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導論(第5版)

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導論(第5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查爾斯·E·布萊斯勒(Charles E.Bressler) 著,趙勇,李莎,常培傑 等 譯
圖書標籤:
  • 文學批評
  • 理論
  • 實踐
  • 文學理論
  • 批評史
  • 西方文學理論
  • 現代文學理論
  • 文化研究
  • 文本分析
  • 讀者反應理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200187
版次:5
商品編碼:1159350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當代世界學術名著
開本:異16開
齣版時間:2015-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92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導論(第5版)》生動而詳細地考察瞭20世紀和21世紀的重要批評流派,是進入當代西方文學理論與批評的入門書,其中主要涉及俄國形式主義、新批評、讀者導嚮批評、現代性/後現代主義、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精神分析批評、女性主義、馬剋思主義、文化詩學(新曆史主義)、後殖民主義,非裔美國文學批評、酷兒理論和生態批評等。對於這些重要的“主義”或“流派”,作者既梳理得清晰,也分析得透徹,可謂深入淺齣,通俗易懂。
為有助於讀者學以緻用並使其完善闡釋方法,本書獨闢蹊徑,讓所有流派的批評方法都圍繞同一部小說《好小夥布朗》展開,呈現齣文學批評的豐富潛能。書後附有德裏達等人的五篇重要論文,與書中相關的理論方法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作為專業教材,本書可與國內的同類教材互補互動,讓初學者登堂入室;作為專業論著,本書可拓寬文學批評的理論視野,為研究者鋪路搭橋。

作者簡介

  查爾斯·E·布萊斯勒(Charles E. Bressler),美國學者,威爾剋斯大學文學學士,斯剋蘭頓大學理科碩士,佐治亞大學博士。2008年以來,任印第安納衛斯理大學英語教授,亦擔任約翰?衛斯理榮譽學院的高級學者,教授世界經典文學、修辭學等。其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文學理論與批評,英美作傢C. S. 劉易斯、J. R. R. 托爾金、G. K. 切斯特頓、查爾斯?威廉斯,埃德加?愛倫?坡和納撒尼爾?霍桑等方麵。
  《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導論》是布萊斯勒的代錶作,該著自1994年初版以來,不斷修訂完善,目前已齣至第五版,是美國文學批評方麵最暢銷的入門書之一。

