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化佛教法器与服饰

汉化佛教法器与服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白化文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
  • 法器
  • 服饰
  • 汉化
  • 文化
  • 历史
  • 宗教
  • 艺术
  • 中国佛教
  • 佛教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2932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9248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0
字数: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化佛教法器与服饰》详细地介绍了佛教的各种法器与服饰,具体包括呗器(如钟、鼓、木鱼等)、庄严具、曼荼罗、供具与供物(如七宝与八吉祥等)、僧人的法服与常服、随身具(如比丘六物、齿木、净瓶、戒刀、拂尘、锡杖等)以及璎珞、花鬘、数珠等。是一本关于佛教器物和服饰的普及性读物。

作者简介

  白化文,北京市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员、副教授、教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现任《中华大典·民俗典》主编,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编纂出版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工程委员会委员。《文史知识》杂志编委。北京大学图书馆《版本目录学研究》学刊顾问、《国学茶座》顾问、《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编纂顾问、新版《乾隆藏》顾问等。著作已出版四十馀种,文章二百馀篇。

目录

一 绪说
(一)佛教与汉化佛教
(二)佛教三宝与寺院
(三)汉化佛教的法器与服饰
二 鸣器
——汉化佛教的报时器与呗器系统
(一)呗器
(二)夜半钟声
(三)清磬几僧邻
(四)木鱼和木鱼的传说
(五)汉化佛教寺院中的鼓
三 “庄严”和庄严具
(一)“庄严”
(二)庄严具
(三)彩画庄严
(四)现图曼荼罗
四 供具
(一)供具与供物
(二)三具足
(三)七宝与八吉祥
五 汉化佛教僧人法服与常服
(一)僧人的服装
(二)三衣和五衣
(三)汉化佛教僧人服饰传流所自及其改革之要点
(四)历史上所见的汉化佛教僧侣法服与常服简述
六 随身具
(一)随身具
(二)衣钵相传和比丘六物
(三)十八物
(四)齿木——杨枝
(五)净瓶——军持
(六)巾
(七)戒刀
(八)百一物
(九)拂尘
(十)拄杖、禅杖和锡杖
七 璎珞、华鬘与数珠
(一)璎珞与华鬘
(二)造像服饰
(三)数珠
(四)作为殿堂内庄严具的璎珞
附录
汉化佛教七众饮食
舍利与佛舍利
“以”字点
后记

