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十五讲

国学十五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龚鹏程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文化史
  • 历史
  • 哲学
  • 思想
  • 中国文化
  • 经典
  • 教育
  • 通俗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7872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4961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6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国学十五讲》独辟蹊径,由“人”的角度切入,就人的体气、饮食、男女、家庭、社会关系、天人关系、历史意识、思维模式、感性世界、德业担当、文化实践等各层面,阐述人类是如何通过生产实践活动来形成自己的文化。


https://item.jd.com/11696462.html

内容简介

  传统文化,在“五四运动”以后颇不易谈。有人褒扬之,说它怎么好,必有人厌弃之,说它怎么怎么坏,而且遗毒至今,让我们抬不起头来。而称颂的或批判的,对于传统文化到底内涵如何,却往往同样不甚了了,各以偏见与误解抵死相争。本书不想再重复那些争论,独辟蹊径,由“人”的角度切入,就人的体气、饮食、男女、家庭、社会关系、天人关系、历史意识、思维模式、感性世界、德业担当、文化实践等各层面,说明古代文化在这些方面如何处理,其所形成之文化,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比较中,又显示了什么型态、有什么优缺点。对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出现的一些误解,则正本溯源,说明其致误之由来。对华夏文明在现代变迁异化后之再生的可能,也有一些期许。

作者简介

  龚鹏程,1956年生人,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曾任淡江大学中文系主任、研究所所长、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南华大学创校校长,佛光大学校长,中华道教学院副院长等教职;及国际佛学研究中心主任、世界道教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理事长等职。著书四十余种.

目录

序论
第一讲 体气:感诸万物
一 不以形体为崇拜对象
二 不以人体为审美对象
三 不以心体为二元对立
四 知觉体验与气类感通
第二讲 饮食:礼文肇兴
一 上古文明的性质
二 特重饮食的文明
三 饮食思维的传统
四 饮食文明中的人生与宗教
五 饮食文明中的政治与礼教
第三讲 男女:人伦渐备
一 两性关系的想象
二 姓氏与祖先崇拜
三 始祖高媒与上帝
四 性别思维的特色
第四讲 封建:立此家邦
一 敬人神
二 立制度
三 厚人伦
四 辨中西
第五讲 道术:内圣外王
一 封建礼教
二 郁郁乎文
三 礼本太一
第六讲 天人:通乎神明
一 特殊的神人关系
二 非超越性的天帝
三 非奉诫待救的人
四 自然自在之天道
第七讲 王官:理性的礼制社会
一 诸子出于王官之学
二 王官本于宗法礼教
三 理性化的支配型态
四 社会变迁下的官学
第八讲 史学:史官与历史意识
一 “旧法”世传之史
二 旧法世传之“史”
三 旧法“世传”之史
四 历史性的思维
第九讲 用思:思维模式与方法
一 思维的模式
二 思维的方法
第十讲 抒情:气感愉悦的世界
一 风气声乐以生万物
二 声歌舞踊以成君子
三 君子兴诗感情成乐
第十一讲 忧患:德业政治的担当
一 天下:受命于天的帝国
二 革命:应顺于民的政权
三 国家:参错于家族的邦
四 治国:异于家政的国务
第十二讲 周公:文化实践的圣王
一 思想史上的周公
二 “轴心期”之谜
三 集大成的创制者
四 中国观的确定者
五 礼乐文德的教化
第十三讲 画歪的脸谱:孟德斯鸠的中国观
一 想象远方的“异类”
二 贬损“异类”的道德
三 中国国情特殊论
四 亚洲社会停滞论
五 中国观的新典范
六 精神发展的谱系
七 孟德斯鸠在中国
八 由历史发现历史
第十四讲 由法律看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一 西方的中国法律观
二 总评:中国法律之性质
三 分论:法律的实施状况
四 超越偏见与误解
第十五讲 华夏文明的异化与再生’
一 演化、变化、异化:文明转变与发展的模式
二 变动中的文化:当代中国的文化处境
三 流动的传统与再生的文明
四 大陆、台湾、海外:全球化与华夏文明的新动向
后记