目錄

第一章批評、理論和文學的界定
一、傾聽一段談話
二、偷聽一節文學課
三、一個文本能有不止一種闡釋嗎?
四、如何成為一名文學批評傢?
五、什麼是文學批評?
六、什麼是文學理論?
七、從文本中製造意義
八、閱讀過程和文學理論
九、什麼是文學?
十、文學理論與文學的定義
十一、文學和文學理論的功能
十二、開始文學理論的正式學習
第二章文學批評史概覽
一、導論
二、柏拉圖(約前427—前347)
三、亞裏士多德(前384—前322)
四、賀拉斯(前65—前8)
五、朗吉弩斯(1世紀)
六、普羅提諾(204—270)
七、但丁·阿利蓋裏(1265—1321)
八、喬萬尼·薄伽丘(1313—1375)
九、菲利普·锡德尼爵士(1554—1586)
十、約翰·德萊頓(1631—1700)
十一、約瑟夫·艾迪生(1672—1719)
十二、亞曆山大·蒲柏(1688—1744)
十三、威廉·華茲華斯(1770—1850)
十四、珀西·比希·雪萊(1792—1822)
十五、伊波利特·阿道爾夫·丹納(1828—1893)
十六、馬修·阿諾德(1822—1888)
十七、亨利·詹姆斯(1843—1916)
十八、米哈伊爾·巴赫金(1895—1975)
十九、現代文學批評
第三章俄國形式主義與新批評
一、導論
二、俄國形式主義
三、連接俄國形式主義與新批評
四、將俄國形式主義付諸文學文本
五、新批評
六、曆史發展
七、理論假設
八、方法論
九、問題分析
十、批評與迴應
第四章讀者導嚮批評
一、導論
二、曆史發展
1. I.A.理查茲
2.露易絲·M·羅森布拉特
三、理論假設
四、方法論
1.結構主義
2.現象學
3.主觀批評
4.兩步法
五、問題分析
六、批評與迴應
第五章現代性/後現代主義、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解構
一、現代性
二、後結構主義或後現代主義
三、從現代性到現代主義
四、結構主義發展史
1.索緒爾之前的語言學
2.索緒爾的語言學革命
3.語言的結構
4.語言結構與言語
5.索緒爾對詞語的重新界定
五、結構主義的理論假設
六、結構主義的方法論
1.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
2.羅蘭·巴爾特
3.弗拉基米爾·普洛普與敘事學
4.茨維坦·托多洛夫和熱拉爾·熱奈特
5.喬納森·卡勒
6.一種闡釋模型
七、從結構主義到後結構主義:解構
八、解構發展史
1.解構的開端
2.結構主義:德裏達的起點
3.德裏達對索緒爾的符號的闡釋
九、解構的假設
1.先驗所指
2.邏各斯中心主義
3.二元對立
4.語音中心主義
5.在場的形而上學
十、方法論
1.確認西方思想中的二元對立
2.元書寫
3.替補活動
4.延異
十一、文本分析的解構式假定
1.解構:新的解讀策略
2.美國的解構者
十二、問題分析
1.結構主義
2.解構
十三、批評與迴應
1.結構主義
2.解構
第六章精神分析批評
一、導論
二、曆史發展
1.西格濛德·弗洛伊德
2.卡爾·古斯塔夫·榮格
3.諾思洛普·弗萊
4.雅剋·拉康
三、精神分析批評的現狀
四、理論假設
五、方法論
六、問題分析
七、批評與迴應
第七章女性主義
一、導論
二、曆史發展
1.弗吉尼亞·伍爾夫
2.西濛娜·德·波伏娃
3.凱特·米莉特
三、20世紀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女性主義
1.伊萊恩·肖瓦爾特
2.女性主義的地理傢族
四、當今的女性主義批評
五、理論假設
六、方法論
七、問題分析
八、批評與迴應
第八章馬剋思主義
一、導論
二、曆史發展
1.卡爾·馬剋思和弗裏德裏希·恩格斯
2.俄國與馬剋思主義
3.格奧爾格·盧卡奇
4.法蘭剋福學派
5.安東尼奧·葛蘭西
6.路易斯·阿爾都塞
三、當今馬剋思主義理論傢
四、理論假設
五、方法論
六、問題分析
七、批評與迴應
第九章文化詩學或新曆史主義
一、導論
二、新批評的課堂示例
三、舊曆史主義
四、所謂新曆史主義
五、曆史發展
1.文化唯物主義
2.新曆史主義
六、理論假設
1.米歇爾·福柯
2.剋利福德·格爾茨
3.文本、曆史和闡釋
七、文化詩學反對什麼
八、文化詩學做什麼和能夠接受什麼
九、方法論
十、問題分析
十一、批評與迴應
第十章後殖民主義
一、後殖民主義:“逆寫帝國”
二、曆史發展
三、理論假設
四、方法論
五、問題分析
六、批評與迴應
第十一章非裔美國文學批評
一、曆史發展、理論假設與方法論
二、問題分析
三、批評與迴應
第十二章酷兒理論:男、女同性戀批評
一、曆史發展與理論假設
二、酷兒批評理論傢
三、問題分析
四、批評與迴應
第十三章生態批評
一、什麼是生態批評?
二、曆史發展
三、理論假設
四、方法論
五、問題分析
六、批評與迴應
文學作品選讀
好小夥布朗(1835)
文學批評閱讀材料
形式主義批評傢
人文科學話語中的結構、符號與嬉戲
英雄的種族中心主義:文學中的“普遍性”觀念
黑人藝術的準則
酷兒理論
約翰·濟慈與自然:一種生態批評的探究——入乎其內的外在性、齣乎其外的內在性與生成的動態性分析

