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论道》是金岳霖教授在抗日战争期间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是中国现代哲学中系统zui完备、zui富有创造性的本体论专著。书中以道、式、能为基本范畴,通过逻辑的推演建构出独特的本体论。
这本书的问世使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方法论上的革命,在重感悟而轻逻辑的中国文化圈中有划时代的意义,也充分体现了金岳霖先生中西合璧的著述风格。
作者简介
金岳霖(1895-1984),字龙荪,祖籍浙江诸暨,出生于湖南长沙。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北京清华学堂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后在英、德、法等国留学和从事研究工作,1925年回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
目录
序
绪论
第一章 道,式一能
第二章 可能底现实
第三章 现实底个体化
第四章 共相底关联
第五章 时一空与特殊
第六章 个体底变动
第七章 几与数
第八章 无极而太极
金岳霖先生学术年表
精彩书摘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论道》:
四·一二方面不同的共相都分别地各有它们本身底关联。
任何一方面的共相都分别地各有它们本身底关联。例如物理方面底共相有物理学所研究的关联,化学方面底共相有化学所研究的关联。其它各种学问莫不如是。共相之所以有方面者就是因为它们有某某种不同的关联。
请注意这里所谈的关联虽是共相底关联或现实底关联,而不必是现实的关联。四·八曾表示共相与共相之间可以有可能的而未现实的关联,所以各方面的关联不仅有现实的,也可以有未现实的。现实的关联之中,有些已经发现,有些尚未为我们所发现。已经发现的为真的普遍的命题所表示,未曾发现的不因其未曾发现就失其已经现实底资格。同时未曾现实的关联也许有些为一部分的假设、定义等等之所表示。但所表示的关联既未现实,如果有这样的假设与定义,它们与另一种假设与定义不同,它们在某一时期内不能证实或适用。
其所以要提到这一层的理由如下:相对于一时期,一方面底共相底关联也许有一部分是未现实的。就其已现实的关联而言,也许一大部分,也许仅仅一小部分是我们所已经发现的。就我们所已经发现的一小部分的关联而言,我们或者会感觉到这方面底关联底疏泛,或者竟根本就不会感觉到这一方面底共相有任何关联。可是,如果我们注意到关联之中未现实的与已现实的都包含在内,我们即将感觉一方面底共相底关联到某种可注意的程度,而我们根本就不会相信它根本就没有关联。
四·一三任何一方面底关联不能独立于其它共相底关联。
可能底关联是绕圈子的,共相底关联也是绕圈子的。这可以用概念底关联或字底关联去表示。拿一字典,查一个字,如果我们用那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办法,我们查到相当时间之后,我们会回到原来的字。百科全书有同样的情形,共相与共相之间除关联外尚有相干与不相干底问题,相干的共相属于一方面,不相干的共相并不表示没有关联。无论哪一方面底共相总有关联。如果所谓独立是没有关联,则任何一方面底关联不能独立于其它共相底关联。
四·一二表示各方面的共相有它们本身底关联。四·一三又表示各不同方面底共相有它们彼此之间的关联。前面底关联是一件事,后面底关联又是一件事。前面底关联是一方面之所以为一方面的理由,它是一种内在的共相集团,后面底关联是各集团底环境,集团不能离环境,所以一方面底关联不能独立于其它共相底关联。
可是,一方面底共相底关联虽不能独立于其它共相底关联,其它共相底关联与一方面底关联仍不相干,对于任何一方面,所谓相干就是有那一方面底关联,所谓不相干就是没有那一方面底关联。如果其它共相底关联与任何一方面底关联相干,则无所谓“其它”。政治、经济、化学、生理等等均有不相干的关联,本然世界没有。
……
前言/序言
写这本书颇费时间。写就是想,至少在我个人是这样。前几年我的习惯是用英文想,这几年来,习惯慢慢地改过来,用中文想的时候增加。也许思想上的疙瘩太多,所以文字老是过于干涩,无论如何,我深知道我缺少运用文字的技能。在这一方面,我要对冯芝生先生表示谢意。他看过全部原稿,经他随时指示,太过意不去的地方或者没有。我也要谢谢叶公超先生,他那“论道”两字使一本不容易亲近的书得到很容易亲近的面目。
论道:中华传统智慧的现代回响 《论道》并非一本孤立存在的著作,而是中华文明长河中一股绵延不绝的智慧流,在现代社会语境下,对人类生存、发展与价值的深层追问与探索。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古籍条文,而是试图梳理并阐释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关于宇宙、人生、社会、伦理等核心命题的独特见解,并力求探寻其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的生命力与指导意义。 一、 追溯本源:道家思想的宇宙观与人生观 《论道》的核心,很大程度上承载着对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道家思想的深刻解读。道家思想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规律和运行法则。这种“道”并非具象的神灵,而是超越一切具体存在的、无形无象的、自然而然的力量。