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心理科学文库: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中面孔加工的神经机制 [The Neural Mechanism of Facial Processing with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中国当代心理科学文库: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中面孔加工的神经机制 [The Neural Mechanism of Facial Processing with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文波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认知神经科学
  • 面孔识别
  • 快速序列视觉呈现
  • 神经机制
  • 视觉认知
  • 大脑成像
  • 认知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 RSVP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85789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520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当代心理科学文库
外文名称:The Neural Mechanism of Facial Processing with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当代心理科学文库: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中面孔加工的神经机制》致力于揭示注意时间维度的特点对面孔身份和表情加工的影响。在总结《中国当代心理科学文库: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中面孔加工的神经机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更完善的面孔表情加工的面孔认知的神经模型。《中国当代心理科学文库: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中面孔加工的神经机制》有利于扩展对面孔加工与注意关系(尤其是注意时问维度)的认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面孔表情和身份加工的时空机制,从而有助于完善现有的面孔认知的神经模型。《中国当代心理科学文库: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中面孔加工的神经机制》的创新性在于,首次通过快速序列视觉呈现范式控制注意资源来揭示面孔情绪加工和面孔身份加工的神经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面孔加工以及面孔加工与注意的关系。

作者简介

  罗文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 社会神经科学学会中国分会理事。主要从事认知神经科学相关领域的研究。2006年以来在Neuroimage、Social Cobnitive&Affective; Neuroscience,Biological Psychology以及《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国际、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20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近20项。目前担任PLOS ONE和《心理学进展》编委,同时也是14种国际、国内知名刊物的审稿人。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面孔身份和面孔表情的定义
1.2 快速序列视觉呈现范式与注意瞬脱效应
1.3 面孔加工的神经心理学研究
1.4 面孔加工的神经生理学研究
1.5 面孔加工的电生理学研究
1.5.1 面孔加工的特异性成分
1.5.2 面孔表情加工
1.6 注意与面孔加工的电生理学研究
1.6.1 注意对面孔和面孔表情的偏向
1.6.2 面孔加工的注意资源
1.6.3 表情编码的注意资源
1.7 面孔加工的脑成像研究
1.7.1 面孔识别的脑成像研究
1.7.2 面孔表情加工的脑成像研究
1.8 面孔加工的有关模型
1.8.1 Bruce-Young面孔结构编码认知模型
1.8.2 面孔知觉的分布式人类神经系统模型
1.8.3 Adolphs以时间为函数的面孔表情加工模型
1.8.4 面孔知觉和注意系统模型
1.9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假设
1.9.1 问题的提出
1.9.2 研究假设
1.10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创新