精彩书摘

  木鱼和木鱼的传说
  到寺院随喜的人会注意到,从寺内的“法物流通处”到寺外相关的商店、摊贩,售卖的小型法器、道具等,主要是香炉、烛台、花瓶(合称“三具足”),以及念珠和木鱼。其中,小型的木鱼几乎成为呗器(讽诵经文等用的发出音响的器具)的代表,钟、鼓之类的大型乐器和其他铜质乐器如铛子、磬、铃等,反而少见。推其原因,恐怕一因木鱼形制可大可小,不像钟鼓乃庙堂之器,体形重大,非常人可享。二因为木质,较铜质器物价格低廉。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它是礼佛诵经时调和音节用的。只要诵经念佛,随时随地可用。还可以单独使用,不一定非得和其他呗器配合不可。反过来说呢,正规上殿作功课和作法事,别的呗器可非和它配合不行。可以说,木鱼是呗器中的代表,一种由汉化佛教创制并为佛教独有的专用的法器。
  汉化佛教寺院中使用的木鱼,明显地分为两种。一种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那种:造型大略如一个塌向一边的馒头,略高的一头挖出一个大青蛙嘴来,矮的一头则刻成浅浮雕两条鱼或两条龙共衔一珠而尾部刻在木鱼身中间。它的主要用途是为诵经时调和音节。还有一种是鱼形(或龙头鱼身),悬挂在斋堂或库房门外,集众所用。以其形制、发音与民间响器“梆”相似,故俗称“鱼梆”;以其常用于斋饭时扣击,故俗称“饭梆”。这两种木鱼的起源都相当早,大约在隋唐时期已经风行于寺院之中了。……
  木鱼又名“鱼鼓”,或者加后缀称“鱼鼓子”。击之为僧人吃斋饭的集合号令。诗中还特别点出清晨击鱼鼓,想来是和早课、早斋有关。后来,大名鼎鼎的苏东坡也在诗中有所反映:
  板阁独眠惊旅枕,木鱼晓动随僧粥。
  (《宿蟠桃寺》)
  木鱼呼粥亮且清,不闻人声闻履声。
  (《宿海会寺》)
  苏东坡此二诗中所指,大约都是唤早斋的木鱼声。参以前引义存两诗中所描写的,他们两位所讲的是悬挂在斋堂前的鱼形的木鱼。
  至于诵经用的木鱼,唐宋人诗中也多有反映,如:
  鱼梵空山静,纱灯古殿深。
  (唐·严维《宿法华寺》)
  松日明金像,山风响木鱼。
  (唐·司空图《上陌梯寺怀旧僧》)
  更到西禅何所问,隔墙鱼鼓正登登。
  (宋·苏辙《上元夜适劝至西禅观灯》
  他们讲的都是诵经、作法事时的木鱼声声。苏辙还是靠着听到夜间作法事的木鱼声,确认“隔墙”就是佛寺的。那独特的木鱼声,的确是指引人们走向佛寺的传播佛法之声!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或者说有明确记载的宋代以来,诵经的木鱼还有两项用途。
  一种用途是清晨报晓。据《东京梦华录》卷三记载:“每日交五更,诸寺院行者打铁牌子或木鱼,循门报晓。”这种用途,在《水浒传》内“石秀智杀裴如海”一回中,被歪曲地发展使用了。那是玷污佛门之事,在这里不引也罢。
  另一种用途是外出化缘时用。《清平山堂话本》内的“快嘴李翠莲记”中有云:“剃了头发作师姑,身披直裰〔duō多〕挂葫芦。手中拿个大木鱼,白日沿门化饭吃。黄昏寺里称念佛祖念南无,吃斋把素用工夫。头儿剃得光光的,那个不叫一声小师姑!”刻画颇为生动。还有《红楼梦》第二十五回“通灵玉蒙蔽遇双真”中,宝玉逢五鬼中了魔法,奄奄一息时,“忽听见空中隐隐有木鱼声,念了一句:‘南无解冤解结菩萨!’‘有那人口不利,家宅不安,中祟逢邪的,我们善医治!’贾母王夫人便命人向街上找寻去。原来是一个癞和尚同一个跛道士。”这又是一种特殊的在化缘中使用木鱼的例子了。
  木鱼是汉化佛教创造并推广使用的法器,盖无疑义。但是,它创始于何时,其形制又何所取义,却尚无定论。
  据日本入宋求法高僧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卷三“延久四年八月八日”条中所记:“……午时,到著剡〔shàn汕〕县——从新昌县三十里至剡县也。即谒崇班知县,乞安下所。即安下实性院——本名清泰寺。在傅大士影礼拜烧香。院主智深长老云:‘诸寺打木鱼鼓集行者,是以傅大士为根本。大士觅嵩头陀时打鱼鼓,头陀即应鼓音来。自尔以来,天下大小寺院为集大众打木鱼鼓’,云云。”按:延久四年,当宋神宗熙宁五年;此年八月八日,合公历1072年9月22日。傅大士就是南北朝时著名的居士首领傅翕(公元497—569年)。他在沂水“取鱼”时,遇胡僧嵩头陀(名达摩)而悟道。
