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用物理学方法探求群体行为的内在机理,从自然科学中寻求社会发展的自然法则。在社会中,一个人的行为是如何影响另一个人的?一件事又如何导致另一件事的发生?成千上万的人,或避开他人,或寻求接触,或共同合作,或冲突骤起,时聚时散,他们的合力是什么?在人类生活中,到底有没有“自然法则”存在?从托马斯?霍布斯和亚当-斯密,到现代交通流和市场交易的研究者,都在寻求解答。
《预知社会:群体行为的内在法则》作者运用现代物理学的方法探寻人类社会行为的奥秘,以生动易懂的方式论证和讲述其中的道理,对上述问题做了奇妙而有趣的解答。应用这个方法,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政治和社会问题,甚至也有助于个人在拥挤的街头漫步时,选择一种更为合理的行为方式。
《预知社会:群体行为的内在法则》于2005提获得由英国皇家学会,英国科学院和德国阿旺提斯基金会联合评选的阿旺提斯奖(非科幻性科普著作奖)。
内容简介
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个体的行为是无法预知的,但是,当个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群体的行为反而表现得有章可循。于杂乱中显现秩序和稳定。这是为什么呢?围绕这一问题,作者从统计物理、生物化学等自然科学中探寻其中的缘由,发现了自然与社会之间奇妙的接合点,以及它们共同的法则。从细菌生长的形态到交通流的运行,从流体相变到政治结盟,从电脑网络到市场交易,等等,莫不于纷繁多样中遵从一致的奇妙规则。
结论或许令人充满遐想,论证的过程却平易生动。作者小心翼翼地择取例证,谨慎地驱遣词句,以所有人都看得懂的方式讲述各门类的知识与道理,实属少见。
作者简介
菲利普·鲍尔,(PhilipBall,1962一),英国著名的科学与科普作家。在牛津大学主修化学专业,在布里斯托尔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已出版十部科学与科普书籍,并在世界许多著名的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和评论。目前在著名杂志《科学》任特邀科学编辑,并经常在媒体和高等学府举办各种讲座。
暴永宁,(1944一),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在从事多年中学教学工作后,于1978年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自1976年以来,一直业余从事科学与科普著作的翻译工作,有《从一到无穷大》、《尼尔斯?玻尔》、《爱因斯坦的空间与梵高的天空》、《艺术与物理学》、《展演科学的艺术家:萨根传》、《自然规律中蕴蓄的统一性》、《B模式》、《飞离地球》等译作问世。1988年入加拿大国籍。
目录
致谢
前言政治算术
第1章“海怪人世”——托马斯?霍布斯认定的野性社会
利维坦苏醒了
人类社会理论的设计师
如何建立一个社会共同体?
社会算学
人和机器
第2章并不起眼的力——物质的机械论哲学
万物的组分
耗与死亡
可能性之舞蹈
多了便可信
第3章大数定律——无规中的规律
测度社会
牛顿机械哲学的圣殿
混沌中的秩序
错误也有形态
有序行为
历史的科学性
从人到原子
意志和命运
能干的精灵
第4章突如其来——为什么有些事情会突然发生?
接续性问题
一条统一性原理
近零之处
改变的时刻已经到来
第5章生长与形态——形状与组织的出现
讨去决定现在
菌落的形态
“冰的花朵”
第6章推理复推理——集体动作中的偶然与必然
群体的舞步
牛顿的木偶
群体运动的物理学
“暴民统治”
空间的语言
快速进出
城市的边限
第7章行路难——无情的交通动力学
盯住车流
波与粒子
风险与意外
通的三种形式
当交通流受到搅扰时
今后将如何对待拥堵?
第8章市场的节奏——经济学的那只拿捏不稳的“看不见的手”
一条铁律
市场能不能保持稳定?
无规行走
“粗头壮尾”
变化的形状
市场波动是必然的
第9章追逐财富的元体——为什么相互作用在经济学中十分重要?
有理性的交易者
无知与信念
听风跟影
无所谓基本不基本
应当自由放任吗?
第10章罕见的比例——直线的力量与临界状态
物理学遇到了一个重要问题
岌岌可危的平衡
临界暴跌
有自组织能力的市场
不讲通融的经济学
规律的主旨
人的最小努力量
193秩序是普遍存在的吗?
第11章众手之作——公司的成长
公司要“共”司
工商规模扩展律
公司原理,确定不移
起与落
第12章请君加盟——工商界和政界的联盟
确立标准
目标:谷底
力量的均衡
存在分歧的欧洲
重写历史
历史的不稳边界区
第13章决策的多样性——集体影响与社会变化
请投一票
走哪一条岔道?
分立的世界
罪与罚
婚姻纽带
择偶
少数派法则
第14章文化扩展——全球化、多样化与综合性社会
文化冲击
糖与香料之地
第15章小世界——将人类联结成一体的网络
六档距离
介于有序与混乱之间
穴居型与网聊型
咱俩可曾相识?
