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服务连续性实现指南

IT服务连续性实现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强 著
图书标签:
  • IT服务管理
  • ITSM
  • 业务连续性
  • BCM
  • IT服务连续性
  • 风险管理
  • 灾难恢复
  • DR
  • 规划
  • 实施
  • 最佳实践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303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7176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5
字数:36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数据中心业务连续性从业人员必读

本书是一种系统地、全面地阐述IT服务连续性知识体系的专著,旨在为社会培养IT服务连续性领域的人才,为数据中心开展IT服务连续性活动提供详细指引,帮助数据中心实现“少停机、少丢数、少花钱”的夙愿。   本书基于大量图表,直观地阐述以下内容:IT服务连续性涉及的IT服务、业务、IT资源、IT流程、IT组织和IT事件等方面的基础概念和知识。企业各条线的IT事件应急处置行动框架与IT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以IT服务连续性目标为导向建设IT应急响应机制、高可用恢复机制和灾难恢复机制的活动框架。IT服务连续性管理活动框架,包括实现IT服务连续性所必须具备的项目管理、运维管理、IT应急处置机制就绪管理、风险管理、IT应急处置机制持续更新管理、绩效管理、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活动。   本书的读者对象包括IT应急管理人员、IT规划设计人员、IT项目管理人员、IT运维管理人员、IT风险管理人员、IT绩效管理人员、IT内部控制人员、IT内容审计人员以及准备迈入数据中心大门的所有IT人士。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种系统地、全面地阐述IT服务连续性知识体系的专著,旨在为社会培养IT服务连续性领域的人才,为数据中心开展IT服务连续性活动提供详细指引,帮助数据中心实现“少停机、少丢数、少花钱”的夙愿。本书基于大量图表,直观地阐述以下内容:IT服务连续性涉及的IT服务、业务、IT资源、IT流程、IT组织和IT事件等方面的基础概念和知识。企业各条线的IT事件应急处置行动框架与IT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以IT服务连续性目标为导向建设IT应急响应机制、高可用恢复机制和灾难恢复机制的活动框架。IT服务连续性管理活动框架,包括实现IT服务连续性所必须具备的项目管理、运维管理、IT应急处置机制就绪管理、风险管理、IT应急处置机制持续更新管理、绩效管理、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活动。本书的读者对象包括IT应急管理人员、IT规划设计人员、IT项目管理人员、IT运维管理人员、IT风险管理人员、IT绩效管理人员、IT内部控制人员、IT内容审计人员以及准备迈入数据中心大门的所有IT人士。

