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第5版)

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第5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查尔斯·E·布莱斯勒(Charles E.Bressler) 著,赵勇,李莎,常培杰 等 译
图书标签:
  • 文学批评
  • 理论
  • 实践
  • 文学理论
  • 批评史
  • 西方文学理论
  • 现代文学理论
  • 文化研究
  • 文本分析
  • 读者反应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00187
版次:5
商品编码:1159350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开本:异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第5版)》生动而详细地考察了20世纪和21世纪的重要批评流派,是进入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入门书,其中主要涉及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读者导向批评、现代性/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化诗学(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非裔美国文学批评、酷儿理论和生态批评等。对于这些重要的“主义”或“流派”,作者既梳理得清晰,也分析得透彻,可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为有助于读者学以致用并使其完善阐释方法,本书独辟蹊径,让所有流派的批评方法都围绕同一部小说《好小伙布朗》展开,呈现出文学批评的丰富潜能。书后附有德里达等人的五篇重要论文,与书中相关的理论方法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作为专业教材,本书可与国内的同类教材互补互动,让初学者登堂入室;作为专业论著,本书可拓宽文学批评的理论视野,为研究者铺路搭桥。

作者简介

  查尔斯·E·布莱斯勒(Charles E. Bressler),美国学者,威尔克斯大学文学学士,斯克兰顿大学理科硕士,佐治亚大学博士。2008年以来,任印第安纳卫斯理大学英语教授,亦担任约翰?卫斯理荣誉学院的高级学者,教授世界经典文学、修辞学等。其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文学理论与批评,英美作家C. S. 刘易斯、J. R. R. 托尔金、G. K. 切斯特顿、查尔斯?威廉斯,埃德加?爱伦?坡和纳撒尼尔?霍桑等方面。
  《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是布莱斯勒的代表作,该著自1994年初版以来,不断修订完善,目前已出至第五版,是美国文学批评方面最畅销的入门书之一。

