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那場大危機以來,世界經濟齣現瞭緩慢增長,失業率高企,房價下跌,財政赤字連年齣現,歐洲危機深重。陳腐的解決方案徘徊在“緊縮”與“刺激”兩個極端之間。很多人認為20世紀50年代到2000年的經濟增長態勢屬於“常態”,隻不過被問題重重的20世紀70年代短暫乾擾。從這個視角來看,2008年那場大危機也不過是一次由拙劣的政策或拙劣的人物造成的乾擾。很多人認為如果引起這場危機的因素得到糾正,那麼經濟依然能完全恢復常態。本書對這種觀點提齣瞭挑戰。作者將這場危機放到瞭大環境下去考察,追溯瞭全球經濟曆史,指齣瞭標誌著“常態終結”的四個因素:具有重要意義的物質資源的成本不斷高漲;軍事力量對於經濟發展已經失去瞭促進作用;數字技術革命大幅節約瞭勞動力;法律和倫理在金融領域崩潰。作者認為,2008年那場危機應被視為一個轉摺點,是經濟形勢日趨失穩敲響的警鍾,是理解危機時代生計多艱的範式。
序 言 爭鳴:單一主調的危機解讀/ III
第一部分 樂觀主義者的花園/ 001第一章 當前與永恒的經濟增長/ 003第二章 長達十年的理論爭鳴/ 021第三章 大幻覺/ 037第四章 經濟學派彆的異同/ 049第五章 預言傢/ 067第二部分 毀滅經濟增長的四大因素/ 083第六章 能源與經濟:項圈效應/ 085第七章 武力的無用/ 103第八章 數字風暴/ 119第九章 金融詐騙的後果/ 139第三部分 常態不會迴歸/ 161第十章 破裂的基綫和失敗的預測/ 163第十一章 政府乾預的是是非非/ 183第十二章 中樞論、財政懸崖與違約邊緣/ 201第十三章 歐洲會有危機嗎?/ 219第十四章 超yue樂觀與悲觀/ 231後 記 如果荷馬歸來/ 249詹姆斯·K. 加爾布雷斯(James K. Galbraith),得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林登·約翰遜公共事務學院小勞埃德·本特森政府/工商關係教授,著名經濟學傢約翰·加爾布雷斯之子。小加爾布雷斯和他父親一樣緻力於經濟學研究並將之應用於分析美國的各種經濟問題,給齣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政策建議。他是民主黨的顧問,也在美國國會任職,曾齣任聯閤經濟委員會執行主任。另外,他主持得剋薩斯大學不平等研究項目,這是林登·約翰遜學院的一個非正式研究團體。他是徵稅經濟學研究會資深研究員,也是和平與安全經濟學傢協會主席。
加爾布雷斯把他的悲觀情緒轉變成瞭一個引人入勝、閤理可信的理論框架。他的論點值得所有的經濟學傢的關注,值得財經官員的認真思考。
——《齣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有力的論述,明顯具有挑釁性的建議……作者對經濟學這個學科的巨人發齣瞭無所畏懼的指責,將使經濟學專業的學生讀得津津有味。作者對21世紀的世界經濟新常態進行瞭洞若觀火的分析。——《柯剋斯書評》(Kirkus Reviews)我們的經濟和政治領導人曾經覺得非常閤理而且令人很有信心的政策如今卻無法促進宏觀經濟增長瞭,很多人在分析為什麼會這樣,如何會這樣。在這一點上,加爾布雷斯的分析可謂是鞭闢入裏,發人深思。要重新找迴這種信心,加爾布雷斯提齣瞭一個大膽、明智的計劃。——《書籍論壇》(Book Forum)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包裝得很嚴實,感覺很專業。翻開第一頁,就一股墨香撲鼻而來,這種紙質和印刷的質感,讓人覺得很舒服,也更能讓人沉下心來去閱讀。我一直對經濟學領域抱有濃厚的興趣,但總感覺很多理論都停留在書本上,或者離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些遙遠。這本書的書名,特彆是“正常的終結”幾個字,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各種關於經濟形勢的討論,有樂觀的,有悲觀的,但總感覺缺乏一個清晰的脈絡,來理解我們究竟身處一個什麼樣的經濟環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更係統、更深入的視角,來幫助我梳理這些紛繁復雜的信息。尤其是“新常態”這個概念,它意味著什麼?是意味著過去的經驗不再適用,我們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認知框架嗎?我期待作者能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結閤一些生動的例子,來解釋這些宏觀的經濟概念。我不太喜歡那種滿篇都是晦澀術語,讀起來像是在啃一本字典的書,所以我很看重作者的錶述能力。這本書能被中信齣版社引進,想必在內容上是有其獨到之處的,我希望能從中學到一些真正能夠指導我理解當下經濟形勢,甚至是未來發展趨勢的知識。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以一種簡潔而富有深意的圖景,悄然吸引瞭我的目光。 “正常的終結”——這幾個字,如同一個引人入勝的開場白,瞬間激發瞭我對內容的好奇。在當今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對“正常”的定義似乎也在不斷被刷新,而這本書的標題,則直接點齣瞭這種顛覆性的主題。中信齣版社的標識,如同品質的保證,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期待。我一直對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經曆瞭過去幾年的種種不確定性之後,更加渴望能夠獲得一種更為深刻、更為前瞻的理解。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新常態”的確切描繪,它不僅僅是經濟周期的波動,更可能是一種結構性的、深層次的變革。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從哪些維度來剖析這一轉變?是全球化格局的重塑,科技進步的加速,還是宏觀政策的調整?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幫助我跳齣固有的思維模式,去理解當前經濟現象背後的復雜邏輯。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深奧的經濟理論轉化為易於理解的洞察,從而真正幫助我把握世界經濟的脈搏。
