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第四版)/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刑事诉讼法(第四版)/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卫东 编
图书标签:
  • 刑事诉讼法
  • 诉讼法
  • 法学教材
  • 法律
  • 犯罪
  • 证据
  • 审判
  • 诉讼程序
  • 法学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02778
版次:4
商品编码:1161992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刑事诉讼法(第四版)/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十一五”国宝规划教材》介绍了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按照本科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进行编写,包括管辖、当事人、证据、第1审程序、第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特别程序、执行程序、涉外刑事诉讼程序等。第四版根据201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及通过以后制定的相关司法解释等,对第三版中的相应内容进行了增、改、删等工作,如增加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等。

作者简介

  陈卫东,男,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任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律师业务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检察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刑法学会中国分会副主席、国际证据科学协会理事。受聘为最高人民法院特邀监督员、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公安部特邀监督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刑事诉讼法、司法制度、律师制度、证据制度等。

目录

第一编 刑事诉讼基本理论
第一章 概述 3
第一节 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法 3
第二节 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6
第三节 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与任务 9
第二章 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 12
第一节 外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 12
第二节 中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 21
第三章 刑事诉讼基本范畴 31
第一节 刑事诉讼目的 31
第二节 刑事诉讼价值 36
第三节 刑事诉讼结构 42
第四节 刑事诉讼结构中各主体的诉讼地位 53
第四章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 59
第一节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概述 59
第二节 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 61
第三节 国际通行的刑事诉讼原则 75 2

第二编 刑事诉讼制度
第五章 管辖 85
第一节 管辖的概念、意义与确定立案管辖的根据 85
第二节 立案管辖 87
第三节 审判管辖 89
第六章 回避制度 95
第一节 回避的概念和意义 95
第二节 回避的种类、理由和适用的人员 97
第三节 回避的程序 102
第七章 辩护与代理 105
第一节 辩护制度的概念和意义 105
第二节 辩护人的范围和辩护种类 109
第三节 辩护人的权利和义务 115
第四节 刑事诉讼代理 118
第八章 证据 123
第一节 证据概述 123
第二节 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 129
第三节 证据的分类 138
第四节 刑事诉讼证明 141
第五节 证据规则 149
第九章 强制措施 160
第一节 强制措施概述 160
第二节 拘传 162
第三节 取保候审 165
第四节 监视居住 169
第五节 拘留 172
第六节 逮捕 175
第十章 期间与送达 182
第一节 期间 182 第二节 送达 188

第三编 审前程序
第十一章 刑事审前程序概述 193
第一节 刑事审前程序的形成 193
第二节 我国刑事审前程序的改革 199
第十二章 立案 205
第一节 立案的概念和意义 205
第二节 立案的材料来源和条件 207
第三节 立案程序和立案监督 211
第十三章 侦查 217
第一节 侦查基本理论 217
第二节 侦查行为 222
第三节 侦查终结 233
第四节 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案件的侦查 236
第五节 补充侦查 237
第六节 侦查监督 239
第十四章 起诉 242
第一节 起诉的一般理论 242
第二节 审查起诉 245
第三节 提起公诉 249
第四节 不起诉 252 4
第五节 自诉 255

第四编 审判程序
第十五章 刑事审判程序概述 261
第一节 刑事审判的概念和任务 261
第二节 刑事审判的模式 265
第三节 刑事审判的原则 271
第四节 审级制度 279
第十六章 第一审程序 284
第一节 第一审一般程序 284
第二节 第一审特别程序 296
第三节 判决、裁定与决定 301
第十七章 第二审程序 305
第一节 第二审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305
第二节 第二审程序的提起 307
第三节 第二审程序的审判 314
第十八章 死刑复核程序 323
第一节 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和功能 323
第二节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 325
第三节 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 330
第四节 死刑复核程序的改革 331
第十九章 审判监督程序 336
第一节 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和特点 336
第二节 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 337
第三节 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的重新审判 344
第四节 审判监督程序的改革 348

第五编 执行程序
第二十章 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 355
第一节 执行的概念和意义 355
第二节 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程序 357
第三节 人民检察院对执行的监督 363
第二十一章 执行的变更 366
第一节 死刑、“死缓”执行的变更 366
第二节 监外执行 368
第三节 减刑和假释 371
第四节 对新罪、漏罪和申诉的处理 373

