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工程(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空调工程(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翔 编
图书标签:
  • 空调工程
  • 暖通空调
  • 制冷技术
  • 通风技术
  • 工程教育
  • 高等教育
  • 规划教材
  • 第二版
  • 专业教材
  • 建筑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40918
版次:2
商品编码:11363304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8
字数:78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空调工程(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教材。全书共有11章,以空调的基本原理、空调设备、空调系统及空调应用为主线,紧密围绕空调“工程”的知识内涵,系统介绍了湿空气的焓湿学基础,空调负荷计算与送风量的确定,空气处理及设备,空调系统,空调区的气流组织和空调风管系统,空调水系统,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与测试调整,空调系统的节能、检测与监控,空调工程应用实例。
  《空调工程(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技术上体现一个“新”字,充分反映国内外空调技术领域的新理论、新设备、新系统及新成果,并注重与国家现行的规范、标准、技术措施及全国勘察设计注册设备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接轨;在内容上体现一个“用”字,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训,为学生提供空调工程设计应用方面必备的知识;在形式上体现一个“便”字,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每章后均配有思考《空调工程(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适合作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暖通空调设计、制造、施工安装及运行管理人员参考,还可作为全国勘察设计注册设备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暖通空调专业)的复习参考书和全国制冷空调继续教育教材、工程师职称考试用参考书。
  

