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學

詮釋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理查德·E.帕爾默 著,潘德榮 譯
圖書標籤:
  • 詮釋學
  • 哲學
  • hermeneutics
  • 理解
  • 意義
  • 文本
  • 詮釋
  • 方法論
  • 文化研究
  • 思想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085038
版次:1
商品編碼:11571567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2-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7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理查德·E.帕爾默編著的《詮釋學》介紹瞭詮釋學的定義、範圍和意蘊,四位主要理論傢:施萊爾馬赫、狄爾泰、海德格爾和伽達默爾,並且收錄瞭一篇對美國文學詮釋的一個詮釋學宣言。詮釋學是一個在神學界、哲學界甚至文學界中日益不絕於耳的詞,有學者認為詮釋學是當今神學論戰的“焦點”。詮釋學還不是一個被廣為接受的概念,但其重要性已收到各界學者的廣泛關注,相信這本書能給讀者一個全麵而滿意的答案。

內容簡介

  

  《詮釋學》是美國著名哲學傢理查德·帕爾默教授的名著。全書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厘清瞭詮釋學的詞源和基本含義,分析瞭詮釋學的六種定義;第二部分闡述瞭現代詮釋學的四種主要學說;第三部分闡述瞭詮釋學與美國文學批評的關係。

目錄

縮略語錶
第一部分 關於詮釋學的定義、範圍和意蘊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Hermēneuein和Hermēneia:其古代用法的現代意蘊
第三章 詮釋學的六個現代定義
第四章 關於詮釋學的當代爭論:貝蒂與伽達默爾的對峙
第五章 詮釋學的意義和範圍
第二部分 四位主要理論傢
第六章 施萊爾馬赫的兩位先驅
第七章 施萊爾馬赫對一般詮釋學的構想
第八章 狄爾泰:作為精神科學的基礎的詮釋學
第九章 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對詮釋學的貢獻
第十章 海德格爾後期對詮釋學理論的貢獻
第十一章 伽達默爾對現代美學與曆史意識的批判
第十二章 伽達默爾的辯證詮釋學
第三部分 對美國文學詮釋的一個詮釋學宣言
導言
第十三章 對問題的重新闡釋:什麼是詮釋?
第十四章 關於詮釋的三十個論題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布爾特曼、埃貝林和福赫斯的詮釋學  魯道夫·布爾特曼,作為本世紀重要的新教神學傢之一而著稱於世。盡管他的名字經常與消解神話這一有爭議的構想聯係在一起,他作為一名傑齣的《新約》學者的聲望,是在他1941年發錶著名的論文《耶穌基督和神話學》(JesuschristandMythology)之前就已確立。①無論如何,早在他1926年的《耶穌傳》中,他強調神學中存在主義的主要路綫就很明顯瞭,並自此一直延續著這一路綫。這種強調,本身就是更有意義地應對這一詮釋學問題的一種嘗試:嚮20世紀的人詮釋《新約》。  “消解神話”或許是一個選擇不當的術語。它錶明瞭這樣一種取嚮:認為原來意義上《新約》是不真實的(即神話的),因而它的消息必須適應我們後自然神論的世界觀。一位足智多謀的神學傢——他已準備將神話因素作為無意義的東西予以清除,並提供一部隻保留著最可信之因素的簡化版《聖經》——會輕易地構想齣這樣一幅圖像。然情況絕非如此。相反,消解神話並未貿然作齣刪除或繞開《新約》中的神話因素之預設,而是用以來強調其原初的和積存下來的意義。消解神話與使福音書適應於當代觀察方式的努力相去甚遠,而是錶明瞭這樣一種取嚮:反對以現代理解方式膚淺地解讀字麵意義(Literalism),反對一般讀者,甚或神學傢將語言視為僅僅是信息而非媒介的傾嚮。正是通過此一媒介,上帝纔以一種全新的(非希臘、非自然主義、非現代的)自我一理解之可能性齣現在人類麵前。消解神話不是一件理性主義者的工具,憑藉著它,以弗洛伊德、尼采和馬剋思(應注意利科在祛除神秘化與消解神話之問所作的區分)的方式來祛除神秘化以及傳統觀念;消解神話並不謀求取消和摧毀神話的象徵符號,而是將其視為一扇通達神聖之窗。詮釋象徵符號就是恢復它在今天已被掩藏的那種原初、本真的意義。  布爾特曼的消解神話之重點,顯然是轉變人們的自我理解。在存在論的自我理解問題上,布爾特曼顯然得益於海德格爾。19世紀20年代中期,他在馬堡大學與海德格爾交往甚密,其時海德格爾正著力撰寫《存在與時間》。海德格爾對布爾特曼的影響如此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以至於這種影響時而被大大地高估瞭。但是,當我們試圖逐一推論海德格爾與布爾特曼之間的觀念上的相似之處時(如JohnMacquarrie所做的那樣),這些相似的觀念可以說得益於布爾特曼,也同樣可以歸因於海德格爾本體論模式中不自覺的宗教特性,不過公正地說,在布爾特曼關於詮釋學問題的思考中,海德格爾的影響是決定性。在消解神話中的自我映現,本質上是一種存在論的詮釋之詮釋學構想。  ……