目录

第1章 IT服务剖析 1
1.1 IT服务 1
1.2 业务 3
1.3 IT资源 6
1.3.1 IT资源框架 6
1.3.2 应用系统 7
1.3.3 IT基础设施 10
1.3.4 IT资源的属性 10
1.3.5 IT资源属性与IT服务属性的映射关系 11
1.4 IT流程 12
1.5 IT组织 13
第2章 IT事件剖析 16
2.1 IT事件定义 16
2.2 IT事件前因 16
2.2.1 IT威胁源 17
2.2.2 IT威胁源消减措施 18
2.3 IT事件类别 19
2.4 IT事件后果 20
2.4.1 IT损害 20
2.4.2 IT事件影响 21
2.5 IT事件级别 23
2.6 IT服务连续性的意义 24
第3章 IT事件应对过程 26
3.1 IT事件闭环应对过程 26
3.2 IT事件防范 27
3.3 IT事件监测预测 27
3.4 IT事件应急处置 28
3.4.1 重大IT事件应急处置案例 28
3.4.2 IT事件应急处置行动框架 35
3.4.3 IT事件预警与预警响应 35
3.4.4 IT事件先期处置 39
3.4.5 IT事件后果评估 41
3.4.6 IT事件恢复决策 46
3.4.7 IT事件恢复 48
3.4.8 重大IT事件应急保障 52
3.5 重续运行 52
第4章 IT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55
4.1 IT应急处置机制 55
4.1.1 IT应急响应机制 56
4.1.2 高可用恢复机制 58
4.1.3 灾难恢复机制 61
4.2 企业层面IT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68
4.3 业务条线IT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71
第5章 IT应急处置机制开发过程 74
5.1 IT应急处置机制开发活动框架 74
5.2 风险分析 75
5.3 业务影响分析 77
5.3.1 获取企业层面和业务条线的BIA结果 78
5.3.2 IT关联性分析 78
5.3.3 应用系统影响分析 79
5.3.4 定义重要信息系统 80
5.3.5 定义重要信息系统的启停顺序 80
5.3.6 定义信息系统灾难RTO 81
5.3.7 定义信息系统灾难RPO 81
5.4 IT应急处置策略开发 82
5.4.1 IT应急响应策略开发 83
5.4.2 高可用恢复策略开发 85
5.4.3 灾难恢复策略开发 86
5.5 灾备中心选址 94
5.5.1 确定候选城市 94
5.5.2 初步筛选候选城市 94
5.5.3 比对并确定异地灾备中心所在城市 95
5.5.4 确定灾备中心的具体地址 96
5.6 IT应急处置资源设计 97
5.6.1 关键技术POC 98
5.6.2 生产环境改造设计 98
5.6.3 高可用备份系统设计 100
5.6.4 灾备系统设计 103
5.6.5 自动化灾备指挥与切换平台设计 115
5.6.6 IT应急指挥中心设计 116
5.7 IT应急处置资源实施 116
5.8 IT应急预案开发 118
5.8.1 IT总体应急预案开发 118
5.8.2 IT先期处置预案开发 120
5.8.3 高可用恢复手册开发 120
5.8.4 灾难恢复预案开发 121
5.8.5 其他条线的IT事件应急预案开发 122
5.9 应急演练 123
5.9.1 高可用备份系统切换演练 123
5.9.2 灾备演练 124
第6章 IT服务连续性管理过程 130
6.1 IT服务连续性管理活动框架 130
6.2 IT应急处置机制开发项目管理 131
6.2.1 管理活动 132
6.2.2 管理过程 137
6.2.3 管理角色与职责 138
6.3 IT应急处置资源运维管理 139
6.3.1 管理活动 139
6.3.2 管理过程 142
6.3.3 管理角色与职责 143
6.4 IT应急处置资源风险管理 143
6.4.1 管理活动 143
6.4.2 管理过程 150
6.4.3 管理角色与职责 152
6.5 IT应急处置机制就绪管理 152
6.5.1 管理活动 153
6.5.2 管理过程 156
6.5.3 管理角色与职责 158
6.6 IT应急处置机制持续更新管理 159
6.6.1 管理活动 159
6.6.2 管理过程 161
6.6.3 管理角色与职责 162
6.7 IT服务连续性绩效管理 162
6.7.1 管理活动 163
6.7.2 管理过程 170
6.7.3 管理角色与职责 171
6.8 IT服务连续性内部控制 172
6.8.1 管理活动 172
6.8.2 管理过程 175
6.8.3 管理角色与职责 177
第7章 IT服务连续性管理体系 178
7.1 IT服务连续性管理体系框架 178
7.2 IT服务连续性管理体系的边界环境 179
7.2.1 企业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 180
7.2.2 IT服务连续性内部审计机制 183
7.2.3 IT服务连续性法规 184
7.2.4 IT服务连续性SLA 185
7.2.5 IT服务连续性管理规范 185
7.3 IT服务连续性管理体系成熟度模型 186
第8章 IT服务连续性内审的关键审核事项 189
8.1 IT应急处置机制开发审计 189
8.1.1 IT应急响应机制开发审计 189
8.1.2 高可用恢复机制开发审计 191
8.1.3 灾难恢复机制开发审计 192
8.2 IT应急处置机制开发项目项目管理审计 198
8.3 IT应急处置资源运维管理审计 200
8.4 IT应急处置资源风险管理审计 201
8.5 IT应急处置机制就绪管理审计 202
8.6 IT应急响应与恢复行动审计 203
8.7 IT应急处置机制持续更新管理审计 203
8.8 IT服务连续性绩效管理审计 204
8.9 IT服务连续性内控审计 205
附录A 高可用风险检查列表库 207

前言/序言

前  言

在本书出版之际,感谢IBM、EMC、SUN、Centrin、Teamsun公司,他们给了我在书卷中感悟的时间,也给了我在实践中成长的机会。感谢我的家人,在无数个日子里,他们默默地奉献着,给予了我良好的写作环境。