作者简介

黄翔,1962年7月生。北京市人,西安工程大学(原西北纺织工学院)副校长,教授。1982年7月毕业于黑龙江商学院(现哈尔滨商业大学)制冷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内页插图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空气调节技术的发展概况
1.1.1 空气调节技术简史
1.1.2 空气调节技术的发展趋势
1.2 空气调节的定义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2.1 空气调节的定义
1.2.2 空气调节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3 空调系统的类型及组成
1.3.1 空调系统的类型
1.3.2 空气调节系统的组成
1.4 空气调节的应用
1.4.1 空气调节技术在工艺性空调方面的应用
1.4.2 空气调节技术在舒适性空调方面的应用
1.4.3 空气调节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湿空气的焓湿学基础
2.1 湿空气的组成和状态参数
2.1.1 湿空气的组成及物理性质
2.1.2 湿空气的状态参数
2.2 湿空气的焓湿图
2.2.1 焓湿图的构成及绘制原理
2.2.2 露点温度和湿球温度
2.2.3 焓湿图的应用
2.3 湿空气状态参数的计算方法
2.4 其他类型的焓湿图
2.4.1 SI单位制(h-x)焓湿图
2.4.2 动态焓湿图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空调负荷计算与送风量的确定
3.1 室内、外空气计算参数
3.1.1 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3.1.2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3.2 得热量与冷负荷的关系
3.3 围护结构负荷计算方法
3.3.1 稳态计算法
3.3.2 采用积分变换求解围护结构负荷的不稳定计算方法
3.3.3 采用模拟分析软件计算法
3.4 空调区冷负荷的计算
3.4.1 冷负荷系数法计算冷负荷
3.4.2 谐波反应法计算冷负荷
3.4.3 空调总冷负荷的确定
3.5 空调区热负荷的计算
3.6 冷(热)负荷的简化算法*
3.6.1 简约计算法
3.6.2 估算法
3.7 空调房间送风状态的确定及送风量的计算
3.7.1 空调房间送风状态的变化过程
3.7.2 夏季送风状态的确定及送风量的计算
3.7.3 冬季送风状态的确定及送风量的计算
3.8 新风量的确定和风量平衡
3.8.1 单个房间空调系统最小新风量的确定
3.8.2 多房间空调系统最小新风量的确定
3.8.3 全年新风量变化时空调系统风量平衡关系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空气处理及设备
4.1 空气热湿处理原理
4.1.1 直接接触式热湿处理原理
4.1.2 间接接触式(表面式)热湿处理原理
4.2 空气净化处理原理
4.2.1 除尘式净化处理原理
4.2.2 除气式净化处理原理
4.3 空气的热湿处理过程
4.3.1 喷水室的处理过程
4.3.2 表面式换热器的处理过程
4.3.3 空气加湿器的处理过程
4.3.4 吸湿剂的处理过程
4.3.5 空气蒸发冷却器的处理过程
4.3.6 空气处理的各种途径
4.4 空气热湿处理设备
4.4.1 空气热湿处理设备的类型
4.4.2 喷水室
4.4.3 表面式换热器
4.4.4 空气加湿器
4.4.5 除湿机
4.4.6 空气蒸发冷却器
4.4.7 空调排风热回收装置
4.5 空气的净化处理设备
4.5.1 空气净化处理设备的类型
4.5.2 除尘式空气净化处理设备
4.5.3 除气式空气净化处理设备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空调系统(1 )
5.1 空调系统的分类
5.2 全空气系统
5.2.1 一次回风式系统
5.2.2 二次回风式系统
5.2.3 直流式系统
5.2.4 全空气系统的划分原则和分区处理
5.2.5 全空气系统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5.2.6 全空气系统的空气处理机组
5.3 水-空气系统(风机盘管加新风空调系统)
5.4 分散式系统
5.4.1 分散式系统的分类
5.4.2 常用的局部空调机组
5.4.3 单元式空调机
5.4.4 空调机组的性能和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6章 空调系统(2)
6.1 变风量(VAV)空调系统
6.1.1 VAV系统的分类
6.1.2 VAV末端装置(变风量箱)
6.1.3 VAV系统的组成与形式
6.1.4 VAV系统的特点
6.1.5 VAV系统设计
6.1.6 VAV系统与其他常用集中冷热源舒适性空调系统比较
6.2 水-空气辐射板空调系统
6.2.1 辐射板的分类
6.2.2 水-空气辐射板空调系统的组成与形式
6.2.3 水-空气辐射板空调系统的特点
6.2.4 水-空气辐射板空调系统的设计
6.2.5 水-空气辐射板空调系统与其他HVAC系统的能耗比较
6.3 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调系统
6.3.1 多联机系统的分类
6.3.2 多联机系统的特点
6.3.3 多联机系统的设计
6.3.4 多联机系统与常规系统比较
6.4 户式集中空调系统
6.4.1 户式集中空调系统的类型和特点
6.4.2 户式集中空调系统常见的形式
6.4.3 户式集中空调系统的设计
6.4.4 几种常用户式集中空调机组的比较
6.5 热泵空调系统
6.5.1 空气源热泵(ASHP)空调系统
6.5.2 水源热泵(WSHP)空调系统
6.6 蓄冷(热)空调系统
6.6.1 蓄冷系统的分类
6.6.2 水蓄冷空调系统
6.6.3 冰蓄冷空调系统
6.6.4 蓄热空调系统
6.7 低温送风空调系统
6.7.1 低温送风空调系统的分类
6.7.2 低温送风空调系统的构成
6.7.3 低温送风空调系统的特点及适用条件
6.7.4 低温送风系统的设计
