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7),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先后任教于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评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代表作主要有《消费社会》、《物体系》、《生产之境》、《象征交换与死亡》、《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冷记忆》《美国》等。
刘成富,1962年1月生,1994年毕业于巴黎第七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导,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教材10余部、译著40余部。代表作《20世纪法国“反文学“研究》
全志钢,1977年4月生,毕业于南京大学法语系,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译有《逢场作戏》等多部作品。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总序
代译序消费意识形态:符码操控中的真实之死
前言
第一章 物的形式礼拜仪式
丰盛
丰盛与全套商品
杂货店
帕尔利二号
消费的神奇地位
货船的神话
灾难的完美诱惑
增长的恶性循环
集体开支与重新分配
危害
增长的计算或国民生产总值的神话
浪费
第二章 消费理论
消费的社会逻辑
福利的平等意识
工业体系与贫困
新的分离
等级机构
拯救的一面
区分与物质增长的社会
旧石器时代或最初的丰盛社会
一种消费理论
人类经济学的解剖
物品的变化——需求的变化
对享受的否认
一种结构分析?
娱乐系统,或享受之束缚
作为新生产力象征和控制的消费
个体的符号逻辑功能
自我消费
个性化或最小的边缘差异
成为或不成为我自己
差异的工业化生产
消费变体
区别或类同?
编码和革命
结构范例
男性范例和女性范例
第三章 大众传媒、性与休闲
大众传媒文化
新潮——或过时事物的复兴
文化再循环
转盘和计算机或最小的公共文化
最小公倍数
媚俗
‘摆设和游戏
流行:一种消费艺术?
信息的配置
媒介即信息
广告媒介
伪事件和新现实
超越真伪
最美的消费品:身体
您身体的秘密钥匙
功用性美丽
功用性色情
快感原则和生产力
当代身体策略
身体是女性的吗?
医疗崇拜:“状态”
苗条的牵挂:“线条”
性交换标准
广告中的象征与幻象
性玩偶
休闲的悲剧或消磨时光之不可能性
关切的神话
社会转移和母性转移
微笑之做作
游戏时间,或对服务的滑稽模仿
广告和赠品意识形态
玻璃橱窗
疗养社会
关切的暧昧和恐怖主义
社会测定的兼容性
证实与赞许
对真诚的崇拜——功用性宽容
丰盛社会中的混乱
暴力
非暴力的亚文化
疲劳
结论 论当代异化或与魔鬼协议的终结
布拉格的大学生
先验性的终结
从鬼魂到鬼魂
消费之消费
《被制造的欲望:广告、媒体与消费主义的共谋》是一本极具批判精神的读物。作者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广告和媒体如何通过精密的策略,不断刺激和制造消费者的欲望,将原本可能只是“想要”的东西,包装成“不可或缺”的需求。书中对广告创意、媒体传播路径以及消费者心理弱点的分析,可谓是鞭辟入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负面营销”的章节,作者阐释了广告如何通过制造焦虑、恐惧或不满,来推销解决方案,从而巧妙地将消费者引入消费的循环。这种分析让我对平日里接触到的各种广告信息产生了强烈的警惕。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批判层面,他进一步探讨了消费主义文化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人际关系甚至对自我的认知。书中通过对“潮流文化”、“名人代言”等现象的剖析,展现了媒体如何利用社会心理机制,制造瞬息万变的消费趋势,让人们在追逐中疲于奔命,却难以获得真正的满足。这本书的风格十分直接,充满力量,它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消费主义的阴暗面,迫使读者去反思自己是否成为了被操纵的消费者。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剥开了一层层迷雾,对现代社会消费逻辑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警惕。
评分《异化的身体:消费文化中的自我塑造与失落》是一本让我产生了强烈共鸣的著作。作者深入探讨了在消费主义的裹挟下,人们如何将自己的身体视为一个可塑的、可被商品化的对象,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到一种深刻的异化。书中对“身体营销”、“健康崇拜”、“美容经济”等现象的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了现代人在追求“完美”身体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由此产生的焦虑与失落。我尤其被作者关于“被剥夺的体验”的论述所打动,他指出,当我们将身体的愉悦和健康过度依赖于外部的商品和服务时,我们反而失去了与自己身体直接沟通的能力,也剥夺了体验真实生理和心理需求的乐趣。书中充满了对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例如,作者通过分析“健身房文化”、“减肥产品”等现象,揭示了消费文化如何将自然的生理需求,转化为一种需要持续投入金钱和精力的“项目”。这种视角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对身体的看法,以及是否因为过于追求外在的“完美”而忽略了身体本身的健康和感受。这本书的文字细腻而感性,作者在学术分析的同时,融入了对个体情感的关注,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深度,又充满人情味。它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身体”的意义,以及如何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找回与自己身体的和谐关系。
