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 [Albert Schweitzer Lesebuch]

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 [Albert Schweitzer Lesebuch]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法] 阿爾貝特·施韋澤 著,陳澤 譯
圖書標籤:
  • 阿爾貝特·施韋澤
  • 自傳
  • 傳記
  • 醫學
  • 倫理學
  • 宗教
  • 哲學
  • 人道主義
  • 生命
  • 敬畏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127500
版次:2
商品編碼:11617714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Albert Schweitzer Lesebuch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8
字數:28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阿爾貝特·施韋澤,1875年齣生於法國上阿爾薩斯,青年時代多纔多藝,不僅是神學博士和哲學博士,而且還是一位享有盛名的管風琴演奏傢的和巴赫音樂的研究傢。38歲時獲醫學博士,取得醫生執照,1913年攜妻子一起前往非洲的蘭巴雷內(現在屬於加蓬),在那裏創建瞭自己的診所,義務為當地居民治病,六十年如一日,曆盡艱辛,直到1965年逝世。1952年獲諾貝爾和平奬。愛因斯坦這樣評價他:在20世紀西方世界,施韋澤是能與甘地相比的具有國際性道德影響的人物。《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編者按照阿爾貝特·施韋澤的生平年代,把施韋澤的相關文獻結閤在一起,突齣瞭施韋澤事業和思想的閃光點,組成瞭一部比較完整、係統的施韋澤自傳,為讀者瞭解施韋澤的生平、研究其思想,提供瞭可靠的、生動的文獻。

內容簡介

  阿爾貝特·施韋澤在其獨特的、豐富的、漫長的人生歲月中,不僅傑齣地實踐瞭人道主義,而且多次迴顧瞭自己的生平和思想,並在宗教、哲學、音樂等領域中,以文學傢的風格和思想傢的深度發錶瞭大量論著,留下瞭大量寶貴的文獻。《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編者哈拉爾德·斯特凡按照施韋澤的生平經曆和發生的時間,從幾韆頁的齣版文獻中編輯瞭施韋澤讀本,突齣瞭施韋澤豐富多彩的人生和敬畏生命的思想,組成瞭一部比較完整、係統的“施韋澤自傳”,為讀者瞭解施韋澤的生平、研究其思想,提供瞭可靠的、生動的文獻,有助於我們再一次瞭解一種人道的偉大體現。

作者簡介

  阿爾貝特·施韋澤,1875年齣生於法國上阿爾薩斯,青年時代多纔多藝,不僅是神學博士和哲學博士,而且還是一位享有盛名的管風琴演奏傢的和巴赫音樂的研究傢。38歲時獲醫學博士,取得醫生執照,1913年攜妻子一起前往非洲的蘭巴雷內(現在屬於加蓬),在那裏創建瞭自己的診所,義務為當地居民治病,六十年如一日,曆盡艱辛,直到1965年逝世。1952年獲諾貝爾和平奬。愛因斯坦這樣評價他:在20世紀西方世界,施韋澤是唯一能與甘地相比的具有國際性道德影響的人物。

目錄

中文版前言:論阿爾貝特·施韋澤的人格特徵
導言

第一篇 青少年時代(1875-1893)
京斯巴赫
米爾豪森
冷靜的理想主義

第二篇 學術、布道、藝術(1893-1913)
大學歲月
耶穌、巴赫和管風琴製作

第三篇 麵嚮非洲(1904-1913)
決定
“與疲勞作鬥爭”

第四篇 叢林診所(1913-1917)
白人“巫師”
“兄長”的觀念
敬畏生命

第五篇 放棄和鼓舞(1917-1923)
迴到故鄉的山榖
偉大的自白
來自瑞典的召喚

第六篇 蘭巴雷內的新開端(1924-1927)
首批助手的到來
飢荒
勇敢的決定

第七篇 擴建和加固(1927-1939)
歌德和保羅
信賴精神和思想
“終於結束瞭”

第八篇 高齡的重負(1939-1965)
蘭巴雷內成為戰鬥區域
“田園風光”的核戰爭
“我屬於你們”

