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的核心思想是从拉曼峰强的角度,来理解拉曼谱图背后的物理、化学过程和图像。主要介绍作者所创立的从拉曼峰强求取键极化率的思路和方法。本书的内容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我们的工作将表面增强拉曼和分子晶体拉曼相变的工作提高到一个定量的层面。此外,还包括拉曼旋光、拉曼激发虚态及其弛豫过程中的电子结构信息。第三版除了更正之前的一些不合适和错误外,主要新加了第21章。这一章展示了拉曼旋光峰强所蕴含的关于分子立体空间结构的信息。 目录
第三版前言第二版前言初版前言第1章 分子的核和电子运动 11.1 简正振动模 11.2 简正坐标 31.3 一般坐标和简正振动分析 61.4 休克尔观点下的电子波函数 11参考文献 14第2章 分子振动和电子波函数的对称性 152.1 分子的对称性与群的定义 152.2 有关群的一些概念 172.3 点群 192.4 群的表示 202.5 特征值 212.6 特征表 212.7 可约表示的约化 232.8 基 232.9 不可约表示基的寻找 252.10 表示的直积 252.11 小结 252.12 以简正坐标为基的表示 262.13 以原子位移为基的表示的约化 272.14 分子振动的分析 282.15 对称坐标 292.16 简正振动波函数的对称性 312.17 电子波函数的对称性 332.18 选择定则 342.19 相关 36参考文献 38第3章 拉曼散射 393.1 光的散射 393.2 拉曼效应 423.3 选择定则 453.4 极化率 463.5 沃肯斯坦键极化率理论 473.6 共振拉曼效应 47参考文献 48第4章 分子晶体的振动与群之相关 494.1 分子晶体的振动 494.2 单胞群、位群、平移群 514.3 分子点群、位群及单胞群之相关及其物理意义 53参考文献 56第5章 键极化率的理论 575.1 引言 575.2 分子键极化率的计算 595.3 表面增强拉曼峰强 625.4 表面增强吸附分子键极化率的计算 64参考文献 67第6章 电荷的转移 686.1 吡嗪 68 6.1.1 引言 68 6.1.2 峰强的分析 686.2 哒嗪 71 6.2.1 引言 71 6.2.2 谱峰的观察 73 6.2.3 键极化率的求取 73参考文献 75第7章 表面距离效应 767.1 引言 767.2 实验 767.3 实验结果和观察 767.4 结语 80参考文献 80第8章 SCN-和其Cr3+络合物的吸附态 818.1 引言 818.2 吸附在银表面的简正振动分析 818.3 键极化率 848.4 紫外的激发 868.5 简正振动分析 878.6 紫外条件下的键极化率 878.7 EHMO的理解 888.8 金电极表面514.5nm的拉曼谱 898.9 Cr3+和SCN-复合物在银电极上的拉曼增强谱峰 908.10 Cr3+/SCN-/Ag复合物的力常数 918.11 Cr3+/SCN-/Ag复合物的键极化率 928.12 结语 93参考文献 94第9章 紫晶的还原 959.1 引言 959.2 简正振动分析 969.3 键极化率的求取 979.4 推论 999.5 结语 100参考文献 100第10章 非电荷转移效应 10110.1 引言 10110.2 吡嗪在银电极上的键极化率 10310.3 紫晶在银电极上的键极化率 10410.4 金电极在1.06?m激发下的键极化率 10510.5 结语 106参考文献 107第11章 分子的内旋转 10811.1 引言 10811.2 谱峰的归属 10811.3 银电极上的机理 10911.4 金电极上的机理 11111.5 结语 111参考文献 111第12章 环境变化对构型的影响 11212.1 引言 11212.2 谱峰的观察 11412.3 键力常数 11412.4 键极化率 11512.5 吸附构型 11512.6 EHMO的理解 11612.7 结语 11612.8 溶液中的硫脲拉曼峰强分析 11612.9 C—N键极化率随浓度的变化 118参考文献 119第13章 电荷转移的物理背景 12013.1 引言 12013.2 EHMO方法 120参考文献 124第14章 掺杂晶体相变拉曼峰强的临界行为 12514.1 引言 12514.2 KHF2和其氘代体系的相变 12514.3 K1-xNaxHF2体系 12914.4 结语 133参考文献 134第15章 NO3-ν1模拉曼峰强的临界行为和其热力学解释 13515.1 引言 13515.2 临界指数的热力学分析 13515.3 小结 13915.4 分形的概念 13915.5 氘代的例子 140参考文献 145第16章 临界指数的逾越现象 14616.1 引言 14616.2 掺杂对不同模式的β、β′的影响 15116.3 K+、Na+掺杂的比较 15216.4 临界指数的逾越行为 15316.5 结语 154参考文献 155第17章 掺杂离子的共振模及其标度性 15617.1 引言 15617.2 掺杂离子的特征间距dc和其共振模 15617.3 Δβ(Δβ′)随d/M1/2的标度性 15917.4 小结 16117.5 NH4NO3的负离子掺杂 16117.6 正、负掺杂离子所在势场的比值 16217.7 v1模的标度性 162参考文献 164第18章 过饱和溶液的结构 16518.1 引言 16518.2 谱峰的观察 165参考文献 167第19章 关于拉曼激发虚态的电子结构 16819.1 关于峰强在时间域的概念 16819.2 关于拉曼激发虚态的电子结构 17019.3 514.5nm激发下,2-氨基吡啶、3-氨基吡啶拉曼激发虚态键极化率的弛豫过程 17719.4 在514.5nm和632.8nm激发下,2-氨基吡啶键极化率的不同…18619.5 