第六编 特别诉讼程序
第二十二章 附带民事诉讼 379
第一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和意义 379
第二节 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 382
第三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程序 384
第二十三章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 388
第一节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概述 388
第二节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特有原则 392
第三节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特点 393
第二十四章 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 400
第二十五章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 404
第一节 概述 404
第二节 没收违法所得程序 406
第二十六章 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 410
第一节 概述 410
第二节 强制医疗的适用 411
第二十七章 涉外刑事诉讼程序与司法协助制度 414
第一节 涉外刑事诉讼程序概述 414
第二节 涉外刑事诉讼的特有原则 417
第三节 刑事司法协助 420
附录 “刑事诉讼法”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423
参考书目 426

精彩书摘

  在西方,诉讼是指法庭处理案件与纠纷的活动或程序。在中国,“诉讼”一词是由“诉”和“讼”两个字组成的。从字义上讲,“诉”为“以言语斥责”,是告的意思,即告诉、控告、告发的意思;“讼”为“言于公”,基本含义是争或争辩,争曲直于官府。诉讼,俗称“打官司”,用现代含义来表述,诉讼是国家公安、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按照法定程序解决各种案件争讼的专门活动。  诉讼这种解决社会争端的方式并不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只有到了奴隶社会,诉讼这种形式才得以产生。“诉讼的出现根源于阶级社会形成以后统治者的一个主观判断:任何冲突所危及的不仅仅是权益享有者本人,而且同时也危及统治秩序。”“由国家权力而非冲突主体来解决社会冲突,这是诉讼的本质特征所在。”①一个社会会发生多种矛盾、冲突,由于诉讼所解决的案件性质不同,诉讼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所不同,故而,诉讼又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在古代就有,行政诉讼则是在近现代出现的。  刑事诉讼作为古老的诉讼形式,是由国家主导以解决被指控者与国家之间产生的刑事纠纷的专门活动。刑事诉讼起源于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奴隶社会,那时,“国家自以为是受到损害了”,于是将某些行为规定为犯罪,并“用伴随着立法行为的同一行动直接打击犯人”②。刑事诉讼有别于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刑事诉讼作为诉讼的一种,是为了解决犯罪人的刑事责任而进行的诉讼活动。国家追诉犯罪的目的是惩罚犯罪行为,通过刑罚实现社会秩序的恢复,但这种追诉活动要受到裁判机构即法院的审查,这样,就把追诉犯罪的活动纳入了诉讼的轨道。民事诉讼解决的是平等地位的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之争,而行政诉讼则解决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侵犯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问题。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其实质是将政府的行政行为纳入法院司法审查的轨道,从而维护相对人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行政诉讼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是近现代国家法治化的成果。  刑事诉讼是国家为了追究犯罪而进行的专门活动,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表现形式。作为一个初衷在于追究犯罪的过程,刑事诉讼由一系列的诉讼活动构成。值得指出的是,完整的刑事诉讼包括侦查机关的侦查活动、检察机关的起诉活动、法院的审判活动,还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始至终进行的防御活动,其中的当事人,特别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是可有可的,不是可以忽视的存在,而是一方当事人,是刑事诉讼中的积极力量。刑事诉讼过程的展开与进行,必须有当事人的积极参与。现代刑事诉讼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即是强调充分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强调当事人的参与性。为此,在强调刑事诉讼为国家活动的同时,应当充分重视当事人的活动,特别应尊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为诉讼的一方当事人的诉讼主体地位。必须强调,刑事诉讼除了包括国家追究犯罪的活动外,还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活动,而且这些活动的重要性随着人权保障法治化、国际化趋势的加强而越发凸显。因此,对刑事诉讼的认识,应当强调当事人的突出地位,彰显其重要性,而不应仅仅强调国家的追诉活动。这是增强诉讼民主性的要求。  ……