術語錶
索引
譯後記

精彩書摘

  當今的女性主義批評
  由於當代女性主義批評並非由單一的思想體係構成,所以許多分支和方法已在發展之中,並創建瞭它們各自關注的領域。與此同時,每種女性主義不僅與其他形式的女性主義批評交叉重疊,而且也和其他文學批評流派交錯滲透,比如精神分析學、馬剋思主義和解構理論。一些學者把女性主義批評分為四個群體:英美女性主義[Anglo-American feminisms,如弗吉尼亞·伍爾夫、硃迪絲·範特麗、安妮特·剋羅德尼、妮娜·貝姆(Nina Baym)、伊萊恩·肖瓦爾特、桑德拉·吉爾伯特和蘇珊·古芭],後結構主義的女性主義[poststructuralist feminisms,如露西·伊利格瑞(Luce Irigaray)、凱瑟琳·剋萊曼(Catherine Clément)、蓋婭特麗·查剋拉沃蒂·斯皮瓦剋(Gayatri Chakravoty Spivak)、莫妮剋·維蒂格、埃萊娜·西蘇、茱莉亞·剋裏斯蒂娃和瓊·斯科特(Joan Scott)],唯物主義的女性主義[materialist feminisms,如硃麗葉·米切爾(Juliet Mitchell)、米歇爾·巴雷特(Michèle Barrett)、傑奎琳·羅斯(Jacquenline Rose)、羅莎琳德·科沃德(Rosalind Coward)、陶麗·莫伊、凱瑟琳·貝爾西(Catherine Belsey)、凱蒂·金(Katie King)和唐娜·哈拉維(Donna Haraway)],後現代女性主義[Postmodern feminisms),通常從1990年開始至今,如簡·蓋勒普(Jane Gallop)、硃迪絲·巴特勒(Judith Butler)、戴安娜·福斯(Diana Fuss)、錢德勒·莫漢迪(Chandra Mohanty)、烏瑪·娜拉楊(Uma Narayan)、瑪莉·黛莉(Mary Daly)和格洛麗亞·安桑爾多(Gloria Anzaldúa)]。
  還有一些批評傢把女性主義批評分為更多的子範疇,數量從9個到30多個不等,包括亞馬遜女性主義、文化女性主義、生態女性主義、唯物女性主義、分離主義和後殖民女性主義等。亞馬遜女性主義(amazon feminism)緻力於研究虛構或真實的女性形象,即體現在文學和藝術中強調女運動員體形和男女在身體上平等的女性形象。亞馬遜女性主義反對那種針對女人的性彆角色和性彆歧視,認為這種觀點基於如下的錯誤假設:女性在身體上弱不禁風和消極被動。例如,亞馬遜女性主義爭辯道,在討論職業之類的話題時,需要齣現性彆要求隻字不提的情況。一些人的身體條件不能做消防隊員,另一些人同樣不能開掃雪車。她們堅稱,性彆不是問題,因為這裏不存在特彆陽剛氣或陰柔相的性彆特徵。
  文化女性主義(cultural feminism)有時被稱為激進的女性主義,該主義認為,男人和女人存在著個性和生物學上的差異。在伊麗莎白·古爾德·戴維斯(Elizabeth Gould Davis)[《第一性》(The First Sex,1971)]這樣的文化女性主義者看來,文化女性主義要陳述的主要宗旨是:女人在生物學意義上或天生要比男人“更親切、更溫和”。女人的這種處事之道值得稱許,因為在許多文化女性主義者的眼中,她們的處世之道比男人的更好。
  生態女性主義(ecofeminism,有時被拼寫為eco-feminism)假定,父權製社會相對來說是較新的社會製度,而社會的原始狀態(被稱為女性主義者的伊甸園)則是母權製社會。生態女性主義者指齣,父權製社會不利於女人、孩子和自然。父權製社會既統治女人又宰製自然,掠奪和摧毀我們的星球,而母權製社會則能保護社會環境、自然資源和動物生命,尤其是能夠關心照顧婦女和兒童。
  由多洛蕾絲·海登(Dolores Hayden)所著的《偉大的傢務革命:女性主義對美國傢居的設計史》(The Grand Domestic Revolution: A History of Feminist Designs for American Homes,1981),突齣瞭唯物女性主義(material feminism)的觀點。唯物女性主義在19世紀後半期開始發展,旨在通過減輕“傳統”女性的負擔(如傢務勞動、燒菜做飯、熨衣服以及其他一些傢庭義務)來改善女性的現實生存狀況。然而,分離主義的女性主義(separatist feminism)則鼓勵婦女部分或全部地從男性那裏分離齣來。盡管有一些分離主義者可能是女同性戀者,但說所有的分離主義者都是女同性戀則是不正確的。分離主義者認為,女性在她們能夠發現自己作為個體是誰之前,必須首先在不同的語境中審視自己——從男性那裏分離齣來,哪怕是暫時的。她們強調,這樣一種分離是完成個人成長和個性化必然要走的第一步。
  後殖民女性主義(postcolonial feminism),有時稱為第三世界女性主義(thrid-world feminism),它與後殖民主義共享著許多基本原則。像後殖民主義一樣,後殖民女性主義拒絕由白人男性建立的菲勒斯中心的父權製度,並認識到它是在從事反對男性統治的政治和社會鬥爭。這些理論傢和批評傢把女人比作被殖民對象,她們為“男性凝視”(male gaze)所定義,並化約為一些刻闆印象,屈從於受殖民主義長期影響的社會和經濟狀況。後殖民女性主義者尤其反對使用女人(woman)這個詞語,並認為這種用法隻是從她們的生理性彆角度界定瞭女性。
  論女性主義批評傢支持什麼樣的派彆和理論,她們都認為她們處在一個自我發現的過程中,這個過程將促使她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她們所處的社會和整個世界。她們首先尋求的是從個體角度理解自己,認為那時她們將會準備好去發展自己的纔能,並充分參與到她們自己文化(包括藝術)的方方麵麵之中。
  ……

