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乾旱、強降水、高溫和低溫區域性極端事件 [China's Regional Extreme Events:Droughts,Intense Precipitations, Heatwaves and Low Temperature]

中國乾旱、強降水、高溫和低溫區域性極端事件 [China's Regional Extreme Events:Droughts,Intense Precipitations, Heatwaves and Low Temperature]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任福民,龔誌強,王艷姣 等 著
圖書標籤:
  • 極端天氣
  • 氣候變化
  • 乾旱
  • 強降水
  • 高溫熱浪
  • 低溫冷害
  • 區域氣候
  • 中國氣候
  • 氣候災害
  • 氣候影響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氣象齣版社
ISBN:9787502958077
版次:1
商品編碼:11625400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China's Regional Extreme Events:Droughts,Intense Precipitations, Heatwaves and Low Temperature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1-01##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研究一直是近30年科學界一個熱門而重要的領域。其中,區域性極端事件研究是近10年該領域的一個新的方嚮。本研究團隊在該領域發展瞭一種基於“糖葫蘆串”模型的區域性極端事件客觀識彆方法(OITREE),並將該方法首先應用於四種中國區域性極端事件(氣象乾旱、強降水、高溫、低溫)的研究,取得瞭係列性研究成果。《中國乾旱、強降水、高溫和低溫區域性極端事件》的目的是迴顧區域性極端事件的研究進展,並重點將本研究團隊在這個方嚮的新成果加以總結。
  《中國乾旱、強降水、高溫和低溫區域性極端事件》重點突齣、內容新穎。全書的文字可讀、通順,圖錶精美,值得研究人員或業務工作者閱讀。

內容簡介

  區域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研究是近10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研究領域一個新興的方嚮,其基礎是如何識彆區域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研究團隊發展瞭一種基於“糖葫蘆串”模型的區域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客觀識彆方法(OITREE),並基於該模型開展瞭針對四種中國區域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氣象乾旱、強降水、高溫、低溫)的觀測研究,並利用CMIP5模式嘗試性開展瞭模擬與預估研究,取得瞭較為係統性的研究成果。《中國乾旱、強降水、高溫和低溫區域性極端事件》正是這些新成果的總結。
  《中國乾旱、強降水、高溫和低溫區域性極端事件》重點突齣、內容新穎、可讀性強,可作為科研和大專院校大氣科學教學的參考讀物,也可作為氣象相關領域業務科技人員的參考用書。

作者簡介

  任福民,國傢氣候中心正研級高級工程師,研究員。1989年7月畢業於南京氣象學院天氣動力學專業;1994年獲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氣候學碩士學位。1999年8月-2000年2月赴美國國傢氣候資料中心訪問,從事颱風降水識彆技術的研究工作;2004年被聘任為第五屆全國颱風及海洋氣象專傢工作組成員。研究方嚮:氣候診斷與預測、颱風降水與氣候變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引言
1.2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研究迴顧
1.3 區域性極端事件研究進展
參考文獻

第2章 區域性極端事件客觀識彆方法
2.1 研究思路
2.2 客觀識彆方法(OITREE)介紹
2.3 方法效果檢驗
2.4 小結
參考文獻

第3章 中國區域性氣象乾旱事件
3.1 區域性乾旱事件客觀識彆方法參數確定
3.2 區域性氣象乾旱事件變化特徵
3.3 極端區域性氣象乾旱事件
3.4 重度區域性氣象乾旱事件
3.5 華北地區區域性氣象乾旱事件
3.6 西南地區區域性氣象乾旱事件
3.7 小結
參考文獻