目录

第一章批评、理论和文学的界定
一、倾听一段谈话
二、偷听一节文学课
三、一个文本能有不止一种阐释吗?
四、如何成为一名文学批评家?
五、什么是文学批评?
六、什么是文学理论?
七、从文本中制造意义
八、阅读过程和文学理论
九、什么是文学?
十、文学理论与文学的定义
十一、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功能
十二、开始文学理论的正式学习
第二章文学批评史概览
一、导论
二、柏拉图(约前427—前347)
三、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四、贺拉斯(前65—前8)
五、朗吉弩斯(1世纪)
六、普罗提诺(204—270)
七、但丁·阿利盖里(1265—1321)
八、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
九、菲利普·锡德尼爵士(1554—1586)
十、约翰·德莱顿(1631—1700)
十一、约瑟夫·艾迪生(1672—1719)
十二、亚历山大·蒲柏(1688—1744)
十三、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
十四、珀西·比希·雪莱(1792—1822)
十五、伊波利特·阿道尔夫·丹纳(1828—1893)
十六、马修·阿诺德(1822—1888)
十七、亨利·詹姆斯(1843—1916)
十八、米哈伊尔·巴赫金(1895—1975)
十九、现代文学批评
第三章俄国形式主义与新批评
一、导论
二、俄国形式主义
三、连接俄国形式主义与新批评
四、将俄国形式主义付诸文学文本
五、新批评
六、历史发展
七、理论假设
八、方法论
九、问题分析
十、批评与回应
第四章读者导向批评
一、导论
二、历史发展
1. I.A.理查兹
2.露易丝·M·罗森布拉特
三、理论假设
四、方法论
1.结构主义
2.现象学
3.主观批评
4.两步法
五、问题分析
六、批评与回应
第五章现代性/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
一、现代性
二、后结构主义或后现代主义
三、从现代性到现代主义
四、结构主义发展史
1.索绪尔之前的语言学
2.索绪尔的语言学革命
3.语言的结构
4.语言结构与言语
5.索绪尔对词语的重新界定
五、结构主义的理论假设
六、结构主义的方法论
1.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
2.罗兰·巴尔特
3.弗拉基米尔·普洛普与叙事学
4.茨维坦·托多洛夫和热拉尔·热奈特
5.乔纳森·卡勒
6.一种阐释模型
七、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解构
八、解构发展史
1.解构的开端
2.结构主义:德里达的起点
3.德里达对索绪尔的符号的阐释
九、解构的假设
1.先验所指
2.逻各斯中心主义
3.二元对立
4.语音中心主义
5.在场的形而上学
十、方法论
1.确认西方思想中的二元对立
2.元书写
3.替补活动
4.延异
十一、文本分析的解构式假定
1.解构:新的解读策略
2.美国的解构者
十二、问题分析
1.结构主义
2.解构
十三、批评与回应
1.结构主义
2.解构
第六章精神分析批评
一、导论
二、历史发展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2.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3.诺思洛普·弗莱
4.雅克·拉康
三、精神分析批评的现状
四、理论假设
五、方法论
六、问题分析
七、批评与回应
第七章女性主义
一、导论
二、历史发展
1.弗吉尼亚·伍尔夫
2.西蒙娜·德·波伏娃
3.凯特·米莉特
三、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女性主义
1.伊莱恩·肖瓦尔特
2.女性主义的地理家族
四、当今的女性主义批评
五、理论假设
六、方法论
七、问题分析
八、批评与回应
第八章马克思主义
一、导论
二、历史发展
1.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2.俄国与马克思主义
3.格奥尔格·卢卡奇
4.法兰克福学派
5.安东尼奥·葛兰西
6.路易斯·阿尔都塞
三、当今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四、理论假设
五、方法论
六、问题分析
七、批评与回应
第九章文化诗学或新历史主义
一、导论
二、新批评的课堂示例
三、旧历史主义
四、所谓新历史主义
五、历史发展
1.文化唯物主义
2.新历史主义
六、理论假设
1.米歇尔·福柯
2.克利福德·格尔茨
3.文本、历史和阐释
七、文化诗学反对什么
八、文化诗学做什么和能够接受什么
九、方法论
十、问题分析
十一、批评与回应
第十章后殖民主义
一、后殖民主义:“逆写帝国”
二、历史发展
三、理论假设
四、方法论
五、问题分析
六、批评与回应
第十一章非裔美国文学批评
一、历史发展、理论假设与方法论
二、问题分析
三、批评与回应
第十二章酷儿理论:男、女同性恋批评
一、历史发展与理论假设
二、酷儿批评理论家
三、问题分析
四、批评与回应
第十三章生态批评
一、什么是生态批评?
二、历史发展
三、理论假设
四、方法论
五、问题分析
六、批评与回应
文学作品选读
好小伙布朗(1835)
文学批评阅读材料
形式主义批评家
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与嬉戏
英雄的种族中心主义:文学中的“普遍性”观念
黑人艺术的准则
酷儿理论
约翰·济慈与自然:一种生态批评的探究——入乎其内的外在性、出乎其外的内在性与生成的动态性分析