前言/序言


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導論(第5版) 概述 《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導論(第5版)》是一部全麵而深刻地探索文學批評領域精髓的學術著作。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堅實的理論框架,並指導他們如何在實際的文本分析中靈活運用這些理論。它不僅梳理瞭文學批評史上重要的理論流派和關鍵概念,更重要的是,它引導讀者親身參與到批評實踐中,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能力。本書的第五版在繼承前幾版優良傳統的基礎上,融入瞭最新的學術發展和研究視角,力求呈現一個更具時代感和前瞻性的文學批評圖景。 核心內容與結構 本書的結構設計精巧,循序漸進,從基礎概念的梳理到復雜理論的闡釋,再到具體的文本分析範例,層層遞進,為讀者構建起一個完整的文學批評知識體係。 第一部分:文學批評的基礎 文學批評的本質與功能: 這一部分首先明確瞭文學批評的定義,探討其在理解、解釋和評價文學作品中的核心作用。它強調文學批評並非簡單的“好壞”評判,而是對文學作品進行深入剖析,揭示其多重意義和文化價值的過程。批評作為一種智識活動,不僅服務於學術研究,也對文學創作本身産生深遠影響,引導文學的發展方嚮。 文學作品的構成要素: 在深入理論之前,本書首先迴顧瞭構成文學作品的基本元素,如情節、人物、敘事結構、語言風格、主題、意象等。這些基礎知識是進行任何深入批評的前提,有助於讀者在分析時抓住文本的骨架和肌理。 文學理論的演進簡史: 本部分簡要迴顧瞭西方文學理論的發展曆程,從古希臘的亞裏士多德,到文藝復興時期的批評傢,再到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湧現。這種曆史梳理有助於讀者理解不同理論流派的産生背景、核心觀點及其相互關係,為後續的具體理論介紹奠定基礎。 第二部分:主要的文學批評理論流派 本書的核心在於對當代文學批評領域占主導地位的各種理論流派的詳細闡釋。每一章節都專注於一個或一組緊密相關的理論,力求清晰地解釋其核心概念、方法論以及對文學文本的獨特解讀視角。 形式主義與新批評: 這一部分深入探討瞭形式主義批評(俄國形式主義)和新批評(英美新批評)的貢獻。它們強調文學作品的內在形式、語言結構和藝術技巧,主張“迴到文本本身”,通過對意象、象徵、反諷、張力等具體藝術手法的細緻分析來理解作品的意義。本書會詳細介紹這些流派的代錶人物、核心理論(如“詩的語言”與“日常語言”的區彆、批評的客觀性等),並提供相應的文本分析範例,展示如何運用這些方法來解讀詩歌和散文。 精神分析批評: 本章將聚焦於弗洛伊德、拉康等精神分析學傢的理論如何被應用於文學批評。它探討瞭潛意識、俄狄浦斯情結、文本的“癥候性”解讀等概念,以及如何通過分析人物的心理動機、夢境象徵、創作者的潛意識投射等方麵來揭示文學作品的深層意義。讀者將瞭解到精神分析批評如何將文學文本視為一種“心靈的劇場”。 結構主義與符號學: 這一部分詳細介紹瞭結構主義對語言、符號和意義的研究,以及其如何被推廣到文學領域。本書將闡釋結構主義如何將文學作品視為一個由符號係統構成的整體,關注敘事結構、神話原型、敘事模式等,探尋文本背後的普遍規律。符號學則進一步探討瞭符號的運作機製,以及文學作品作為一種特殊的符號實踐,如何生成和傳遞意義。 後結構主義與解構主義: 緊隨結構主義之後,本書將深入探討後結構主義及其重要的分支——解構主義。它會介紹德裏達、福柯、巴特等思想傢的觀點,質疑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強調語言的不穩定性、意義的消解和文本的“不確定性”。解構主義批評如何通過揭示文本內部的矛盾、張力和潛在的歧義來顛覆傳統的意義解釋。 馬剋思主義批評: 本章將闡述馬剋思主義理論如何為文學批評提供瞭一個重要的視角。它關注文學作品的社會經濟基礎、意識形態、階級鬥爭、物質生産等因素,探討文學如何反映、支撐或挑戰現有的社會權力結構。讀者將瞭解如何從生産、消費、權力等角度來分析文學作品。 女性主義批評: 這一部分將詳細介紹女性主義批評的起源、發展及其多樣化的理論路徑。它探討瞭性彆、權力、父權製、女性主體性、性彆錶達等議題,以及如何通過分析文學作品中的性彆刻闆印象、女性形象的構建、性彆敘事等來揭示和挑戰性彆不平等。 後殖民批評: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後殖民批評成為理解當代文學的重要視角。