詮釋學的漫漫求索:理解的藝術與存在的意義 人類與世界的互動,本質上是一場永無止境的理解過程。我們閱讀文本,聆聽言語,觀察行為,甚至感受自然萬象,無一不是在試圖捕捉其背後隱藏的意義。然而,意義的捕捉並非易事,它常常是模糊、多義,甚至充滿對抗的。正是這種對理解的深層關切,催生瞭“詮釋學”(Hermeneutics)這一古老而又常新的哲學思潮。 “詮釋學”並非一個簡單的工具箱,更不是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解題公式。它是一門關於理解的藝術,一門關於如何跨越差異,抵達真理的技藝。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神話中赫爾墨斯(Hermes)作為信使和翻譯的形象,他連接神與人,傳遞信息,也解讀信息。從那時起,對語言、文本和意義的解讀便成為人類思想的重要課題。 中世紀的聖經學者們,在麵對神聖文本的復雜性與多層含義時,已經開始實踐著早期的詮釋學方法。他們試圖厘清經文的字麵意義、寓意、道德含義乃至靈性意義,這標誌著對文本理解的精細化和係統化。文藝復興時期,隨著古典文獻的復興,對古籍的精確解讀變得至關重要,為詮釋學的發展注入瞭新的活力。 然而,將詮釋學真正推嚮哲學高度的,是德國的哲學傢們。弗裏德裏希·施萊爾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被譽為現代詮釋學的奠基人。他將詮釋學從對特定文本(如聖經)的解釋,擴展到對一切人類精神活動的理解。他強調,理解一個文本,不僅僅是理解其字麵意思,更重要的是“進入作者的內心”,重構作者的思維過程和曆史語境。他提齣瞭“心理學”和“語法學”兩種解釋方法,前者關注作者的意圖和心理狀態,後者關注語言的結構和規則。施萊爾馬赫認為,真正的理解是一種“直覺”,是“將自己置於作者的地位”。 緊隨其後,威廉·狄爾泰(Wilhelm Dilthey)進一步拓展瞭詮釋學的視野。他區分瞭自然科學的“解釋”(Erklären)和人文科學的“理解”(Verstehen)。自然科學試圖通過因果關係來解釋現象,而人文科學則通過“理解”來把握人類生活經驗的意義。狄爾泰認為,人文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具有生命和意識的主體,我們無法像對待自然事物那樣去“解釋”它們,而隻能通過“內感”(Einfühlung)和“反思”來“理解”它們。他強調曆史性,認為理解一個人的思想或文本,必須將其置於特定的曆史背景之下,纔能把握其真正的意義。這種對人文科學獨特方法的強調,為詮釋學在20世紀的繁榮奠定瞭基礎。 進入20世紀,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的齣現,為詮釋學帶來瞭顛覆性的變革。他將詮釋學從一種方法論提升到瞭本體論的高度,認為理解不僅僅是一種認知活動,而是“存在”(Dasein)本身的根本方式。海德格爾認為,我們作為“此在”(Dasein),其存在的本質就是“被拋入”(Geworfenheit)世界,並在此過程中不斷地“被理解”(Verstehen)。我們並非孤立的思考主體,而是與世界“共在”(Mitsein),我們的理解總是發生在具體的“語境”(Kontext)中。他提齣瞭“前理解”(Vorverständnis)的概念,認為我們進入任何理解活動之前,都已帶著某種預設的觀念和經驗,這些預設構成瞭我們理解世界的基礎。海德格爾的詮釋學,深刻地揭示瞭理解的“循環性”——我們為瞭理解整體,需要先理解部分;而為瞭理解部分,又需要先理解整體。 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是海德格爾的學生,他繼承並發展瞭海德格爾的詮釋學思想,並將其係統化為“普遍詮釋學”。伽達默爾認為,理解是一種“視域融閤”(Horizontverschmelzung)。我們自身的“視域”(Horizont),即我們的曆史、文化、經驗和偏見,與文本或他人的“視域”發生碰撞和融閤,從而産生新的意義。他強調“效果曆史”(Wirkungsgeschichte)的重要性,即一個文本或思想在曆史長河中産生的各種影響和解讀。伽達默爾認為,我們永遠無法完全擺脫自身的曆史性,也無法完全迴到文本的“純粹”起源。理解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與曆史對話、與傳統互動的過程。他提齣的“解放的視域”概念,鼓勵我們超越自身的局限,以開放的心態去接納和理解他者。 保羅·利科(Paul Ricoeur)則將詮釋學與現象學、結構主義等其他哲學思潮相結閤,形成瞭更具包容性的詮釋學體係。他關注“錶徵”(Representation)與“闡釋”(Interpretation)之間的關係,探討意義如何通過語言、符號和敘事得以生成和傳遞。利科強調“意義的豐富性”和“意義的衝突”,認為一個文本或符號可能包含多種可能的意義,而詮釋學的任務就是去發掘和辨析這些意義。他提齣瞭“文本的意嚮性”概念,認為文本本身蘊含著一種指嚮讀者,並期待被理解的意嚮。 在不同領域,“詮釋學”的應用也展現齣其強大的生命力。在文學批評中,詮釋學幫助我們理解文學作品的深層含義、作者意圖以及不同時代讀者的解讀差異。在曆史學中,它指導我們如何解讀史料,理解曆史事件的復雜性與多重因果。在神學中,它關乎宗教經典的解釋與傳承。在法學中,它涉及法律條文的理解與適用。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與人溝通、理解新聞報道、欣賞藝術作品,都離不開詮釋學的原理。 “詮釋學”的魅力在於,它揭示瞭理解並非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它提醒我們,任何理解都是有條件的,受到我們自身處境和曆史背景的影響。它鼓勵我們保持謙遜,承認理解的局限性,同時又滿懷希望,相信通過持續的對話與反思,我們能夠不斷地接近意義,深化對世界和自身的認識。 “詮釋學”不是一種冰冷的理論,而是關乎我們存在方式的哲學。它邀請我們加入這場關於理解的永恒對話,去傾聽曆史的迴聲,去體悟他者的心聲,去在意義的湧動中,尋找我們自己的位置。它的旅程,是理解的旅程,是通往更深層自我認知和更廣闊世界理解的漫漫求索。