6.8 净化空调系统
6.8.1 净化空调系统与一般空调系统的区别
6.8.2 净化空调系统的分类比较
6.9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6.10 蒸发冷却空调系统
6.10.1 全空气蒸发冷却空调系统
6.10.2 水-空气蒸发冷却空调系统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7章 空调区的气流组织和空调风管系统
7.1 空调区的气流分布方式
7.1.1 顶(上)部送风系统
7.1.2 置换通风系统
7.1.3 工位与环境相结合的调节系统
7.1.4 地板下送风系统
7.2 空调送风口、回风口的类型及应用场合
7.2.1 百叶风口
7.2.2 散流器
7.2.3 喷射式送风口
7.2.4 旋流送风口
7.2.5 射流消声风口
7.2.6 置换通风器
7.2.7 TAC送风口
7.2.8 UFAD送风口
7.2.9 回风口
7.3 空调区气流组织的计算及气流性能评价
7.3.1 侧面送风的计算
7.3.2 散流器送风的计算
7.3.3 喷口送风的计算
7.3.4 空调区气流性能的评价
7.4 空调风管系统的设计
7.4.1 风管的分类
7.4.2 通风管道配件
7.4.3 风量调节阀和定风量调节器
7.4.4 风机与风管的连接
7.4.5 风管测定孔和检查孔
7.4.6 空调系统风管内的压力分布
7.4.7 空调系统风管内的空气流速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8章 空调水系统
8.1 空调冷热水系统的形式
8.1.1 开式循环系统和闭式循环系统
8.1.2 两管制、四管制及分区两管制水系统
8.1.3 同程式与异程式系统
8.1.4 定流量与变流量系统
8.1.5 一级泵系统与二级泵系统
8.2 空调水系统的分区及定压
8.2.1 空调水系统的分区
8.2.2 空调水系统的定压
8.3 空调冷热水系统的设计
8.3.1 冷热水循环泵的配置
8.3.2 循环泵的流量、扬程及水泵的选型
8.3.3 冷水机组与冷水泵之间的连接
8.3.4 空调水系统的补水、排气、泄水及除污
8.3.5 空调水管的坡度和伸缩
8.3.6 空调水系统的附属设备
8.4 空调冷却水系统
8.4.1 冷却塔的设置
8.4.2 冷却水系统的形式
8.4.3 冷却水系统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8.5 空调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8.6 空调冷凝水系统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9章 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与测试调整
9.1 室内热湿负荷变化时的运行调节
9.1.1 室内余热量变化、余湿量不变时的运行调节
9.1.2 室内余热量、余湿量均变化时的运行调节
9.2 室外空气状态变化时的运行调节
9.2.1 一次回风空调系统的全年运行调节
9.2.2 二次回风空调系统的全年运行调节
9.3 风机盘管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
9.3.1 风机盘管机组的调节
9.3.2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的全年运行调节
9.4 空调系统的测试与调整
9.4.1 空调系统的调试程序
9.4.2 风量的测量与调整
9.4.3 空气处理设备的测试
9.4.4 房间内空气参数的测量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10章 空调系统的节能、检测与监控
10.1 空调系统的节能
10.1.1 空调能耗的评价标准
10.1.2 空调系统全年(或季节)能耗的确定
10.1.3 空调设备及系统的节能
10.2 空调检测与监控
10.2.1 空调检测与监控的内容、应用原则及分类
10.2.2 空调系统的检测与监控
10.2.3 冷、热源及空调水系统的检测与监控
10.2.4 集中空调的集散控制系统*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11章 空调工程应用实例
11.1 高层建筑的空调工程
11.1.1 高层旅馆建筑空调
11.1.2 高层办公楼空调
11.2 大空间民用建筑空调工程
11.2.1 影剧院空调
11.2.2 体育馆空调
11.3 商业建筑和娱乐设施的空调工程
11.3.1 商场空调
11.3.2 餐饮设施空调
11.3.3 健身、娱乐设施空调
11.4 工业建筑的空调工程
11.4.1 恒温恒湿室空调
11.4.2 计算机房空调
11.5 净化空调工程
11.5.1 工业洁净室
11.5.2 医院洁净手术室
11.5.3 净化空调工程实例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湿空气的密度、水蒸气压力、含湿量和比焓
附录2 湿空气焓湿图(见书后插页)
附录3 欧美式焓湿图(见书后插页)
附录4 设计用室外计算参数
附录5 外墙的构造类型
附录6 屋顶的构造类型
附录7 北京地区气象条件为依据的外墙逐时冷负荷计算温度twl
附录8 北京地区气象条件为依据的屋顶逐时冷负荷计算温度twl
附录9 Ⅰ~Ⅳ型构造的地点修正值td
附录10 单层窗玻璃的传热系数值Kw
附录11 双层窗玻璃的传热系数值Kw
附录12 玻璃窗的传热系数修正值Cw
附录13 玻璃窗逐时冷负荷计算温度twl
附录14 不同结构玻璃窗的传热系数值Kw
附录15 玻璃窗的地点修正值td
附录16 夏季各纬度带的日射得热因数最大值DJ,max
附录17 窗玻璃的遮阳系数值Cs
附录18 窗内遮阳设施的遮阳系数值Ci
附录19 窗的有效面积系数值Ca
附录20 北区(北纬27°30′以北)无内遮阳窗玻璃冷负荷系数
附录21 北区有内遮阳窗玻璃冷负荷系数
附录22 南区(北纬27°30′以南)无内遮阳窗玻璃冷负荷系数
附录23 南区有内遮阳窗玻璃冷负荷系数
附录24 有罩设备和用具显热散热冷负荷系数
附录25 无罩设备和用具显热散热冷负荷系数
附录26 照明散热冷负荷系数
附录27 人体显热散热冷负荷系数