評分這本書封麵上的文字,尤其是“正常的終結”這幾個字,瞬間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腦子裏立刻蹦齣瞭很多問號:我們一直以為的“正常”到底是什麼?它為什麼會“終結”?這個“新常態”又會是什麼樣子?帶著這樣的好奇,我翻開瞭書。中信齣版社的名字,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質量有瞭初步的信心。我一直關注著國際經濟形勢,但總覺得信息碎片化,缺乏一個能將所有現象聯係起來的宏觀視角。這本書的名字,恰好戳中瞭我的痛點,似乎承諾能夠為我提供一個全新的理解框架。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會從哪些角度去論證“正常的終結”?是全球化進程的逆轉,還是技術革命帶來的産業結構顛覆,亦或是地緣政治衝突的加劇?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深入的分析,而不僅僅是泛泛而談。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夠用清晰的邏輯和有力的證據,來闡述“新常態”的內涵,並且能夠解釋這種新常態對我們普通人生活可能産生的影響。我不太喜歡讀那些枯燥乏味的學術專著,我希望這本書的語言能夠更具可讀性,能夠吸引我去深入思考,而不是望而生畏。
評分拿起這本書,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沉甸甸的分量,這不僅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像是一種信息載體的厚重感,預示著其中蘊含著值得細細品味的深度內容。中信齣版社的品牌效應,讓我對這本書的權威性和專業性有瞭天然的信任。我一直認為,對於世界經濟的走嚮,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新聞報道和零散的觀點之中,而是需要一個更宏觀、更具前瞻性的框架來理解。這本書的書名,尤其是“正常的終結”幾個字,極具衝擊力,它暗示著我們所熟知的經濟運行模式正在經曆深刻的變革,甚至是一種顛覆。這讓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這個“終結”的,又是如何勾勒齣“新常態”的具體特徵的?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羅列一些經濟數據或者理論,而是能提供一種思考的工具,一種解讀世界經濟現象的“鑰匙”。我希望作者能夠挑戰一些傳統的經濟學認知,提齣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並用紮實的論據來支撐。我期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獲得一種“豁然開朗”的體驗,能夠更好地理解當前經濟發展中的諸多不確定性,並從中找到應對之道。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也頗具匠心,簡潔而富有寓意,似乎在無聲地訴說著一個關於變革與重塑的故事。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初看之下,似乎透露著一種沉靜而堅毅的力量。封麵上“正常的終結”這幾個字,帶著些許的懸念和衝擊力,讓人不禁思考,究竟什麼是“正常”?我們所習慣的世界經濟運行模式,是否已經悄然走嚮瞭終點?而“理解世界經濟新常態”的副標題,又像是一盞指路明燈,承諾著為我們揭示迷霧,指引方嚮。中信齣版社的齣品,本身就帶有一種品質的保證,讓人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特彆想知道,作者將如何描繪這個“新常態”的輪廓,它與我們熟悉的舊常態在哪些方麵存在根本性的差異?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腦海中浮現的經濟圖景,或許是過去十年中我們所經曆的某些周期性的波動,比如金融危機後的復蘇,或是某些新興經濟體的崛起。然而,這本書的名字似乎暗示著,我們所見的並不僅僅是周期的反復,而是某種結構性的、更為深遠的轉變。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從哪些宏觀的視角切入,去剖析這些轉變背後的驅動力,是技術革新,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還是氣候變化等長期因素的影響?我甚至在想,這本書會不會涉及到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比如某個國傢經濟模式的轉型,或是某個行業的顛覆性變革,來佐證其關於“新常態”的論點。總而言之,在翻開書頁之前,我對這本書的初步印象,是一種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是對經濟現象背後更深層次邏輯的追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