特别感谢在我职业生涯中的关键人物——柏睿数据RapidsDB总裁刘睿民先生。

谨以此书作为礼物献给她/他们。

本书目标

本书的目标是:补好“IT服务连续性”这块短板,培养IT服务连续性领域的人才,帮助国内数据中心实现“少停机、少丢数、少花钱”的夙愿。

写作背景

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数据中心建设最前线的BC/DR(业务连续/灾难恢复)咨询顾问,我对IT服务中断事件感触颇深。在EMC工作期间,有一次我和西南某省电信公司数据中心老总一块儿用餐,他说:“在过去一年里,我们宕机了一百多次。”有一次我为SUN公司做全国巡回讲演,深圳会场到场的一位数据中心生产运营总经理告诉我:“我们前几年花了6个亿建灾备系统,但现在心里一点底儿也没有,真发生灾难时根本不敢切换。”凡此种种,举不胜举。了解数据中心运维的人士都知道,他们对IT服务连续性的无奈,正是中国数十万个数据中心的缩影。

每一次亲自经历或从媒体得知某个数据中心长时间宕机或恢复失败的事情,我都不禁扪心自问:“作为职业的BC/DR咨询顾问,不应该对此承担些责任吗?怎样为千疮百孔的IT服务连续领域提供些正能量呢?”

2007年春天,IT服务连续性概念在国内刚刚萌芽,我已踏入IT行业19个年头,从事全职BC/DR咨询工作达4年之久。之前,我有幸与美国、新加坡的DRII(国际容灾协会)专家一起工作数月之久,并获得了DRII美国总部颁发的业务连续性专家认证。这一年春天,我做了一个现在看来绝对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决定:梳理出IT服务连续性领域的方法论和最佳实践并呈现给社会。这个决定,让我踏上了一条充满荆棘与坎坷的、漫长的写作   之路。

写作过程

从2007年初到2015年底,本书历时8年完成。

8年间,我一直站在IT服务连续性建设的第一线,主导了数个大中型IT服务连续性项目的建设,经历了将DRII Practice、BCI BS25999、COBIT、ITIL、ISACA审计规范、ISO17799、TOGAF、SS507等国际最佳实践及规范与IT服务连续性建设融会贯通的过程,经历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经历了无数次重构和修改书稿的  过程。

8年间,我曾面对各种类型的企业和企业文化,面对各类IT人员五花八门的视角和看法(100个人对一个IT服务连续性术语会有100种理解),目睹了IT服务连续性领域的野蛮生长及种种乱象,众口难调的巨大阻力让我数次停笔。而在一次次目睹IT人员对IT服务连续性方法论与最佳实践渴望而不可得的情景之后,我又一次次拾起自己的初衷。

8年间,我曾不断地告诫自己:“基于国际最佳实践、符合演绎推理或归纳推理、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知识是能站得住脚的,我一定要把理性的梳理结果呈现给社会”。在这个信念的支撑下,我终于走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写作之旅。

本书的时代特征

可喜的是,本书生逢其时。在本书出版之际,IT服务连续性相关的外部环境体现为两大特征。

首先,“业务连续性(Business Continuity,BC)”被引爆。业务连续性成了国计民生行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国内监管机构陆续颁布了多个业务连续性法规,以业务连续性为主题的论坛和会议层出不穷,业务连续性管理(BCM)逐渐成为企业董事会议上例行谈论的话题,各企业纷纷着手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建设,国计民生企业纷纷高薪设立了BCM经理职位,业务连续性领域的市场需求呈现出飞跃式扩大的趋势,业务连续性咨询服务业发展成为一个热门的行业,专门提供业务连续性咨询服务的商业机构不断涌现,业务连续性咨询顾问已成为令人羡慕的高薪职业。从主流搜索引擎搜索“BCM”或“业务连续性”,搜索结果的数量足以见证以上事实的火爆。

其次,“IT服务连续性”被业务连续性引爆。随着IT渗透到人们生活和生产的每个角落,IT服务对业务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IT服务中断造成的业务影响越来越严重,IT服务的连续性引起了监管机构、媒体、社会大众的高度关注,“IT服务连续性”成了数据中心人士尽人皆知的术语。几乎所有的数据中心,尤其是银行、证券、保险、海关、税务、电信、民航、电力、铁路等国计民生行业的数据中心,毫无歧义地把“少停机,少丢数”当作一个极其重要的运营目标。为了实现以上运营目标,国内各数据中心如火如荼地开展着IT应急处置机制建设或完善活动。

本书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很多数据中心在IT应急处置机制建设方面的投资巨大,但IT系统仍然频繁宕机、系统恢复时间仍然频繁超标。“重技术、轻管理”只是表面原因,切实可行的IT服务连续性活动框架的严重缺乏,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才是IT人员的真实   写照。

本书致力于解决国内数据中心在IT应急处置机制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普遍遇到的、最迫切的以下几个问题:

数据中心的“业务”是IT服务相关的需求分析、规划设计、采购实施、交付与支持、控制改进等过程,数据中心的“业务”有其自身的鲜明的特点,当今的业务连续性方法论和最佳实践对数据中心“业务”的连续性只能提供高层次的指导,并不能提供实现数据中心“业务”连续性所需要的详细的IT服务连续性活动框架。

缺乏整个企业范围内的“IT事件应急处置行动框架”,导致数据中心IT应急处置行动与企业其他条线的IT事件应急处置行动难以协调联动,往往衔接不畅。

缺乏系统化的“IT应急处置机制开发活动框架”,导致数据中心在IT应急处置机制建设阶段无法从实现IT服务连续性这个总体目标出发去进行IT服务连续性总体需求分析、总体规划设计,而是各自独立地开展IT应急响应机制建设、灾难恢复机制建设、高可用恢复机制建设,导致这些机制之间往往衔接不畅。

缺乏“IT服务连续性管理活动框架”,再加上IT应急处置机制的复杂性及日新月异的IT环境,导致IT应急处置机制投产后可能会随时失效或处于IT服务连续性能力不可确定的状态,最终结果是IT高级管理人员对IT服务连续性能力缺乏信心,甚至巨大的IT投资付诸流水。

由于以上IT服务连续性活动框架(由IT事件应急处置行动框架、IT应急处置机制开发活动框架和IT服务连续性管理活动框架组成)的缺失,导致数据中心难以完整地、明确地定义IT服务连续性团队、角色和职责,难以体现 “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导致“人人有责,人人都不负责”,最终结果是隐患不断、乱象丛生。