精彩书摘

  1.1 空气调节技术的发展概况
  1.1.1 空气调节技术简史
  1901年,美国的威利斯.开利(willis H.CarTicr)博士在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空调试验研究室。1902年,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的一家印刷厂在印刷过程中遇到了困难,由于温度和湿度不恒定,裁剪纸张和调色的工作都受到了影响,画面模糊。1902年7月17日开利博士为他们设计了世界公认的第一套科学空调系统。由于开利博士发明的这套科学空调系统实现了对空气湿度的控制,空调行业将这项发明视为空调业诞生的标志。开利博士是这样定义的:一套科学的空调系统必须具备四项功能,即控制温度、控制湿度、控制空气循环与通风和净化空气。空调的发明已经列入20世纪全球十大发明之一,它首次向世界证明了人类对环境温度、湿度、通风和空气品质的控制能力。空调系统在接下来的一个多世纪,使整个世界都随之冷静下来。
  开利博士并不满足于自己最初发明的空调系统,他确信应该有更好的除湿方法。1902年的秋天,开利在匹兹堡车站等候火车,浓雾笼罩着车站。此时,他的脑中灵光乍现一一如果依据雾形成的原理设计一种装置,就可以任意控制空气的温度1 1906年,开利博士获得了“空气处理装置”的专利权。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喷淋式空气洗涤器(Spry Type Ai,Washer),即喷水室,它可以加湿或干燥空气。这一浓雾中获得的灵感使他的空调成为完美之作,改善了温湿度控制的效果,使全年性空调系统能够满意地应用于200种以上不同类型的工厂。
  1911年12月,开利博士得出了空气干球、湿球和露点温度间的关系,以及空气显热、潜热和比焓值间关系的计算公式,绘制了湿空气焓湿图。他将自己提出的“温湿度基本原理”递交给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ASME),得到了工程师们的广泛认可,成为空调行业最基本的理论。这一理论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湿空气焓湿图成为今日所有空调计算之基础,它是空气调节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22年,开利博士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离心式冷水机组,如今该压缩机陈列于华盛顿国立博物馆。1937年,开利博士又发明了空气一水系统的诱导器装置,是目前常见的空调末端装置——风机盘管的前身。个人拥有超过80项发明专利的开利博士,以其一生在空调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被誉为“空调之父”,他的名字更被列入美国国家伟大发明家纪念馆,与爱迪生、贝尔、因特异、伊斯曼等杰出发明家齐名,备受世人景仰。
  ……