第2章 RSVP中面孔表情加工的神经机制
2.1 引言
2.2 方法
2.2.1 被试
2.2.2 刺激材料
2.2.3 程序
2.2.4 ERP记录
2.2.5 ERP数据分析和统计
2.2.6 偶极子源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行为数据
2.3.2 ERP数据
2.3.3 偶极子源分析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3章 面孔表情加工三阶段模型的单试次ERP证据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被试
……
第4章 单试次ERP分析揭示面孔表情分类的三阶段模型
第5章 RSVP中面孔与房屋加工的ERP研究
第6章 RSVP中面孔倒置效应的ERP研究
第7章 总讨论和结论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中国当代心理科学文库: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中面孔加工的神经机制 引言 人类的面孔是极为重要的社会信号,承载着丰富的个体身份、情绪状态、意图及社会关系信息。我们对他人面孔的快速、准确识别和理解,是社会互动、建立人际关系、甚至在复杂环境中做出生存决策的基础。而当面孔呈现的时间极短,且以快速连续的方式出现时,大脑如何仍然能够有效地加工这些信息,这便成为了认知神经科学领域一个极具挑战性和吸引力的研究课题。本书《中国当代心理科学文库: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中面孔加工的神经机制》深入探讨了这一复杂过程,旨在揭示大脑在高速视觉信息流中处理面孔的精妙机制。 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非总是以静态、独立的姿态接触面孔。更多时候,面孔信息以动态、片段化、且夹杂在其他视觉刺激中的形式出现。例如,在拥挤的街道上、快速行驶的车辆中,或者通过一段快节奏的视频,我们可能只有短暂的瞬间去捕捉和识别一张面孔。这种“快速序列视觉呈现”(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RSVP)范式,为模拟真实世界中瞬息万变的面孔信息暴露情境提供了可能。 研究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中面孔加工的神经机制,不仅对理解正常的视觉认知过程至关重要,更具有重要的临床和技术应用价值。从神经心理学的角度,了解面孔加工障碍(如面容失认症)的神经基础,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诊断和干预手段。从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视觉领域,对人脸识别算法的设计提供生物学启示,以期构建更强大、更鲁棒的人脸识别系统。此外,理解大脑如何高效地过滤和优先处理关键视觉信息,对于设计更具吸引力的媒体内容、优化用户界面设计等也具有潜在的指导意义。 核心研究内容与理论视角 本书聚焦于以下几个核心研究问题: 1. 时间分辨率与面孔识别的权衡:在极短的呈现时间下,大脑如何权衡提取面孔的细节信息(如五官特征)与整体特征(如面孔的整体配置)?是否存在一个最佳的时间窗口,使得面孔识别的准确率达到峰值?本书将从神经活动的时间动态入手,探讨不同时间尺度下大脑对面孔信息的编码策略。 2. 序列效应与上下文信息的整合:当面孔作为序列中的一部分呈现时,前后出现的其他视觉刺激(包括其他面孔或非面孔物体)会对目标面孔的加工产生何种影响?例如,是否存在“显著性效应”(salience effect),使得序列开头的或结尾的面孔更容易被注意到?又或者,序列中的上下文信息是否能够激活先前知识,辅助对当前面孔的理解?本书将深入分析序列位置、刺激类型等因素如何塑造面孔的注意力和加工深度。 3. 注意力的调控与抑制机制:在快速的视觉序列中,大脑需要有效地分配有限的注意力资源,并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面对密集呈现的面孔,大脑是如何决定哪些面孔需要被深入加工,哪些可以被快速忽略?本书将考察注意力的门控作用,以及潜在的抑制机制,例如“后向抑制”(backward inhibition),即在同一位置快速呈现相同刺激时,后续刺激的加工会被抑制。 4. 面孔特征的表征与神经编码:面孔包含多种信息维度,如身份、性别、年龄、情绪等。在快速呈现的条件下,这些不同维度的信息是如何被编码和表征在大脑中的?是否存在专门的面孔加工区域(如梭状面孔区,FFA)在RSVP范式下表现出独特的活动模式?本书将结合多模态的神经影像学和电生理学技术,探索面孔特征在不同脑区和不同时间窗内的神经编码方式。 5. 动态与静态面孔加工的差异:虽然RSVP范式通常使用静态图片,但研究也将探讨,与标准静态面孔呈现相比,序列化和短暂化的呈现方式是否会引发更接近真实动态面孔加工的神经过程。例如,运动信息(即使是隐含的,如表情变化)在短暂呈现中是否能够被更有效地捕捉? 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 为了揭示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中面孔加工的神经机制,本书将系统梳理和整合多种前沿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行为学实验:通过设计精巧的行为学实验,如测量反应时、识别准确率、眼动轨迹等,量化个体在RSVP范式下面孔识别的表现,并分析各种变量(呈现时间、刺激间隔、刺激类型、序列位置等)的影响。 脑电图(EEG)/事件相关电位(ERP):EEG/ERP技术以其卓越的时间分辨率,能够精确捕捉面孔加工过程中神经活动的毫秒级动态变化。本书将重点关注与面孔识别相关的ERP成分,如P1、N170、P2、N250、P300等,分析它们在RSVP范式下面孔信息加工中的表现。例如,N170作为面孔敏感的负波,其幅度和潜伏期变化可以反映面孔的注意分配和编码效率。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fMRI技术提供良好的空间分辨率,能够定位面孔加工过程中激活的脑区。本书将分析在RSVP范式下,梭状面孔区(FFA)、额叶、顶叶等区域的激活模式,并探讨它们在面孔信息整合、注意力调控和工作记忆中的作用。 脑磁图(MEG):MEG技术结合了EEG和fMRI的优点,既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又能提供一定程度的空间定位信息,为研究快速面孔加工的神经动力学提供了另一视角。 计算建模:结合计算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解释和预测,例如,通过构建预测模型来理解大脑如何权衡信息提取的成本和收益,或者模拟序列效应的产生机制。 理论贡献与未来展望 本书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人类视觉认知系统在复杂、动态环境中工作的理解。具体而言,其理论贡献体现在: 拓展面孔加工的理论模型:现有许多面孔加工理论模型主要基于静态、独立呈现的面孔。本书的研究将促使这些模型在考虑时间动态性和序列效应方面进行修正和拓展,更好地反映真实世界中的面孔识别过程。 揭示注意力与感知的交互机制: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下,注意力是引导感知过程的关键。本书的研究将深入探讨注意力如何在快速序列中调控面孔信息的感知和加工,为理解注意力和感知之间的动态交互提供新的证据。 提供神经基础的解释:通过多模态神经成像技术,本书将为快速面孔加工在不同脑区和不同时间维度上的神经活动提供具体的解释,从而在神经层面阐明其认知机制。 展望未来,本研究的发现将为以下领域的研究提供基础和启发: 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精神疾病的诊断与干预: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等疾病,常伴有面孔识别障碍。理解这些障碍在快速呈现情境下的具体表现和神经基础,有助于开发更敏感的早期诊断工具和个性化干预策略。 人机交互和人工智能:RSVP范式下面孔加工的研究成果,可以为设计更高效、更自然的人脸识别系统提供理论指导,例如,如何让机器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准确地识别个体。 教育和培训:在需要快速学习和识别信息的教育和培训场景中,理解大脑处理信息的时间限制和最佳策略,有助于优化教学设计。 结论 《中国当代心理科学文库: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中面孔加工的神经机制》是一部致力于探索人类大脑在瞬息万变的视觉世界中如何高效处理面孔信息的学术专著。本书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前沿的研究方法和深入的理论分析,全面揭示了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的挑战下,大脑调控注意力、整合信息、编码特征的精妙神经机制。它不仅为认知神经科学领域贡献了宝贵的知识财富,更在多个应用领域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标志着中国当代心理科学研究在人脸识别这一关键认知功能领域的又一重要突破。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光是目录就让我眼前一亮,感觉作者对“快速序列视觉呈现”和“面孔加工”的结合研究有着非常清晰的脉络。我特别关注到书中可能涉及的实验设计部分,不知道作者是如何控制呈现的速度、面孔的特征(比如表情、性别、年龄等)以及被试的注意力状态的。想象一下,在眨眼之间,大脑就需要迅速捕捉、识别并区分出不同面孔,这需要多么精密的神经网络协同工作啊!我很好奇书中会不会讨论到“注意的漏斗模型”在快速面孔呈现时的适用性,或者是否存在一些“自动加工”的机制,能够让我们在不刻意注意的情况下也能识别出熟悉的面孔。另外,关于“神经机制”,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fMRI、EEG/MEG等脑成像技术在本研究中的具体应用,以及从这些技术数据中如何解读出与面孔加工相关的脑电活动或血氧变化。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次大脑内部的探险,而作者则是那个绘制地图的向导,带领我们去探索那些隐藏在面孔识别背后的奥秘。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张藏宝图,指引着我去探索人类大脑在处理视觉信息时那令人着迷的“快速模式”。“快速序列视觉呈现”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课题,而“面孔加工”更是其中一个最复杂、最有趣的部分。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问题:当面孔以极快的速度“闪过”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会采用一种“全局”的处理方式,还是会优先关注某些“关键特征”?书中是否会讨论到“工作记忆”在快速序列呈现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对后续面孔的识别?我非常期待作者能结合最新的神经科学技术,比如脑电图(EEG)或者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来揭示在大脑的哪些区域,以及在什么时间尺度上,这些“面孔信号”是被激活和处理的。我相信,这本书的深入研究,必将为我们理解人类视觉系统在信息洪流中的生存策略,提供全新的视角和宝贵的见解。