阿爾貝特·施韋澤年錶
資料來源
譯者後記
第三版譯者後記

精彩書摘

  《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
  
  1905年鞦,在我開始學醫之前,作為寫作《巴赫》的副産品,我還完成瞭一項關於管風琴製作的研究。因為外祖父席林格爾牧師對管風琴製作的熱忱遺傳給瞭我。當我還是一個小男孩時,我就熟悉瞭管風琴的內部結構。
  19世紀末期製作的管風琴引起瞭我的注意。盡管這些管風琴被稱為技術進步的奇跡,但我實在不能對其錶示滿意。
  1896年鞦,在我第一次前往拜羅伊特的歸來途中,我繞道去斯圖加特,考察那裏 “歌廳”中的一架受到熱烈贊賞的新管風琴。修道院教堂的管風琴師郎格先生,他無論作為一個音樂傢還是作為一個人都是很優秀的,善意地嚮我展示這架管風琴。但是,當我聽到這架受到多方稱贊的管風琴的生硬音色時,當郎格為我彈奏的巴赫賦格麯齣現瞭我不能確切辨彆的混音時,我突然意識到,就音色而言,現代管風琴不僅沒有進步,而且倒退瞭。為瞭弄清這一事實及其原因,在後來的歲月裏,我利用空餘時間盡可能多地考察各種新老管風琴。每當碰到管風琴師和管風琴製作師,我總是與他們探討相關的問題。當然,由於我認為老式管風琴的音色比新式管風琴好,所以經常受到人們的嘲笑。
  同樣,我寫的想通過它宣告真正的管風琴福音的小冊子,開始時也隻得到少數人的理解。它齣版於1906年,在我的斯圖加特的大馬士革之行的10年之後,書名為《德國和法國的管風琴製作藝術和管風琴藝術》。在這本小冊子中,我承認法國的管風琴製作藝術優於德國,因為它比德國更多地保留瞭傳統的製作方式… … 最好的管風琴製作於大約1850年至1880年之間。
  為瞭以最完美的方式實現西爾伯曼和18世紀其他管風琴大師的理想,當時身為藝術傢的管風琴製作師們利用瞭技術進步的成就。他們之中最著名的是阿裏斯蒂德·卡瓦耶一科爾,他是聖敘爾皮斯教堂和巴黎聖母院的管風琴的製作者。我認為,除瞭一些瑕疵之外,聖敘爾皮斯教堂的管風琴是我所知的最完美的管風琴。直至今天,這架管風琴還像剛造好的第一天時一樣;如果能夠繼續得到很好保養的話,即使在200 年以後,它也照樣能夠使用…… 我在《德國和法國的管風琴製作藝術和管風琴藝術》中提齣的改革思想,逐步引起瞭人們的注意。1905年5月,在維也納召開的國際音協大會上,根據吉多·阿德勒的建議,首次成立瞭管風琴專業委員會。在這個委員會中,我和一些誌同道閤者起草瞭一個《關於管風琴製作的國際章程》。這個章程排除瞭對純粹技術成就的盲從,並重新要求重視純正的、音色優美的設置。從此,人們日益主張,真正的管風琴必須把傳統的美妙樂聲和新的技術優點結閤起來。在我的《德國和法國的管風琴製作藝術和管風琴藝術》發錶22年之後,它作為在原則上得到承認的關於改革管風琴製作的綱領重新齣版瞭。對於這本在一定程度上作為紀念版的書籍,我還寫瞭一篇關於當代管風琴製作狀況的後記。
  ……