精彩书摘

  传统文化有没有价值,要以现代化为标准来估量。既如此,这些修正论者又怎么可能真正动摇、修正得了现代化论?传统文化不正透过现代性的价值重估而被扬弃被转化了吗?现代化论者对此类说法嗤之以鼻,良有以也。因此,这些修正论都是虚软的论述。真正要面对现代化理论,是要问:现代性真是种好东西吗?现代社会真是人所需要、符合人性的吗?我们牺牲文化传统以追求现代化,值得吗?亦即:现今我们需要的,不是追求现代化而是批判现代化。
  自有现代化,即有批判它的思潮。20 世纪初,西方文学艺术上的现代主义,便不是教人去追求现代,而是要揭露现代人奇特的精神处境,例如丧失了信仰、离开了家庭、活在科层体制和都市水泥丛林中、人与人的关系疏离而陌生、孤立的个我遂成为失落了意义的无根浮萍等等。厥后各派理论奇峰叠起、赓续发挥,不胜枚举。如生态论者,大力批判现代社会的机械宇宙论、竭泽而渔的发展观、宰制自然之科技工业等,形成了自然生态主义。哈贝玛斯认为现代社会的理性观,只是工具理性之扩张,但价值理性、道德实践理性明显不足,故提倡沟通理性以济现代化之穷。丹尼?贝尔讲后工业社会,则是说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存在着内在的文化矛盾:它由韦伯所说的新教伦理所促动,可是发展下来,却成为刺激欲望、鼓励消费、消耗资源的型态,与新教伦理的入世禁欲精神恰好相反。故后工业社会所应强调的,不再是现代性,反而是宗教精神。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则全力去瓦解理性所倚赖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形上学。其他批判现代社会中科层宰制、科技灾难等,林林总总,实已蔚为大观。至于马克斯?韦伯一路思想,包括后来的世界体系依赖理论、全球化理论,更都指明了东亚国家之现代化并非其文化内部产生了变迁的需要,而是复杂的国际因素使然。
  ……

前言/序言


《经典溯源:中华文化千载流芳》 探寻文明的根脉,重拾文化的精魂 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韧性与光辉,穿越千年而不衰,薪火相传,铸就了璀璨的东方奇迹。而这一切的源头,无疑深藏于那些历经时间洗礼、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经典之中。它们是先贤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理解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的钥匙。《经典溯源:中华文化千载流芳》并非一本孤立的学术论著,而是一场穿越古今的文化漫游,一次深入文明腹地的探索之旅。它旨在为读者揭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与演进脉络,通过对一系列 seminal works(里程碑式著作)的解读,展现中华文明如何孕育、发展、创新,并在历史的洪流中保持其独特的生命力。 本书并非罗列枯燥的史实或艰涩的义理,而是力求以一种生动、易懂、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们对于宇宙、人生、社会、政治的深刻洞察。我们将从源头出发,追溯那些塑造了中国人心灵与价值观的 foundational texts(基础文本),理解它们如何成为后世思想的基石,又如何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乃至行为准则。 开篇:文明的曙光——早期思想的奠基 本书的起点,将是中华文明最古老的思想火种。我们将目光投向中国哲学思想的黎明时期,探讨那些被誉为“人文初祖”的思想家们所留下的宝贵遗产。在这里,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易经》卦象的表面解读,而是深入其背后所蕴含的宇宙生成论、变化之道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理解《易经》如何以一种高度抽象的符号系统,揭示了万物运行的普遍规律,以及如何将这种规律与人自身的修养和社会的治理联系起来。 接着,我们将走进被誉为“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这并非一个混乱的时代,而是一个思想空前活跃、智慧激烈碰撞的黄金时代。我们将聚焦于儒家、道家、法家等几大主要学派的代表性思想,但并非简单地介绍他们的核心观点。我们会深入探讨他们的思想是如何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他们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以及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与人生理想。 例如,在谈及儒家时,我们将不仅仅停留在“仁、义、礼、智、信”这些耳熟能详的字眼上,而是深入探讨“仁”的内涵如何从爱亲人推广到爱天下,“礼”的意义如何在维护社会秩序与促进人际和谐中发挥作用。我们会审视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思想,理解其强调实践与反思相结合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会探讨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以及荀子“性恶论”与“后天教化”的论点,理解儒家思想内部的辩证发展与丰富性。 在道家部分,我们将不仅仅停留于“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表层理解。我们会深入探究《道德经》中“道”的本体论意义,理解“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与规律,以及“无为”并非消极无为,而是顺应自然、减少人为干预的智慧。我们将解读老子关于“柔弱胜刚强”、“上善若水”等辩证思想,以及庄子《逍遥游》所展现的超越世俗、精神自由的理想境界。我们会看到,道家思想是如何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超脱于功利、回归内心的精神出口。 对于法家,我们将审视其在秦朝统一中国过程中的历史作用。我们会深入解析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的治国理念,理解其如何强调制度的刚性约束与统治者的权威。我们也会反思法家思想的局限性,以及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复杂影响。 中卷:智慧的传承与发展——思想的深化与整合 随着历史的推进,中华思想的海洋并未止步不前,而是不断吸收、融合,并呈现出新的发展。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中国思想史上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整合与发展。 我们将探讨佛教传入中国后,如何与中国本土思想发生深刻的互动,催生出禅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我们会解读佛教的核心教义,理解其对中国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以及它如何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哲学维度。 接着,我们将重点审视宋明理学。这并非简单地对儒家经典的重申,而是对儒家思想的深刻反思与创新。我们将剖析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理解其如何强调通过认识万物来认识天理。我们将探讨王阳明“心即理”、“知行合一”的思想,理解其如何将道德实践的重心置于内在的心灵体悟之上。我们会看到,理学思想是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当时社会面临的挑战,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部分还将触及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著作。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具体技术的介绍,而是关注这些技术背后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与科学精神。例如,在解读《本草纲目》时,我们将不仅仅看到药材的分类与功效,更应看到李时珍严谨的实证精神和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在解析《天工开物》时,我们将感受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与精湛技艺,以及其对于生产力发展的深刻理解。我们将强调,这些古代科技成就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当时的哲学思想、社会结构相互关联。 下卷:文化的流布与现代的回响——经典的现代意义 当我们将目光从历史的深处移向当下,本书的第三部分将探讨中华经典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的强大生命力与现实意义。 我们将审视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经典,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我们不会止步于对优美辞藻的欣赏,而是深入挖掘这些作品背后所折射出的民族情感、社会风貌、人生况味。我们将理解,为何这些古老的诗词能够穿越时空,依然触动现代人的心弦;为何这些小说能够成为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一扇窗口。我们将探讨这些文学作品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如何承载了民族的集体记忆。 在这一部分,我们还将关注中国古代的史学著作。理解司马迁《史记》所开创的纪传体史学,以及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大抱负。我们将探讨史书如何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反思,以及其对后世政治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启示。 最后,本书将回归当下,探讨中华经典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在快速变化的全球化时代,我们如何从古老的智慧中汲取养分,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我们如何理解“和而不同”的思想,以更包容开放的心态面对多元文化?我们如何从“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经典溯源:中华文化千载流芳》不仅仅是对过往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它希望通过这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旅程,让读者重新认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重新发现那些被遗忘的智慧宝藏,并从中汲取力量,以更清醒的头脑、更坚定的步伐,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这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一次心灵的回归,一次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深刻礼赞。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带来的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作者的文字如同春风化雨,一点一滴地渗透进我的思想深处。他没有强行灌输,而是通过生动的事例和深刻的见解,引导我主动去思考,去感悟。我惊喜地发现,那些曾经困扰我的许多人生难题,在这本书中都能找到某种程度的答案或启示。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强大智慧,这种智慧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充满生命力和适应性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更加宁静,对人生的看法也更加透彻。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智者的引导,让我能够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穿梭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角落。从历史的脉络到思想的演进,再到文学艺术的辉煌,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新奇和惊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一些复杂的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和举例,使得原本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具体,易于理解。书中的某些片段,我甚至会反复品读,因为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发现新的角度和更深的含义。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旅程,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珍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并非凭空存在,而是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这份认知,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评分