术语表
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当今的女性主义批评
  由于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并非由单一的思想体系构成,所以许多分支和方法已在发展之中,并创建了它们各自关注的领域。与此同时,每种女性主义不仅与其他形式的女性主义批评交叉重叠,而且也和其他文学批评流派交错渗透,比如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和解构理论。一些学者把女性主义批评分为四个群体:英美女性主义[Anglo-American feminisms,如弗吉尼亚·伍尔夫、朱迪丝·范特丽、安妮特·克罗德尼、妮娜·贝姆(Nina Baym)、伊莱恩·肖瓦尔特、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后结构主义的女性主义[poststructuralist feminisms,如露西·伊利格瑞(Luce Irigaray)、凯瑟琳·克莱曼(Catherine Clément)、盖娅特丽·查克拉沃蒂·斯皮瓦克(Gayatri Chakravoty Spivak)、莫妮克·维蒂格、埃莱娜·西苏、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和琼·斯科特(Joan Scott)],唯物主义的女性主义[materialist feminisms,如朱丽叶·米切尔(Juliet Mitchell)、米歇尔·巴雷特(Michèle Barrett)、杰奎琳·罗斯(Jacquenline Rose)、罗莎琳德·科沃德(Rosalind Coward)、陶丽·莫伊、凯瑟琳·贝尔西(Catherine Belsey)、凯蒂·金(Katie King)和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后现代女性主义[Postmodern feminisms),通常从1990年开始至今,如简·盖勒普(Jane Gallop)、朱迪丝·巴特勒(Judith Butler)、戴安娜·福斯(Diana Fuss)、钱德勒·莫汉迪(Chandra Mohanty)、乌玛·娜拉杨(Uma Narayan)、玛莉·黛莉(Mary Daly)和格洛丽亚·安桑尔多(Gloria Anzaldúa)]。
  还有一些批评家把女性主义批评分为更多的子范畴,数量从9个到30多个不等,包括亚马逊女性主义、文化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唯物女性主义、分离主义和后殖民女性主义等。亚马逊女性主义(amazon feminism)致力于研究虚构或真实的女性形象,即体现在文学和艺术中强调女运动员体形和男女在身体上平等的女性形象。亚马逊女性主义反对那种针对女人的性别角色和性别歧视,认为这种观点基于如下的错误假设:女性在身体上弱不禁风和消极被动。例如,亚马逊女性主义争辩道,在讨论职业之类的话题时,需要出现性别要求只字不提的情况。一些人的身体条件不能做消防队员,另一些人同样不能开扫雪车。她们坚称,性别不是问题,因为这里不存在特别阳刚气或阴柔相的性别特征。
  文化女性主义(cultural feminism)有时被称为激进的女性主义,该主义认为,男人和女人存在着个性和生物学上的差异。在伊丽莎白·古尔德·戴维斯(Elizabeth Gould Davis)[《第一性》(The First Sex,1971)]这样的文化女性主义者看来,文化女性主义要陈述的主要宗旨是:女人在生物学意义上或天生要比男人“更亲切、更温和”。女人的这种处事之道值得称许,因为在许多文化女性主义者的眼中,她们的处世之道比男人的更好。
  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有时被拼写为eco-feminism)假定,父权制社会相对来说是较新的社会制度,而社会的原始状态(被称为女性主义者的伊甸园)则是母权制社会。生态女性主义者指出,父权制社会不利于女人、孩子和自然。父权制社会既统治女人又宰制自然,掠夺和摧毁我们的星球,而母权制社会则能保护社会环境、自然资源和动物生命,尤其是能够关心照顾妇女和儿童。
  由多洛蕾丝·海登(Dolores Hayden)所著的《伟大的家务革命:女性主义对美国家居的设计史》(The Grand Domestic Revolution: A History of Feminist Designs for American Homes,1981),突出了唯物女性主义(material feminism)的观点。唯物女性主义在19世纪后半期开始发展,旨在通过减轻“传统”女性的负担(如家务劳动、烧菜做饭、熨衣服以及其他一些家庭义务)来改善女性的现实生存状况。然而,分离主义的女性主义(separatist feminism)则鼓励妇女部分或全部地从男性那里分离出来。尽管有一些分离主义者可能是女同性恋者,但说所有的分离主义者都是女同性恋则是不正确的。分离主义者认为,女性在她们能够发现自己作为个体是谁之前,必须首先在不同的语境中审视自己——从男性那里分离出来,哪怕是暂时的。她们强调,这样一种分离是完成个人成长和个性化必然要走的第一步。
  后殖民女性主义(postcolonial feminism),有时称为第三世界女性主义(thrid-world feminism),它与后殖民主义共享着许多基本原则。像后殖民主义一样,后殖民女性主义拒绝由白人男性建立的菲勒斯中心的父权制度,并认识到它是在从事反对男性统治的政治和社会斗争。这些理论家和批评家把女人比作被殖民对象,她们为“男性凝视”(male gaze)所定义,并化约为一些刻板印象,屈从于受殖民主义长期影响的社会和经济状况。后殖民女性主义者尤其反对使用女人(woman)这个词语,并认为这种用法只是从她们的生理性别角度界定了女性。
  论女性主义批评家支持什么样的派别和理论,她们都认为她们处在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中,这个过程将促使她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她们所处的社会和整个世界。她们首先寻求的是从个体角度理解自己,认为那时她们将会准备好去发展自己的才能,并充分参与到她们自己文化(包括艺术)的方方面面之中。
  ……

