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作为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在今天要实现的不仅是民族与国家的复兴梦想,还应包括民族精神的世界转向。实现这种转向的思想资源,不在西方,而在儒家自身。
2. 新天下主义是对传统天下主义与民族国家的双重超克。它抛弃传统天下主义的中心化和等级化倾向,又克服了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狭隘立场。在世俗化时代,以“承认的政治”为原则,新天下主义将建立一种新的天下之普遍性。
3. 一线学者,一流视角,一个对话空间。著名知识分子许纪霖、刘擎主编,CSSCI来源辑刊,“知识分子论丛”团结中国最有话语活力的中青年学者。许纪霖、刘擎、周濂、秋风……共同阐释当代儒家精神。
相关图书推荐:
更多精彩,点击进入品牌店查阅>>
《新天下主义》是著名学者许纪霖、刘擎主编的“知识分子论丛”(CSSCI)最新一辑。本辑是在“新儒家”再次进入公共视野的背景下,探讨中国古典政治学思想,如何为当下复兴中的中国提供处理内外关系的思想资源。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新的力量格局,也需要新的理论将中国崛起的趋势正当化,以此抚平伴随着中国的崛起而可能发生的国家间矛盾。扬弃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理论,激活中国传统政治中的“天下”智慧,是一条必须引起注意的路径。许纪霖、刘擎、周濂、秋风……在本期共同阐释当代儒家精神。
知识分子论丛,CSSCI来源辑刊。
一线学者,一流视角,一个对话空间。以关心国事、有表达能力和号召力的中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以中外思想史、知识分子研究、政治哲学、社会理论及都市研究为核心,每辑聚焦知识界共同关怀的某个公共问题,为中国和全球知识分子的跨学科交往提供一个合宜的公共空间。
许纪霖,1957年出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思想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担任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杂志编委。
刘擎,1963年出生。1978年就读上海东华大学化学工程系,1985年获工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91赴美国攻读政治学,先后获得硕士(马凯大学)与博士(明尼苏达大学)学位。2000-2003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2003年7月回到上海工作,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研究领域为西方思想史。2005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07-2008年美国Fulbright访问学者。2013年7月起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中华文明的普世性,只能建立在全人类的视野之上,而不是以中国特殊的价值与利益为皈依。中华文明在历史上曾经是天下主义,到了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天下主义如何转型为与普世文明相结合的世界主义,这应是一个文明大国的目标所在。
——许纪霖
中国传统文化不只是中国的思想资源,正如欧洲的理性主义和民主已经不只是西方的思想资源。在这个时代,我们处在同一文化地平线上。这部意味着我们进入了“同质化”的文化,而是意味着我们看得见别样的、同样丰富的风景,我们彼此看见。
——刘 擎
◎新天下主义在当代世界
许纪霖: 新天下主义与中国的内外秩序
李永晶: 从“天下”到“世界”——东亚儒学秩序原理的过去与未来
崇 明: 民族国家、天下与普遍主义
刘 擎: 寻求共建的普遍性——从天下理想到新世界主义
◎现场 国家的精神维度: 宪法爱国主义与公民宗教
秋风 任锋 刘擎 许纪霖 等: 道统与儒家公民
周濂 崇明 邱立波 刘擎 等: 公民宗教与国家精神
◎西方思想中的自由观念
马西娅·科利什: 马基雅维利的自由观
特里·平卡德: 黑格尔伦理学中的自由与社会范畴
曹 钦: 托马斯·潘恩与左翼自由至上主义
陈肖生: 尊重公民要求什么——对自由主义一项内部争论的考察
葛耘娜: 自由与分权制衡——从洛克到孟德斯鸠
◎中国思想史研究
王汎森:“烦闷”的本质是什么——“主义”与中国近代私人领域的政治化
符 鹏: 进化论与近代人道观念的重构——以严复和康有为的人性论比较为例
于海兵:“小我”与“大我”——“愚公移山”的近代再阐释
这本《新天下主义在当代世界》读起来真是让人振奋,也充满了深刻的反思。从封面那颇具时代感的设计,到扉页上那句引人入胜的序言,我就感觉到这绝非是一本泛泛而谈的书。作者似乎在宏大的视角下,试图描绘一幅关于全球化未来图景的崭新画卷。我特别欣赏它那种跳出传统思维框架的勇气,不再局限于冷战思维或者单极化的视角,而是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探讨不同文明、不同国家在日益紧密的联系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书中的一些章节,特别是关于数字鸿沟、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治理难题的讨论,简直是切中要害。我发现自己时常会在阅读中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观点,并将其与我日常接触到的新闻事件、社会现象联系起来。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构建,更是对现实世界的敏锐洞察。书中提出的“新天下主义”概念,究竟意味着什么?是某种形式的全球合作新范式,还是对现有国际秩序的根本性颠覆?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渴望了解作者是如何一步步构建和论证这个核心概念的。