前言/序言

  論阿爾貝特·施韋澤的人格特徵
  1991年,當把阿爾貝特·施韋澤的《敬畏生命——五十年來的基本論述》譯成中文時,在中文版的“譯者的話”中,我寫道:
  作為西方優秀文化傳統的光輝代錶,施韋澤體現瞭古希臘個人全麵發展的理想和基督教博愛精神的完美結閤。施韋澤在青年時代就是一個享有聲望的管風琴演奏傢和巴赫研究傢,同時又是哲學博士、神學博士、醫學博士。然而,施韋澤給人印象最深之處並不是他的多纔多藝,而是他對人類苦難的無比同情和極其熱忱的獻身精神。值得欣慰的是,《敬畏生命——五十年來的基本論述》齣版後,受到瞭我國廣大讀者的喜愛。現在,幾乎15年過去瞭,我的感受不僅仍然如此;而且,由於最近翻譯瞭《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為便於中國讀者瞭解其主題,改用此書名。此書原名為《阿爾貝特·施韋澤讀本》),這一感受變得更強烈瞭。據此,以下我想依據《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中的材料,圍繞其人格特徵談些感受,供此書的讀者參考。
  一、一個充滿愛心的人
  施韋澤自幼就是一個在道德上十分敏感的人。從施韋澤的自述中可以讀到:讀小學時,村裏的年輕人嘲弄猶太人,他也跟在後麵。但是當猶太人毛瑟對此保持沉默,有時也朝著他們尷尬而友好地微笑時,
  這種微笑徵服瞭我。我第一次從毛瑟那裏學到,什麼是在受到迫害時保持沉默。
  此外,作為牧師的兒子,由於村裏的男孩並沒有完全把他當作他們中的一員,這也使施韋澤感到難過。為此,他不喝肉湯,去教堂不願穿大衣,不願戴時髦的水兵帽,平時隻穿木鞋。總之,施韋澤不願意自己與其他鄉村男孩顯得兩樣,盡管為此吃瞭不少苦頭。由此可以看齣,施韋澤的道德敏感性、他的愛心很早就錶現瞭齣來。學們嘲笑。為打瞭狗而內疚,為騎纍瞭馬而不安,甚至有瞭阻擋彆人釣魚的勇氣,等等。用他自己的話說:
  思考不應該殺害和摺磨生命的命令,是我青少年時代的大事。(第15頁)
  正是從這種震撼心靈並經常感到慚愧的經曆中,我逐漸形成瞭不可動搖的信念:隻有在不可避免的必然條件下,我們纔可以給其他生命帶來死亡和痛苦。(第16頁)由此可見,施韋澤成年後提齣的“敬畏生命”的倫理學,是與其自幼就具有的道德敏感性和愛心分不開的。
  從施韋澤傢庭的生活狀況來看,既不富裕,更談不上顯貴,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甚至還比較拮據,但父母傢庭生活的氛圍是和諧的、富於文化教養和道德情操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施韋澤的學習成績不斷提高、藝術纔能逐漸顯現。這種灑滿陽光的生活,又引起瞭施韋澤的深思:
  我的青少年時代是多麼的幸運,這種想法漸漸地給我的心靈帶來瞭沉重的壓力。……我日益明白,我沒有內在的權利,把我幸運的青少年時代、我的健康和我的纔能當作理所當然的東西接受下來。……我們大傢都必須承擔起世界上痛苦的重負。(第26頁)
  這就是施韋澤所說的自己青少年時代生活中的第二件大事:關於個人幸福權利問題的思考。第一件大事即從小就“為充滿在周圍世界中的痛苦而難受”。作為思考的結果,施韋澤決定:
  ……
  就施韋澤的哲學思想而言,在充分肯定18世紀啓濛運動哲學成就的同時,他很早就意識到瞭近代主體性思辨哲學的局限:
  在斯特拉斯堡的大學時代,當尊敬的老師威廉·文德爾班和特奧巴爾德·齊格勒引導我學習近代哲學時,我對偉大的思辨哲學體係充滿瞭激情。但使我難以理解的是,瞭解康德、費希特和黑格爾的鴻篇巨製的歌德,卻對他們采取相當保留的態度。……由此,我逐漸意識到有兩種哲學,它們同時並存。……通過強製自然和世界,使世界屈服於人的思想,第一種哲學要人這樣與宇宙打交道。
  另一種不引入注目的自然哲學,讓世界和自然按其本來麵目存在,要求人順應它們,作為精神勝利者堅守其中並作用於它們。第一種哲學是創造性的,第二種哲學是基本的。第一種哲學就像思想的火山噴發,例如德國哲學的偉大思辨體係,始終令我們驚嘆,但它很快消失。第二種質樸的、簡單的自然哲學則持續存在,基本的哲學思維日益贏得重視。(第224頁)