  成寻所记只是一则口头传说,缺少史料佐证。另有隋朝志林和尚创制一说,也缺少旁证。有关鱼形木鱼的倒有一条俗家史料,即明代刘若愚《酌中志》中“内府衙门职掌”所记,在内府供用库系统中,“有油蜡等库,厅前悬一木鱼,长可三尺许,以示有余粮之意。”看来,此种悬挂在门前廊下的长条鱼形木鱼,还带有民俗学中所说的“祈福禳灾”作用。僧俗通用,固然用途有别,溯其本源,恐怕也如汉文大藏经和中国古代商店的“登录号”,都按《千字文》排号作序列记录一样,始作俑者究竟是僧是俗,已经很难稽考了。
  僧家另有一种传说,据说出自经文,可是笔者没有查到出处。只可据古代僧人辑录的《教苑清规》中所载,敷衍一番。说的是,有一位僧人违背师言,毁败佛法,转生为一条大鱼,鱼背上还长着一棵树。风涛摇摆鱼身,树根摇晃,鱼身出血,痛苦非常。一天,他前生的本师渡海,这条鱼就想谋害老师,并且说:“上辈子你不好好教我,以致我现在变成这般模样。我非报复不可!”老师问明白了鱼的前生姓名,就教他忏悔。又给他办水陆道场,作荐拔。夜里,老师梦见此鱼来见,说:“我已经解脱了。现在把我身上的树舍到寺里,让它也亲近三宝。”老师果然找到了那棵树,于是把树身雕刻成鱼形,悬挂起来,作为警众之用。按,佛经中有关“徒弟不受教堕入畜生身,要害老师,后来忏悔”的故事是有一些,这则故事当是据之生发而来。
  此外,据类书所引北宋刘斧《摭遗》的遗文,有一条说:“僧舍木鱼者,鱼昼夜不合目,修行者忘寐悟道。鱼可化龙,凡可入圣。”虽不知其出于何典,但却是牵合着汉族的文化与民俗,把木鱼的取义,包括长条形木鱼为什么有的雕刻成龙首鱼身的取义,圆形木鱼为什么有的雕刻成双龙衔珠形的取义,“言之有物,持之成理”地阐释了一番。我们宁可取此一说罢。
  《付法藏因缘传》六卷,北魏延兴二年(公元472年),西域三藏吉迦夜和北魏僧正昙曜译出,刘孝标笔受。这部经内容与《阿育王传》近似之处甚多,有人怀疑此经出于口传,不是从固有的梵文经本译出的。可是,此经却保存了许多南亚次大陆的神话传说。
  此经卷三载有一则著名的“鱼腹儿”故事,大意是:有一位名叫薄拘罗(Bakkula)的人,生于南亚次大陆婆罗门家庭。其母早逝。后母视其为眼中钉,多次(许多经典说是五次)谋杀他。有一次,后母把他扔进河里,一条大鱼把他给吞了。大鱼被渔夫捕捞,入市售卖。薄拘罗的父亲买了这条鱼。拿刀剖鱼时,薄拘罗在鱼腹中唱言:“愿父安详,勿令伤儿!”他的父亲就剖开鱼腹,把孩子抱了出来。经历种种磨难后,薄拘罗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出家后无病无灾,享年160岁,世称“长寿第一”。
  南亚次大陆神话传说故事的传来,大大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和民间传说宝库。两千年间中国人利用和改造了其中许多故事,有改头换面的,有攫取一部分的,总之是使之汉化,使之为我所用,最终变成中国人的东西。
  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中国黄檗宗的高僧隆琦(公元1592—1673年,号隐元)应日本僧人逸然之请,东渡扶桑。后来隆琦在日大阐禅宗,被尊为日本黄檗宗之祖,天皇赐号“大光普照国师”。据说,木鱼就是他在日本寺院中推广的。有一则中国故事也开始在日本流行起来,说的是一位长者的小儿子落水被大鱼所吞,大家还不知道。唐三藏法师玄奘来长者家赴斋,非吃大鱼不可。等把大鱼肚子剖开,小儿子竟安全地出来了。玄奘说,大鱼为小孩牺牲了生命,要纪念这条鱼。于是雕刻成一条木鱼,悬挂在寺院中,以为永久纪念。这就是木鱼的起源。
  这一则木鱼起源故事,显然是从薄拘罗入鱼腹的故事蜕化而来。中国人移花接木的本领实在不小。改造后的新故事,不但趣味性增强了,最后还说明了一个新问题,解释了一种器物的起源,为老故事派上了新用场。“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

