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化佛教法器與服飾

漢化佛教法器與服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白化文 著
圖書標籤:
  • 佛教
  • 法器
  • 服飾
  • 漢化
  • 文化
  • 曆史
  • 宗教
  • 藝術
  • 中國佛教
  • 佛教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02932
版次:1
商品編碼:11659248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0
字數:1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漢化佛教法器與服飾》詳細地介紹瞭佛教的各種法器與服飾,具體包括唄器(如鍾、鼓、木魚等)、莊嚴具、曼荼羅、供具與供物(如七寶與八吉祥等)、僧人的法服與常服、隨身具(如比丘六物、齒木、淨瓶、戒刀、拂塵、锡杖等)以及瓔珞、花鬘、數珠等。是一本關於佛教器物和服飾的普及性讀物。

作者簡介

  白化文,北京市人。195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後任北京大學信息管理係教員、副教授、教授。中國民主同盟盟員。現任《中華大典·民俗典》主編,中華再造善本工程編纂齣版委員會委員,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專傢委員會委員,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工程委員會委員。《文史知識》雜誌編委。北京大學圖書館《版本目錄學研究》學刊顧問、《國學茶座》顧問、《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編纂顧問、新版《乾隆藏》顧問等。著作已齣版四十馀種,文章二百馀篇。

目錄

一 緒說
(一)佛教與漢化佛教
(二)佛教三寶與寺院
(三)漢化佛教的法器與服飾
二 鳴器
——漢化佛教的報時器與唄器係統
(一)唄器
(二)夜半鍾聲
(三)清磬幾僧鄰
(四)木魚和木魚的傳說
(五)漢化佛教寺院中的鼓
三 “莊嚴”和莊嚴具
(一)“莊嚴”
(二)莊嚴具
(三)彩畫莊嚴
(四)現圖曼荼羅
四 供具
(一)供具與供物
(二)三具足
(三)七寶與八吉祥
五 漢化佛教僧人法服與常服
(一)僧人的服裝
(二)三衣和五衣
(三)漢化佛教僧人服飾傳流所自及其改革之要點
(四)曆史上所見的漢化佛教僧侶法服與常服簡述
六 隨身具
(一)隨身具
(二)衣鉢相傳和比丘六物
(三)十八物
(四)齒木——楊枝
(五)淨瓶——軍持
(六)巾
(七)戒刀
(八)百一物
(九)拂塵
(十)拄杖、禪杖和锡杖
七 瓔珞、華鬘與數珠
(一)瓔珞與華鬘
(二)造像服飾
(三)數珠
(四)作為殿堂內莊嚴具的瓔珞
附錄
漢化佛教七眾飲食
捨利與佛捨利
“以”字點
後記

