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 11179.2-2014)·电能表用元器件技术规范 第2部分:压敏电阻器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Components for Electricity Meter Part 2: Varistor]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 11179.2-2014)·电能表用元器件技术规范 第2部分:压敏电阻器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Components for Electricity Meter Part 2: Varisto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电网公司 编
图书标签:
  • 电能表
  • 元器件
  • 压敏电阻器
  • 技术规范
  • 国家电网
  • 电力系统
  • 标准
  • Q/GDW 11179
  • 2-2014
  • 电子元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21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4020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Components for Electricity Meter Part 2: Varistor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 11179.2-2014)·电能表用元器件技术规范 第2部分:压敏电阻器》是《电能表用元器件技术规范》系列标准的第2部分。为加强电能表元器件质量管理,规范元器件性能指标和测试方法等内容,切实提高电能表运行可靠性,确保电能计量准确可靠,特编制本部分。《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 11179.2-2014)·电能表用元器件技术规范 第2部分:压敏电阻器》编制过程中,在基于电子设备用压敏电阻器等国家相关标准基础上,认真统计分析了公司系统运行电能表由于元器件失效导致故障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指标和测试要求,建立了系统的元器件质量管理体系,为开展元器件试验检测和质量管理奠定了基础。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质量评定程序
5 技术要求
6 试验方法
7 检验规则
8 包装、运输、贮存