用戶評價

評分

從我個人的閱讀偏好來看,我通常更偏愛那些情節跌宕起伏的小說,這本書的題材對我來說,原本是有些“跨界”的。起初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翻開瞭第一章,坦白說,開頭的那幾頁我讀得有些吃力,因為它涉及的視角轉換非常頻繁,需要讀者極大的注意力去跟上作者的思路跳躍。我記得我用瞭好幾天時間纔啃完前三分之一,一度差點放棄。但後來,當我對某種特定的觀察角度産生共鳴之後,整個閱讀體驗豁然開朗,就像推開瞭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我開始意識到,很多我過去習以為常的認知模式,其實都是可以被質疑和重塑的。這種顛覆感是令人興奮的,它迫使我走齣自己思維的舒適區,去擁抱那些原本令我感到陌生的概念框架。這本書就像一個思維的助推器,把我推嚮瞭更廣闊的認知前沿。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太精巧瞭,那種帶有手工感的紋理,每次翻動時,指尖都能感受到微妙的摩擦,這讓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近乎冥想的儀式。我是一個有輕微強迫癥的人,對文字的排版和間距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這本書的字體選擇和行距控製得恰到好處,既保證瞭視覺的舒適度,又沒有因為過度留白而顯得空洞。我習慣在睡前閱讀,以往的書籍常常因為字體太小或對比度不夠而讓我眼睛疲勞,但這本書即使在昏暗的燈光下,也能提供非常穩定的閱讀體驗。我甚至在想,如果這本書的內容能和它這種完美的物理呈現相匹配,那它絕對是近十年來我讀過的最完美的實體書之一。我甚至都不太願意用熒光筆去標記,生怕破壞瞭它整體的和諧感。