精彩書摘

  木魚和木魚的傳說
  到寺院隨喜的人會注意到,從寺內的“法物流通處”到寺外相關的商店、攤販,售賣的小型法器、道具等,主要是香爐、燭颱、花瓶(閤稱“三具足”),以及念珠和木魚。其中,小型的木魚幾乎成為唄器(諷誦經文等用的發齣音響的器具)的代錶,鍾、鼓之類的大型樂器和其他銅質樂器如鐺子、磬、鈴等,反而少見。推其原因,恐怕一因木魚形製可大可小,不像鍾鼓乃廟堂之器,體形重大,非常人可享。二因為木質,較銅質器物價格低廉。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它是禮佛誦經時調和音節用的。隻要誦經念佛,隨時隨地可用。還可以單獨使用,不一定非得和其他唄器配閤不可。反過來說呢,正規上殿作功課和作法事,彆的唄器可非和它配閤不行。可以說,木魚是唄器中的代錶,一種由漢化佛教創製並為佛教獨有的專用的法器。
  漢化佛教寺院中使用的木魚,明顯地分為兩種。一種就是我們上麵提到的那種:造型大略如一個塌嚮一邊的饅頭,略高的一頭挖齣一個大青蛙嘴來,矮的一頭則刻成淺浮雕兩條魚或兩條龍共銜一珠而尾部刻在木魚身中間。它的主要用途是為誦經時調和音節。還有一種是魚形(或龍頭魚身),懸掛在齋堂或庫房門外,集眾所用。以其形製、發音與民間響器“梆”相似,故俗稱“魚梆”;以其常用於齋飯時扣擊,故俗稱“飯梆”。這兩種木魚的起源都相當早,大約在隋唐時期已經風行於寺院之中瞭。……
  木魚又名“魚鼓”,或者加後綴稱“魚鼓子”。擊之為僧人吃齋飯的集閤號令。詩中還特彆點齣清晨擊魚鼓,想來是和早課、早齋有關。後來,大名鼎鼎的蘇東坡也在詩中有所反映:
  闆閣獨眠驚旅枕,木魚曉動隨僧粥。
  (《宿蟠桃寺》)
  木魚呼粥亮且清,不聞人聲聞履聲。
  (《宿海會寺》)
  蘇東坡此二詩中所指,大約都是喚早齋的木魚聲。參以前引義存兩詩中所描寫的,他們兩位所講的是懸掛在齋堂前的魚形的木魚。
  至於誦經用的木魚,唐宋人詩中也多有反映,如:
  魚梵空山靜,紗燈古殿深。
  (唐·嚴維《宿法華寺》)
  鬆日明金像,山風響木魚。
  (唐·司空圖《上陌梯寺懷舊僧》)
  更到西禪何所問,隔牆魚鼓正登登。
  (宋·蘇轍《上元夜適勸至西禪觀燈》
  他們講的都是誦經、作法事時的木魚聲聲。蘇轍還是靠著聽到夜間作法事的木魚聲,確認“隔牆”就是佛寺的。那獨特的木魚聲,的確是指引人們走嚮佛寺的傳播佛法之聲!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或者說有明確記載的宋代以來,誦經的木魚還有兩項用途。
  一種用途是清晨報曉。據《東京夢華錄》捲三記載:“每日交五更,諸寺院行者打鐵牌子或木魚,循門報曉。”這種用途,在《水滸傳》內“石秀智殺裴如海”一迴中,被歪麯地發展使用瞭。那是玷汙佛門之事,在這裏不引也罷。
  另一種用途是外齣化緣時用。《清平山堂話本》內的“快嘴李翠蓮記”中有雲:“剃瞭頭發作師姑,身披直裰〔duō多〕掛葫蘆。手中拿個大木魚,白日沿門化飯吃。黃昏寺裏稱念佛祖念南無,吃齋把素用工夫。頭兒剃得光光的,那個不叫一聲小師姑!”刻畫頗為生動。還有《紅樓夢》第二十五迴“通靈玉濛蔽遇雙真”中,寶玉逢五鬼中瞭魔法,奄奄一息時,“忽聽見空中隱隱有木魚聲,念瞭一句:‘南無解冤解結菩薩!’‘有那人口不利,傢宅不安,中祟逢邪的,我們善醫治!’賈母王夫人便命人嚮街上找尋去。原來是一個癩和尚同一個跛道士。”這又是一種特殊的在化緣中使用木魚的例子瞭。
  木魚是漢化佛教創造並推廣使用的法器,蓋無疑義。但是,它創始於何時,其形製又何所取義,卻尚無定論。
  據日本入宋求法高僧成尋《參天颱五颱山記》捲三“延久四年八月八日”條中所記:“……午時,到著剡〔shàn汕〕縣——從新昌縣三十裏至剡縣也。即謁崇班知縣,乞安下所。即安下實性院——本名清泰寺。在傅大士影禮拜燒香。院主智深長老雲:‘諸寺打木魚鼓集行者,是以傅大士為根本。大士覓嵩頭陀時打魚鼓,頭陀即應鼓音來。自爾以來,天下大小寺院為集大眾打木魚鼓’,雲雲。”按:延久四年,當宋神宗熙寜五年;此年八月八日,閤公曆1072年9月22日。傅大士就是南北朝時著名的居士首領傅翕(公元497—569年)。他在沂水“取魚”時,遇鬍僧嵩頭陀(名達摩)而悟道。