附录A (资料性附录)压敏电阻器质量保证等级
附录B (资料性附录)压敏电阻器标识及尺寸
附录C (资料性附录)压敏电阻器工作失效率预计计算
附录D (资料性附录)压敏电阻器选用指南
附录E (规范性附录)压敏电阻器试验项目
编制说明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介绍,内容不涉及《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 11179.2-2014)·电能表用元器件技术规范 第2部分:压敏电阻器》的具体内容。 --- 精选科技文献导读:聚焦工业自动化与前沿材料科学 本导读精选了三本在工业控制、高级制造以及新能源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专著,旨在为工程师、研究人员和技术管理者提供深入的技术洞察和实践指导。 一、 《现代工业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基于PLC与SCADA的集成化应用》 作者: 张建国,王立新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1年 内容概要: 本书系统阐述了现代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核心——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与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的集成应用技术。在当前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分布式控制系统(DCS)正逐步向更灵活、更具互操作性的集成架构演进。本书紧密结合工业现场的实际需求,从基础理论到高级应用,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PLC基础与高级编程 本部分详尽讲解了主流品牌(如西门子S7系列、罗克韦尔Logix系列)的硬件选型、网络配置与编程规范。重点突出了结构化编程、功能块(FB)的应用以及安全PLC(Safety PLC)的基本逻辑构建方法。书中通过多个实际案例,演示了如何利用先进的编程语言(如SCL、ST)实现复杂的运动控制和批处理逻辑,强调了代码的可读性与可维护性。 第二部分:SCADA系统架构与人机界面(HMI)设计 SCADA系统的设计是实现生产过程可视化和远程监控的关键。本书深入剖析了SCADA系统的分层架构,包括现场数据采集层、监控服务器层和操作员工作站层。在HMI设计方面,重点探讨了基于用户体验(UX)的原则,指导读者如何设计出信息密度适中、报警响应及时的高效操作界面。特别加入了对“扁平化”和“三维可视化”在现代监控中心应用的探讨。 第三部分:系统集成与网络安全 本书的高价值体现在对PLC与SCADA集成的实践指导上。详细介绍了基于OPC UA、EtherNet/IP和PROFINET等工业通信协议的数据交换机制与互操作性挑战。针对当前工业网络安全日益严峻的形势,专门辟章论述了网络隔离、入侵检测系统(IDS)在OT(操作技术)环境中的部署策略,以及如何遵循IEC 62443标准框架进行系统加固。 第四部分:云边协同与数据智能 作为前沿技术的体现,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工业物联网(IIoT)的实现路径。阐述了如何利用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对PLC采集的大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实时分析,并将关键结果上传至云平台进行长期存储和高级机器学习分析。书中提供了基于MQTT协议的轻量级数据上传框架示例,为实现“数据驱动的决策”提供了技术蓝图。 适用读者: 自动化工程师、系统集成商、工厂维护技术人员、自动化专业本科及研究生。 --- 二、 《先进功能性薄膜材料:制备工艺与性能调控》 作者: 李明远,陈伟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2年 内容概要: 本书聚焦于当代材料科学中的一个热点领域——功能性薄膜。薄膜材料因其在光电子学、生物医学、能源存储和高精度传感器等领域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本书系统梳理了各类先进功能薄膜的制备技术,并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精确调控其微观结构来实现宏观性能的优化。 第一部分:薄膜基础理论与表征技术 详细介绍了薄膜的成核与生长动力学模型,包括岛屿生长模式、层层生长模式等。重点阐述了薄膜厚度、晶粒尺寸、应力状态等关键参数对薄膜性能的影响机制。在表征方面,不仅涵盖了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基础工具,还对原子力显微镜(AFM)在表面粗糙度和形貌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解析。 第二部分:物理气相沉积(PVD)技术精讲 PVD作为主流的薄膜制备方法,本书对其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涵盖了磁控溅射(Magnetron Sputtering)、电子束蒸发(E-beam Evaporation)和脉冲激光沉积(PLD)三种核心技术。针对磁控溅射,书中详细分析了靶材选择、气压、偏压对薄膜致密性和成分均匀性的影响,并给出了针对高K介质薄膜和超导薄膜的优化工艺参数范围。 第三部分:化学气相沉积(CVD)与原子层沉积(ALD) CVD和ALD代表了高精度薄膜制备的前沿。本书详细比较了不同CVD方法(如MOCVD)在半导体制造中的应用。着重介绍了ALD技术,强调了其“自限制性”反应的原理,解释了ALD如何在极端复杂的结构(如高深宽比通孔)中实现原子级的厚度控制和优异的均匀性。书中提供了ALD中常见的前驱体(Precursors)的化学特性与安全操作指南。 第四部分:特定功能薄膜的应用实例 本书结合实际应用,探讨了多类功能薄膜的制备挑战: 1. 透明导电氧化物(TCO): 如AZO和ITO薄膜的制备与载流子浓度的调控。 2. 铁电与压电薄膜: 如PZT薄膜在微机电系统(MEMS)中的应用及其在沉积过程中的相纯度控制。 3. 阻挡层与扩散阻挡层: 在先进封装技术中,如何利用高致密性金属或氮化物薄膜有效阻止金属原子迁移。 第五部分:薄膜的机械与可靠性工程 探讨了薄膜的附着力测试(如划痕测试)、硬度与弹性模量测量(如纳米压痕技术),以及薄膜在热循环和湿度环境下的老化机理,旨在确保功能薄膜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长期稳定性。 适用读者: 材料科学家、薄膜工程师、半导体器件研发人员、光学镀膜技术人员。 --- 三、 《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热管理与高效能集成》 作者: 赵刚,刘婷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内容概要: 随着全球向电动化转型的加速,新能源汽车(NEV)的性能、安全性和寿命已严重依赖于高效、可靠的热管理系统(TMS)。本书立足于当前电动汽车设计的前沿挑战,全面覆盖了电池、电机和电力电子器件的热管理技术,强调系统集成和能效优化。 第一部分: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原理与建模 详细分析了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热耦合机理,明确了温度对电池寿命、功率输出和安全性的核心影响。系统介绍了主流的热管理方式:风冷、液冷和相变材料冷却(PCM)。液冷系统部分,深入讲解了冷却板(Cold Plate)的设计优化,包括流道几何结构对换热效率和压降的权衡。书中提供了基于COMSOL或Fluent的电池模组级热仿真模型建立流程。 第二部分:电机与电控系统的高效冷却 针对驱动电机(永磁同步电机为主)和功率电子模块(IGBT/SiC),本书阐述了针对高功率密度带来的局部过热问题。介绍了电机定子绕组的直接冷却技术,如油冷或高导热灌封材料的应用。对于电控系统,重点解析了热管技术(Heat Pipe)在将热量从发热源快速导出到散热器中的应用,并探讨了SiC模块与散热基板之间的界面材料(TIM)的选取标准。 第三部分:整车级热管理集成与能耗优化 本书的核心在于将“孤立”的冷却单元整合成一个“协同工作”的整车热管理系统(TMS)。探讨了热泵技术在冬季电池预热和座舱加热中的作用,如何通过智能阀控策略实现热量在电池、电机、座舱之间的动态重分配,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空调对续航里程的侵蚀。书中给出了基于“等效热阻”的整车热平衡控制算法框架。 第四部分:热失控安全与故障诊断 针对电池热失控这一重大安全隐患,本书系统梳理了热失控的诱发机制、连锁反应过程及其监测预警技术。讨论了烟雾传感器、温度梯度监测在早期预警中的作用。此外,还介绍了基于温度漂移和内阻变化的健康状态(SOH/SOF)热预测模型,用于指导TMS在极端工况下的运行策略。 适用读者: 汽车动力系统工程师、电池包设计工程师、热管理系统集成专家、车辆工程专业学生。 ---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新材料和新工艺持开放态度的技术人员,我非常好奇这套标准是如何平衡“可靠性”与“成本效益”的。毕竟,电能表是需要大规模部署并长期运行的计量设备,任何过于昂贵或实施难度过大的技术要求,都难以在实际生产中落地。这本书是否对不同等级的压敏电阻器给出了明确的适用场景区分?例如,对于住宅用表和工商业用表,标准在抗浪涌能力指标上是否存在差异化的要求?另外,鉴于近年来对元器件“绿色制造”的呼声越来越高,书中是否也对原材料的可追溯性、制造过程中的污染物控制等方面有所涉及?如果它能提供一套既能保证极端可靠性,又具备一定柔性以适应不同应用需求的指导框架,那将是极具价值的。我希望它能成为连接基础理论研究和大规模工业应用之间的那座坚实桥梁。