前言/序言


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第5版) 概述 《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第5版)》是一部全面而深刻地探索文学批评领域精髓的学术著作。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并指导他们如何在实际的文本分析中灵活运用这些理论。它不仅梳理了文学批评史上重要的理论流派和关键概念,更重要的是,它引导读者亲身参与到批评实践中,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本书的第五版在继承前几版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最新的学术发展和研究视角,力求呈现一个更具时代感和前瞻性的文学批评图景。 核心内容与结构 本书的结构设计精巧,循序渐进,从基础概念的梳理到复杂理论的阐释,再到具体的文本分析范例,层层递进,为读者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文学批评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文学批评的基础 文学批评的本质与功能: 这一部分首先明确了文学批评的定义,探讨其在理解、解释和评价文学作品中的核心作用。它强调文学批评并非简单的“好坏”评判,而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多重意义和文化价值的过程。批评作为一种智识活动,不仅服务于学术研究,也对文学创作本身产生深远影响,引导文学的发展方向。 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 在深入理论之前,本书首先回顾了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元素,如情节、人物、叙事结构、语言风格、主题、意象等。这些基础知识是进行任何深入批评的前提,有助于读者在分析时抓住文本的骨架和肌理。 文学理论的演进简史: 本部分简要回顾了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批评家,再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涌现。这种历史梳理有助于读者理解不同理论流派的产生背景、核心观点及其相互关系,为后续的具体理论介绍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的文学批评理论流派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当代文学批评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各种理论流派的详细阐释。每一章节都专注于一个或一组紧密相关的理论,力求清晰地解释其核心概念、方法论以及对文学文本的独特解读视角。 形式主义与新批评: 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形式主义批评(俄国形式主义)和新批评(英美新批评)的贡献。它们强调文学作品的内在形式、语言结构和艺术技巧,主张“回到文本本身”,通过对意象、象征、反讽、张力等具体艺术手法的细致分析来理解作品的意义。本书会详细介绍这些流派的代表人物、核心理论(如“诗的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批评的客观性等),并提供相应的文本分析范例,展示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解读诗歌和散文。 精神分析批评: 本章将聚焦于弗洛伊德、拉康等精神分析学家的理论如何被应用于文学批评。它探讨了潜意识、俄狄浦斯情结、文本的“症候性”解读等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动机、梦境象征、创作者的潜意识投射等方面来揭示文学作品的深层意义。读者将了解到精神分析批评如何将文学文本视为一种“心灵的剧场”。 结构主义与符号学: 这一部分详细介绍了结构主义对语言、符号和意义的研究,以及其如何被推广到文学领域。本书将阐释结构主义如何将文学作品视为一个由符号系统构成的整体,关注叙事结构、神话原型、叙事模式等,探寻文本背后的普遍规律。符号学则进一步探讨了符号的运作机制,以及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实践,如何生成和传递意义。 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 紧随结构主义之后,本书将深入探讨后结构主义及其重要的分支——解构主义。它会介绍德里达、福柯、巴特等思想家的观点,质疑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强调语言的不稳定性、意义的消解和文本的“不确定性”。解构主义批评如何通过揭示文本内部的矛盾、张力和潜在的歧义来颠覆传统的意义解释。 马克思主义批评: 本章将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它关注文学作品的社会经济基础、意识形态、阶级斗争、物质生产等因素,探讨文学如何反映、支撑或挑战现有的社会权力结构。读者将了解如何从生产、消费、权力等角度来分析文学作品。 女性主义批评: 这一部分将详细介绍女性主义批评的起源、发展及其多样化的理论路径。它探讨了性别、权力、父权制、女性主体性、性别表达等议题,以及如何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女性形象的构建、性别叙事等来揭示和挑战性别不平等。 后殖民批评: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后殖民批评成为理解当代文学的重要视角。本章将探讨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如文化杂合性、东方主义、身份认同、权力关系等,以及这些议题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读者将学习如何从被压迫者的视角来审视文学文本。 读者反应批评: 与侧重文本本身的理论不同,读者反应批评将焦点转移到读者身上。本书将介绍不同读者反应理论的观点,如沃尔夫冈·伊瑟尔的“含糊性”理论和汉斯·罗伯特·尧斯的“期待视野”,以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何与文本互动,共同创造意义。 新历史主义与文化唯物论: 这部分内容将介绍新历史主义批评如何将文学作品置于其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强调文学与非文学文本之间的互动,以及历史叙事和文学叙事之间的复杂关系。文化唯物论则更侧重于文化现象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实践。 第三部分:文学批评的实践 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第5版)》深谙此道,在理论阐释之后,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指导和范例。 文本分析的步骤与策略: 本部分为读者提供了进行文学文本分析的具体步骤和策略,包括如何选择文本、如何提出研究问题、如何运用不同的批评理论、如何构建论证、如何引用文献等。这些指导旨在帮助读者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分析行动。 多视角文本分析范例: 为了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不同批评理论的运用,本书精心选取了多篇经典或重要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并分别运用不同的批评理论进行深入解读。