前言/序言


《金刚宝相:汉化佛教法器与服饰的演变与意蕴》 一、缘起与探索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便以其深邃的智慧与慈悲的教义,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并与中华本土文化进行着一场旷日持久而又辉煌灿烂的融合。这场融合并非简单的照搬,而是经过消化、吸收、再创造的深刻变革,最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体系。在这场变革中,佛教法器与服饰作为佛教精神物质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教义的传播,也成为审美情趣的体现,它们的发展轨迹,如同中华文化史上一条条流淌的溪流,汇聚成壮丽的江河。 本书《金刚宝相:汉化佛教法器与服饰的演变与意蕴》,便是对这一宏大议题的一次深入探究。我们并非止步于对器物与服饰的简单罗列,而是致力于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密码,探寻它们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被赋予新的生命,又如何反过来塑造和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社会生活。从早期佛教传入时所携带的印度风格,到隋唐盛世的恢弘气象,再到宋元明清的精致演变,每一个时期,法器与服饰都留下了独特的时代印记。 本次探索,我们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辅以翔实的考古发现、传世文献与艺术品为依据,力求呈现一个立体而生动的汉化佛教法器与服饰的发展脉络。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它们的外在形态,更着眼于其内在的象征意义、工艺技术、审美观念以及社会功能。 二、法器:观照内心的清净之物 佛教法器,是佛教徒在修行、仪式、弘法等活动中使用的器具。它们并非普通的生活用具,而是被赋予了特殊的宗教含义,是“心”的象征,是“法”的载体。在汉化过程中,佛教法器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既保留了佛教的根本精神,又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工艺美学与文化观念。 本书将首先从早期传入的佛教法器谈起,如佛陀、菩萨的造像,虽然造型上带有印度笈多艺术的痕迹,但已开始显露出中国艺术家对人物神态的细腻刻画。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金属器皿、木雕、石刻等工艺在法器制作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钟与鼓: 寺院中的钟声悠扬,鼓声雄浑,它们不仅仅是报时之用,更是唤醒修行者沉睡的佛性,警示世间众生的善恶。汉代的铜钟和鼓,在形制和纹饰上已开始出现本土化的特征。唐代的梵钟,如景云钟,其上铭刻的佛教铭文与精美的纹饰,展现了唐朝恢弘的佛教艺术成就。宋代以后,钟鼓的制作工艺更加精细,纹饰也更加丰富,常常融入了龙、凤、花卉等吉祥图案。 佛像与坛场: 佛像的塑造是佛教艺术的重中之重。从早期石窟中的佛像,到唐代的圆润饱满,宋代的清瘦典雅,明清的慈祥温和,每一个时期的佛像都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审美取向。汉化过程中,佛陀、菩萨的面容和服饰也逐渐融入了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更加注重面部的祥和与衣物的飘逸。坛场的布置,如佛坛、水陆画坛等,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空间布局的智慧,将佛教的宇宙观与中国人的生活空间巧妙结合。 器皿类法器: 如香炉、烛台、钵、瓶、盖碗等,在汉化过程中,这些器皿的造型和材质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唐代的金银器法器,精美绝伦,展现了当时中国高超的金属工艺水平。宋代的瓷器法器,如青瓷、白瓷的香炉、净水碗等,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成为艺术品。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法器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釉色多样,纹饰精美,深受喜爱。这些器皿的造型,如莲花、宝相花、祥云等纹饰的运用,都蕴含着佛教的象征意义。 其他法器: 如拂尘、念珠、锡杖、法螺、宝伞、宝盖等,这些法器在汉化过程中,也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审美元素。拂尘的轻盈飘逸,念珠的圆润饱满,锡杖的庄严神圣,都各有其深意。 本书将详细梳理这些法器的演变过程,分析其造型、材质、纹饰的变化,并深入探讨其在中国佛教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实际运用。我们将追溯它们从印度传入时的原型,观察它们如何在中国工匠的巧手中被赋予新的生命,又如何成为佛教传播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 三、服饰:修行者的精神外衣 佛教服饰,即僧侣在日常修行和参加法会时所穿着的服装,它不仅是僧侣身份的象征,更是其精神修养的外在体现。汉化佛教的服饰,在保留佛教基本戒律和传承性的同时,也受到了中国古代服饰制度和民间审美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本书将从僧侣的日常服饰和法会礼仪服饰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袈裟的演变: 袈裟作为佛教僧侣最具标志性的服饰,其形制和色彩在汉化过程中也发生了变化。