在IT服务连续性内审方面,由于缺乏对IT服务连续性活动框架的整体认识,IT内审人员难以全面把握关键审核事项,导致IT服务连续性治理的薄弱。


《IT服务连续性实现指南》:保障企业韧性的关键行动手册 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突如其来的灾难、网络攻击、设备故障或人为失误,都可能对企业的IT服务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这些事件不仅会导致业务中断、数据丢失,更可能引发严重的财务损失、声誉损害,甚至面临法律诉讼。因此,建立一套 robust 的IT服务连续性(IT Service Continuity,简称ISC)计划,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项,而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IT服务连续性实现指南》正是为帮助各类组织有效应对这些潜在风险而量身打造的行动手册。本书并非空泛的理论探讨,而是聚焦于如何将ISC的理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步骤,指导读者从零开始,或者在现有基础上,构建、实施并持续优化一套完整、高效的IT服务连续性体系。 为何需要《IT服务连续性实现指南》? 我们所处的时代,信息技术深度渗透到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从客户交互、内部协作,到财务管理、生产制造,IT系统是企业赖以运转的“生命线”。一旦这条生命线中断,其影响将是系统性的,且往往是灾难性的。 业务中断的代价: 仅仅几小时的IT服务中断,就可能让企业损失巨额收入,错失宝贵的商业机会。长期中断更是可能导致客户流失,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蚕食。 数据丢失的风险: 珍贵的数据是企业的核心资产。一次意外的数据丢失,可能意味着多年的研发成果、客户信息、财务记录付之东流,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 合规性要求: 许多行业,如金融、医疗、政府等,都面临着严格的合规性法规。IT服务连续性不足,可能导致无法满足这些法规要求,从而面临高额罚款和法律责任。 声誉损害: 无法保证IT服务的稳定性,会严重损害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信誉。客户、合作伙伴和投资者都会对企业的可靠性产生质疑。 竞争优势: 在危机时刻,能够迅速恢复IT服务并继续运营的企业,将比竞争对手拥有更强的韧性和竞争优势,能够抓住危机带来的新机遇。 《IT服务连续性实现指南》正是为了解决上述痛点而生。本书旨在赋能读者,使其能够: 理解ISC的核心概念和框架: 掌握ISC的定义、目标、关键原则以及国际上通行的最佳实践标准(如ISO 22301)。 识别和评估风险: 系统地找出可能影响IT服务可用性的潜在威胁,并评估其发生的可能性和潜在影响。 制定详细的复原计划: 针对不同的风险场景,设计切实可行的恢复策略和行动方案。 构建和维护必要的资源: 确定实施ISC计划所需的硬件、软件、人员、流程和基础设施。 进行有效的演练和测试: 通过定期的演练和测试,验证ISC计划的有效性,并发现潜在的问题。 实现持续改进: 将ISC视为一个动态过程,不断更新和优化计划,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和威胁环境。 本书内容概览: 《IT服务连续性实现指南》以实践为导向,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完成ISC体系的构建。本书内容覆盖以下关键章节: 第一部分:IT服务连续性基础 理解IT服务连续性的本质: 深入解析IT服务连续性的定义、目标、重要性,以及它与灾难恢复(DR)、业务连续性(BC)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IT服务连续性框架和标准: 介绍ISO 22301等国际主流的ITSC管理体系标准,帮助读者理解建立ISC体系的基本要求和最佳实践。 IT服务连续性管理流程: 梳理ISC的生命周期,包括规划、设计、实施、运行、监控、评审和改进等各个阶段。 第二部分:风险评估与业务影响分析 识别IT服务连续性风险: 系统地列举可能影响IT服务可用性的各种风险,包括自然灾害、技术故障、人为错误、网络安全威胁、供应链中断等。 业务影响分析(BIA): 教授读者如何识别关键业务流程,分析IT服务中断对这些业务流程的影响,确定恢复时间目标(RTO)和恢复点目标(RPO)。 风险评估方法: 介绍定性与定量风险评估方法,帮助读者量化风险的可能性和潜在损失,为制定应对策略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IT服务连续性策略与规划 制定IT服务连续性策略: 基于风险评估和BIA结果,选择最适合企业需求的ISC策略,例如冗余备份、异地容灾、云端恢复等。 设计恢复方案: 针对不同层次的IT服务(如数据、应用、网络、基础设施),设计详细的恢复方案,明确恢复步骤、所需资源和责任人。 制定应急响应计划: 规划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响应流程,包括事件的识别、报告、评估、指挥和协调。 通信计划: 建立有效的内部和外部通信机制,确保在危机期间能够及时、准确地向员工、客户、合作伙伴和相关方传递信息。 第四部分:IT服务连续性计划的实施与管理 资源规划与准备: 确定实施ISC计划所需的硬件、软件、通信设备、备用场地等,并进行采购、部署和维护。 建立IT服务连续性团队: 明确ISC团队的职责、人员构成和培训要求,确保团队具备应对危机的能力。 供应商与第三方管理: 评估关键供应商和第三方服务的ISC能力,并将其纳入企业的ISC考量范围。 安全考虑: 将信息安全和物理安全纳入ISC计划的整体设计中,确保恢复过程的安全性。 第五部分:演练、测试与持续改进 IT服务连续性演练与测试: 设计不同类型的演练和测试(如桌面演练、功能演练、全面演练),以验证ISC计划的有效性、发现问题并优化流程。 测试结果分析与改进: 详细记录演练和测试的结果,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根源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ISC计划的维护与更新: 建立定期的ISC计划评审和更新机制,确保计划始终与企业的业务发展和风险环境保持同步。 监控与审计: 建立ISC绩效的监控机制,并定期进行内部或外部审计,评估ISC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谁应该阅读《IT服务连续性实现指南》? 本书适用于所有关注IT服务可靠性、希望提升企业韧性的组织和个人,包括: IT部门负责人、IT经理、信息安全经理: 他们是ISC计划的直接设计者、实施者和管理者。 业务部门负责人、运营经理: 他们需要理解IT服务中断对业务的影响,并积极参与ISC规划。 风险管理部门: 他们需要将IT风险纳入整体风险管理框架。 合规部门: 他们需要确保企业满足相关的合规性要求。 企业高层管理者: 他们需要理解ISC的战略意义,并为ISC的建设提供资源和支持。 IT咨询顾问: 为客户提供ISC相关服务的专业人士。 《IT服务连续性实现指南》的价值: 实践指导: 提供清晰、可操作的步骤和模板,避免走弯路。 系统性方法: 覆盖ISC的全生命周期,确保体系的完整性和严谨性。 风险导向: 强调风险识别和评估,确保投入的资源用在最关键的地方。 成本效益: 通过有效的ISC规划,可以显著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潜在损失。 提升企业韧性: 帮助企业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运营,赢得竞争优势。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IT服务的连续性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IT服务连续性实现指南》将成为您构建强大ISC体系的得力助手,帮助您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守护企业的稳定与繁荣。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指南”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重要的是能够提供 actionable 的建议。对于“IT服务连续性实现”这一主题,我最关心的是它如何帮助我构建一个灵活且可扩展的体系。这意味着,当业务需求变化、技术环境更新时,我所构建的连续性保障能够随之调整,而不是成为一个僵化的负担。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如何在快速变化的IT环境中,持续地识别新的风险点,并及时更新和优化相关的应对措施。这可能涉及到自动化运维、人工智能在风险预测方面的应用,以及DevOps文化如何促进服务连续性的持续集成和部署。我也非常期待书中能分享一些关于“演练”的技巧和最佳实践。很多时候,计划再周全,如果没有经过充分的演练,在真正危急的时刻仍然可能手忙脚乱。如何设计有针对性、逼真的演练场景,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将是提升实战能力的 crucial 的一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循序渐进的实施路径,让读者能够逐步构建起一套符合自身需求的IT服务连续性保障体系。