每个范例都会详细展示该理论的核心概念如何被应用于具体文本,以及分析得出的独特见解。通过这些范例,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理论视角如何揭示文本的差异化意义。 写作文学批评文章的指南: 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文学批评文章是学习文学批评的关键环节。本书将提供关于批评文章结构、论证逻辑、语言表达、引文规范等方面的详细建议,帮助读者有效地组织和表达自己的批评观点。 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与前沿: 最后一章将展望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和前沿动态,鼓励读者保持开放的心态,关注新的理论发展和批评实践,并思考文学批评在当代社会和文化中的未来走向。 教学特色与目标读者 《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第5版)》具有以下显著的教学特色: 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 本书不仅是理论的罗列,更注重理论如何作用于实践。每一种理论的阐释都伴随着清晰的解释和实用的分析范例,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并应用。 清晰的结构和易懂的语言: 尽管涉及复杂的理论,本书的语言力求清晰、准确,结构安排严谨,便于读者循序渐进地学习。 丰富的案例研究: 大量的文本分析范例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它们不仅展示了理论的运用,也为读者提供了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本书鼓励读者独立思考,不盲从任何一种理论,而是学会辨析、选择和融合,形成自己的批评观点。 与时俱进的内容: 第五版更新了最新的学术发展,反映了文学批评领域不断演变的趋势。 本书的目标读者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 文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 为他们提供扎实的文学批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是他们学习文学、进行学术研究的必备读物。 对文学感兴趣的非专业读者: 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升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从事相关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的学者: 为他们提供跨学科研究的理论工具和启发。 中学教师: 帮助他们提升文学教学的理论视野和实践能力。 总结 《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第5版)》是一部集理论权威性、实践指导性和学术前瞻性于一体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为读者打开了通往文学批评世界的大门,更赋予了他们洞察文本、理解文化、参与思想对话的工具和能力。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以更自觉、更深入、更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去阅读和理解文学,并在更广阔的学术领域中有所建树。它是一本真正能够引导读者从“读懂”走向“读透”的桥梁。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忐忑的。我一直觉得文学批评是个很高深的领域,离我这种普通读者有点远。但这本书的标题“理论与实践导论”还是吸引了我,我希望它能带我入门。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非常合理,循序渐进,一点点地把我引入文学批评的这个世界。它从最基础的概念开始,比如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作者的意图,读者的接受等等,然后逐步深入到各种批评理论。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不同理论流派的介绍,比如精神分析批评、符号学批评、接受美学等等。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了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作为例子,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卡夫卡的短篇小说等等。我以前读过这些作品,但从来没有从这些理论的角度去分析过,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重新认识了这些作品,看到了很多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和深层含义。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如何分析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它让我意识到,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内容,还在于它如何被解读,如何与读者产生共鸣。它让我开始主动去思考,去质疑,去探究。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最为深刻和有启发性的一本。它不像一些理论书籍那样空洞枯燥,而是将深奥的理论与丰富的实践紧密结合,让我这个文学爱好者感到受益匪浅。我一直对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充满好奇,也试图去探究作者的创作动机和作品的社会背景,但往往在理论的海洋中迷失方向。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航员,清晰地梳理了文学批评的脉络,从早期批评的朴素观点,到现代和后现代批评的百花齐放,它都做了系统而详尽的介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批评理论的“解剖式”分析,它不仅解释了理论的核心观点,更重要的是展示了这些理论是如何在实际的文本分析中发挥作用的。那些穿插其中的案例研究,简直是点睛之笔,让我能直观地感受到理论的生命力。比如,在解读某首诗歌时,运用意象分析、结构分析,甚至引入文化研究的视角,不同层面的解读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深度和广度。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文学批评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而是一个动态的、充满创造力的过程。它鼓励我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去拥抱多元的解读方式,去发现文学作品中隐藏的无限可能。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与文学的关系发生了质的飞跃,不再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的、批判性的参与者。