前言/序言


刑事诉讼法(第四版)/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简介 本书紧密围绕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最新发展和改革方向,系统阐述了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理、基本制度和重要程序。内容涵盖了刑事诉讼的启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执行等各个环节,并对证据制度、强制措施、辩护制度、诉讼权利保障等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核心内容要点 刑事诉讼的性质与基本原则: 详细解析了刑事诉讼的职能,包括追诉犯罪、保障人权、实现正义等,并深入阐释了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辩护权保障、正当程序等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刑事诉讼的参与者: 全面介绍了刑事诉讼中各类主体的职权与义务,包括侦查机关(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被害人、鉴定人、证人等。 刑事诉讼的程序: 刑事案件的受理与侦查: 阐述了刑事案件的立案标准、管辖划分、侦查措施的种类(如搜查、拘传、拘留、逮捕等)及其法定程序和限制。 审查起诉: 详细论述了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的程序,包括讯问犯罪嫌疑人、听取辩护人意见、审查证据、决定起诉或不起诉的法律依据和标准。 审判程序: 深入讲解了公诉案件的审判流程,包括开庭审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判决宣告等环节,并介绍了简易程序、公诉案件的二审程序及再审程序。 刑事执行程序: 概述了判决的执行过程,包括剥夺自由刑的执行、财产刑的执行以及其他刑罚的执行。 证据制度: 深入剖析了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辩解、鉴定意见、勘验检查笔录等)、证据的收集、固定、审查、运用规则,特别是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进行了重点解读。 强制措施: 系统梳理了刑事诉讼中对公民人身自由、财产等进行限制的各类强制措施,包括刑事拘留、逮捕、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明确了适用条件、期限、程序及救济途径。 辩护制度: 详述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包括聘请辩护人、获得法律援助的权利,以及辩护人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各阶段的职责与权利。 诉讼权利保障: 强调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包括不被强迫证明自己有罪的权利、获得公正审判的权利、获得帮助的权利等。 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 专门介绍了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诉讼制度,包括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程序,以及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矫正与感化。 附带民事诉讼: 阐述了刑事案件中被害人附带提起民事诉讼的程序、范围和处理原则。 国际刑事司法协助: 简要介绍了我国在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方面的原则、制度和主要内容。 特点与价值 本书在吸收国内外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刑事司法实践的最新发展,对我国刑事诉讼法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入的阐释。第四版教材在内容上紧跟立法和司法解释的最新变化,力求准确反映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现状。本书逻辑严谨,条理清晰,理论联系实际,既具有高度的理论深度,又注重对实践问题的解答。 适用对象 本书是法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学习刑事诉讼法的必备教材,同时也是从事法律实务工作者(如法官、检察官、律师、公安干警等)了解和掌握我国刑事诉讼法的重要参考书。对于关注我国法治建设、希望深入了解刑事司法制度的读者,本书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可以系统构建起对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整体认知,掌握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重要原则和具体程序,提升分析和解决刑事诉讼案件的能力,为理解和运用我国刑事诉讼法律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在学习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在理论阐释方面可谓是鞭辟入里,它没有简单地堆砌条文,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每一项法律制度背后的法理依据和价值取向。例如,在讲解犯罪构成要件时,作者不仅列举了不同学派的观点,还结合了大量的经典案例,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叙述方式,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提升了学习的效率。更重要的是,书中对于一些易混淆的概念,例如“证据排除规则”和“非法证据排除”,进行了细致的区分和辨析,并且引用了大量的最新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使得我们这些初学者能够清晰地分辨其中的细微差别,避免产生误解。在学习“刑事强制措施”这一章节时,作者更是详细阐述了各种强制措施的适用条件、期限、解除等问题,并且对羁押的必要性审查、保证人制度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这对于我们理解刑事司法中的人权保障至关重要。这种严谨的态度和细致的讲解,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编者在教学方面的良苦用心。

评分

这本书在法律条文之间的联系和体系的构建上,做得尤为出色。它不仅仅是对单个法律条文的解释,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将这些条文置于整个刑事诉讼法的体系中进行考察,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例如,在讲解“证据收集”和“证据使用”时,作者会反复强调两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以及非法收集的证据如何导致其无效,进而影响到后续的定罪量刑。这种体系化的讲解方式,有助于我们构建起一个完整、清晰的刑事诉讼法知识体系,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侦查权”和“人权保障”之间关系的论述,它详细分析了侦查权在行使过程中可能对公民权利造成的侵犯,以及法律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制度来限制和规范侦查权,从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适合法律专业的学习者,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乏通俗易懂的表述。在解释一些比较复杂的法律术语时,作者会给出清晰的定义,并辅以生动的例子,使得我们这些初学者能够迅速理解。例如,在解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等不同阶段的称谓时,作者不仅给出了明确的界定,还详细阐述了它们在刑事诉讼程序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享有的不同权利。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对于我们建立清晰的法律思维框架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图表和流程图,将一些复杂的程序性规定直观地呈现出来,使得我们能够一目了然地掌握整个刑事诉讼的流程。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和记忆这些程序性内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非法证据排除”这一章节的论述,它详细列举了可能导致证据被排除的情形,并对相关的司法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这对于我们学习如何有效地运用证据,以及如何在诉讼中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是从理论层面去阐述法律,更重要的是,它还关注了刑事诉讼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书中对一些关于刑事诉讼改革的讨论,以及它如何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例如,在讨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时,作者不仅解释了其法律规定,还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改革意义,以及它对提高司法效率、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这种宏观的视野和价值层面的探讨,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部能够引发我们思考社会问题的著作。我个人认为,作为一名法科生,仅仅掌握法律条文是不够的,更需要理解法律背后的社会功能和价值追求,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