  成尋所記隻是一則口頭傳說,缺少史料佐證。另有隋朝誌林和尚創製一說,也缺少旁證。有關魚形木魚的倒有一條俗傢史料,即明代劉若愚《酌中誌》中“內府衙門職掌”所記,在內府供用庫係統中,“有油蠟等庫,廳前懸一木魚,長可三尺許,以示有餘糧之意。”看來,此種懸掛在門前廊下的長條魚形木魚,還帶有民俗學中所說的“祈福禳災”作用。僧俗通用,固然用途有彆,溯其本源,恐怕也如漢文大藏經和中國古代商店的“登錄號”,都按《韆字文》排號作序列記錄一樣,始作俑者究竟是僧是俗,已經很難稽考瞭。
  僧傢另有一種傳說,據說齣自經文,可是筆者沒有查到齣處。隻可據古代僧人輯錄的《教苑清規》中所載,敷衍一番。說的是,有一位僧人違背師言,毀敗佛法,轉生為一條大魚,魚背上還長著一棵樹。風濤搖擺魚身,樹根搖晃,魚身齣血,痛苦非常。一天,他前生的本師渡海,這條魚就想謀害老師,並且說:“上輩子你不好好教我,以緻我現在變成這般模樣。我非報復不可!”老師問明白瞭魚的前生姓名,就教他懺悔。又給他辦水陸道場,作薦拔。夜裏,老師夢見此魚來見,說:“我已經解脫瞭。現在把我身上的樹捨到寺裏,讓它也親近三寶。”老師果然找到瞭那棵樹,於是把樹身雕刻成魚形,懸掛起來,作為警眾之用。按,佛經中有關“徒弟不受教墮入畜生身,要害老師,後來懺悔”的故事是有一些,這則故事當是據之生發而來。
  此外,據類書所引北宋劉斧《摭遺》的遺文,有一條說:“僧捨木魚者,魚晝夜不閤目,修行者忘寐悟道。魚可化龍,凡可入聖。”雖不知其齣於何典,但卻是牽閤著漢族的文化與民俗,把木魚的取義,包括長條形木魚為什麼有的雕刻成龍首魚身的取義,圓形木魚為什麼有的雕刻成雙龍銜珠形的取義,“言之有物,持之成理”地闡釋瞭一番。我們寜可取此一說罷。
  《付法藏因緣傳》六捲,北魏延興二年(公元472年),西域三藏吉迦夜和北魏僧正曇曜譯齣,劉孝標筆受。這部經內容與《阿育王傳》近似之處甚多,有人懷疑此經齣於口傳,不是從固有的梵文經本譯齣的。可是,此經卻保存瞭許多南亞次大陸的神話傳說。
  此經捲三載有一則著名的“魚腹兒”故事,大意是:有一位名叫薄拘羅(Bakkula)的人,生於南亞次大陸婆羅門傢庭。其母早逝。後母視其為眼中釘,多次(許多經典說是五次)謀殺他。有一次,後母把他扔進河裏,一條大魚把他給吞瞭。大魚被漁夫捕撈,入市售賣。薄拘羅的父親買瞭這條魚。拿刀剖魚時,薄拘羅在魚腹中唱言:“願父安詳,勿令傷兒!”他的父親就剖開魚腹,把孩子抱瞭齣來。經曆種種磨難後,薄拘羅成為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齣傢後無病無災,享年160歲,世稱“長壽第一”。
  南亞次大陸神話傳說故事的傳來,大大豐富瞭中國的文學和民間傳說寶庫。兩韆年間中國人利用和改造瞭其中許多故事,有改頭換麵的,有攫取一部分的,總之是使之漢化,使之為我所用,最終變成中國人的東西。
  清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中國黃檗宗的高僧隆琦(公元1592—1673年,號隱元)應日本僧人逸然之請,東渡扶桑。後來隆琦在日大闡禪宗,被尊為日本黃檗宗之祖,天皇賜號“大光普照國師”。據說,木魚就是他在日本寺院中推廣的。有一則中國故事也開始在日本流行起來,說的是一位長者的小兒子落水被大魚所吞,大傢還不知道。唐三藏法師玄奘來長者傢赴齋,非吃大魚不可。等把大魚肚子剖開,小兒子竟安全地齣來瞭。玄奘說,大魚為小孩犧牲瞭生命,要紀念這條魚。於是雕刻成一條木魚,懸掛在寺院中,以為永久紀念。這就是木魚的起源。
  這一則木魚起源故事,顯然是從薄拘羅入魚腹的故事蛻化而來。中國人移花接木的本領實在不小。改造後的新故事,不但趣味性增強瞭,最後還說明瞭一個新問題,解釋瞭一種器物的起源,為老故事派上瞭新用場。“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
  ……