从早期较为朴素的印度式袈裟,到唐代受汉族传统服饰影响而出现的相对宽大、色彩多样的袈裟,再到宋元明清时期,袈裟的样式和穿着方式逐渐定型。我们将探讨不同时期袈裟的剪裁方式、缝制技法、布料选择,以及其上纹饰的象征意义。例如,为何僧侣的袈裟通常为青、赤、黄等颜色,这些颜色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佛教义理。 僧鞋与法器配饰: 除了袈裟,僧侣的日常服饰还包括僧鞋、钵、念珠等。僧鞋的款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从最初的布鞋到后来的僧鞋,都体现了实用与简朴的原则。念珠作为重要的法器配饰,其材质、颗数、串法都各有讲究,在汉化过程中,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念珠。 法会礼仪服饰: 在举行大型法会、灌顶等仪式时,僧侣会穿着更为隆重、色彩更为鲜艳的礼仪服饰,如海青、大褂、法衣等。这些服饰的形制、颜色、绣纹等,都承载着丰富的宗教象征意义。我们将重点分析唐代佛寺中僧侣服饰的丰富性,以及明清时期礼仪服饰的规范化。例如,不同宗派的僧侣在法会上的服饰可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又反映了怎样的宗派特征。 女性僧侣服饰: 随着女性佛教的兴起,尼众的服饰也逐渐发展起来。本书也将关注女性僧侣服饰的特点,以及其在汉化过程中的演变。 本书将深入分析汉化佛教服饰的材质、色彩、款式、纹饰等,并结合传世的壁画、雕塑、绘画等艺术品,还原不同时期僧侣的着装风貌。我们将探究这些服饰背后的宗教戒律、审美观念以及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互动。 四、意蕴与传承:文化融合的生动见证 《金刚宝相:汉化佛教法器与服饰的演变与意蕴》并非仅仅是对器物和服饰的静态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蕴的挖掘。 宗教精神的物质化: 法器与服饰是将抽象的佛教教义具体化、形象化的重要媒介。它们通过自身的形态、色彩、纹饰,向世人传达着佛教的慈悲、智慧、空性、无常等核心理念。例如,莲花纹饰象征着佛教的纯洁与智慧,宝相花象征着佛教的庄严与吉祥,袈裟的缝合象征着僧侣的戒律与修行。 审美观念的融合: 汉化佛教法器与服饰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与佛教艺术风格相互渗透、融合的产物。它们既有佛教艺术的普适性,又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本书将分析唐代的雍容华贵,宋代的素雅清淡,明清的精巧华丽等不同时期审美风格在法器与服饰上的体现。 社会功能的体现: 法器与服饰不仅仅服务于宗教活动,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寺院作为社会文化中心,其法器与服饰也常常成为模仿和借鉴的对象,甚至渗透到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佛教纹饰的图案常常出现在民间服饰、器皿和建筑上,佛教的戒律和生活方式也对中国人的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化传承的载体: 法器与服饰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对它们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佛教的历史发展,以及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本书旨在通过对汉化佛教法器与服饰的细致考察,展现中国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与创造力,以及佛教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所焕发出的勃勃生机。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不仅能领略到佛教法器与服饰的精美与庄严,更能深刻体悟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认识到它们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沟通信仰与生活的重要桥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充满了匠心独运,封面那种古朴的质感,仿佛能让人一下子沉浸到那个充满历史沉淀的氛围里。我特别喜欢它字体选择的那种瘦金体风格,既有书法的韵味,又不会显得过于晦涩难懂,恰到好处地平衡了艺术感和可读性。内页的纸张也选得非常好,那种略带米黄的色调,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而且在光线下看那些插图时,色彩的还原度非常高,细节处理得一丝不苟。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看得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左右页的留白处理得很舒服,不会让人觉得拥挤,每一章的标题和引言部分都使用了不同于正文的字体进行区分,这种设计上的小巧思,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拿到手里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它作为一本“艺术品”的重量感,这种对实体书制作工艺的重视,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让人忍不住想一遍又一遍地摩挲和翻阅。

