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非常关注中国作为世界舞台上日益重要的角色,其发展模式和经验具有怎样的借鉴意义。这本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研究视角。它不仅仅是中国内部的改革历程,更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如何找到并坚持自身发展道路的生动实践。书中对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以及中国如何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发展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中国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韧性和适应性的描绘。它让我认识到,中国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了无数次艰难的抉择和不断的调整。书中对制度创新和政策试验的探讨,也为理解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让我能够从全球化的角度去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意义,并思考其对世界格局的深远影响。它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学术著作,能够满足不同领域读者的研究需求。
评分这本书简直打开了我对中国发展的全新认知!我一直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充满好奇,但总觉得市面上的一些书籍要么过于宏观,要么过于微观,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生动的图景。而这本书,则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为我勾勒出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它没有回避那些曲折和挑战,反而通过详实的案例和生动的叙述,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在改革大潮中迸发出的智慧和勇气。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乡镇企业崛起的那部分,作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其产生的历史背景、运作模式以及对农村经济的深刻影响,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背后蕴含的巨大创造力。同时,书中对意识形态解放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经济改革的背后,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段历史,对中国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这本书绝不仅仅是史料的堆砌,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发展”的内涵,以及“中国经验”的独特性和普适性。
评分这本关于中国改革的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种种现象感到好奇,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的好奇心。它并没有止步于宏观的政策解读,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普通人的生活,通过生动的个体故事,展现了改革给千家万户带来的真实影响。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城乡二元结构如何逐步打破,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流动性的章节。它让我看到了那些曾经被边缘化的群体,如何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同时,书中对社会思潮变迁的描绘也十分精彩,它让我理解了在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人们的思想是如何从保守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没有枯燥的说教,取而代之的是引人入胜的叙述。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社会有了更细致、更人性化的理解,也更加体会到改革所带来的深刻变革,不仅仅是经济数字的增长,更是无数个体的生命故事的重塑。
评分我一直对研究性的书籍抱有很高的期待,尤其是那些能够触及事物本质、提供深刻见解的作品。这本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叙述,而是一次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度剖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复杂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逻辑清晰和条理分明。书中对不同阶段改革的侧重点、面临的困境以及采取的策略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和分析,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改革是如何一步步深化,并最终形成如今的局面。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市场化改革的论述,作者不仅分析了其积极作用,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所付出的努力。这种客观公正的态度,让这本书更具说服力。此外,书中对国际背景的阐释也让我眼前一亮,它让我认识到,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紧密相连。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它不仅是了解中国发展史的绝佳读物,更是学习国家治理和发展战略的宝贵教材。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今天,必须深入了解它的昨天。这本关于中国改革的书,让我对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它没有局限于对某个时期的简单回顾,而是以一种历史学的严谨和哲学的深度,探讨了改革开放的本质和逻辑。我被书中对改革背后深层动因的分析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经济政策的调整,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动员和思想解放。作者在分析过程中,充分结合了历史文献、理论学说以及大量的案例研究,使得整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可读性。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过程的论述,它让我明白,这并非是一个预设好的框架,而是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逐渐确立的。这本书让我对“经验”的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它告诉我们,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都是独特的,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教训,却可以为全人类提供启示。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的发展有了更加宏观和深刻的理解,也对中国人民的集体智慧和奋斗精神充满了敬意。
评分作者简介
评分作者简介
评分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发生了沧桑变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貌为之一新,全世界为“中国奇迹”而一震。“中国道路”“中国经验”遂成全球热议。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中国的改革开放,阐释“中国道路”,总结“中国经验”,解读“中国梦”,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共筑伟大梦想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撑。
评分王伟光,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主席,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1967年11月至1978年2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9团战士、会计、文书、团政治处干事、连指导员、团党委委员;1978年2月至1982年2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党支部书记;1982年2月至1984年12月,中央党校理论部硕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1984年12月至1985年9月,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1985年9月至1987年12月,中央党校理论部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1987年12月至1992年8月,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副教授、室主任(期间,1991年1月至1992年8月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挂职,任中共秦皇岛市委常委、副书记);1992年8月至1993年8月,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1992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7月被评为教授;1993年8月至1994年2月,中央党校教务部常务副主任;1994年2月至1995年1月,中央党校校委委员、中央党校教务部常务副主任;1995年1月至1997年3月,中央党校校委委员、教务部主任,199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3月至1998年2月,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秘书长;1998年2月至2007年12月,中央党校副校长;2007年10月当选为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2007年12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正部长级)。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等。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主要著作:《利益论》、《科学发展观基本问题》、《效率·公平·和谐——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发展道路》等。
评分作者简介
评分作者简介
评分王伟光,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主席,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1967年11月至1978年2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9团战士、会计、文书、团政治处干事、连指导员、团党委委员;1978年2月至1982年2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党支部书记;1982年2月至1984年12月,中央党校理论部硕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1984年12月至1985年9月,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1985年9月至1987年12月,中央党校理论部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1987年12月至1992年8月,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副教授、室主任(期间,1991年1月至1992年8月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挂职,任中共秦皇岛市委常委、副书记);1992年8月至1993年8月,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1992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7月被评为教授;1993年8月至1994年2月,中央党校教务部常务副主任;1994年2月至1995年1月,中央党校校委委员、中央党校教务部常务副主任;1995年1月至1997年3月,中央党校校委委员、教务部主任,199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3月至1998年2月,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秘书长;1998年2月至2007年12月,中央党校副校长;2007年10月当选为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2007年12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正部长级)。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等。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主要著作:《利益论》、《科学发展观基本问题》、《效率·公平·和谐——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发展道路》等。
评分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发生了沧桑变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貌为之一新,全世界为“中国奇迹”而一震。“中国道路”“中国经验”遂成全球热议。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中国的改革开放,阐释“中国道路”,总结“中国经验”,解读“中国梦”,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共筑伟大梦想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撑。
评分王伟光,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主席,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1967年11月至1978年2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9团战士、会计、文书、团政治处干事、连指导员、团党委委员;1978年2月至1982年2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党支部书记;1982年2月至1984年12月,中央党校理论部硕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1984年12月至1985年9月,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1985年9月至1987年12月,中央党校理论部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1987年12月至1992年8月,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副教授、室主任(期间,1991年1月至1992年8月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挂职,任中共秦皇岛市委常委、副书记);1992年8月至1993年8月,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1992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7月被评为教授;1993年8月至1994年2月,中央党校教务部常务副主任;1994年2月至1995年1月,中央党校校委委员、中央党校教务部常务副主任;1995年1月至1997年3月,中央党校校委委员、教务部主任,199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3月至1998年2月,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秘书长;1998年2月至2007年12月,中央党校副校长;2007年10月当选为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2007年12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正部长级)。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等。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主要著作:《利益论》、《科学发展观基本问题》、《效率·公平·和谐——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发展道路》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