评分

我刚翻开内页,那清晰的印刷质量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文字部分排版疏密得当,大量的技术图示和表格被巧妙地穿插在文本之间,使得那些复杂的电气特性描述不再显得枯燥难懂。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具体的阻值曲线和瞬态抑制能力测试方法,但从目录结构来看,它对压敏电阻器的基本要求、关键性能指标的界定,以及相关的试验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分层。这套标准的结构逻辑性非常强,似乎是为确保电能表在电网的复杂电磁环境中能够稳定、精准地计量而精心设计的“防火墙”。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环境适应性的条款,例如高温高湿环境下的绝缘电阻变化、机械冲击和振动测试的标准,这些往往是决定电能表户外使用寿命的关键所在。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显然超越了一般的产品说明书,直指国家级标准的严苛要求。

评分

从收藏的角度来看,这本标准书的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国家电网特定时间点对电能表关键元器件技术水平的官方定调。对于进行零部件研发的供应商而言,这本书几乎就是“圣经”,直接决定了他们的产品能否进入国家电网的合格供应商体系。这种强制性的行业规范性文件,其信息密度和决策影响力是其他任何学术论文或市场调研报告无法比拟的。我设想,翻阅这些标准条文时,每一个数字、每一个单位的背后,都凝结着无数次故障分析、寿命试验和专家论证的结果。它不只是关于压敏电阻器本身,更是关于整个电能表产业链对“质量”二字的共同承诺。因此,即使我当前的工作不直接涉及压敏电阻器的选型,收藏这样一本具有行业里程碑意义的规范性文献,也是一种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行业追踪。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沉稳的深蓝色调,搭配烫金的字体,立刻给人一种专业、权威的感觉。书脊的排版清晰明了,即使在书架上众多资料中也能一眼锁定它的身份——《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 11179.2-2014)·电能表用元器件技术规范 第2部分:压敏电阻器》。光是看到这个标题,我就能想象到内部必然是严谨的技术图表和详尽的参数说明。作为一名长期与电力设备打交道的工程师,我期待这本书能在电能表核心元器件的选型和质量控制方面,提供一套无可置疑的、具有国家电网背书的权威指导。我猜测,它会深入探讨压敏电阻器在不同电压等级、不同工作环境下的性能衰减规律和寿命预测模型,这对于提升电能表的长期可靠性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为行业内提供了一把衡量元器件品质的标尺,希望它不仅是纸面上的标准,更能有效指导实际生产中的工艺优化和检验流程。

评分

仔细端详这本书的编撰单位和审查流程,透露出浓厚的“国标”气质。这种由顶层设计机构推出的技术规范,其严密性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参数上,更在于其执行层面的可操作性和可审计性。我推测,书中一定包含了非常详尽的试验设备要求和环境模拟条件,确保任何一家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复核该标准时,都能得出一致的结论。这对于保证全国范围内电能表质量的同质化至关重要。如果标准模糊不清,地方执行尺度不一,那么最终受损的将是电能计量的准确性和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我期待书中对“失效判定标准”的描述极其清晰,不留任何解释的灰色地带,让工程师们在面对复杂工况下的元器件行为时,能有明确的、基于国家权威依据的判断依据。这本书,是确保国家能源基础设施可靠性的重要基石之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