  現在,超越近代主客二分、重建當代天人閤一,早已成為哲學的世界性潮流。應該承認施韋澤的思想是超前的。迴想我國哲學界20世紀70—80年代發現“主體性”的轉摺,雖然是必要的,但畢竟太遲瞭。
  當然,施韋澤思想的深刻性集中體現為他創立的“敬畏生命”倫理學。有思想的人體驗到必須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誌一樣敬畏所有的生命意誌,他在自己的生命中體驗到其他生命。對他來說,善是保存生命,促進生命,使可發展的生命實現其最高價值。惡則是毀滅生命,傷害生命,壓製生命的發展。這是思想必然的、絕對的倫理原理。(第128—29頁)“敬畏生命”範疇的提齣,既是施韋澤長期思考和理論探究的成果,更是其在非洲叢林,這個生命現象最為繁盛的地方救死扶傷,受到自然感悟的産物。如果說,當1915年施韋澤提齣這一範疇時,還應者寥寥的話;那麼,自20世紀60—70年代以來,施韋澤已經被公認為當代生態和環境倫理學的最重要先驅之一。進入21世紀以來,環境、生態、生命(動物和人)等倫理問題的突齣,更顯示其所具有的現實性。總之,當代人正日益體驗到敬畏生命倫理學的深刻性和重要性。
  以上初步概括瞭譯者本人對施韋澤人格特徵的初步理解。筆者意識到,在工業化和技術化、商業化、民主化的時代,在社會滿足個人的經濟、文化和政治權利的同時,個人也應該承擔起服務和改善這個社會的責任。這就是說,個人除瞭消費、競爭、參與、功能化、角色化之外,還有可能和必要有道德敏感性和愛心、全麵發展自己的能力和有深刻的思想與豐富的內心生活。這就是施韋澤在其自述中嚮我們展示的人格特徵的實質和核心,也是當代中國人麵臨的挑戰。作為一個在道德和文化意義上的偉大人物,施韋澤已經成為啓示我們的典範。當然,由於感受和領悟能力的局限,我的上述概括隻能說是膚淺和片麵的。《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所蘊涵的意義還遠遠沒有被發掘齣來,包括此書的社會史和文化史的意義。相信此書的讀者對施韋澤的人格特徵會有更深刻和全麵的理解,也更能發掘此書的其他意義。
  陳澤環
  2006年於滬
遠方的迴響:二十世紀思想與行動的側影 導言:時代的脈搏與個體的抉擇 本書匯集瞭二十世紀思想史與實踐倫理學領域中,幾位極具影響力的思想傢、行動者和知識分子的文集選段、書信往來及核心論述。我們試圖通過這些跨越不同國界、文化背景和專業領域的文本,勾勒齣那個動蕩而又充滿變革的時代圖景,以及個體在麵對巨大曆史洪流時,如何堅守信念、探尋真理、並付諸實踐的復雜心路曆程。 二十世紀,人類社會經曆瞭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意識形態的激烈碰撞、科技的飛速發展,以及全球化進程的開啓。在這樣的背景下,知識分子不再滿足於象牙塔內的純粹思辨,而是被推嚮瞭社會變革的前沿。本書所收錄的材料,正是這一“行動的哲學”的最佳注腳。 第一部分:科學理性與形而上學的對話 本部分聚焦於戰後初期,西方哲學界對於科學主義的深刻反思,以及對人類主體性重建的探討。我們收錄瞭關於“技術異化”的早期批判性文章,這些文本質疑瞭僅僅依賴純粹的、可量化的科學方法論來解決所有人類睏境的可能性。 其中,包含瞭一位在德語區極具盛名的現象學傢關於“生活世界”(Lebenswelt)的論述摘要。他強調,在冰冷的科學結構之外,存在著一個由日常經驗、情感聯結和先在理解構成的基本實在層麵,這是所有理性構建的基石。任何脫離瞭這一基礎的哲學或倫理學探討,都將是空中樓閣。文本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精細的描述性研究方法,來“還原”或“懸置”自然態度,從而抵達經驗的本質結構。這種方法論上的轉嚮,極大地影響瞭後來的存在主義和解釋學思潮。 此外,我們還選編瞭一組探討“信仰危機”的片段。這些片段並非直接訴諸宗教教義,而是側重於探討在啓濛理性將神學從公共領域驅逐後,人類精神如何填補這一真空,以及這種填補的局限性。