前言/序言


《金剛寶相:漢化佛教法器與服飾的演變與意蘊》 一、緣起與探索 佛教自傳入中國以來,便以其深邃的智慧與慈悲的教義,在中國大地落地生根,並與中華本土文化進行著一場曠日持久而又輝煌燦爛的融閤。這場融閤並非簡單的照搬,而是經過消化、吸收、再創造的深刻變革,最終形成瞭獨具中國特色的佛教體係。在這場變革中,佛教法器與服飾作為佛教精神物質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教義的傳播,也成為審美情趣的體現,它們的發展軌跡,如同中華文化史上一條條流淌的溪流,匯聚成壯麗的江河。 本書《金剛寶相:漢化佛教法器與服飾的演變與意蘊》,便是對這一宏大議題的一次深入探究。我們並非止步於對器物與服飾的簡單羅列,而是緻力於揭示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密碼,探尋它們如何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被賦予新的生命,又如何反過來塑造和影響瞭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與社會生活。從早期佛教傳入時所攜帶的印度風格,到隋唐盛世的恢弘氣象,再到宋元明清的精緻演變,每一個時期,法器與服飾都留下瞭獨特的時代印記。 本次探索,我們將以嚴謹的學術態度,輔以翔實的考古發現、傳世文獻與藝術品為依據,力求呈現一個立體而生動的漢化佛教法器與服飾的發展脈絡。我們關注的不僅是它們的外在形態,更著眼於其內在的象徵意義、工藝技術、審美觀念以及社會功能。 二、法器:觀照內心的清淨之物 佛教法器,是佛教徒在修行、儀式、弘法等活動中使用的器具。它們並非普通的生活用具,而是被賦予瞭特殊的宗教含義,是“心”的象徵,是“法”的載體。在漢化過程中,佛教法器經曆瞭漫長的演變,既保留瞭佛教的根本精神,又融入瞭中國傳統的工藝美學與文化觀念。 本書將首先從早期傳入的佛教法器談起,如佛陀、菩薩的造像,雖然造型上帶有印度笈多藝術的痕跡,但已開始顯露齣中國藝術傢對人物神態的細膩刻畫。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金屬器皿、木雕、石刻等工藝在法器製作上得到瞭極大的發展。 鍾與鼓: 寺院中的鍾聲悠揚,鼓聲雄渾,它們不僅僅是報時之用,更是喚醒修行者沉睡的佛性,警示世間眾生的善惡。漢代的銅鍾和鼓,在形製和紋飾上已開始齣現本土化的特徵。唐代的梵鍾,如景雲鍾,其上銘刻的佛教銘文與精美的紋飾,展現瞭唐朝恢弘的佛教藝術成就。宋代以後,鍾鼓的製作工藝更加精細,紋飾也更加豐富,常常融入瞭龍、鳳、花卉等吉祥圖案。 佛像與壇場: 佛像的塑造是佛教藝術的重中之重。從早期石窟中的佛像,到唐代的圓潤飽滿,宋代的清瘦典雅,明清的慈祥溫和,每一個時期的佛像都反映瞭當時的時代精神和審美取嚮。漢化過程中,佛陀、菩薩的麵容和服飾也逐漸融入瞭中國人的審美習慣,更加注重麵部的祥和與衣物的飄逸。壇場的布置,如佛壇、水陸畫壇等,也體現瞭中國傳統空間布局的智慧,將佛教的宇宙觀與中國人的生活空間巧妙結閤。 器皿類法器: 如香爐、燭颱、鉢、瓶、蓋碗等,在漢化過程中,這些器皿的造型和材質都得到瞭極大的豐富。唐代的金銀器法器,精美絕倫,展現瞭當時中國高超的金屬工藝水平。宋代的瓷器法器,如青瓷、白瓷的香爐、淨水碗等,不僅具有實用功能,更成為藝術品。明清時期,景德鎮的瓷器法器更是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釉色多樣,紋飾精美,深受喜愛。這些器皿的造型,如蓮花、寶相花、祥雲等紋飾的運用,都蘊含著佛教的象徵意義。 其他法器: 如拂塵、念珠、锡杖、法螺、寶傘、寶蓋等,這些法器在漢化過程中,也融入瞭中國傳統的審美元素。拂塵的輕盈飄逸,念珠的圓潤飽滿,锡杖的莊嚴神聖,都各有其深意。 本書將詳細梳理這些法器的演變過程,分析其造型、材質、紋飾的變化,並深入探討其在中國佛教文化中的象徵意義和實際運用。我們將追溯它們從印度傳入時的原型,觀察它們如何在中國工匠的巧手中被賦予新的生命,又如何成為佛教傳播不可或缺的物質載體。 三、服飾:修行者的精神外衣 佛教服飾,即僧侶在日常修行和參加法會時所穿著的服裝,它不僅是僧侶身份的象徵,更是其精神修養的外在體現。漢化佛教的服飾,在保留佛教基本戒律和傳承性的同時,也受到瞭中國古代服飾製度和民間審美的影響,形成瞭獨具特色的風格。 本書將從僧侶的日常服飾和法會禮儀服飾兩個方麵進行闡述。 袈裟的演變: 袈裟作為佛教僧侶最具標誌性的服飾,其形製和色彩在漢化過程中也發生瞭變化。從早期較為樸素的印度式袈裟,到唐代受漢族傳統服飾影響而齣現的相對寬大、色彩多樣的袈裟,再到宋元明清時期,袈裟的樣式和穿著方式逐漸定型。我們將探討不同時期袈裟的剪裁方式、縫製技法、布料選擇,以及其上紋飾的象徵意義。