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南懷瑾先生藉古今中外的政治、經濟、曆史、哲學、教育等問題,反思當代中國教育,值得我們深思。
內容簡介
本書整理自南懷瑾先生2004年至2006年間在上海的五次講演記錄。講演的聽眾包括學者、官員、工商界人士、新聞傳媒界人士等,話題也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經濟、曆史、哲學、教育等方方麵麵。南師的講述,沿襲他拈提古今、深入淺齣的一貫風格,講演內容看似東拉西扯、天馬行空,但當所有話題和問題糾集到一起,我們會發現,南師無一不是在強調做任何行業、任何事情,都有其社會責任和文化責任,承擔瞭這些責任纔能成就濟天下、利蒼生的大事業,可謂苦口婆心,用心良苦。
作者簡介
南懷瑾先生齣身於世代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遍覽經史子集,對國學鑽研精深,體認深刻,於中華傳統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詣,更兼通諸子百傢、詩詞麯賦、天文曆法、醫學養生等等,對西方文化亦有深刻體認,在中西文化界均為人敬重,堪稱“一代宗師”。
目錄
第一章 讀書和工商文化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二章 大會計?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三章 人文問題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四章 中國傳統文化與經濟管理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章 中國傳統文化與大眾傳播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精彩書摘
魏峰(班長):我們很榮幸請到瞭國學大師南老師,這非常不容易,南老師從來不齣來講,但今天很給咱們同學麵子。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南老師給我們作一場精彩的演講!南師:諸位先生,今天我是被逼齣來的,這位班長(魏峰)很有辦法,幾次找到我的好朋友,逼我齣來講,害大傢不遠韆裏趕到上海來,很抱歉!因為我年紀大瞭,齣門不方便。
可是今天要講的題目,我現在還不知道。
南師:我今年八十七歲瞭,不算高齡,也不算低齡瞭。對自己評價八個字,平生“一無是處,一無所長”,不是故意謙虛,是真的。
這幾年,我在提倡兒童智慧開發的教育,大概諸位還不知道。一般人都認為我在提倡兒童讀經運動,其實不是讀經。因為我從小到現在,感覺到中國文化是個大問題,尤其是現在,文化沒有根瞭,所以我提倡重新讀書。在我的觀念裏頭,現在三四十歲左右的人都沒有希望瞭,文化要靠新的一代纔行。如何建立中國文化跟人類的文化(還不是世界的文化)閤流,開展人類未來的前途,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在我的觀念裏,中國未來的前途關係人類的前途。
因為我自己是讀古書齣身的,對教育有個觀感。
我從小讀古書是在傢裏讀的,以前在傢裏讀書叫私塾,請的老師都是清朝的遺老,有的是秀纔、舉人,甚至還有進士、榜眼。
那個時候,這些老先生一邊教書,一邊感嘆,感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我們聽瞭就討厭。等自己到瞭三十幾歲的時候,自己也在感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到瞭五十歲以後,感嘆更重瞭。到瞭六十歲,突然改變瞭,覺得大概韆古以來大傢都是這樣感嘆的。
其實沒有關係,我就告訴老前輩們,你不要擔心,你我死瞭,明天太陽照樣從東邊上來,時代會演變得更好,不過觀念不同、價值不同而已。
到瞭近一二十年又不對瞭,感到我們自己的文化沒有根瞭。
要說接受西方文化;也沒有好好接受,也不懂。事實上,西方文化可以給我們做一個很好的參考。我常常感到,國傢亡掉瞭不怕,還可以復國,要是國傢的文化亡掉瞭,就永遠不會翻身瞭。
因此,我這幾年提倡小孩子們要讀書,要背書。小孩子不背書沒有用,當然不是背現在的書,現在的書背瞭沒有用。
現在的教育演變很有趣,小學讀的書,到瞭中學沒有多少用瞭;中學的書,到瞭大學沒多少用瞭;大學的書,留學又沒有多少用處瞭,不曉得讀的什麼東西。
以我的經驗,我今天還能和大傢吹牛,人傢說我有學問,我就笑,我這個還叫有學問啊?實際上一輩子在外麵賣弄的,就是十三歲以前的東西。比如《資治通鑒》,十三歲以前,我已經圈點過三次瞭。古書沒有標點,我一邊讀一邊圈點,每一遍用不同顔色的筆圈點,不懂的地方拿給老師看,這樣就會背來。以前我們讀書叫讀書,現在讀書叫看書。以前我們讀書,像現在朗誦白話詩一樣,朗聲念齣來,唱的。這樣讀下來,也圈點過瞭,就會記得住。到瞭現在,比如《資治通鑒》,提到哪一段,心裏就會現齣那個影像,甚至在哪一頁,哪一段,都還記得。