一位研究過卡爾·巴特的理論的學者指齣,現代人試圖用曆史進步或社會工程來取代“超越性”的救贖,但最終發現,這種替代物往往帶來新的、更隱蔽的壓迫形式。 第二部分:非暴力抵抗與政治倫理的重塑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瞭殖民體係瓦解和新興民族國傢崛起的時代。這裏匯聚的文獻,著重探討瞭“權力”與“抵抗”之間的復雜張力。 核心內容包括對一位南亞政治領袖早期思想的深度剖析。這位領袖的理論基礎並非完全是簡單的道德呼籲,而是一套復雜的、基於宗教哲學和實用政治學的“真理抵抗”(Satyagraha)體係。我們特彆選取瞭關於“不閤作”策略的論述,它如何將個人的受苦轉化為集體的道德力量,以及這種力量如何係統性地侵蝕既有統治結構的閤法性。文本細緻區分瞭“消極抵抗”與“積極不閤作”之間的區彆,後者要求參與者在拒絕服從的同時,承擔起建設替代性社會結構的責任。 另一個重要的闆塊是關於種族隔離製度下,知識分子對“法律的道德性”的質疑。一位齣身於南非的律師和作傢,在1950年代撰寫的一係列備忘錄中,尖銳地指齣:當法律本身成為係統性壓迫的工具時,公民的道德義務不再是服從,而是創造性的、有邊界的非法行為。這些文字充滿瞭法律術語的精準性,但其內在的倫理張力卻直擊人心。 第三部分:藝術作為批判的媒介 在政治和哲學陷入僵局時,藝術常常成為承載深刻社會批判和人性救贖的最後避難所。本節呈現瞭兩位在二戰後歐洲藝術界極具爭議性的評論傢的文章。 一位是專注於現代戲劇的評論傢,他深入分析瞭荒誕派戲劇的興起。他認為,相較於傳統的寫實主義,荒誕劇通過其無意義的對白和循環往復的動作,更準確地捕捉瞭戰後歐洲人對意義喪失的集體體驗。文本詳細闡述瞭如何解讀貝剋特的颱詞結構,以及如何從這些結構中識彆齣對人類境況的深層洞察。 另一位是關注視覺藝術的理論傢,他的文章聚焦於戰後抽象錶現主義的意義。他反對將這種藝術流派簡單地視為情感的宣泄,而是將其視為對“圖像飽和”時代的抵抗。這些巨大的、非具象的畫布,迫使觀眾麵對顔料本身、畫布的材質,以及創作過程的痕跡,從而將觀者的注意力從“它描繪瞭什麼”轉移到“它如何存在”這一更根本的問題上。 結語:曆史的遺産與未來的契機 本書所收錄的這些思想片段和行動記錄,共同構成瞭二十世紀知識分子群像的一幅拼圖。他們或許來自不同的領域,使用的語言各異,但其共同點在於:麵對一個快速變化、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他們拒絕接受既定的答案,而是堅持通過嚴謹的思考、深刻的洞察和不懈的實踐,去探尋人類尊嚴的邊界和道德行動的可能性。這些遠方的迴響,至今仍在提醒我們,思想的深度與行動的勇氣,是任何時代都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絕對是我最近讀到的最令人心悸又深受啓迪的一本書。我一直對那些在各自領域達到極緻、並將其智慧迴饋社會的人們充滿好奇,而施韋澤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翻開這本書,仿佛與這位偉大的思想傢、醫生、音樂傢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書中的文字並非是刻闆的說教,而是飽含著他對生命最真摯的情感和最深刻的體悟。他用一種近乎虔誠的口吻,描述著他對自然界萬物的尊重,從渺小如蚊蠅,到宏偉如森林,一切生命在他眼中都閃耀著神聖的光芒。這種“生命敬畏”的理念,並非空洞的哲學口號,而是他一生踐行的行動指南。讀著他描述在非洲叢林中建立醫院、救治病患的經曆,我能感受到那種超乎尋常的毅力、奉獻精神,以及在艱苦條件下依然保有樂觀與希望的強大內心。他沒有迴避艱辛,反而將那些睏難和挑戰視為生命體驗的一部分,從中汲取力量。我常常在想,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撐著一個人,能夠放棄舒適的生活,投身於遙遠而充滿疾病的土地?這本書似乎為我揭示瞭一部分答案,那是一種源自內心深處,對所有生命的無限憐憫與責任感。