评分最令我感到惊喜的是,《新天下主义在当代世界》在理论的深度之外,还充满了人文关怀。作者在探讨宏大议题的同时,并没有忽略个体在全球化浪潮中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体验。书中有一些段落,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面对全球化冲击时的挣扎、适应与成长。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文化认同的探讨所打动,它让我思考,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如何才能保持自己的文化根脉,同时又能拥抱世界?“新天下主义”是否也包含着对个体价值和尊严的尊重?我感觉作者在试图构建一个更加包容、更加人性化的全球未来。他所描绘的“新天下主义”,似乎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上的某种安排,更是一种关于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一种对未来世界更加美好的期许。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理解和参与全球化,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是要拥有一颗开放的心和一份对人类命运的责任感。
评分我必须承认,《新天下主义在当代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挑战了我固有的认知。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和国际关系的解读,提出了与传统叙事截然不同的视角。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展现出的严谨性,他引用了大量的史料、数据和研究成果,使得他的论点更加掷地有声。我一直在思考,“新天下主义”是否意味着对历史遗留问题的某种反思和超越?它又将如何影响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和国际关系的演变?书中的一些章节,特别是关于新兴大国崛起的分析,让我对未来世界格局的预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注意到作者在分析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国家视为单一的行动者,而是深入探讨了内部政治、经济因素以及文化认同对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这种多维度的分析,使得他对世界发展的预测更加 nuanced 和具有说服力。读完这些内容,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副新的眼镜,能够以一种更全面、更深入的方式去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复杂的世界,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评分《新天下主义在当代世界》之所以吸引我,还在于它提出的问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书中有相当一部分篇幅,我认为是在探讨如何应对全球性挑战,例如气候变化、流行病、恐怖主义以及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困境。作者没有回避这些棘手的问题,反而以一种建设性的姿态,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全球治理机制的讨论,它是否会指向一种更加多边、更加协调的国际合作模式?还是会强调区域性联盟的重要性?“新天下主义”在这种治理模式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感觉作者在试图描绘一种既承认国家主权,又强调全球责任的未来愿景。这种平衡的艺术,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显得尤为重要。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一些国际会议的报道,以及各国领导人的发言,然后思考书中提出的观点是否能够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新的思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和参与全球事务,需要一种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加深入的思考,而这本书,恰恰能够帮助我们获得这样的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出乎意料地生动,即使是在讨论一些相对宏大的理论时,也丝毫没有枯燥之感。作者善于运用鲜活的比喻和恰当的案例,让原本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文化交流与冲突的章节,它并没有简单地将文化视为对抗的个体,而是深入剖析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化如何相互渗透、融合,又如何在碰撞中产生新的生命力。我常常会想起一些电影、音乐或者文学作品,它们跨越国界,影响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这似乎就是作者所描绘的“新天下主义”在文化层面的某种体现。书中的讨论还延伸到了经济领域,特别是关于全球供应链的重塑、跨国资本的流动以及新兴经济体崛起所带来的权力转移。这些内容让我对当前国际经济格局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一直在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将如何演变?“新天下主义”是否会促使一种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全球经济体系的形成?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像是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十字路口,正在观察着世界的未来走向,而这本书则像一张地图,为我指引了可能的方向,也带来了新的疑问。
评分书很好,读完之后收获很多。
评分书很好,读完之后收获很多。
评分蛮好的书 属于学术论文集 各家争鸣 很有收获
评分蛮好的书 属于学术论文集 各家争鸣 很有收获
评分书很好,读完之后收获很多。
评分很好的书非常值得一读!
评分经典著作,值得一读,请君分享。
评分蛮好的书 属于学术论文集 各家争鸣 很有收获
评分蛮好的书 属于学术论文集 各家争鸣 很有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