亚乙基硫脲分子键极化率的求取 18819.6 亚乙基硫脲分子吸附在银电极表面的键极化率:电荷转移和电磁增强机制 19219.7 嘧啶在632.8nm激发下的键极化率 19919.8 甲基紫分子在514.5nm激发下的键极化率 20319.9 甲基紫分子在514.5nm激发下,在银电极表面吸附的键极化率…20719.10 液态和吸附在银电极表面六氢吡啶的拉曼键极化率 21219.11 吡啶液体和吸附在银表面的键极化率 21819.12 哒嗪吸附在银电极表面的键极化率 224参考文献 228第20章 拉曼旋光下的键极化率 23020.1 拉曼旋光下的键极化率 23020.2 (+)-(R)-methyloxirane(环氧丙烷)的键极化率 23220.3 (+)-(R)-methyloxirane在532nm激发下的键极化率和微分键极化率 23820.4 L-alanine(L-丙氨酸)在532nm激发下的键极化率和微分键极化率 24120.5 (S)-phenylethylamine(苯乙胺)的键极化率和微分键极化率 24520.6 反-2,3-环氧丁烷的键极化率和微分键极化率 25120.7 关于高斯G09W计算结果的键极化率的分析 25920.8 手性分子2,3-丁二醇 26520.9 蒎烯的非对称性 274参考文献 279第21章 拉曼旋光的立体结构信息 28021.1 引言 28021.2 (S)2-amino-propanol的事例 28021.3 分子内的手性对映性:(R)-(+)-limonene的事例 28521.4 (S) (+)2,2-dimethyl-1,3-dioxolane-4-methano l的事例 29321.5 (R)-(+y)-4-isopropyl-1-methylcyclohexene和(R)-(+)-3-methylcclohexanone的事例…29721.6 分子内手性对映性 31021.7 (R)-(-)1,3丁二醇的事例 31121.8 拉曼、拉曼旋光峰强和键极化率、微分键极化率的等同性 316附录:如何找出和键伸缩耦合较强的弯曲坐标 317参考文献 319第22章 分子振动旋光的经典理论 32022.1 引言 32022.2 手性机制经典的理论 32022.3 拉曼激发虚态的电荷分布 32122.4 参与拉曼激发的电子数:methyloxirane的事例 323参考文献 327附录A Albrecht理论 328A.1 引言 328A.2 拉曼极化率 328A.3 非共振拉曼极化率 330A.4 共振拉曼极化率 330A.5 M+TCNQ-的共振拉曼谱 331参考文献 333附录B 点群特征表 334 精彩书摘
第1章 分子的核和电子运动 我们知道分子是由带有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电子所组成的.电子就绕着原子核运动.因为电子的质量较原子核小得多,大约是1∶10000,所以电子运动的速度要比原子核快得多,就周期而言,要快100倍之多.这就是说,在核运动的一瞬间,电子的所在或分布总能跟得上核在新位置上所造成的势场.反之,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如光的吸收),电子的所在或分布起了变化,则原子核就不能很快地运动到电子在新位置或新分布所造成的势场环境中去.这样的有关电子和原子核运动的图像,就是玻恩G奥本海默(BornGO ppenheimer)近似的物理思想所在.因为电子的运动速度快,而且质量小,所以,我们可以将分子中的所有电子看成一个整体,这就是量子力学的电子波函数的概念.至于核的运动,因为速度较电子的慢很多,所以就称为振动(此处,且不谈及转动).因为是振动,所以就有振动模式的概念。 因此 ,我们可以将分子的运动分解为处在一个由电子运动所造成的势场中的核的振动和处在一个由固定的核所造成的势场中的电子的运动 .具体地说 ,核运动只跟核的坐标有关 ,而电子的运动则跟核的坐标以及电子的坐标有关 .前者的问题就是有关简正振动分析的课题 ,后者就是有关电子波函数的求解问题。 前言/序言
《光谱解析与分子结构: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 作者: [此处可留空,或使用假定的权威作者姓名,例如:张伟,李明] 出版社: [此处可留空,或使用假定的专业出版社名称,例如:科学技术出版社] ---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化学、材料科学、物理学以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高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高度实用的光谱学导论与进阶教材。本书聚焦于解析各种分子振动、转动及电子激发过程所产生的光谱信息,并以此为桥梁,深入探讨物质的微观结构、动态行为及其在复杂体系中的功能表现。 核心主题涵盖以下几个关键领域: 第一部分:光谱学的基本原理与理论基础 (Fundamentals of Spectroscopy) 本部分奠定了理解所有分子光谱学的基础。我们详细阐述了量子力学在描述分子能级跃迁中的核心作用,包括薛定谔方程在处理分子振动和电子结构时的近似方法。 电磁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深入解析了偶极矩、四极矩等选择定则,以及拉莫尔(Larmor)进动和拉莫尔共振的经典描述。 振动能级模型: 详尽讨论了谐振子模型和非谐振子模型(如安哈蒙尼克振子),它们是理解红外(IR)和拉曼光谱(Raman)中基本频率和泛频信号的理论基石。重点分析了分子刚性和分子间作用力如何影响这些振动频率的微小位移。 