本章將探討殖民主義和後殖民主義的遺留問題,如文化雜閤性、東方主義、身份認同、權力關係等,以及這些議題如何在文學作品中得到體現。讀者將學習如何從被壓迫者的視角來審視文學文本。 讀者反應批評: 與側重文本本身的理論不同,讀者反應批評將焦點轉移到讀者身上。本書將介紹不同讀者反應理論的觀點,如沃爾夫岡·伊瑟爾的“含糊性”理論和漢斯·羅伯特·堯斯的“期待視野”,以及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如何與文本互動,共同創造意義。 新曆史主義與文化唯物論: 這部分內容將介紹新曆史主義批評如何將文學作品置於其曆史文化語境中進行考察,強調文學與非文學文本之間的互動,以及曆史敘事和文學敘事之間的復雜關係。文化唯物論則更側重於文化現象的物質基礎和社會實踐。 第三部分:文學批評的實踐 理論的最終目的是指導實踐。《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導論(第5版)》深諳此道,在理論闡釋之後,提供瞭大量的實踐指導和範例。 文本分析的步驟與策略: 本部分為讀者提供瞭進行文學文本分析的具體步驟和策略,包括如何選擇文本、如何提齣研究問題、如何運用不同的批評理論、如何構建論證、如何引用文獻等。這些指導旨在幫助讀者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具體的分析行動。 多視角文本分析範例: 為瞭讓讀者更直觀地理解不同批評理論的運用,本書精心選取瞭多篇經典或重要的文學作品(包括詩歌、小說、戲劇等),並分彆運用不同的批評理論進行深入解讀。每個範例都會詳細展示該理論的核心概念如何被應用於具體文本,以及分析得齣的獨特見解。通過這些範例,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理論視角如何揭示文本的差異化意義。 寫作文學批評文章的指南: 撰寫一篇高質量的文學批評文章是學習文學批評的關鍵環節。本書將提供關於批評文章結構、論證邏輯、語言錶達、引文規範等方麵的詳細建議,幫助讀者有效地組織和錶達自己的批評觀點。 文學批評的研究方法與前沿: 最後一章將展望文學批評的研究方法和前沿動態,鼓勵讀者保持開放的心態,關注新的理論發展和批評實踐,並思考文學批評在當代社會和文化中的未來走嚮。 教學特色與目標讀者 《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導論(第5版)》具有以下顯著的教學特色: 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結閤: 本書不僅是理論的羅列,更注重理論如何作用於實踐。每一種理論的闡釋都伴隨著清晰的解釋和實用的分析範例,確保讀者能夠理解並應用。 清晰的結構和易懂的語言: 盡管涉及復雜的理論,本書的語言力求清晰、準確,結構安排嚴謹,便於讀者循序漸進地學習。 豐富的案例研究: 大量的文本分析範例是本書的一大亮點,它們不僅展示瞭理論的運用,也為讀者提供瞭學習和模仿的榜樣。 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本書鼓勵讀者獨立思考,不盲從任何一種理論,而是學會辨析、選擇和融閤,形成自己的批評觀點。 與時俱進的內容: 第五版更新瞭最新的學術發展,反映瞭文學批評領域不斷演變的趨勢。 本書的目標讀者非常廣泛,包括但不限於: 文學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 為他們提供紮實的文學批評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是他們學習文學、進行學術研究的必備讀物。 對文學感興趣的非專業讀者: 幫助他們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提升閱讀的深度和廣度。 從事相關人文社科領域研究的學者: 為他們提供跨學科研究的理論工具和啓發。 中學教師: 幫助他們提升文學教學的理論視野和實踐能力。 總結 《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導論(第5版)》是一部集理論權威性、實踐指導性和學術前瞻性於一體的經典之作。它不僅為讀者打開瞭通往文學批評世界的大門,更賦予瞭他們洞察文本、理解文化、參與思想對話的工具和能力。通過本書的學習,讀者將能夠以更自覺、更深入、更富有創造性的方式去閱讀和理解文學,並在更廣闊的學術領域中有所建樹。它是一本真正能夠引導讀者從“讀懂”走嚮“讀透”的橋梁。

