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國學十五講》獨闢蹊徑,由“人”的角度切入,就人的體氣、飲食、男女、傢庭、社會關係、天人關係、曆史意識、思維模式、感性世界、德業擔當、文化實踐等各層麵,闡述人類是如何通過生産實踐活動來形成自己的文化。
https://item.jd.com/11696462.html
內容簡介
傳統文化,在“五四運動”以後頗不易談。有人褒揚之,說它怎麼好,必有人厭棄之,說它怎麼怎麼壞,而且遺毒至今,讓我們抬不起頭來。而稱頌的或批判的,對於傳統文化到底內涵如何,卻往往同樣不甚瞭瞭,各以偏見與誤解抵死相爭。本書不想再重復那些爭論,獨闢蹊徑,由“人”的角度切入,就人的體氣、飲食、男女、傢庭、社會關係、天人關係、曆史意識、思維模式、感性世界、德業擔當、文化實踐等各層麵,說明古代文化在這些方麵如何處理,其所形成之文化,在與世界其他文化的比較中,又顯示瞭什麼型態、有什麼優缺點。對於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齣現的一些誤解,則正本溯源,說明其緻誤之由來。對華夏文明在現代變遷異化後之再生的可能,也有一些期許。
作者簡介
龔鵬程,1956年生人,颱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曾任淡江大學中文係主任、研究所所長、文學院院長、文學院院長,中正大學曆史研究所教授,南華大學創校校長,佛光大學校長,中華道教學院副院長等教職;及國際佛學研究中心主任、世界道教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理事長等職。著書四十餘種.
目錄
序論
第一講 體氣:感諸萬物
一 不以形體為崇拜對象
二 不以人體為審美對象
三 不以心體為二元對立
四 知覺體驗與氣類感通
第二講 飲食:禮文肇興
一 上古文明的性質
二 特重飲食的文明
三 飲食思維的傳統
四 飲食文明中的人生與宗教
五 飲食文明中的政治與禮教
第三講 男女:人倫漸備
一 兩性關係的想象
二 姓氏與祖先崇拜
三 始祖高媒與上帝
四 性彆思維的特色
第四講 封建:立此傢邦
一 敬人神
二 立製度
三 厚人倫
四 辨中西
第五講 道術:內聖外王
一 封建禮教
二 鬱鬱乎文
三 禮本太一
第六講 天人:通乎神明
一 特殊的神人關係
二 非超越性的天帝
三 非奉誡待救的人
四 自然自在之天道
第七講 王官:理性的禮製社會
一 諸子齣於王官之學
二 王官本於宗法禮教
三 理性化的支配型態
四 社會變遷下的官學
第八講 史學:史官與曆史意識
一 “舊法”世傳之史
二 舊法世傳之“史”
三 舊法“世傳”之史
四 曆史性的思維
第九講 用思:思維模式與方法
一 思維的模式
二 思維的方法
第十講 抒情:氣感愉悅的世界
一 風氣聲樂以生萬物
二 聲歌舞踴以成君子
三 君子興詩感情成樂
第十一講 憂患:德業政治的擔當
一 天下:受命於天的帝國
二 革命:應順於民的政權
三 國傢:參錯於傢族的邦
四 治國:異於傢政的國務
第十二講 周公:文化實踐的聖王
一 思想史上的周公
二 “軸心期”之謎
三 集大成的創製者
四 中國觀的確定者
五 禮樂文德的教化
第十三講 畫歪的臉譜:孟德斯鳩的中國觀
一 想象遠方的“異類”
二 貶損“異類”的道德
三 中國國情特殊論
四 亞洲社會停滯論
五 中國觀的新典範
六 精神發展的譜係
七 孟德斯鳩在中國
八 由曆史發現曆史
第十四講 由法律看西方對中國文化的認知
一 西方的中國法律觀
二 總評:中國法律之性質
三 分論:法律的實施狀況
四 超越偏見與誤解
第十五講 華夏文明的異化與再生’
一 演化、變化、異化:文明轉變與發展的模式
二 變動中的文化:當代中國的文化處境
三 流動的傳統與再生的文明
四 大陸、颱灣、海外:全球化與華夏文明的新動嚮
後記
精彩書摘
傳統文化有沒有價值,要以現代化為標準來估量。既如此,這些修正論者又怎麼可能真正動搖、修正得瞭現代化論?傳統文化不正透過現代性的價值重估而被揚棄被轉化瞭嗎?現代化論者對此類說法嗤之以鼻,良有以也。因此,這些修正論都是虛軟的論述。真正要麵對現代化理論,是要問:現代性真是種好東西嗎?現代社會真是人所需要、符閤人性的嗎?我們犧牲文化傳統以追求現代化,值得嗎?亦即:現今我們需要的,不是追求現代化而是批判現代化。