电子能级与跃迁: 阐述了基于分子轨道理论(如Hückel方法和更高级的DFT方法)的电子结构计算,并将其与紫外-可见光(UV-Vis)光谱中的吸收带、斯托克斯(Stokes)和反斯托克斯(Anti-Stokes)位移联系起来。 第二部分:经典分子光谱技术深度解析 (In-Depth Analysis of Classical Molecular Spectroscopy Techniques) 本书花费大量篇幅,系统性地介绍了当前科研和工业界最常用的几种核心光谱技术,并详细对比了它们的优势与局限性。 1. 红外吸收光谱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IR): 着重讲解了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技术,包括干涉仪的工作原理、分辨率与波数精度的权衡。 详细分类和归纳了特征官能团的吸收峰位置,并提供了丰富的实例,指导读者如何从复杂的IR谱图中快速识别分子骨架。 特别探讨了高压IR、低温IR在研究相变和基质隔离中的应用。 2.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 (UV-Vis Spectroscopy): 分析了电子跃迁($pi o pi^, n o pi^$, $sigma o sigma^$)与溶剂极性、pH值之间的关系。 系统介绍了摩尔吸光系数 ($epsilon$) 的意义,以及如何利用朗伯-比尔(Beer-Lambert)定律进行定量分析。 探讨了圆二色性(Circular Dichroism, CD)光谱在分析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二级结构中的独特价值。 3. 核磁共振波谱学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NMR): 本书的NMR部分超越了简单的化学位移介绍,深入到自旋系统的理论。详细分析了偶合常数($J$ coupling)的物理起源(Karplus关系),以及它如何揭示键的扭转角和分子构象。 详细讲解了二维NMR(如COSY, TOCSY, NOESY, HSQC, HMBC)的技术细节和数据处理方法,重点展示了如何通过这些多维数据完全解析复杂天然产物的结构。 讨论了固体NMR技术(如MAS)在分析聚合物和非晶态材料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进阶光谱学方法与动态过程研究 (Advanced Techniques and Dynamics) 本部分将读者带入到时间分辨和空间分辨光谱学的尖端领域。 时间分辨光谱: 详细介绍了飞秒(femtosecond)和皮秒(picosecond)时间尺度的技术,如瞬态吸收光谱(Transient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TAS)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这些技术是研究光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能量转移和电荷分离机制的关键工具。 散射技术的高级应用: 探讨了非线性光谱学的原理,例如二阶谐波产生(SHG)和和频产生(SFG),这些技术对研究界面、表面吸附和异质结构具有无与伦比的选择性和灵敏度。 高分辨与成像技术: 介绍了激光解离光谱(LDS)在高精度分子能级测定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光谱技术与显微成像(如共聚焦、STED等)结合,实现分子在细胞或材料内部的空间定位与功能分析。 第四部分:数据处理、仪器校准与故障排除 (Data Processing, Calibration, and Troubleshooting) 认识到实际操作中的挑战,本书专门设置了一章关于光谱数据的实际处理。 背景扣除与基线校正: 讨论了不同算法(如多项式拟合、迭代重塑)在处理基线漂移和散射背景噪声时的适用性。 谱峰拟合与反卷积: 提供了使用洛伦兹(Lorentzian)和高斯(Gaussian)函数拟合重叠峰的数学模型,以及如何利用傅里叶反卷积技术来分离信息。 仪器维护与校准标准: 提供了针对不同光谱仪器的日常维护建议和国家标准物质(如NIST可溯源标准)的应用指南,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 本书特色 1. 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每个章节都附有详细的“案例分析”部分,展示了如何将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解决实际的化学/材料问题。 2. 全面的技术覆盖: 避免了仅聚焦于单一技术(如仅关注拉曼或仅关注荧光),而是提供了一个贯穿分子光谱学的宏观视角。 3. 面向应用: 重点关注了光谱学在催化剂活性位点表征、高分子老化机制研究、以及生物传感器开发中的前沿应用。 4. 数学推导严谨: 对于关键的数学模型,提供了清晰的推导步骤,而非仅仅陈述结果,有助于读者建立深刻的物理图像。 本书是希望从初级光谱操作员成长为能够独立设计复杂光谱实验方案的科研人员的理想参考书。 目标读者: 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材料物理、生物物理、高分子科学等专业的研究生、博士后研究员,以及相关工业界(如半导体、制药、质量控制)的研发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