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石氏傷科始於清道光年間,曆經六代人的繼承發展與創新,成為瞭獨具特色的一大骨傷流派。《中醫骨傷特色流派叢書:石氏傷科外用藥精粹》由石氏傷科第四代傳人、第二屆國醫大師石仰山先生和石氏傷科第五代傳人邱德華教授主編,詳細介紹瞭石氏傷科的外用藥經驗,可供中醫骨傷科、中醫外科、中藥製劑等相關專業臨床、教學與科研人員參考使用。
目錄
第一章 中醫傷科外治源流
第一節 中醫外治法沿革
第二節 中醫外用膏藥的分類及製法
第二章 石氏傷科源流
第一節 石氏傷科與文化傳承
第二節 石氏傷科學術特色淺述
第三節 石氏傷科曆代傳承人傳略
第三章 石氏傷科外用藥精髓
第一節 石氏外治用藥辨證體係
第二節 石氏傳統特色外用藥
第四章 石氏傷科外用藥驗案舉隅
第一節 骨摺
第二節 脫臼
第三節 傷筋
第四節 內傷
第五節 陳傷勞損
第六節 雜病
第五章 石氏傷膏現代研究
第一節 石氏傷膏作用機理研究
第二節 石氏傷膏組成成分研究
附:石氏傷科繼承人論文擷英
石仰山理傷續斷外治論要
石氏三色膏治療急性踝關節 損傷的臨床觀察
精彩書摘
在距今170萬年前,我們的原始人祖先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在尋覓食物、與野獸搏鬥或部落之間發生戰爭時,常因外傷導緻肢體某處疼痛不適。最開始人們用樹葉、草莖、泥灰塗敷或裹紮傷口,逐漸發現有些植物外敷能減輕疼痛和止血,甚至加快傷口愈閤,久而久之,人們便逐漸發現一些具有止血、止痛、消腫、排膿、生肌、斂瘡作用的外用藥,或經按、揉、掐、摩也可使病情好轉,也形成瞭原始的塗敷法,這便是中醫外治法的起源。 中醫外治法的起源與火亦有密切的聯係。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産鬥爭中常常因感受風寒外邪而發生惡寒、發熱、頭痛及渾身不適等癥狀。以畏寒為主者,常就火取暖,經火熱之氣烘烤後,往往因周身汗齣而病愈。原始人在圍火取暖時,逐漸發現將燒熱的泥沙石塊用樹皮、獸皮包裹局部取暖,可使熱量維持得更加長久。此後,人們又發現,局部取暖可以消除某些病痛,如寒冷引起的腹痛、寒濕引起的關節痛等,於是便有瞭原始的熱熨法。也發現用樹葉、紫草點燃熏烤某一固定部位,可以減輕或消除不適癥狀,便産生瞭熏法。 砭石可以說是最早的外治工具。古人生活於洪荒大地,與鷙鳥猛獸相搏食,不能無病,一旦患病,除祈禱鬼神外,往往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撫摩、捶擊體錶某一部位,有時竟使疾病緩解,通過長期的經驗積纍,逐步形成砭石治病的方法。近人從考古發掘和文獻考證,認為砭石的形狀不一,其作用也不單純是刺血、排膿,還有的利於割切,有的用於按摩,有的用於熱熨。 新石器時代已産生外科手術器械——砭鐮,並齣現瞭外傷科名醫——俞跗。由於當時創傷是威脅人類生存和健康的主要因素,所以外傷科醫療技術比其他科發達,並更早推廣應用。這時候的外用藥基本就是簡單的天然植物或礦物的直接應用,治療方法也是簡單的塗敷或者燙熨,這些用藥經驗也在人群之間口口相傳。這些就是中醫傷科外治法的起源。 二、萌芽——先秦時期 自從有瞭文字,人類的知識積纍就有瞭可能,人類文明的曆史真正開始。在這最初的文明時期,我國經曆瞭夏商周三代,社會生産力和文化水平都有發展,醫學也隨之進步。中醫藥外治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殷墟齣土的甲骨文,如“頭有創則沐,身有瘍則浴”,說明在商代已經開始使用外洗法治療創傷和瘡瘍。《山海經》中記載瞭佩、浴、塗等藥物外治法。《周禮·天官》中有現存最早的對藥物煉製的記載,並記錄瞭當時治療瘡瘍常用的外敷藥物法、藥物腐蝕法等。 在夏代,已經有瞭人工釀酒。酒是最早的興奮劑、麻醉劑和消毒劑,也是中醫最常用的溶劑,酒劑的發明與應用對推動醫藥的發展産生瞭重要的影響。中醫的“臀”字,從“酉”,指用以醫療的酒。酒劑的使用,有利於提高藥物的療效,可以通血脈、行藥勢,也可以止痛、消毒,這對治療創傷性疾病很有意義,對後世産生瞭巨大的影響。僅《黃帝內經》所存十三首方中即有四個酒劑,記載的塗、熏蒸、熨、摩、灸、浴等外治法也有用到酒的,如用桂心漬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心以除風中經脈等記載,被後世譽為膏藥之始。《金匱要略》《韆金要方》《外颱秘要》《太平聖惠方》《本草綱目》等書中有更多內、外用酒劑,故後世有“酒為百藥之長”之說。到現在,中醫傷科的諸多內服外用製劑都是以酒為溶劑。 ……
前言/序言
中醫骨傷特色流派叢書:石氏傷科外用藥精粹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