我現在發現,幾十年教育的演變,不但讀的書沒有用,還浪費瞭孩子們的腦筋,把孩子們的身體都搞壞瞭。因此,我也感覺到有個重點的問題,這樣的教育下去,很多小孩子會變成精神病,我看這很嚴重。所以我常說,我在書上寫的也有,幾十年前就講瞭,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初期威脅人類最大的是肺病,二十世紀威脅人類最大的是癌癥,二十一世紀威脅人類最大的是精神病。現在是精神病開始的時代瞭,我發現很多年輕的孩子們精神都有問題瞭,歸結起來是教育的問題,一個國傢、社會的興衰成敗,重點在文化,在教育。
對目前的教育,我的感慨非常大。如果在座的有哪一位學者研究教育的,把推翻清朝以後的教科書找齣來,對比研究,會發現這個時代的變化太大瞭。今天編的教科書,在我看來,講句不好聽的話,不屑一看。這個教育怎麼辦?尤其看到現在的小孩子們,書包背得很重,大傢的目的,都是為瞭考試。
在中國文化裏教育的目的,《論語》有句話:“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代讀書人為自己讀書,為什麼為自己讀書?為自己的興趣。我當年讀書,的確是為自己的興趣讀書。現在讀書不同瞭,為彆人讀書,為傢庭讀書,為父母讀書,為社會讀書,為求職業而讀書;這個差得很遠瞭。
四十年前在颱灣,我的一位老學生,女的,輔仁大學畢業的,同劉少奇先生的夫人還是同學呢。她告訴我,當年她跟爸爸媽媽怎麼吵的,她把書本一丟,說:“你們再逼我,我就不給你們讀書瞭!”心裏覺得讀書是為他們讀的,自己真不想讀。一般認為,好像傢裏的孩子不讀到大學就不光榮。
……
前言/序言
《南懷瑾作品集1 南懷瑾講演錄:2004—2006》 內容梗概: 《南懷瑾作品集1 南懷瑾講演錄:2004—2006》收錄瞭南懷瑾先生在這三年間(2004年至2006年)的重要公開講演。這套講演錄並非係統性的學術論著,而是南懷瑾先生在不同場閤、麵對不同聽眾,就當時社會熱點、人生睏惑、傳統文化復興等議題所進行的即席開示。其內容涵蓋廣泛,從對傳統經典如《論語》、《易經》、《金剛經》等的解讀,到對中國文化精神的再發掘,再到對當代社會現象的犀利評析,無不體現瞭南懷瑾先生深厚的學養、洞徹的智慧以及對民族文化薪火相傳的殷切期盼。 本書的精髓在於其“講演”的體式。不同於書齋裏的靜思,講演是思想的碰撞,是智慧的傳遞,更是情感的交流。南懷瑾先生以其獨有的方式,將深奧的哲理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古老的智慧融入鮮活的當下。他時而旁徵博引,將儒釋道三傢思想融會貫通;時而幽默風趣,用生動的比喻讓聽眾會心一笑;時而又語重心長,催人反思,發人深省。 在2004年至2006年這三年間,中國社會正經曆著快速的轉型與發展。經濟的騰飛帶來瞭物質的富裕,但同時也引發瞭諸多精神層麵的失落與迷茫。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南懷瑾先生的講演,如同一股清流,為迷失在物欲洪流中的人們指引方嚮,為渴望精神寄托的靈魂提供慰藉。他強調傳統文化的價值,呼籲人們迴歸中華民族的根,重拾失落的民族精神。 本書的講演內容,大緻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麵: 一、 對經典的學習與現代意義的闡釋: 南懷瑾先生一生緻力於傳統文化的傳播,對儒釋道三傢經典有著極為精深的體悟。《南懷瑾講演錄:2004—2006》中,他藉由講演的形式,對《論語》、《易經》、《金剛經》、《楞嚴經》等經典進行解讀。但他的解讀並非停留在文字層麵,而是著重於挖掘經典中蘊含的普遍性人生智慧,以及這些智慧在現代社會中的適用性。 例如,在解讀《論語》時,他不會僅僅拘泥於孔子的原話,而是會結閤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來闡釋“仁”、“禮”、“恕”等概念在人際關係、企業管理、乃至國傢治理中的現實意義。他會引導聽眾思考,如何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和諧,如何處理復雜的人際關係,如何做一個有道德、有擔當的現代人。 對《易經》的解讀,他同樣注重其“活”的麵嚮,強調《易經》並非一套占蔔的工具,而是揭示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哲學體係。他會從天道、人道、地道三個層麵,闡釋《易經》中“不易”、“變易”、“簡易”的道理,引導聽眾理解變化中的不變,以及如何順應變化,趨吉避凶,實現人生的平衡與發展。 對佛經的解讀,南懷瑾先生更是以其獨特的“中國人學佛”的視角,將深奧的佛教義理,如“空性”、“無我”、“般若智慧”等,用極其貼近生活、貼近本土文化的語言來闡釋,讓初學者也能領略到佛法的精妙與慈悲。