前言/序言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空调工程》第1版自2006年4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以来,先后重印了9次,发行20000余册。7年多来,全国许多高等学校和社会各界读者来信来电,对该教材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很多修改、完善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总结7年来第1版的使用情况,并结合读者的反馈意见,以及相关规范的更新和技术的进步,对第1版进行了修订。本次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精简章节。第1版教材共有14章,篇幅较多,不太适合有些院校现有的教学计划学时。第2版精简为11章:将第1版教材的“第4章空调基本原理及处理过程”与“第5章空气热湿处理及净化处理设备”合并为一章“第4章空气处理及设备”;考虑到第1版“第10章空调冷热源的选择”的内容在“空调冷热源工程”课程中已有专门讲授,本书不再赘述;将第1版的“第11章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与“第12章空调系统的测试调整与运行管理”合并为一章,即“第9章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与测试调整”。
  2.纠正错误。本书更正了第1版教材在使用中发现的一些编写和印刷错误(有不少错误是兄弟院校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在此谨致谢意)。
  3.更新内容。本书更新了第1版教材中的一些落后内容,如用最新颁布的《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CB50736-2012)相关规定替换了第1版教材中所采用的《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的相关规定,重新对空调系统进行了分类;同时还删除了一些不确切和不常用的内容,如“空调区的换气次数”“典型空调系统的特征和适应性比较”及“诱导器空调系统”等;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如“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各种空气过滤器的性能’’“空气净化装置对常见空气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常用变风量空调系统末端装置的分类和适用范围”“空调水系统的分类”“一级泵系统适用范围、设备配置和运行方式’’等;并对相关章节的习题也作了适当修订与调整。本书配有新制作的PPr电子课件。
  第2版的编写团队仍由第1版的各位老师组成,并在此基础上,增添了西安工程大学屈元、孙铁柱两位老师。同时也感谢西安工程大学颜苏芊老师和中原工学院范晓伟教授为本书部分章节修订所提供的资料。本书现有P叮电子课件,可从机械工业出版社获取。
  由于编者的学识和经验有限,本书在修订后仍难免会有差错,敬请读者谅解,并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3年6月
《制冷与空调技术基础》 本书系统介绍了制冷和空调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核心技术和应用知识。全书共分十二章,内容涵盖了制冷剂的性质与选择、热力学基本定律在制冷循环中的应用、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的原理与分析、制冷压缩机的类型与工作原理、冷凝器与蒸发器的设计计算与选型、节流装置的功能与分类、制冷系统的辅助设备(如储液器、油分离器等)的作用与选配、制冷剂的充注与回收,以及空调系统的基本组成、负荷计算、空气处理过程、风管系统设计、水系统设计、制冷机组的选型与控制,并对常用的制冷与空调设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第一章 绪论,首先阐述了制冷与空调工程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包括在工业生产、食品保鲜、医疗卫生、舒适性空调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并简要回顾了制冷与空调技术的发展历程。接着,对本书的研究对象、基本概念和术语进行了定义,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章 制冷剂,详细介绍了各类制冷剂的物理化学性质、热力学性质,以及它们在制冷系统中的性能指标,如制冷剂的安全性(毒性、可燃性)、环境影响(臭氧层破坏潜能值GWP、ODP)以及经济性等。重点对比分析了常见制冷剂(如R22、R134a、R410A、R290、R600a等)的优缺点,并探讨了环保型制冷剂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第三章 热力学基础,回顾和梳理了与制冷与空调工程密切相关的热力学基本定律,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深入讲解了焓、熵、比容等基本热力学参数的意义及其在制冷过程中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图线(如p-h图、T-s图)直观展示了制冷工质在各个过程中的状态变化。 第四章 蒸气压缩制冷循环,这是本书的核心章节之一。详细解析了理想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的四个基本过程: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实际蒸气压缩制冷循环中存在的各种损失(如过热、过冷、压降等)及其对循环性能的影响。通过引入制冷系数(COP)等性能参数,对循环的效率进行了量化评估,并探讨了提高循环效率的途径。 第五章 制冷压缩机,系统介绍了制冷系统中至关重要的动力设备——压缩机。详细讲解了活塞式压缩机、涡旋式压缩机、螺杆式压缩机以及离心式压缩机的结构原理、工作特点、适用范围、优缺点以及运行中的注意事项。针对不同类型的压缩机,还介绍了其性能参数的含义和选型依据。 第六章 冷凝器与蒸发器,这是制冷系统中的两大换热设备。详细阐述了冷凝器和蒸发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传热机理,以及影响换热效率的主要因素。重点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冷凝器(如壳管式、板式、翅片管式)和蒸发器(如套管式、板式、翅片管式)的结构特点、选型计算方法和安装使用要求。 第七章 节流装置,讲解了节流装置在制冷系统中的关键作用——降低制冷剂压力和温度,并实现制冷剂的节流膨胀。详细分析了毛细管、热力膨胀阀、电子膨胀阀等常见节流装置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适用范围以及调节方式。 第八章 制冷系统的辅助设备,介绍了制冷系统中用于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和提升性能的各类辅助设备。包括储液器(保证液体制冷剂的供给)、油分离器(回收压缩机润滑油)、过滤器(清除系统中的杂质)、气液分离器(防止液击)等设备的功能、原理、选型和维护。 第九章 制冷剂的充注与回收,讲解了制冷剂在系统充注过程中的操作规程、注意事项以及安全要求。同时,详细介绍了制冷剂回收的必要性、方法和相关环保法规,强调了回收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 第十章 空调系统基础,开启了本书关于空调工程的介绍。首先定义了空气的含湿量、焓值、露点温度等基本概念,并讲解了空气状态参数的表示方法(如空调图)。接着,详细分析了空调过程中空气的六种基本处理过程(加热、冷却、加湿、除湿、混合、焓值变化),为理解复杂的空调系统打下基础。 第十一章 空调负荷计算与系统组成,深入讲解了舒适性空调和工业空调的冷热负荷计算方法,包括室外负荷、室内负荷、围护结构传热、人员散热、设备散热等各项负荷的计算。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典型空调系统的组成(如一次回风系统、全空气系统、水-空气系统等),并分析了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第十二章 空调设备与系统设计,详细阐述了空调设备的选择与配置,包括空气处理机组(AHU)、风机盘管(FCU)、冷却塔、冷水机组、热泵机组等的选型原则和技术参数。同时,介绍了风管系统的设计计算(风速、风压损失)、水管系统的设计计算、以及空调系统的控制原理和节能技术。 本书内容紧密结合实际工程应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力求使读者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同时,也能理解设备选型、系统设计和运行调试的实际操作。每章都配有相应的插图和图表,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适合作为高等院校机械、动力、暖通、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制冷与空调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总而言之,《空调工程(第2版)》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教材。它不仅内容丰富、讲解透彻,而且紧密结合了工程实际,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有经验的工程师,这本书都能为你带来深刻的启发和收获。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从事或即将从事空调工程领域的朋友们,相信它一定能成为你学习和工作中最得力的助手。我目前还在继续深入研究书中的一些高级章节,比如关于复杂建筑物的空调系统设计、非常规通风模式的探讨,以及未来空调技术的发展趋势等。这些内容让我对空调工程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也让我对这个行业充满了期待。