例如,為何僧侶的袈裟通常為青、赤、黃等顔色,這些顔色背後又蘊含著怎樣的佛教義理。 僧鞋與法器配飾: 除瞭袈裟,僧侶的日常服飾還包括僧鞋、鉢、念珠等。僧鞋的款式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從最初的布鞋到後來的僧鞋,都體現瞭實用與簡樸的原則。念珠作為重要的法器配飾,其材質、顆數、串法都各有講究,在漢化過程中,也齣現瞭多種多樣的念珠。 法會禮儀服飾: 在舉行大型法會、灌頂等儀式時,僧侶會穿著更為隆重、色彩更為鮮艷的禮儀服飾,如海青、大褂、法衣等。這些服飾的形製、顔色、綉紋等,都承載著豐富的宗教象徵意義。我們將重點分析唐代佛寺中僧侶服飾的豐富性,以及明清時期禮儀服飾的規範化。例如,不同宗派的僧侶在法會上的服飾可能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又反映瞭怎樣的宗派特徵。 女性僧侶服飾: 隨著女性佛教的興起,尼眾的服飾也逐漸發展起來。本書也將關注女性僧侶服飾的特點,以及其在漢化過程中的演變。 本書將深入分析漢化佛教服飾的材質、色彩、款式、紋飾等,並結閤傳世的壁畫、雕塑、繪畫等藝術品,還原不同時期僧侶的著裝風貌。我們將探究這些服飾背後的宗教戒律、審美觀念以及與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互動。 四、意蘊與傳承:文化融閤的生動見證 《金剛寶相:漢化佛教法器與服飾的演變與意蘊》並非僅僅是對器物和服飾的靜態描述,更重要的是對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層意蘊的挖掘。 宗教精神的物質化: 法器與服飾是將抽象的佛教教義具體化、形象化的重要媒介。它們通過自身的形態、色彩、紋飾,嚮世人傳達著佛教的慈悲、智慧、空性、無常等核心理念。例如,蓮花紋飾象徵著佛教的純潔與智慧,寶相花象徵著佛教的莊嚴與吉祥,袈裟的縫閤象徵著僧侶的戒律與修行。 審美觀念的融閤: 漢化佛教法器與服飾是中國傳統審美觀念與佛教藝術風格相互滲透、融閤的産物。它們既有佛教藝術的普適性,又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時代氣息。本書將分析唐代的雍容華貴,宋代的素雅清淡,明清的精巧華麗等不同時期審美風格在法器與服飾上的體現。 社會功能的體現: 法器與服飾不僅僅服務於宗教活動,也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寺院作為社會文化中心,其法器與服飾也常常成為模仿和藉鑒的對象,甚至滲透到世俗生活的方方麵麵。例如,佛教紋飾的圖案常常齣現在民間服飾、器皿和建築上,佛教的戒律和生活方式也對中國人的倫理道德産生瞭深遠影響。 文化傳承的載體: 法器與服飾是中國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是曆史的見證,是文化的載體。通過對它們的深入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佛教的曆史發展,以及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 本書旨在通過對漢化佛教法器與服飾的細緻考察,展現中國文化強大的包容性與創造力,以及佛教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所煥發齣的勃勃生機。我們希望,通過本書的閱讀,讀者不僅能領略到佛教法器與服飾的精美與莊嚴,更能深刻體悟到其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與人文精神,認識到它們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溝通信仰與生活的重要橋梁。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得提一下這本書在視覺呈現上的突破性。它不是簡單地在文字旁邊配幾張圖片作為說明,而是將圖像本身視為敘事的一部分。那些對於器物細節的放大圖,簡直是藝術品級的展示,每一道雕刻的痕跡、每一塊釉色的變化,都被高清地捕捉瞭下來,讓人可以繞過韆山萬水,直接與曆史的工藝進行麵對麵的對話。更絕的是,書中對服飾的某些復雜結構,使用瞭那種剖麵圖或者三維展開圖的方式進行解析,這對於理解古代服飾的形製構造是極其重要的幫助,完全彌補瞭純文字描述的局限性。這種將“視覺學”和“文獻學”完美結閤的編輯思路,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讓那些原本隻存在於想象中的復雜形製,變得直觀而具體,是真正做到瞭“圖文並茂”的最高境界。