用戶評價

評分

剛翻完這本《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導論(第5版)》,感覺收獲滿滿,像是給我的文學閱讀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我一直對文學作品背後的深層含義和作者的創作意圖感到好奇,但又常常力不從心,總覺得讀瞭很多遍,還是隻能停留在錶層。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一步步地引領我走進文學批評的殿堂。它沒有一開始就拋齣那些晦澀難懂的理論術語,而是從最基礎的概念講起,比如什麼是文學,什麼是批評,以及文學批評在整個文學生態中的作用。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不同批評流派的介紹,比如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女性主義批評、後殖民批評等等,它們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提供瞭理解文學的多元視角。我以前可能隻知道一些常見的解讀方式,但讀瞭這本書,纔意識到原來文學的解讀可以如此豐富和深入。書中還穿插瞭大量的具體文學作品案例分析,這對我來說太有幫助瞭,它讓我能將抽象的理論與具體的文本聯係起來,理解理論是如何“落地”的。那些案例分析並不是簡單的總結,而是深入到文本的細節,展示瞭批評傢是如何提煉論點、運用理論工具來支撐觀點的。這本書的語言也相當平實易懂,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很快跟上思路,這點非常難得。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學術專著,更像是一次充滿啓發的對話,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的閱讀經驗,並對未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

評分

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閱讀體驗中最為深刻和有啓發性的一本。它不像一些理論書籍那樣空洞枯燥,而是將深奧的理論與豐富的實踐緊密結閤,讓我這個文學愛好者感到受益匪淺。我一直對文學作品的“言外之意”充滿好奇,也試圖去探究作者的創作動機和作品的社會背景,但往往在理論的海洋中迷失方嚮。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航員,清晰地梳理瞭文學批評的脈絡,從早期批評的樸素觀點,到現代和後現代批評的百花齊放,它都做瞭係統而詳盡的介紹。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不同批評理論的“解剖式”分析,它不僅解釋瞭理論的核心觀點,更重要的是展示瞭這些理論是如何在實際的文本分析中發揮作用的。那些穿插其中的案例研究,簡直是點睛之筆,讓我能直觀地感受到理論的生命力。比如,在解讀某首詩歌時,運用意象分析、結構分析,甚至引入文化研究的視角,不同層麵的解讀呈現齣截然不同的深度和廣度。這本書讓我明白瞭,文學批評不是一成不變的公式,而是一個動態的、充滿創造力的過程。它鼓勵我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去擁抱多元的解讀方式,去發現文學作品中隱藏的無限可能。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與文學的關係發生瞭質的飛躍,不再隻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一個主動的、批判性的參與者。

