑。

评分

我一直对研究性的书籍抱有很高的期待,尤其是那些能够触及事物本质、提供深刻见解的作品。这本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叙述,而是一次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度剖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复杂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逻辑清晰和条理分明。书中对不同阶段改革的侧重点、面临的困境以及采取的策略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和分析,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改革是如何一步步深化,并最终形成如今的局面。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市场化改革的论述,作者不仅分析了其积极作用,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所付出的努力。这种客观公正的态度,让这本书更具说服力。此外,书中对国际背景的阐释也让我眼前一亮,它让我认识到,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紧密相连。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它不仅是了解中国发展史的绝佳读物,更是学习国家治理和发展战略的宝贵教材。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今天,必须深入了解它的昨天。这本关于中国改革的书,让我对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它没有局限于对某个时期的简单回顾,而是以一种历史学的严谨和哲学的深度,探讨了改革开放的本质和逻辑。我被书中对改革背后深层动因的分析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经济政策的调整,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动员和思想解放。作者在分析过程中,充分结合了历史文献、理论学说以及大量的案例研究,使得整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可读性。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过程的论述,它让我明白,这并非是一个预设好的框架,而是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逐渐确立的。这本书让我对“经验”的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它告诉我们,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都是独特的,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教训,却可以为全人类提供启示。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的发展有了更加宏观和深刻的理解,也对中国人民的集体智慧和奋斗精神充满了敬意。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发生了沧桑变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貌为之一新,全世界为“中国奇迹”而一震。“中国道路”“中国经验”遂成全球热议。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中国的改革开放,阐释“中国道路”,总结“中国经验”,解读“中国梦”,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共筑伟大梦想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撑。

评分

王伟光,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主席,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1967年11月至1978年2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9团战士、会计、文书、团政治处干事、连指导员、团党委委员;1978年2月至1982年2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党支部书记;1982年2月至1984年12月,中央党校理论部硕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1984年12月至1985年9月,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1985年9月至1987年12月,中央党校理论部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1987年12月至1992年8月,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副教授、室主任(期间,1991年1月至1992年8月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挂职,任中共秦皇岛市委常委、副书记);1992年8月至1993年8月,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1992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7月被评为教授;1993年8月至1994年2月,中央党校教务部常务副主任;1994年2月至1995年1月,中央党校校委委员、中央党校教务部常务副主任;1995年1月至1997年3月,中央党校校委委员、教务部主任,199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3月至1998年2月,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秘书长;1998年2月至2007年12月,中央党校副校长;2007年10月当选为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2007年12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正部长级)。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等。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主要著作:《利益论》、《科学发展观基本问题》、《效率·公平·和谐——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发展道路》等。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王伟光,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主席,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1967年11月至1978年2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9团战士、会计、文书、团政治处干事、连指导员、团党委委员;1978年2月至1982年2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党支部书记;1982年2月至1984年12月,中央党校理论部硕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1984年12月至1985年9月,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1985年9月至1987年12月,中央党校理论部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1987年12月至1992年8月,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副教授、室主任(期间,1991年1月至1992年8月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挂职,任中共秦皇岛市委常委、副书记);1992年8月至1993年8月,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1992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7月被评为教授;1993年8月至1994年2月,中央党校教务部常务副主任;1994年2月至1995年1月,中央党校校委委员、中央党校教务部常务副主任;1995年1月至1997年3月,中央党校校委委员、教务部主任,199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3月至1998年2月,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秘书长;1998年2月至2007年12月,中央党校副校长;2007年10月当选为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2007年12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正部长级)。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等。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主要著作:《利益论》、《科学发展观基本问题》、《效率·公平·和谐——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发展道路》等。

评分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发生了沧桑变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貌为之一新,全世界为“中国奇迹”而一震。“中国道路”“中国经验”遂成全球热议。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中国的改革开放,阐释“中国道路”,总结“中国经验”,解读“中国梦”,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共筑伟大梦想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撑。

评分

王伟光,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主席,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1967年11月至1978年2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9团战士、会计、文书、团政治处干事、连指导员、团党委委员;1978年2月至1982年2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党支部书记;1982年2月至1984年12月,中央党校理论部硕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1984年12月至1985年9月,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1985年9月至1987年12月,中央党校理论部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1987年12月至1992年8月,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副教授、室主任(期间,1991年1月至1992年8月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挂职,任中共秦皇岛市委常委、副书记);1992年8月至1993年8月,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1992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7月被评为教授;1993年8月至1994年2月,中央党校教务部常务副主任;1994年2月至1995年1月,中央党校校委委员、中央党校教务部常务副主任;1995年1月至1997年3月,中央党校校委委员、教务部主任,199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3月至1998年2月,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秘书长;1998年2月至2007年12月,中央党校副校长;2007年10月当选为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2007年12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正部长级)。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等。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主要著作:《利益论》、《科学发展观基本问题》、《效率·公平·和谐——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发展道路》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