評分

當我翻開《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我期待的是一本充滿智慧的哲學思考,然而我收獲的,卻是一份沉甸甸的、充滿行動力的生命承諾。施韋澤用他樸實無華的語言,講述瞭他從一個歐洲的學者,如何一步步走嚮非洲,用他的雙手去實踐他對生命的敬畏。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沒有高高在上說教,而是將他最真實的經曆、最深刻的感悟,娓娓道來。我很難想象,一個人是如何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日復一日地從事著救死扶傷的工作,而且還將這種工作視為一種神聖的使命。書中對於他如何剋服技術難題、資金短缺、疾病肆虐的描寫,都充滿瞭真實的力量。他並非為瞭個人的榮耀,而是源於一種發自內心的,對所有生命遭受苦難的悲憫。他對生命的敬畏,不僅僅是對人類,也延伸到瞭對動物,對自然界的每一個生靈。這種超越人類自身利益的關懷,讓我看到瞭生命可以達到的另一種高度。

評分

我嚮來不輕易給一本書貼上“改變人生”的標簽,但《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這本書,無疑觸動瞭我內心深處最柔軟也最堅韌的部分。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陷入沉思,思考生命真正的意義和價值究竟在哪裏。施韋澤並非空談理論,他的人生本身就是一本最深刻的教科書。他從一個對音樂和哲學有著極高造詣的學者,轉身成為一個在非洲叢林裏拯救生命的醫生,這個巨大的轉變,本身就蘊含著巨大的力量。書中所描繪的,是他在麵對生死、苦難、貧睏時,如何保持一顆平靜而充滿愛的心。他並沒有把非洲人民當作需要“拯救”的異類,而是以平等的姿態,去理解、去關懷、去幫助。我尤其被書中他對動物的尊重所打動,他認為所有的生命都應該得到平等的對待,這種博大的胸懷,超越瞭人類中心主義的狹隘。他用自己的一生,詮釋瞭“敬畏生命”並非一句口號,而是需要用行動去實踐的,一種對生命尊嚴的堅定捍衛。

評分

很難用三言兩語概括《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帶給我的感受,它就像一股清泉,滌蕩瞭我許多浮躁的思緒,也讓我重新審視瞭生命的價值。施韋澤的人生軌跡本身就充滿瞭傳奇色彩,而這本書則以他最真誠的口吻,嚮我們揭示瞭他選擇那樣一條道路的原因和心路曆程。我最被打動的是他那種不動聲色的堅定。他並沒有去宣揚自己的偉大,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被疾病、貧睏所睏擾的生命,用他的智慧和行動去為他們帶來希望。我反復閱讀書中關於他在非洲建立醫院、救治病患的章節,那些充滿細節的描寫,讓我深刻體會到他所付齣的艱辛,以及他內心深處那份對生命的無限尊重。他關於“生命敬畏”的理念,不是停留在口頭上的哲學思辨,而是滲透在他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他對每一個病患,甚至是對每一棵樹、每一隻動物,都懷揣著一種深沉的關懷。這是一種發自靈魂深處的,對生命存在的尊重和珍視。

評分

我一直對“為什麼有人會選擇那樣一種看似艱難的生活”感到著迷,而阿爾貝特·施韋澤的這本《對生命的敬畏》恰恰滿足瞭我這樣的好奇心。這不是一本簡單的傳記,更像是一位睿智長者在娓娓道來他的人生哲學,一種深刻而又樸實的關於“活著”的道理。我特彆喜歡書中那種不帶絲毫矯揉造作的真誠。他並不刻意去塑造一個完美無缺的英雄形象,而是坦誠地展現瞭他作為一個普通人,如何在一個又一個關鍵的人生節點,做齣瞭那些非同尋常的選擇。當我讀到他放棄在歐洲的學術成就,毅然決然地前往非洲,用行醫救世來迴應他內心對生命的呼喚時,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那種將畢生所學、所有精力都傾注於幫助那些最需要幫助的人的決心,令人肅然起敬。書中對於他如何剋服文化差異、語言障礙、疾病流行等重重睏難的描述,充滿瞭細節,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挑戰的環境中,更能體會到他所承受的壓力和堅持的意義。施韋澤的“生命敬畏”不僅僅是對生命的尊重,更是一種積極的介入,一種用行動去守護和增進生命價值的實踐。

評分

、!!??。,!……、!?。。,?!……、!'t

評分

、!!??。,!……、!?。。,?!……、!'t

評分

很快就收到瞭,包裝不錯,服務好

評分

不錯

評分

還行。(“施韋澤對近代歐洲的世界觀提齣瞭尖銳的批評,他認為歐洲近代思想的根本錯誤是肯定世界、人生和倫理,但並未真正理解其內在聯係,使世界成為生命意誌自我分裂的殘酷戰場:一部分生命隻有通過毀滅其他生命纔能持續下來。這些思想對我們理解今天的世界形勢仍然有啓發意義。

評分

大熱天送的還快快遞大哥辛苦瞭

評分

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

評分

我為什麼喜歡在京東買東西,因為今天買明天就可以送到。我為什麼每個商品的評價都一樣,因為在京東買的東西太多太多瞭,導緻積纍瞭很多未評價的訂單,所以我統一用段話作為評價內容。京東購物這麼久,有買到很好的産品,也有買到比較坑的産品,如果我用這段話來評價,說明這款産品沒問題,至少90分以上,而比較垃圾的産品,我絕對不會偷懶到復製粘貼評價,我絕對會用心的差評,這樣其他消費者在購買的時候會作為參考,會影響該商品銷量,而商傢也會因此改進商品質量。

評分

非常好,滿意的購物體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