他強調佛法並非齣世的逃避,而是入世的智慧,是解決人生煩惱、獲得內心解脫的法門。 二、 民族文化精神的傳承與復興: 在南懷瑾先生看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曆經數韆年而不衰,關鍵在於其獨特的文化精神。這種精神,包含瞭傢國情懷、仁愛之心、剛健有為、溫良恭儉讓等諸多美德。在2004年至2006年間,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西方文化思潮的湧入,以及社會功利主義的抬頭,一些傳統的價值觀念受到衝擊,甚至齣現斷層。 南懷瑾先生的講演,充滿瞭對民族文化根基的憂思,也飽含著對其復興的期盼。他常常以曆史的眼光,迴溯中華文明的輝煌,並深刻反思當下所麵臨的文化睏境。他強調,一個民族的強大,不僅在於經濟的富裕,更在於其精神的獨立和文化的自信。他呼籲年輕人不要妄自菲薄,要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要敢於繼承和發揚民族的優秀傳統。 他會通過講述曆史故事、引用古人名言、分析當代社會現象等方式,來闡述何為真正的“中國精神”,以及如何在其基礎上,構建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中華文化體係。他的講演,旨在喚醒人們的民族文化認同感,激發人們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並鼓勵大傢在日常生活中,將這些傳統美德踐行齣來。 三、 對人生睏惑的解答與智慧的啓迪: 除瞭對經典和文化的闡釋,南懷瑾先生的講演錄中,也充滿瞭對當代人普遍麵臨的人生睏惑的深入剖析與解答。他深諳人情世故,體察眾生疾苦,能夠切中人們心靈的痛點。 在本書收錄的講演中,聽眾可能會聽到關於如何處理傢庭關係、如何麵對職場挑戰、如何獲得內心平靜、如何理解生死無常等問題的探討。南懷瑾先生往往能夠從一個更宏大的視角,來審視這些個體層麵的睏擾。他會引導聽眾認識到,很多個人的煩惱,其實源於對生命本質的誤解,源於對物質世界的過度執著,源於對“我”的過度認同。 他會用一種溫和而有力的方式,引導聽眾去思考生命的意義,去認識到個體的局限性,去學會放下執念,去擁抱變化。他的話語中,常常傳遞齣一種豁達的人生觀,一種對生命的熱愛,一種對苦難的超越。他鼓勵人們在生活中,要學會“平常心”,要懂得“知足常樂”,要勇於承擔責任,也要懂得適時地放手。 四、 對社會現象的犀利評析與警示: 南懷瑾先生的講演,從來不迴避現實。他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對當時的社會現象進行瞭多方麵的評析。他的評析,往往不落俗套,不隨波逐流,充滿瞭獨立的思考和獨到的見解。 他可能會對教育體製的弊端提齣質疑,對功利主義的盛行錶達擔憂,對社會價值觀的失衡進行反思,甚至對一些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發錶自己的看法。他的評析,常常帶有警示意味,旨在引起人們的警覺,引導大傢在快速發展的社會中,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潮流裹挾。 然而,他的批評並非是單純的批判,而是帶有建設性的指嚮。他常常在指齣問題之後,會提齣相應的解決之道,或者提供一種更積極、更具智慧的應對方式。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聲音,能夠為社會的發展注入更多的理性與人文關懷。 本書特點: 原汁原味: 本書忠實地記錄瞭南懷瑾先生在2004年至2006年間的講演內容,保留瞭其生動、鮮活的語言風格和現場的氛圍。 內容豐富: 涵蓋瞭對儒釋道經典的解讀、對中華文化精神的闡述、對人生睏惑的解答以及對社會現象的評析等多個方麵,內容極為豐富。 智慧啓迪: 南懷瑾先生的講演,充滿瞭人生智慧和深刻洞見,能夠幫助讀者開闊視野,提升認知,解決生活中的睏惑。 時代印記: 本書不僅是南懷瑾先生思想的體現,也摺射齣2004年至2006年間中國社會的時代特徵與精神風貌。 通俗易懂: 盡管內容深邃,但南懷瑾先生的講演風格卻深入淺齣,善於將復雜的哲理用生動的語言錶達齣來,使不同層次的讀者都能有所獲益。 《南懷瑾作品集1 南懷瑾講演錄:2004—2006》是一部集智慧、學養、洞見於一體的珍貴文獻。它不僅是南懷瑾先生思想的生動展現,更是當代讀者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反思人生價值、體悟生活智慧的一扇重要窗口。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可以跟隨南懷瑾先生的腳步,進行一次深刻的心靈之旅,獲得寶貴的精神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