评分

作为一名IT经理,我深知IT服务连续性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至关重要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清晰的、可执行的框架,帮助我系统地规划和实施IT服务连续性项目。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如何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以及如何获得高层管理者的支持。毕竟,IT服务连续性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业务问题,需要跨部门的合作和资源投入。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沟通策略和价值阐述方法,帮助我们向决策者清晰地展示IT服务连续性带来的价值,并争取必要的支持。此外,我非常好奇书中对于“人”的因素的处理。在突发事件中,团队成员的心理素质、协作能力和信息传递的效率,往往比技术本身更能决定结果。这本书能否提供关于团队建设、危机管理培训以及心理疏导等方面的建议?我希望它能是一本能够帮助我全面提升企业IT服务韧性的“操盘手”指南,而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网络工程师,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升团队整体抗风险能力的方法论。这本书的标题“IT服务连续性实现指南”立刻吸引了我。我尤其好奇它在“实现”二字上的侧重点。是侧重于战略层面的规划,还是操作层面的技术细节?我希望它能深入剖析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在构建IT服务连续性过程中的共性与个性。例如,对于初创企业,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搭建最基础的服务连续性保障;而对于大型企业,如何应对更复杂的供应链中断、关键基础设施失效等挑战。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量化的指标和评估工具,帮助我们衡量服务连续性保障的有效性,并且能够指导我们如何设定切实可行的恢复时间目标(RTO)和恢复点目标(RPO)。另外,我非常关注书中对于“人”的因素的考量。技术固然重要,但突发事件的应对往往也考验着团队的协作能力和心理素质。这本书能否提供关于团队培训、角色分工、以及危机沟通机制的指导?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能够指导我们建立一套完整的、能够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IT服务连续性管理体系的框架。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望,主要集中在它如何处理“灾难恢复”和“业务连续性”这两个紧密相连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我希望它不仅仅停留在备份和恢复的层面,而是能够更深入地阐述,在发生大规模中断时,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对业务的影响,并确保核心业务功能的持续运行。比如,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先进的容灾技术,例如异地多活、云灾备等,并详细说明它们的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在制定应急预案时,如何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和评估,包括对潜在威胁的分析,以及对业务关键性的排序。此外,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涵盖一些关于成本效益的考量。构建一套完善的IT服务连续性体系无疑需要投入不少资源,如何平衡投入与产出,找到最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解决方案,将是许多管理者面临的难题。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指导原则,帮助我们做出明智的决策。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思维模式,帮助我们从宏观层面理解IT服务连续性的重要性,并从微观层面掌握实现它的具体方法。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种沉稳而专业的能量,深邃的蓝色搭配着简洁的字体,仿佛预示着即将展开的系统性知识之旅。我最期待的部分是它如何能够将“连续性”这个抽象的概念,通过具体的IT服务场景落地。例如,当我在工作中遇到突发故障,需要迅速恢复业务系统时,这本书能否提供一套清晰的、可操作的步骤?我希望它能涵盖从风险评估、业务影响分析,到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演练,以及事后复盘与持续改进的全过程。特别是,对于那些拥有复杂IT架构的企业,如何在这种指南的指导下,将不同部门、不同系统的恢复优先级和流程有效地整合起来,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挑战。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一些实际案例,比如某电商平台在双十一促销期间遭遇网络攻击,或者某金融机构在遭受自然灾害后如何保障交易不中断。如果能看到具体的技术实现细节,比如如何搭建冗余备份系统、如何进行数据恢复测试、以及在云环境下如何实现服务连续性,那就更完美了。这本书的标题暗示着它并非止步于理论,而是旨在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这正是当前许多IT从业者迫切需要的。我希望它能成为一本真正能够指导我们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宝典。

评分

这本书还不错的,推荐IT的人员看看

评分

学习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还行

评分

不错,挺好的,一直在京东网购,速度快

评分

非常好的书!超级给力!

评分

内容非常不错,值得认真看看!

评分

东西很好,家人都很喜欢,送货速度快,满意!

评分

这本书还不错的,推荐IT的人员看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