评分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本书在计算方法上的严谨性和实用性。在工程实际中,准确的计算是保证系统高效运行和经济性的基础。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详实的方法和示例,从负荷计算到风管和管道的选型,再到水泵和风机的选配,都给出了清晰的步骤和公式,并且结合了实际的工程案例。我之前在计算一个大型办公楼的制冷负荷时,总是感觉结果偏大或偏小,难以把握,导致空调系统运行效率不高,能耗也偏高。通过研读本书关于负荷计算章节的详细讲解,我才意识到自己之前在考虑潜热负荷和考虑人员密度等方面存在不足,并且书中提供的考虑不同房间朝向、窗户面积等因素的计算方法,让我能够更精确地估算建筑物的热负荷,从而优化了空调系统的设计。

评分

作为一名刚刚步入空调工程领域的年轻工程师,我深知打牢基础的重要性。而《空调工程(第2版)》就像是一本通俗易懂的“武功秘籍”,为我打开了通往高效舒适室内环境设计的大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经典空调系统原理的讲解,比如全空气系统、水系统、 VRV 系统等,不仅清晰地阐述了它们的结构组成和工作流程,还详细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适用场景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这让我不再对各种复杂的系统感到迷茫,而是能够根据项目的具体需求,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我记得我刚开始接触 VRV 系统时,对其控制逻辑和安装调试感到非常困惑,总是容易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故障。通过学习本书的 VRV 章节,我才真正理解了其变频控制的原理,以及多联机之间如何进行协同工作,大大提高了我的问题排查和系统优化能力。

评分

本书的参考文献和术语表也为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学习过程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太熟悉的术语或者想要深入了解某个特定的技术点。这时候,书中的参考文献就成了我的“宝藏”,能够指引我找到更多相关的资料。而术语表则能够帮助我快速理解一些专业名词的含义,避免了查阅字典的麻烦。我曾经在阅读书中关于新风系统章节时,对“全热交换器”和“显热交换器”的概念感到有些混淆。在翻阅了书中的术语表后,我才明白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各自的功能,这为我后续理解新风系统如何平衡室内外空气的能量和湿度起到了关键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对实际工程问题的洞察和解决方案的提供。我经常会在项目现场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管道漏水、设备异常噪声、系统平衡度不够等等,这时候我就会翻开这本书,看看有没有相关的章节可以给我一些启示。很多时候,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能够给我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指导。我记得之前处理过一个老旧空调系统的改造项目,原有的系统存在严重的风量不均问题,导致部分区域过冷,部分区域过热。在多次调整风阀无效后,我翻阅了本书关于系统平衡和风量调节的章节,学到了如何通过测量静压和风速来判断系统存在的问题,并且书中提到的关于设置变风量末端和优化风管走向的建议,为我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最终成功地改善了系统的运行效果。