評分

說實話,我當初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心裏還是有點忐忑的。我一直覺得文學批評是個很高深的領域,離我這種普通讀者有點遠。但這本書的標題“理論與實踐導論”還是吸引瞭我,我希望它能帶我入門。事實證明,我的擔心是多餘的。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得非常閤理,循序漸進,一點點地把我引入文學批評的這個世界。它從最基礎的概念開始,比如文學作品的構成要素,作者的意圖,讀者的接受等等,然後逐步深入到各種批評理論。我最喜歡的是書中對不同理論流派的介紹,比如精神分析批評、符號學批評、接受美學等等。作者用非常生動形象的語言,結閤瞭很多經典的文學作品作為例子,比如莎士比亞的戲劇、卡夫卡的短篇小說等等。我以前讀過這些作品,但從來沒有從這些理論的角度去分析過,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好像重新認識瞭這些作品,看到瞭很多以前從未注意到的細節和深層含義。這本書不僅僅是教我如何分析文學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如何去思考。它讓我意識到,文學作品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的內容,還在於它如何被解讀,如何與讀者産生共鳴。它讓我開始主動去思考,去質疑,去探究。

評分

說實話,我之前對文學批評的印象還停留在高中時期,覺得就是分析象徵、比喻,找齣作者的情感之類的,有些死闆。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提供的不僅僅是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種思維方式。它教會我如何去“看”文學作品,不僅僅是文字錶麵的意思,更是文字背後的結構、文化、曆史,甚至權力關係。我特彆被書中關於“意義的生産”和“讀者反應”的章節所吸引。以前我總覺得文學作品的意義是作者賦予的,讀完就定型瞭,但這本書讓我明白,讀者在解讀過程中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是讀者與文本的互動纔最終生成瞭意義。這讓我對自己的閱讀體驗有瞭新的理解,也讓我更加重視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和思考。書中對不同理論的介紹,雖然有些地方一開始覺得有點挑戰,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漸漸體會到它們各自的獨特價值。比如,後殖民批評讓我意識到,我們很多時候會忽略那些被邊緣化的聲音和視角,而這些聲音恰恰是理解世界復雜性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文學批評不是一種封閉的學術遊戲,而是與我們的生活、與我們所處的社會緊密相連的。它鼓勵我去質疑、去反思,去用更廣闊的視野去理解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

評分

坦白講,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想提升自己的文學鑒賞能力,但讀下來之後,我發現它對我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有著更深遠的影響。這本書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批評流派和術語,而是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展示瞭文學批評傢是如何將抽象的理論應用於具體的文本分析,並由此得齣深刻的見解。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文本性”和“闡釋學”的討論,這讓我開始反思,我們所謂的“客觀事實”在文學作品中是如何被建構和解構的。書中的一些理論,比如解構主義,雖然一開始讀起來有些令人費解,但隨著作者的耐心引導和案例的輔助,我逐漸體會到瞭它的精妙之處——它挑戰瞭我們對意義的穩定性和確定性的固有觀念。這不僅僅適用於文學,也讓我開始用更審慎的眼光去看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信息和觀點。這本書讓我明白,沒有絕對的真理,也沒有唯一的解釋,理解和接受這種復雜性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進步。它鼓勵我去質疑那些看似顯而易見的“常識”,去探究隱藏在錶麵之下的多重可能性。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世界的看法變得更加 nuanced,也更能容忍和欣賞不同意見的存在。

評分

不錯,還可以,還是有點東西的,是吧,我覺得還是有點幫助的,多看點總是好的,是不是

評分

劃算減100,最後十幾本書就花瞭一百塊~寫畢業論文用的,

評分

很不錯。就是貴瞭點。

評分

曾經學過這個專業,所以有收藏西方文論教材的嗜好,這不,手犯賤,有入手瞭一本,有空翻一翻。

評分

翻譯還好,內容不太深入。

評分

從目錄編排來看,應該對全麵瞭解當代文學批評有很大幫助。

評分

好書,好書,京東的活動給力!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很好的書 值得看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