評分

這本書在內容組織上的邏輯脈絡,設計得非常巧妙,它不是按照年代的綫性發展來編排,而是采取瞭一種更具啓發性的“主題放射”結構。比如,它會先從某一個核心的法器類型入手,深入剖析其材質的演變、紋飾的含義,然後再自然而然地引申到與之相關的法會活動,最後再過渡到參與法會人員的服飾規範。這種層層遞進、由點及麵的結構,避免瞭知識的堆砌感,反而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各個文化元素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動態關係。每看完一個主題,我都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腦海中已經構建起一個清晰的知識地圖,知道哪些知識點是核心,哪些是支撐,這種閱讀體驗上的順暢感,是很多同類書籍難以企及的。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感到非常驚喜,它完全跳脫齣瞭傳統學術著作那種刻闆、乾巴巴的論述方式。作者的筆觸是那麼的細膩而富有溫度,讀起來就像是聽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者,在溫暖的爐火旁,娓娓道來那些塵封已久的故事。尤其是那些關於儀式場景的描繪,簡直是栩栩如生,讓人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檀香味,聽到法器碰撞時發齣的清脆迴響。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和年代,而是將文化背景、曆史變遷與具體的器物、服飾緊密地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張宏大而又精密的網。這種將“物”置於“境”中的敘事策略,極大地增強瞭可讀性和趣味性,即便是對相關領域瞭解不深的讀者,也能被其中蘊含的文化張力所深深吸引。這種“講故事”的能力,纔是真正高明的文化傳播手段。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充滿瞭匠心獨運,封麵那種古樸的質感,仿佛能讓人一下子沉浸到那個充滿曆史沉澱的氛圍裏。我特彆喜歡它字體選擇的那種瘦金體風格,既有書法的韻味,又不會顯得過於晦澀難懂,恰到好處地平衡瞭藝術感和可讀性。內頁的紙張也選得非常好,那種略帶米黃的色調,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疲憊,而且在光綫下看那些插圖時,色彩的還原度非常高,細節處理得一絲不苟。這本書的排版布局也看得齣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左右頁的留白處理得很舒服,不會讓人覺得擁擠,每一章的標題和引言部分都使用瞭不同於正文的字體進行區分,這種設計上的小巧思,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儀式感。拿到手裏的時候,就能感受到它作為一本“藝術品”的重量感,這種對實體書製作工藝的重視,在如今這個電子閱讀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讓人忍不住想一遍又一遍地摩挲和翻閱。

評分

這本書在引用的資料和考據的嚴謹性上,展現齣瞭令人信服的深度。我注意到,作者在論證某些觀點的形成或某種形製轉變的緣由時,會非常審慎地引入多方學者的觀點進行比對和消化,而不是武斷地下結論。這種“存疑”的態度,恰恰體現瞭研究者的謙遜和對曆史真相的敬畏。特彆是對於一些流傳久遠、難以追溯源頭的物件,作者沒有簡單地用“據傳”或“可能”來敷衍,而是深入到更廣闊的地域文化中去尋找旁證,力求構建一個相對完整的邏輯鏈條。這種對學術規範的堅守,使得全書的論述充滿瞭可靠性。每次讀到關鍵的轉摺點,我都會情不自禁地去核對參考文獻,結果發現,作者的引用都是精準且恰當的,這讓我對這本書的信任度直綫上升,明白這絕不是一本浮光掠影的淺嘗輒止之作。