评分

我一直觉得,好的技术书籍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不仅仅告诉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做”。例如,在讲解热湿处理的章节,作者通过详细的图示和公式推导,清晰地阐释了空气的焓湿比、露点温度等关键参数如何影响室内环境的舒适度,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空调系统设计来达到理想的温湿度控制。这让我摆脱了过去那种“照搬图纸”的工作模式,更能理解设计背后的逻辑,也更能灵活应对设计中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我之前参与过一个大型商场项目,夏季室内湿度很高,顾客抱怨很不舒服,我当时虽然能做一些调整,但总感觉治标不治本,摸不着头脑。后来仔细研读了书中的相关章节,才明白问题的根源在于新风量和除湿能力不足,以及系统运行时可能出现的二次回潮问题,从而能够更有针对性地优化系统。

评分

《空调工程(第2版)》在环保和节能方面的关注,也是让我非常赞赏的一点。在当今社会,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工程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非常充实,从制冷剂的选择、系统的优化设计,到变频技术的应用、智能控制的引入,都为读者提供了实现节能目标的有效途径。我之前为一个商业综合体项目进行空调系统设计时,就重点参考了书中关于绿色建筑和低能耗空调系统的相关章节。书中关于如何选择高能效比的空调设备,如何利用自然冷源和余热回收技术,以及如何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按需送风和按需制冷,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最终,我们设计的系统不仅满足了用户的舒适度需求,而且在能耗方面也远低于同类项目,受到了客户的高度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图文并茂,是我爱不释手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复杂的概念,如果仅仅用文字来描述,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甚至望而却步。但这本书不同,它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各种示意图、流程图、性能曲线图等,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使得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理解。我之前对热泵的工作原理一直感到有些模糊,特别是其在不同工况下的效率变化。书中关于热泵章节的图解,清晰地展示了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以及膨胀阀等部件的工作状态,以及制冷剂在循环过程中状态的变化,让我对热泵的性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曾经为一个北方寒冷地区的别墅项目设计了空气源热泵系统,在冬季极端低温下,系统的制热效果不尽如人意,当时就感觉很头疼,后来看了书上的关于热泵在低温环境下性能衰减的分析,并结合了书上提到的辅助电加热和除霜策略,才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非常合理,逻辑清晰,循序渐进。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够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逐步掌握空调工程的知识。我尤其喜欢书中章节的开头部分,往往会先对本章要讲的内容进行一个概览,然后深入到具体的细节。这种结构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整体的认知框架,再深入到细节的学习,就不会感到迷失。我记得我刚开始学习暖通空调时,对热力学和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感到有些吃力,但这本书在相关的章节,都会用非常直观的方式解释这些概念,并且会强调它们在空调工程中的应用。例如,在讲解热传递时,作者会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类比,比如夏天用扇子扇风会感觉凉快,冬天捂住嘴巴呼出的热气会让玻璃起雾,这些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热传递的原理。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样在空调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炮儿”量身定做的。我之前接触的教材,要么过于理论,要么过于偏重某一个细分领域,真正能像这本书一样,从宏观到微观,从原理到实践,面面俱到,内容详实的,实属罕见。每次翻开这本书,总能发现一些让我眼前一亮的新知识点,或是对一些我之前似是而非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比如,书中关于制冷剂选择的详细论述,结合了不同制冷剂的性能特点、环保要求以及成本效益,这对于我在实际工程中如何为特定项目挑选最合适的制冷剂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我记得之前遇到过一个项目,客户对环保要求极高,我当时就卡在了制冷剂的选择上,虽然知道一些环保型制冷剂,但缺乏系统性的对比分析,最终花了很长时间才做出决定。如果当时有这本书,这个过程会顺畅很多。

评分

很好,正版

评分

......好评

评分

这本书对暖通空调专业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必备

评分

确实很不错,很细致。

评分

宝贝很不错,经济实用,效果也很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

评分

好!!!!!!!!!!!

评分

不错的书,是正版,纸质厚实,印刷清晰,而且还是彩版的,很喜欢。京东的物流依旧快的很犀利,大赞?好评

评分

工程用书很好的。京东买的便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