評分

我是一個超級“社恐”,平時很少參加綫下的讀書交流會,但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第一次有瞭想要開口分享的衝動。說實話,我不是什麼專業學者,對那些晦澀難懂的理論總是一知半解,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具有引導性。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生怕彆人聽不懂的學術著作,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人生導師,用最貼近生活、最溫和的語氣,跟你探討一些宏大又細微的問題。我在閱讀過程中,常常會停下來,閤上書本,陷入長久的沉思,思考著它拋齣的那些關於“理解”與“被理解”的睏境。我的朋友們都說我最近變得健談瞭許多,其實不然,隻是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與自己內心深度對話的契機,那種內在的充實感,遠勝於任何外在的贊美。我甚至開始留意生活中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句未盡之言,試圖去捕捉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真實意圖。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視覺的盛宴,那種深沉的墨綠色調,配上燙金的古樸字體,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是一個對書籍裝幀有很高要求的人,這本書的紙張質感也相當上乘,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能感受到印刷者對內容的尊重。我記得我是在一傢老舊的書店裏偶然發現它的,當時隻是被它低調的奢華所吸引,完全不瞭解它講述的是什麼。翻開扉頁,裏麵的插圖和版式設計也同樣精緻,每一個章節的開頭都有獨特的裝飾花紋,讓人閱讀的欲望陡增。我當時就想,無論這本書內容如何,光是作為一件藝術品收藏,也值瞭。我立刻把它帶迴瞭傢,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樣一本精心製作的書,裏麵到底蘊藏著怎樣的思想光芒。它靜靜地躺在我的書架上,就仿佛一件沉睡的寶藏,等待著被時間喚醒。那種期待感,簡直比任何電影預告片都更能讓人心潮澎湃。

評分

坦白講,我買這本書純粹是因為最近“慕強”心理作祟,聽說某位學界泰鬥在一次講座中不經意地提到瞭它的重要性,於是我也趕緊入手瞭一本,想跟上這波學術潮流。說實話,我最初的期待是它能提供一些立竿見影的“成功學”秘籍或者快速掌握某一領域精髓的捷徑。然而,這本書並沒有給我任何現成的答案,反而提齣瞭一連串更深刻、更需要時間消化的追問。它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的是我自身思考的深度不足,而不是直接給齣通往彼岸的地圖。這種“無用之用”,反而讓我感到一種久違的誠實——作者並沒有試圖討好讀者,而是要求讀者付齣相應的努力。這反而激發瞭我更強烈的求知欲,因為它提供的是方法論的深度,而非錶層知識的堆砌。

評分

評分

作文與讀覽,兩不能廢,兩不可廢。然真工夫實有在作文讀覽之外者。《論語》“默而識之”,《易》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此是何等工夫!賢者大須留意。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此“思”字不是常途所謂思想;此“學”字亦非讀書之謂。《論語》“博學於文”,“文”不謂書冊也。凡自然現象皆謂之“文”,人事亦曰人文。《易係傳》言:“仰觀於天,俯察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皆博文之謂,皆學之謂也。故學則不外感官經驗,而思

評分

則不限於感官所得,其默識於不言之地,炯然自明。而萬物之理,通於一而莫不畢者,故貞信而無所罔也。此思也,吾亦名為證會。如唯限於感官經驗,則可以察物則之分殊,而萬化根源終非其所可窺也。今人隻知張目求見,不悟閉眼始有深會。東方學術歸本躬得,孟子“踐形盡性”之言,斯為極則。形謂身。身者道之所凝,修身以體道,此身即道之顯也,是謂踐形。性亦道也。人稟道以生,既生而能不拘於形氣之私,乃有以復其性,即弘大其道,而性分無虧欠,故曰盡性。故“知行閤一”之論,雖張於陽明,乃若其義,則韆聖相傳,皆此旨也。

評分

很好,給領導買的!就是這本缺貨寄來太慢

評分

好!!!!!!!!!!!

評分

封麵有點髒,但是整體還不錯。

評分

很好的詮釋學著作。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封麵有點髒,但是整體還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