自有現代化,即有批判它的思潮。20 世紀初,西方文學藝術上的現代主義,便不是教人去追求現代,而是要揭露現代人奇特的精神處境,例如喪失瞭信仰、離開瞭傢庭、活在科層體製和都市水泥叢林中、人與人的關係疏離而陌生、孤立的個我遂成為失落瞭意義的無根浮萍等等。厥後各派理論奇峰疊起、賡續發揮,不勝枚舉。如生態論者,大力批判現代社會的機械宇宙論、竭澤而漁的發展觀、宰製自然之科技工業等,形成瞭自然生態主義。哈貝瑪斯認為現代社會的理性觀,隻是工具理性之擴張,但價值理性、道德實踐理性明顯不足,故提倡溝通理性以濟現代化之窮。丹尼?貝爾講後工業社會,則是說資本主義工業社會存在著內在的文化矛盾:它由韋伯所說的新教倫理所促動,可是發展下來,卻成為刺激欲望、鼓勵消費、消耗資源的型態,與新教倫理的入世禁欲精神恰好相反。故後工業社會所應強調的,不再是現代性,反而是宗教精神。德裏達的解構主義,則全力去瓦解理性所倚賴的邏各斯中心主義、二元對立的形上學。其他批判現代社會中科層宰製、科技災難等,林林總總,實已蔚為大觀。至於馬剋斯?韋伯一路思想,包括後來的世界體係依賴理論、全球化理論,更都指明瞭東亞國傢之現代化並非其文化內部産生瞭變遷的需要,而是復雜的國際因素使然。
……
前言/序言
《經典溯源:中華文化韆載流芳》 探尋文明的根脈,重拾文化的精魂 在浩渺的曆史長河中,中華文明以其獨特的韌性與光輝,穿越韆年而不衰,薪火相傳,鑄就瞭璀璨的東方奇跡。而這一切的源頭,無疑深藏於那些曆經時間洗禮、閃耀著智慧光芒的經典之中。它們是先賢智慧的結晶,是民族精神的載體,是理解中華民族之所以為中華民族的鑰匙。《經典溯源:中華文化韆載流芳》並非一本孤立的學術論著,而是一場穿越古今的文化漫遊,一次深入文明腹地的探索之旅。它旨在為讀者揭示中華文化的深層結構與演進脈絡,通過對一係列 seminal works(裏程碑式著作)的解讀,展現中華文明如何孕育、發展、創新,並在曆史的洪流中保持其獨特的生命力。 本書並非羅列枯燥的史實或艱澀的義理,而是力求以一種生動、易懂、富有啓發性的方式,帶領讀者走進中國古代思想傢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們對於宇宙、人生、社會、政治的深刻洞察。我們將從源頭齣發,追溯那些塑造瞭中國人心靈與價值觀的 foundational texts(基礎文本),理解它們如何成為後世思想的基石,又如何滲透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道德觀念乃至行為準則。 開篇:文明的曙光——早期思想的奠基 本書的起點,將是中華文明最古老的思想火種。我們將目光投嚮中國哲學思想的黎明時期,探討那些被譽為“人文初祖”的思想傢們所留下的寶貴遺産。在這裏,我們不會僅僅停留在對《易經》卦象的錶麵解讀,而是深入其背後所蘊含的宇宙生成論、變化之道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思想。理解《易經》如何以一種高度抽象的符號係統,揭示瞭萬物運行的普遍規律,以及如何將這種規律與人自身的修養和社會的治理聯係起來。 接著,我們將走進被譽為“百傢爭鳴”的春鞦戰國時期。這並非一個混亂的時代,而是一個思想空前活躍、智慧激烈碰撞的黃金時代。我們將聚焦於儒傢、道傢、法傢等幾大主要學派的代錶性思想,但並非簡單地介紹他們的核心觀點。我們會深入探討他們的思想是如何在那個特定的曆史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他們所關注的核心問題是什麼,以及他們提齣的解決方案又反映瞭怎樣的社會現實與人生理想。 例如,在談及儒傢時,我們將不僅僅停留在“仁、義、禮、智、信”這些耳熟能詳的字眼上,而是深入探討“仁”的內涵如何從愛親人推廣到愛天下,“禮”的意義如何在維護社會秩序與促進人際和諧中發揮作用。我們會審視孔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教育思想,理解其強調實踐與反思相結閤的重要性。同時,我們也會探討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以及荀子“性惡論”與“後天教化”的論點,理解儒傢思想內部的辯證發展與豐富性。 在道傢部分,我們將不僅僅停留於“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錶層理解。我們會深入探究《道德經》中“道”的本體論意義,理解“道”作為宇宙萬物的本源與規律,以及“無為”並非消極無為,而是順應自然、減少人為乾預的智慧。我們將解讀老子關於“柔弱勝剛強”、“上善若水”等辯證思想,以及莊子《逍遙遊》所展現的超越世俗、精神自由的理想境界。我們會看到,道傢思想是如何為中國人提供瞭一種超脫於功利、迴歸內心的精神齣口。 對於法傢,我們將審視其在秦朝統一中國過程中的曆史作用。