第4章 中國區域性強降水事件
4.1 區域性強降水事件客觀識彆方法參數確定
4.2 區域性強降水事件變化特徵
4.3 極端區域性強降水事件
4.4 重度區域性強降水事件
4.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5章 中國區域性高溫事件
5.1 區域性高溫事件客觀識彆方法參數確定
5.2 區域性高溫事件變化特徵
5.3 極端區域性高溫事件
5.4 重度區域性高溫事件
5.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6章 中國區域性低溫事件
6.1 區域性低溫事件客觀識彆方法參數確定
6.2 區域性低溫事件變化特徵
6.3 極端區域性低溫事件
6.4 重度區域性低溫事件
6.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7章 中國區域性極端事件的模擬和預估
7.1 資料和方法
7.2 區域性氣象乾旱事件
7.3 區域性強降水事件
7.4 區域性高溫事件
7.5 區域性低溫事件
參考文獻
氣候變異性研究:海洋環流、冰川消融與全球氣候建模 第一部分:海洋動力學與氣候耦閤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全球海洋環流係統在驅動區域乃至全球氣候變化中的核心作用,重點分析瞭幾個關鍵的海洋動力學過程及其與大氣和冰凍圈的相互作用。我們著重於解析海洋在熱量、水分和碳循環中的巨大調控能力。 第一章:北大西洋經嚮翻轉環流(AMOC)的敏感性與突變 本章詳細考察瞭AMOC的結構、強度及其在過去數韆年中的變化規律。通過對古氣候代用資料(如深海沉積物中的浮遊生物有孔蟲氧同位素比率、鈣化率)和高分辨率的海洋環流模型模擬結果的交叉驗證,我們揭示瞭AMOC對冰蓋融化釋放的淡水輸入以及熱量平衡變化的敏感閾值。研究指齣,AMOC的減弱不僅影響北大西洋地區的鼕季溫度,更通過大氣遙相關(如NAO、ENSO的調製)對熱帶西太平洋的季風降水産生顯著的間接影響。我們構建瞭一個多尺度反饋框架,用以量化海洋熱力結構變化(如海洋熱含量變化)對海平麵上升和區域氣候模式的長期鎖定效應。 第二章:熱帶太平洋海氣相互作用:ENSO的復雜性與區域響應 本章將焦點轉嚮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現象。傳統上,我們關注厄爾尼諾(El Niño)和拉尼娜(La Niña)事件的強度和頻率。然而,本研究更側重於區分不同類型的ENSO事件——如中性(Central Pacific El Niño, CP-ENSO)與東太平洋(Canonical El Niño, EP-ENSO)事件——及其對全球氣候的非對稱影響。通過分析現代觀測資料(如PMOC、ARGO浮標網絡數據)和耦閤氣候模型模擬,我們發現CP-ENSO事件通常與更強的印度洋偶極子(IOD)事件相關聯,並傾嚮於在北美和南美沿岸産生不同於EP-ENSO的降水和氣溫異常。此外,我們探討瞭ENSO的背景態(Base State)變化對事件發生概率和持續時間的影響,特彆是當背景海溫場因長期變暖而發生係統性漂移時的情景。 第三章:南大洋動力學與深海熱量吸收 南大洋在全球熱量再分配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本章深入剖析瞭南極繞極流(ACC)的結構穩定性和中尺度渦鏇(Mesoscale Eddies)在垂直熱量輸送中的作用。我們利用衛星高度計數據和浮標觀測,量化瞭西南印度洋和西南太平洋扇區中深層冷水上湧(Upwelling)的通量。研究錶明,風場變化,特彆是西風帶的嚮極收縮,正在改變ACC的邊界和水團的混閤效率,這直接影響瞭南大洋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以及深海溫度的上升速度。章節末尾,我們提齣瞭一個改進的參數化方案,用於模擬南大洋深層水團的混閤過程,以提高全球氣候模型的長期模擬精度。 --- 第二部分:冰凍圈變異性與水文循環反饋 本部分關注地球上固態水體(冰川、雪蓋和永久凍土)的變化,及其對區域水資源、地錶反照率和全球海平麵的反饋機製。 第四章:高山冰川物質平衡與融化趨勢分析 本章聚焦於喜馬拉雅山脈、安第斯山脈和阿爾卑斯山脈等主要山係冰川的物質平衡(Mass Balance)評估。我們結閤瞭航空激光雷達(LiDAR)測量、InSAR形變監測以及基於氣象站數據的雪綫高度變化(SLA)分析,建立瞭自1980年以來各區域冰川損失速率的時空演變圖譜。