评分

我一直对人类感知世界的“黑箱”非常好奇,尤其是视觉系统,它如此高效且令人惊叹。这本书的题目“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中面孔加工的神经机制”恰恰触及了我最感兴趣的点。我们都知道,面孔识别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技能之一,而当信息以“快速序列”的方式涌入时,大脑又是如何应对的呢?我猜想,这本书一定深入探讨了不同视觉皮层区域(如梭状回、海马旁回等)在面孔识别过程中的具体功能,以及它们之间如何进行信息传递和整合。更让我好奇的是,“快速序列”这个概念可能意味着时间压力下的信息处理,这是否会涉及到某些“时间窗口”或者“认知负荷”的概念?作者是否会提出一些模型来解释在大脑处理一连串面孔时,如何克服短时记忆的限制,并有效地提取出关键的面孔信息?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甚至可能挑战我们对传统面孔识别理论的理解,为我们揭示出更深层、更精细的大脑工作原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虽然有些学术,但“中国当代心理科学文库”这个系列本身就让我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人类的认知过程非常着迷,特别是视觉信息加工。而“面孔加工”更是其中一个引人入胜的领域,毕竟我们每天都在和各种各样的面孔打交道,面孔识别、情绪解读等等,这些在我们社会交往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本书的副标题“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中面孔加工的神经机制”则进一步缩小了研究范围,让我好奇作者将如何揭示在大脑中,当我们以极快的速度呈现一系列面孔时,究竟发生了什么。是某个特定的脑区负责处理速度上的挑战?还是不同面孔特征的处理优先级会发生改变?这种精确的聚焦让我觉得这本书很有可能深入到技术性很强的层面,可能需要一定的心理学或神经科学基础才能完全领会,但即使如此,我依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作者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理解大脑如何高效处理复杂视觉信息的新窗口,让我对“看”这件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立刻联想到生活中许多场景。比如,在新闻报道中快速切换的画面,或者在聚会中匆匆瞥过的人脸,大脑是如何在如此短暂的接触时间内捕捉到关键信息的?“快速序列视觉呈现”这个概念让我觉得这本书的研究非常贴近实际,而“面孔加工”更是与我们的社会性息息相关。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分享一些关于面孔识别“自动化”和“情境依赖性”的最新研究发现。例如,当快速呈现的面孔带有特定的情绪信息时,大脑的反应是否会更快?或者,当我们关注的焦点是面孔的某个特定区域(如眼睛或嘴巴)时,整体的面孔识别效率又会如何变化?书中对“神经机制”的探索,我猜想会涉及大量的神经影像学数据分析,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从这些复杂的数据中提炼出清晰的解释,让我们理解大脑是如何在电信号和分子层面上实现如此高效的面孔识别能力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