评分这本《当下的审视:现代都市人的消费心理探析》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现代都市人在信息爆炸、商品琳琅满目的时代背景下,消费行为背后错综复杂的心理活动。书中深入剖析了从“需要”到“欲望”的转化过程,以及符号消费、身份认同、社交焦虑等诸多驱动因素。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替代性满足”的章节,作者通过大量生动案例,揭示了人们如何通过购买商品来填补内心的空虚,或者将物质的占有视为一种精神寄托。这种洞察力,让我在回看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时,不禁会心一笑,也带着一丝反思。书中的语言风格颇具学术性,但又不失可读性,作者善于将心理学、社会学、符号学等理论融入到日常生活的观察中,使得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例如,在分析“社交货币”时,作者将其与现代社交媒体上的“点赞”、“分享”等行为巧妙关联,形象地解释了消费如何成为一种社交资本的体现。尽管整本书探讨的是消费的“心理”层面,但作者并未止步于纯粹的理论分析,而是始终关注消费行为对个体幸福感、社会关系乃至价值观的深远影响。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消费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我们自己,以及如何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中保持清醒和独立思考的书。
评分《后消费时代的想象:极简主义、共享经济与可持续的未来》是一本充满了前瞻性和希望的著作。作者大胆地预测并分析了在消费主义的浪潮退去后,社会可能出现的新的形态和价值观。书中对于“极简主义”、“共享经济”、“共享生活”等新兴趋势的深入探讨,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更加理性、节制且注重社会联结的未来图景。我被作者关于“去商品化”的理念所吸引,他认为,当人们不再将物质占有视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时,个体和社会将能释放出更多的能量去追求精神的富足和创造性的表达。书中对“共享单车”、“共享办公空间”等案例的分析,生动地展现了共享经济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并在此过程中重塑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协作关系。作者的写作风格十分积极而富有建设性,他并没有简单地批判消费主义的弊端,而是积极地探索和推广可替代的、更具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他鼓励读者去思考“拥有”的真正意义,以及如何通过“使用”和“体验”来获得满足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不同于当下消费至上社会的可能性,它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往更加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之路,充满了启示和动力。
评分《符号的低语:商品背后隐藏的意义解读》是一本让我颇感震撼的学术力作。作者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将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凡的商品,置于一个宏大的符号学框架下进行解读。他提醒我们,我们购买的并不仅仅是商品本身的功能,更是商品所承载的文化意义、社会价值以及个人身份的象征。书中对于“品牌”的分析尤为精彩,作者剥离了品牌营销的华丽外衣,直指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如何通过历史沉淀、社会共识和情感连接,在消费者心中构建起独特的意义体系。我被作者对于“奢侈品”的解读深深吸引,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炫耀,而是深刻地剖析了奢侈品如何成为个体追求独特性、优越感以及归属感的复杂载体。读这本书,就像在逛一个巨大的符号博物馆,每一个商品都是一件展品,而作者则是那位最懂其背后故事的策展人。他引导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消费选择,发现隐藏在商品表象之下的权力运作、文化建构和社会隐喻。虽然书中充斥着大量的理论模型和案例分析,但作者的写作风格却十分引人入胜,他善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复杂的理论概念化繁为简,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他对符号世界的探索之中。这本书不仅拓展了我的认知边界,更让我对我们所处的消费社会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
评分书不错,运输过来没有任何损毁,印刷质量也不错。
评分封面贼丑
评分好书,一直想看,我觉得蛮好的,大家也看看,废话连篇,纯属凑数字,哈哈?
评分不错的书,纸张质量好,物流快
评分还没看,活动买来囤着,500-300,活动,划算。
评分这本书很经典,以前在图书馆看过,南大再印,于是收藏一下
评分好。。。。。。。。。。。。。。。。。。。。。
评分很好的书!!!!!!!!!!
评分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一书发表于1970年,在当时有点石破天惊,即许多西方学者纷纷用“后”来命名眼下的社会形态时(如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等等),他则由现代社会中人与物的关系入手,从特殊的需求理论出发来界定社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