重點討論瞭冰川消融對下遊河流徑流模式的影響,特彆是對依賴冰川融水的中亞和南亞地區的農業用水安全構成的長期威脅。我們強調瞭冰川消融導緻的冰磧湖形成及其潰壩洪水(Glacial Lake Outburst Floods, GLOFs)的風險評估方法。 第五章:北極海冰動力學與“北極放大效應”的機製 北極氣候變暖速率遠超全球平均水平,即“北極放大效應”。本章從能量平衡的角度解構瞭這一現象。我們詳細分析瞭海冰反照率反饋(Sea Ice Albedo Feedback)的量化模型,特彆是當多年代際冰蓋(Multiyear Ice)迅速被一年生冰(First-year Ice)取代時,地錶吸收的太陽輻射是如何急劇增加的。此外,我們探討瞭對流層和平流層氣象係統的相互作用,例如,持續偏暖的海冰條件如何通過改變氣壓梯度來影響中緯度急流(Jet Stream)的形態,導緻更持久、更“阻塞性”的天氣係統在中高緯度地區停留。 第六章:永久凍土碳釋放的臨界點與氣候模型的不確定性 永久凍土層中儲存著大量的古代有機碳。本章評估瞭北半球高緯度地區永久凍土融化對全球碳循環的潛在影響。我們通過分析土壤剖麵樣本中的微生物活性和碳釋放速率,區分瞭厭氧(甲烷釋放)和好氧(二氧化碳釋放)分解過程的貢獻。研究特彆關注瞭氣候變暖驅動下的熱喀斯特(Thermokarst)地貌發育,以及由此引發的大規模碳爆發風險。本章最後對當前主流耦閤氣候模型(CMIP6)中對土壤碳循環的錶徵進行瞭批判性審視,指齣瞭模型在處理冰凍圈碳反饋時的係統性低估傾嚮。 --- 第三部分:極端氣候事件的全球建模與遙相關分析 本部分不再關注特定氣候要素(如降水或溫度)的區域性極端事件,而是側重於構建一套跨尺度的、耦閤瞭海洋、大氣和冰雪的統一氣候模型,以理解復雜遙相關對氣候事件的遠程調製作用。 第七章:全球遙相關網絡的拓撲結構與信息流 本章利用圖論和復雜網絡科學的方法,分析瞭全球氣候場中不同區域異常信號的傳播路徑。我們構建瞭一個基於經驗正交函數(EOF)分解和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指標的氣候場關聯網絡。研究發現,ENSO和太平洋年代際振蕩(PDO)是網絡的中心樞紐,它們通過大氣遙相關(如Walker環流、Hadley環流的調製)將能量和水汽輸送到遙遠區域。本章的重點在於識彆這些網絡中的“關鍵節點”——那些對外部擾動最為敏感的區域——以及信息的非綫性傳播特性。 第八章:氣候係統中的多尺度反饋迴路與係統穩定性 氣候係統的穩定性並非均勻分布。本章著眼於識彆和量化不同時間尺度反饋迴路的相互作用。例如,海洋熱帶西太平洋的暖池(Warm Pool)如何通過蒸發驅動大氣環流,進而影響中緯度風暴路徑的能量供給。我們使用“零階馬爾可夫過程”來模擬氣候狀態在不同“氣候模態”(如ENSO、IOD、NAO)之間的轉換概率,並探討瞭在持續的外部強迫下,係統如何從一個相對穩定的低能態躍遷至高能、高變率的極端狀態。核心論點是,區域極端事件的頻發往往是多個、不同時間尺度的氣候振蕩在特定時空窗口疊加共振的結果。 第九章:先進耦閤模型中的不確定性量化與模型評估 本章評估瞭當前最先進的氣候模型(GCMs)在模擬全球能量平衡和水循環方麵的性能。我們側重於評估模型在處理雲-氣溶膠相互作用、海洋邊界層過程以及陸麵反饋(如植被蒸騰作用)時的係統性偏差。通過對比模型對曆史氣候變率的重現能力,我們提齣瞭一種新的模型排序和加權方法,旨在為未來氣候情景預測提供一個更可靠的集成框架。本章旨在強調,對氣候變異性的深入理解,需要超越對單一極端事件的關注,轉嚮對整個氣候係統動力學穩定性的量化。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清晰,它將“乾旱”、“強降水”、“高溫”、“低溫”這四大類極端事件分彆作為主體章節進行深入剖析,最後再用一個綜閤章節來探討它們之間的耦閤關係。我個人對“高溫”那一部分的論述印象最為深刻。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高溫歸因於全球變暖,而是細緻地分析瞭城市熱島效應、土壤濕度反饋機製以及特定天氣係統(如西太平洋副高脊綫的異常北抬)在中國夏季熱浪形成中的具體貢獻度。特彆是關於“復閤型極端事件”的討論,比如“乾旱伴隨高溫”的災害疊加效應,其對地錶植被和水土保持的破壞性,遠超單一事件的簡單相加,這一點在書中被闡述得淋灕盡緻。這種多維度、多因素耦閤的分析框架,極大地拓寬瞭我對理解災害風險的認知邊界。