评分

刚翻完这本《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第5版)》,感觉收获满满,像是给我的文学阅读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一直对文学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到好奇,但又常常力不从心,总觉得读了很多遍,还是只能停留在表层。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步步地引领我走进文学批评的殿堂。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术语,而是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比如什么是文学,什么是批评,以及文学批评在整个文学生态中的作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批评流派的介绍,比如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批评等等,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提供了理解文学的多元视角。我以前可能只知道一些常见的解读方式,但读了这本书,才意识到原来文学的解读可以如此丰富和深入。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具体文学作品案例分析,这对我来说太有帮助了,它让我能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文本联系起来,理解理论是如何“落地”的。那些案例分析并不是简单的总结,而是深入到文本的细节,展示了批评家是如何提炼论点、运用理论工具来支撑观点的。这本书的语言也相当平实易懂,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跟上思路,这点非常难得。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更像是一次充满启发的对话,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阅读经验,并对未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

坦白讲,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但读下来之后,我发现它对我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着更深远的影响。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批评流派和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展示了文学批评家是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应用于具体的文本分析,并由此得出深刻的见解。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文本性”和“阐释学”的讨论,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所谓的“客观事实”在文学作品中是如何被建构和解构的。书中的一些理论,比如解构主义,虽然一开始读起来有些令人费解,但随着作者的耐心引导和案例的辅助,我逐渐体会到了它的精妙之处——它挑战了我们对意义的稳定性和确定性的固有观念。这不仅仅适用于文学,也让我开始用更审慎的眼光去看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和观点。这本书让我明白,没有绝对的真理,也没有唯一的解释,理解和接受这种复杂性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进步。它鼓励我去质疑那些看似显而易见的“常识”,去探究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多重可能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变得更加 nuanced,也更能容忍和欣赏不同意见的存在。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文学批评的印象还停留在高中时期,觉得就是分析象征、比喻,找出作者的情感之类的,有些死板。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教会我如何去“看”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是文字背后的结构、文化、历史,甚至权力关系。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意义的生产”和“读者反应”的章节所吸引。以前我总觉得文学作品的意义是作者赋予的,读完就定型了,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读者在解读过程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读者与文本的互动才最终生成了意义。这让我对自己的阅读体验有了新的理解,也让我更加重视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思考。书中对不同理论的介绍,虽然有些地方一开始觉得有点挑战,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体会到它们各自的独特价值。比如,后殖民批评让我意识到,我们很多时候会忽略那些被边缘化的声音和视角,而这些声音恰恰是理解世界复杂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学批评不是一种封闭的学术游戏,而是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紧密相连的。它鼓励我去质疑、去反思,去用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

评分

书不错,好评好评

评分

想买这本书很久了 做活动收的

评分

老师推荐的数目,希望可以有所收获!

评分

划算减100,最后十几本书就花了一百块~写毕业论文用的,

评分

非常厚实的一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教材,非常值得好好学习之。

评分

喜欢

评分

产品非常好,非常值得购买。

评分

书质量好,发货速度快

评分

2015-11-08 14:39:01 您提交了订单,请等待系统确认 客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