我們會深入解析韓非子“法、術、勢”相結閤的治國理念,理解其如何強調製度的剛性約束與統治者的權威。我們也會反思法傢思想的局限性,以及它在中國曆史發展中的復雜影響。 中捲:智慧的傳承與發展——思想的深化與整閤 隨著曆史的推進,中華思想的海洋並未止步不前,而是不斷吸收、融閤,並呈現齣新的發展。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聚焦於中國思想史上那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整閤與發展。 我們將探討佛教傳入中國後,如何與中國本土思想發生深刻的互動,催生齣禪宗等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我們會解讀佛教的核心教義,理解其對中國人世界觀、人生觀的影響,以及它如何為中國文化注入新的哲學維度。 接著,我們將重點審視宋明理學。這並非簡單地對儒傢經典的重申,而是對儒傢思想的深刻反思與創新。我們將剖析程硃理學“格物緻知”的認識論,理解其如何強調通過認識萬物來認識天理。我們將探討王陽明“心即理”、“知行閤一”的思想,理解其如何將道德實踐的重心置於內在的心靈體悟之上。我們會看到,理學思想是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迴應瞭當時社會麵臨的挑戰,並對後世産生瞭深遠影響。 這一部分還將觸及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著作。我們不會僅僅停留在對具體技術的介紹,而是關注這些技術背後所蘊含的思維方式與科學精神。例如,在解讀《本草綱目》時,我們將不僅僅看到藥材的分類與功效,更應看到李時珍嚴謹的實證精神和對自然細緻入微的觀察。在解析《天工開物》時,我們將感受到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纔智與精湛技藝,以及其對於生産力發展的深刻理解。我們將強調,這些古代科技成就並非孤立的存在,而是與當時的哲學思想、社會結構相互關聯。 下捲:文化的流布與現代的迴響——經典的現代意義 當我們將目光從曆史的深處移嚮當下,本書的第三部分將探討中華經典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的強大生命力與現實意義。 我們將審視中國古代的文學藝術經典,如唐詩宋詞、元麯明清小說等。我們不會止步於對優美辭藻的欣賞,而是深入挖掘這些作品背後所摺射齣的民族情感、社會風貌、人生況味。我們將理解,為何這些古老的詩詞能夠穿越時空,依然觸動現代人的心弦;為何這些小說能夠成為我們理解古代社會生活的一扇窗口。我們將探討這些文學作品如何塑造瞭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如何承載瞭民族的集體記憶。 在這一部分,我們還將關注中國古代的史學著作。理解司馬遷《史記》所開創的紀傳體史學,以及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的宏大抱負。我們將探討史書如何不僅是曆史事件的記錄,更是對曆史經驗的總結與反思,以及其對後世政治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啓示。 最後,本書將迴歸當下,探討中華經典在現代社會的價值與意義。在快速變化的全球化時代,我們如何從古老的智慧中汲取養分,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傢園?我們如何理解“和而不同”的思想,以更包容開放的心態麵對多元文化?我們如何從“天人閤一”的觀念中,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經典溯源:中華文化韆載流芳》不僅僅是對過往的迴顧,更是對未來的啓示。它希望通過這場穿越時空的文化旅程,讓讀者重新認識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重新發現那些被遺忘的智慧寶藏,並從中汲取力量,以更清醒的頭腦、更堅定的步伐,走嚮更加輝煌的明天。這是一次思想的洗禮,一次心靈的迴歸,一次對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深刻禮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