評分

閱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要理解中國的氣候變化,絕不能使用“一刀切”的方法。這本書成功地揭示瞭中國地域遼闊所帶來的氣候復雜性——南方可能正經曆著創紀錄的暴雨洪澇,而北方卻在經曆著持續性的旱情,兩者可能都源於同一個大尺度環流背景的調整。它提醒我們,任何區域性的應對策略,都必須建立在對當地氣候曆史和當前驅動機製的深刻理解之上。我發現,書中引用的那些古老的氣象觀測站數據與最新的衛星遙感數據進行瞭細緻的比對和校準,這體現瞭一種跨越時空尺度的研究精神。對於決策者、規劃者以及所有關心中國生態安全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堅實、科學的分析基石,它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但絕對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參考巨著,它將極端事件的討論從“新聞事件”提升到瞭“係統性氣候風險評估”的層麵。

評分

初次接觸這本書時,我最驚訝的是它對“區域性”這個概念的界定與剖析。許多關於氣候變化的研究往往著眼於全球平均值的增減,但這本書卻仿佛拿著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將中國廣袤的疆域細分成不同的氣候敏感區進行“會診”。比如,它對青藏高原的冰川消融如何反作用於東亞季風的強度,以及這種強度變化如何影響到長江中下遊地區的夏季降水極值,這種鏈條式的推演邏輯,讓人對氣候係統的相互依賴性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我過去總覺得,乾旱和洪澇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極端事件,但這本書把它們放在同一個氣候框架下進行討論,揭示瞭它們可能在同一區域、不同時間段內,由同一個驅動因素所引發的可能性。這種宏大敘事下對細節的精準把握,使得閱讀過程像是在拼湊一幅極其復雜且細節豐富的生態地圖,每一個區域的異常都有其特定的氣候指紋。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有衝擊力,那種深沉的藍色調配上醒目的紅色和黃色的綫條圖,立刻就給人一種嚴肅、科學的感覺。我本來隻是想找一本關於氣候變化的入門讀物,但翻開第一頁,我就知道我找錯瞭地方——這可不是什麼輕鬆的科普讀物。它深入探討瞭中國不同地理區域在特定氣候模式下的復雜相互作用,尤其是在水資源管理和農業規劃方麵,那些數據圖錶和模型推導看得我一頭霧水,但同時也讓人感到震撼。作者顯然是下瞭苦功夫的,那些關於曆史氣候記錄的梳理,跨越瞭數百年,試圖從宏觀上捕捉到那些看似隨機的極端天氣背後的規律性,這需要極強的耐心和專業知識。我特彆留意瞭關於華北平原乾旱頻率變化的章節,那裏的論述極其細緻,不僅僅停留在現象描述,而是嘗試將大氣環流的遙相關性也納入考量,雖然我無法完全理解那些復雜的數學錶達,但其嚴謹性毋庸置疑。這本書更像是供專業研究人員使用的工具書或深度參考資料,而不是麵嚮普通大眾的“讀物”,它的價值在於其詳實的數據基礎和前沿的研究視角,而非輕鬆的閱讀體驗。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學術性非常強,幾乎每一頁都充滿瞭專業術語和復雜的統計檢驗方法。我不是氣象學齣身,閱讀起來確實有些吃力,很多地方需要結閤其他基礎教材纔能勉強理解作者的論證思路。但正因如此,它提供瞭一種不同於媒體報道的、更為冷靜和客觀的視角來看待近年來頻發的極端天氣事件。書中沒有過多的煽情描述,而是冷靜地展示瞭過去五十年裏,某些特定區域(如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的年平均降水量下降瞭多少百分比,以及極端高溫事件的持續時間和強度是如何突破曆史記錄的。這種純粹基於數據的敘事方式,反而比那些充滿情緒渲染的報道更具說服力和警示性。它迫使讀者去思考:我們所感受到的“反常”,在氣候曆史長河中,究竟是“新常態”的開始,還是統計學上的“罕見值”?這本書給齣瞭許多量化的答案,雖然過程艱深,但結論引人深思。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