评分

这本书在引用的资料和考据的严谨性上,展现出了令人信服的深度。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证某些观点的形成或某种形制转变的缘由时,会非常审慎地引入多方学者的观点进行比对和消化,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种“存疑”的态度,恰恰体现了研究者的谦逊和对历史真相的敬畏。特别是对于一些流传久远、难以追溯源头的物件,作者没有简单地用“据传”或“可能”来敷衍,而是深入到更广阔的地域文化中去寻找旁证,力求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逻辑链条。这种对学术规范的坚守,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可靠性。每次读到关键的转折点,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去核对参考文献,结果发现,作者的引用都是精准且恰当的,这让我对这本书的信任度直线上升,明白这绝不是一本浮光掠影的浅尝辄止之作。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感到非常惊喜,它完全跳脱出了传统学术著作那种刻板、干巴巴的论述方式。作者的笔触是那么的细腻而富有温度,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温暖的炉火旁,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尤其是那些关于仪式场景的描绘,简直是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檀香味,听到法器碰撞时发出的清脆回响。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和年代,而是将文化背景、历史变迁与具体的器物、服饰紧密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宏大而又精密的网。这种将“物”置于“境”中的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可读性和趣味性,即便是对相关领域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被其中蕴含的文化张力所深深吸引。这种“讲故事”的能力,才是真正高明的文化传播手段。

评分

我必须得提一下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的突破性。它不是简单地在文字旁边配几张图片作为说明,而是将图像本身视为叙事的一部分。那些对于器物细节的放大图,简直是艺术品级的展示,每一道雕刻的痕迹、每一块釉色的变化,都被高清地捕捉了下来,让人可以绕过千山万水,直接与历史的工艺进行面对面的对话。更绝的是,书中对服饰的某些复杂结构,使用了那种剖面图或者三维展开图的方式进行解析,这对于理解古代服饰的形制构造是极其重要的帮助,完全弥补了纯文字描述的局限性。这种将“视觉学”和“文献学”完美结合的编辑思路,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那些原本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复杂形制,变得直观而具体,是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茂”的最高境界。

评分

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的逻辑脉络,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不是按照年代的线性发展来编排,而是采取了一种更具启发性的“主题放射”结构。比如,它会先从某一个核心的法器类型入手,深入剖析其材质的演变、纹饰的含义,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引申到与之相关的法会活动,最后再过渡到参与法会人员的服饰规范。这种层层递进、由点及面的结构,避免了知识的堆砌感,反而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各个文化元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动态关系。每看完一个主题,我都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脑海中已经构建起一个清晰的知识地图,知道哪些知识点是核心,哪些是支撑,这种阅读体验上的顺畅感,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

(二)庄严具

评分

书还行,觉得潜了一点。可以用卷。

评分

(二)造像服饰

评分

后记

评分

(三)彩画庄严

评分

好书,我非常喜欢,趁活动期间买的,个人感觉真的很划算。

评分

“以”字点

评分

没有包装封皮,明显的二手书,你当我傻?

评分

本书内容包括:佛光的折射、释尊的生涯、佛像与佛寺、山门与天王殿、大雄宝殿、菩萨、观世音菩萨、中国的罗汉、汉化的诸天、藏经与藏经阁、塔与经幢、受戒与戒坛、僧人生活与佛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