第16章构建网络——电脑空间的形状
覆水难收
与尺度无关
入侵电脑空间
传染与传播
网络世界
“越长越接、越短越截”是不是永远成立?
第17章天堂中的秩序——实现合作的知识
政府是否必需?
世界应当由谁治理?
长期对垒的壕堑战
锦标大赛
合作的秘密
利己与惩处
第18章“巴甫洛夫”的胜利——单纯“跟风”在实际环境中管用吗?
事故在所难免
达尔文的规则系统
有如织毯的空间竞争
靠理性能实现监管吗?
第19章人类会进入理想社会吗?——天堂、地狱和社会规划
善恶相因、好坏相袭
科学的社会学能为人类造福吗?
选择与必然
为自由而设计
后记谢幕的掌声
注释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铁块中的原子并不像液体或者气体那样纷乱,而是像禽蛋运输箱中的蛋只一样整齐排列着。不过,在外斯的理论中,却用到了与范德瓦耳斯用来解释流体出现相变和存在临界点的理论相类的若干概念。这怎么可能呢?
要解释这一点,可以借助德国物理学家威尔海姆?楞次(WilhelmLenz)于1920年外斯理论出现后提出的磁性模型。铁块会具有磁性,是因为它的每一个原子都表现得像一个微小的磁体。可以将这些原子设想成小小的指南针,而这一个个指南针又倾向于顺着一条线排布起来。物理学家将这种“原子磁针”称为“自旋”——其实这并不是说,原子当真会滴溜溜地打转。在固态的铁中,每个自旋的取向是由周围所有自旋所形成的磁场决定的。因此,在原子像鸽子笼般颇为整齐地排在一起——这种排架结构称为晶格——的固体中,每个原子的自旋都会影响到其四邻的自旋。一般来说,这些影响相互施加的结果,是使邻近的自旋整齐地排列起来。所以,晶格的最稳定的状态,就是所有的“磁针”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在这种位形中,所有单个原子的小小磁场加到一起,便会形成一个很强的磁场,铁块就成了磁体。
不过,正如热会对液体中原子间的吸引作用产生破坏一样,它也会搅扰磁自旋的排列。热的这一效应便有如摇抖各个“原子罗盘”,是与它们实现整齐排列的能力作对的。尽管每个原子都呆在各自的“鸽子窝”里,但如果有足够的热,就会将它们自旋的有序方向搅乱,弄得它们的指向无规起来。这样,从总体上看,各个原子的微小磁场便是彼此抵消的,铁块就成了非磁体。
这是不是说,退磁过程就与液体的蒸发过程一样呢?不完全是。发生退磁现象时的温度即居里点,是严格的、明确的,但磁体的磁性并不是从很强蓦地变成根本没有。实际情况是,磁性大小(物理学上称之为磁化强度)是随着温度不断接近居里点而渐渐递减到零的。因此,居里点就有如液-气相变的临界点:液体与气体间的区别随着温度不断接近该点而渐渐减小到无。
……
前言/序言
1690年11月7日,英王威廉三世御览了一本呈送来的新书。此时,这位原奥兰治亲王刚刚在上一年以不流血的宫廷政变方式,取代了人望很差的天主教徒詹姆斯二世。这份文稿所传递的信息,在当时动乱的环境下,不啻开给王公贵族的一剂镇痛灵药。什么信息呢,就是宣称英国堪称世界上一支坚定可靠的力量。
此书的作者是威廉?配第(WillianPetty)勋爵,已于1687年故世,生前曾任牛津大学的解剖学教授,还当过爱尔兰内科主任军医。这一著述是由他的儿子谢尔本(shelbume)伯爵代呈的。据威廉?配第自称,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证明——
即使是一个地狭人稀的小国,也可以凭借其环境、形势、贸易和国策,在国力的富足与强盛方面,同地域与人口远过于己的国家并驾齐驱……
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加上持续滞碍的存在,法国是永远无法成为胜过英国或者荷兰的海上强国的。
就国民与国土而论,英国君主所拥有的富足与强盛的国力,显然能与法国一争高下。妨害英国步入伟大的种种滞碍,都只是暂时的,都是可以去除的。
英国的强盛与富足近40年来一直是在增长的。
举英国臣民全部岁入之一成,便足以维持政府的正常开支和各种额外花费。如果再定期加征一成,便可养起十万步兵、三万铁骑和四万海军。
英国臣民中仍有足够多的闲散入丁。倘若让这些人有所劳作,英国的岁入还可望在目前宽松、正常与充分就业的基础上,每年再增加二百万。
英国有推动本国贸易的充足货币。
英国的全体臣民有物资,有能力,也有手段,将整个商业世界推动起来。
《涌现:看不见的手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 在浩瀚的宇宙中,从星系的碰撞到微生物的聚集,再到人类社会的演变,一种普遍而深刻的模式悄然运作着。它不依赖于任何宏观的指令或中央的控制,而是源于无数个体之间简单的互动,如同无数微小的涟漪汇聚成巨大的波澜。这股看不见的力量,我们称之为“涌现”,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着我们所见的世界,并赋予了看似混乱的现象以秩序与规律。 《涌现:看不见的手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并非一本提供简单答案或预言未来的书。相反,它是一次深入探索“如何”(how)的旅程,而非“什么”(what)。它旨在揭示那些隐藏在日常观察之下的基本机制,让我们理解事物是如何从简单走向复杂,从个体走向集体,从随机走向有序的。这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物理、生物、化学、经济、社会学乃至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边界,捕捉那些共同的、支配着从微观粒子到宏观社会的“涌现”原则。 想象一下,一片森林是如何形成的?