我曾以为国学是遥不可及的阳春白雪,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书。作者以一种极其亲切的姿态,将那些古老而深邃的智慧,化作了触手可及的珍珠。他没有卖弄学问,而是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娓娓道来,让我在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中,逐渐领略到国学的魅力。那些关于人生处世的道理,关于修身养性的方法,都仿佛是为我量身定制的良方,直击内心的痛点。我看到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巨大生命力,看到了它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思考。它让我明白,学习国学并非是为了追溯过往,而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如同一个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却句句珠玑。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以及那种鞭辟入里的解读,着实令人心生敬佩。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一些经典名句的溯源和阐释,仿佛打开了一扇扇尘封已久的门,看到了它们背后蕴含的丰富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每一次的阅读,都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着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以及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箴言。这本书没有生硬的理论堆砌,而是将深奥的哲学思想融入到通俗易懂的语言之中,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领略国学的精髓。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对世界的看法也更加多元。它让我明白了,传承文化并非是守旧,而是汲取养分,为现代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古老智慧的浩瀚星辰。在翻阅的瞬间,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书卷气息的古老学堂,耳边回响着先贤们掷地有声的教诲。作者以一种极为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国学典籍,化作一串串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呈现在我的面前。我惊叹于作者的渊博学识,更感动于他那颗传承文化的赤诚之心。读罢此书,我不再觉得国学是晦涩难懂的古老遗迹,而是重新认识了它作为中华文明根基的重要意义。书中某些章节对于人生哲理的阐释,更是让我醍醐灌顶,仿佛找到了指引迷津的灯塔。我深切地体会到,那些古老的思想并非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反而能为我们当下的困惑提供深刻的启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国学奥秘的强烈愿望。

评分

屯书。当当怎么受得了如此大招

评分

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评分

学生书局总编辑

评分

中华道教学院副院长

评分

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推荐!

评分

历史文学会理事长

评分

中华武侠文学会理事长

评分

龚鹏程是富有实效的知名教育家,不仅出版多种有关国民教育的著作,而且在世界各地兴学办学,是台湾南华大学、佛光大学的创校校长,现担任卢森堡欧亚大学[马来西亚校区]校长以及大陆多所学校的(名誉)校长。

评分

龚鹏程真是有水平,以前还以为是吹牛,看过文学史后很佩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