評分

(一)供具與供物

評分

(三)清磬幾僧鄰

評分

就象作者說的,這類書少,白老可謂寫作大傢,不服不行。

評分

長見識用,也瞭解一下佛教的外錶

評分

附錄

評分

這本書現在我已經買下瞭,現在我來給它寫段評論吧!先從哪裏說起呢?還是先從它的品相說起吧!也就是先從它的外錶說起吧!這本書的品相還是很好的,絕對的是全品書。也就是說封麵很平很新,沒有摺角,印刷精緻美麗大方,當然就很漂亮啦。要說到品相好,還得說說它的正文啊!每一頁上都有字呢!每個字都能看清楚呢!最難能可貴的就是每頁都很規整,沒有脫頁、漏頁的現象齣現呢!西方很權威的中國哲學史。每個字印刷的都很精細呢。好的,現在品相已經評論完瞭,至此品相這一個環節還是可以打個很高的分呢。 說完瞭品相,接下來我們該評論些什麼內容呢?是書的內容?還是書的包裝?還是書的運輸?還是書的價格呢? 我覺得還是先從書的內容說起吧!其實,說實話,這本書我也是剛買迴來,也就是說我買的是本新書,或者說得更直白些,這本書事實上我還沒有認真讀,也隻是粗略的翻瞭一下。從目錄來看,這本書的選題還是很好的,還是很成功的,換句話說這本書的選題質量不是很壞,不是很失敗。一個好的選題就保證瞭書的大半質量。這本書資料詳實,論證紮實,考據精密,且符閤學術史的主流趨勢,是一本相當不錯的書,讀來可以讓人受教很多。最難能可貴的是,它的選題非常地吸引我,因為我最近確實也在關注類似的選題,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獲得啓發,並找到有用的東西,也就是說要自動屏蔽額那些沒有用的東西。 現在書的品相和內容我都已經評論完瞭,接下來我們評價什麼呢?評論一下它的包裝好嗎?好的。這本書的包裝還是很好的,它是用那一種很好的膜給包起來瞭,這個做法寶真的是非常的好和明智。它有效地組織瞭書不受塵土、細菌特彆是水的侵擾,特彆是水,被誰淋濕瞭,即使弄乾也會發皺,這多不好啊!現在好瞭,自從有瞭這層膜啊,就不會發生這種悲劇的情況瞭。所以說包裝還是很多的。 至此,品相、內容、包裝這三項我都已經評論好瞭,接下來我們評論什麼呢?要不評論一下運輸?算瞭還是評論一下價格吧!這本書的價格還是很便宜的,如果要是在一般的實體書店裏買,可定不會打摺,也就是全價賣齣的意思,換句話說,就是享受不到優惠的意思,多不值啊。但是在京東就不同瞭,什麼不同呢?就是可以打摺瞭,也就是說不必花高價以全價購買瞭。這還是非常優惠的,這本書在京東買要比在其它實體店買便宜十多塊呢。 好的,現在價格也說完瞭,我們還是再來聊聊它的運輸吧,我大概是昨天晚上訂的,剛一下訂單,我就發現它順利地在5號庫,給齣庫瞭,然後是揀貨,揀貨之後打包啊,分揀啊,今天早上就送到學校的營業廳,中午就到學校瞭,就收到書瞭,真心很快。 基於以上幾點我給這本書一個好評。

評分

本書內容包括:佛光的摺射、釋尊的生涯、佛像與佛寺、山門與天王殿、大雄寶殿、菩薩、觀世音菩薩、中國的羅漢、漢化的諸天、藏經與藏經閣、塔與經幢、受戒與戒壇、僧人生活與佛事。

評分

四 供具

評分

剛發現白化文先生的《漢化佛教法器服飾略說》已經在去年經由中華書局再版瞭,隻是十分微妙的把略說兩字去掉瞭。該書本是作為文化史知識的普及讀物齣版,淺顯而不失精要有綱,是不可多得的入門好書,用略說其實是非常閤適的,真希望道教研究者也能夠編齣這樣一本“略說”。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