并非有哪个“森林之神”在规划每棵树的生长位置,而是无数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生根发芽,它们争夺阳光和养分,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繁茂景象。再比如,交通拥堵是如何产生的?并非所有司机都故意想要制造堵塞,而是当道路上的车辆密度达到一定阈值时,个体的加速、减速、变道等简单行为,在相互传递和连锁反应下,便能形成绵延数公里的拥堵,即使每个司机都想快速通过。这些,都是“涌现”的绝佳例证。 本书的核心在于理解“自组织”的力量。我们生活的世界,很大程度上并非由自上而下的命令所驱动,而是由个体之间局部的、非线性的互动所产生的。书中将深入探讨一些关键的概念,例如: 局部规则与全局模式: 许多复杂的系统,其整体的行为模式并非由一套详尽的全局规则所预设,而是由大量个体遵循相对简单的局部规则,通过互动而“涌现”出来的。例如,鸟群的飞行,每只鸟只需要跟随其近邻的几个就能形成壮观的队形,无需一个领头的发出统一指令。 非线性关系与敏感性: 在涌现系统中,输入与输出之间往往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微小的初始差异,经过多次互动和放大,可能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这种“蝴蝶效应”般的敏感性,揭示了预测复杂系统长期行为的固有难度,同时也强调了理解其内在动力学的重要性。 反馈回路与自维持: 涌现系统常常包含各种正向和负向的反馈回路,它们共同作用,维持着系统的稳定或推动其朝着新的状态演化。理解这些反馈机制,是洞察系统动态的关键。 阈值与临界点: 许多涌现现象的发生,都与系统达到某个特定的“临界点”或“阈值”有关。当条件满足时,系统的行为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一种状态跃迁到另一种状态。例如,股市的崩盘,往往是由于多米诺骨牌效应,当损失达到一定程度,恐慌情绪蔓延,就会触发更剧烈的抛售。 个体行为与集体智慧: 在某些情况下,群体的决策或行为甚至可以超越任何个体的能力,展现出惊人的“集体智慧”。这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设计恰当的激励机制和互动方式,引导个体行为产生更有益于整体的涌现结果。 《涌现:看不见的手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将通过丰富的案例研究,将这些抽象的理论具象化。我们会审视: 自然界的奇迹: 从蚂蚁的觅食策略到珊瑚礁的生态系统,再到病毒的传播模式,我们将看到自然界中涌现如何巧妙地解决复杂的生存和繁衍问题。 人类社会的复杂性: 城市的形成与演变、市场的波动与繁荣、文化的传播与变迁、甚至网络信息的海量增长,都离不开涌现的力量。我们将分析在这些领域中,个体互动是如何催生出令人惊叹的集体行为。 科学与技术的进步: 科学理论的突破、新技术的发明,往往并非源于某个天才的灵光一闪,而是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各自领域内进行探索,思想的碰撞与积累,最终促成“质的飞跃”。 个体选择与社会后果: 在经济学中,我们将讨论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局部决策如何汇聚成宏观的市场趋势。在社会学中,我们将分析个体的偏见和群体极化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塑造社会舆论和行为。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将力求清晰、引人入胜,避免枯燥的学术术语。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操纵”涌现以达到特定目的的手册,而是邀请读者成为一个敏锐的观察者,一个能够洞察事物背后深层逻辑的思考者。通过理解涌现的内在法则,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认识到看似随机或混乱的现象背后隐藏的秩序,并更深刻地理解个体选择对集体命运的影响。 《涌现:看不见的手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周围世界的全新视角。它将帮助我们: 培养批判性思维: 质疑那些过于简化的因果解释,认识到复杂系统的多重驱动因素。 提升决策能力: 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时,更好地预判不同行为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 理解社会现象: 深刻理解社会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拥抱不确定性: 认识到生命和世界固有的复杂性与不可预测性,并从中寻找新的机遇。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框架,让我们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理解从最小的粒子到最庞大的社会结构,它们是如何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不断生成、演变、并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秩序与复杂性。它鼓励我们去观察、去思考、去连接,最终,去理解那个不断“涌现”的、充满活力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