评分

就阅读体验而言,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人性化。字号大小适中,行距合理,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每段文字的划分清晰,重点内容常常会加粗或者以特殊字体标注,便于我们快速抓住核心信息。书页的质感也很好,用荧光笔标记时,墨水不会洇染,这一点对于需要反复研读和做笔记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此外,书中还附带了一些常用法律术语的解释,以及一个详细的索引,这在查找资料和复习时都非常方便。可以说,从内容到形式,这本书都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需求,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教材。它的实用性和可读性,都让我对学习刑事诉讼法充满了信心。

评分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对于一些程序性内容的讲解,尤其到位。刑事诉讼程序复杂繁琐,初学者很容易感到迷茫。但这本书通过清晰的逻辑结构和详实的解释,将各个程序环节都梳理得井井有条。例如,在讲解“侦查程序”时,作者详细阐述了立案、侦查、强制措施等各个阶段的法律规定和操作要领,并且对不同侦查手段的合法性、必要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又如,在讲解“审判程序”时,书中详细介绍了庭前会议、开庭审理、证据交换、质证、辩论等各个环节的程序要求,并且对不同庭审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刑事诉讼程序的内在逻辑和运作机制,也让我对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法律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从学术前沿性来看,这本书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它不仅仅是陈述现有的法律条文和理论,更重要的是,它对一些前沿性的、具有争议性的法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且引用了当时学界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例如,在关于“证人保护制度”的章节,书中就详细探讨了证人出庭作证的难点和法律保障问题,并引用了当时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揭示了这一制度在实践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这种对学术前沿的关注,使得这本书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前瞻性,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刑事诉讼法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对于我这种希望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学生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它为我指明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可谓是点睛之笔。作者并非简单地列举案例,而是精心选取了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并对案例中的关键事实、争议焦点、判决理由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法律条文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以及法官是如何运用法律来解决现实问题的。例如,在讲解“证据规则”时,书中引用了多个关于非法证据排除的经典案例,详细分析了证据被排除的原因以及对案件走向的影响,这对于我们理解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构建有效的证据链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疑难复杂案件的分析,它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法律在解决现实问题时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同时也展现了法律的智慧和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朴实,封面上“刑事诉讼法(第四版)”几个大字遒劲有力,配合着“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字样,一看就是正规的学术著作。拿到手里,它的纸张厚实,印刷清晰,没有那种廉价的油墨味,闻起来有一种淡淡的书香,这对于长期伏案学习的法科生来说,无疑是提升阅读体验的一个重要环节。翻阅目录,内容编排严谨,章节划分逻辑清晰,从总论到各论,再到相关的附录和索引,都体现了编者对刑事诉讼法体系的深刻理解和系统梳理。尤其是“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标签,更是赋予了它一定的权威性和前瞻性,预示着书中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反映了当时最新的立法精神和司法实践。我个人对于法律文本的解读,一直非常注重其在整个法学体系中的定位,而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学术基石,让我们能够在一个宏观的视野下,去审视和理解刑事诉讼的每一个具体环节。书的厚度适中,既不会显得过于冗杂,也不会显得过于单薄,对于一个想要深入掌握刑事诉讼法精髓的学生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友好的体量,既能保证内容的深度,又不至于让读者望而却步。封面设计虽然不花哨,但却透露出一种沉稳和厚重感,这恰恰是法学教材所需要具备的气质。

评分

我发现,本书在引用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方面,可谓是极其严谨和全面。书中不仅引用了最新的《刑事诉讼法》条文,还引用了大量的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指导性案例,以及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这种全面的引用,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扎实的法律依据,使得我们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法律的规定。而且,书中对这些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的解读,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分析了其立法原意、适用范围以及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例如,在讲解“辩护权”这一章节时,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宪法和《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条文,并对不同类型的辩护(例如,指定辩护、委托辩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还结合了大量的案例,让我对辩护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对法律文本的深度挖掘和精细解读,无疑为我们这些法律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评分

新的

评分

质量不错,感觉很清晰!

评分

买来当教科书 用的。。。。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考研用,还是可以学到一些东西的

评分

还行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人大版的教材,体系不错!

评分

这个完全满足了学校的教学需求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