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解析“道”的生成、运行以及其与具体事物的关系。 “道”的生成与演化: 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朴素宇宙观出发,本书将探讨道家关于宇宙起源、物质构成、以及万物相互转化的深刻洞察。这不仅是对古代哲学观点的梳理,更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哲学性认识,为理解变化莫测的现代世界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 “无为而治”的智慧: “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妄为的处世哲学。本书将详细阐述“无为”的内涵,包括“不言之教”、“柔弱胜刚强”、“上善若水”等核心理念,并探讨其在现代管理、人际交往、乃至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现实意义。我们看到的,不是对古代君王治国的空洞描摹,而是对如何以一种更为智慧、更为高效的方式来处理复杂局面的一种哲学指引。 “返璞归真”的人生追求: 道家思想提倡回归本真,摒弃虚伪、欲望与功利。本书将深入探讨“知足常乐”、“清静无为”、“宁静致远”等人生哲学,解析其如何帮助个体在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真正的幸福。这并非鼓励个体脱离社会,而是引导人们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安顿身心的法门,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 二、 融汇儒释:仁爱、中庸与解脱之道 《论道》的广度,不仅限于道家,也深刻汲取了儒家与佛教的智慧精华,并试图将它们有机地融汇,形成一种更为全面而立体的中华传统智慧体系。 儒家的仁爱与伦理: 儒家思想强调“仁者爱人”,重视人伦关系与社会秩序。“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石。本书将解析这些概念的深刻含义,探讨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个体道德修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关注的不仅是古代的道德规范,更是对普世价值——尊重、责任、诚信——在现代社会中的重塑与弘扬。 中庸之道与平衡的智慧: “中庸”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想,强调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处事原则。本书将深入剖析“中庸”的哲学意蕴,解析其如何指导人们在矛盾冲突中寻求平衡,在极端选择中保持理性,最终达到和谐圆满的境界。这是一种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在复杂性中保持稳定性的方法论。 佛教的慈悲与解脱: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思想。本书将选取佛教中关于“慈悲”、“智慧”、“因果”、“轮回”等重要概念,阐释其对人生痛苦的深刻洞察,以及如何通过修行获得心灵的解脱与升华。这并非宗教宣讲,而是对人类普遍存在的烦恼与痛苦的哲学性反思,以及对超越这些烦恼的可能性的探索。 三、 现代回响:传统智慧的时代价值 《论道》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并非仅仅是历史的遗迹,而是对当下诸多社会问题的深刻启示。本书旨在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转化为指导现代生活与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 应对现代社会的困境: 面对环境危机、技术异化、价值迷失等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困境,《论道》所倡导的“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哲学支撑;“返璞归真”、“知足常乐”的思想,则为缓解物质主义膨胀、提升个体幸福感提供了精神慰藉。 重塑个体价值观: 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个体常常感到迷茫与焦虑。《论道》通过对“仁爱”、“慈悲”、“内省”等理念的阐释,引导读者重新审视自我,回归内心,构建坚实的精神家园,找到生命的意义与方向。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儒家的“仁爱”与“礼”的思想,在构建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庸”之道则为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社会矛盾提供了智慧的方法。 四、 独特视角与现代审视 《论道》在呈现中华传统智慧的同时,也并非对其进行不加批判的照搬。本书将以现代的视角,对这些古老的思想进行审视与解读,辨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适应性,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语境下可能遇到的挑战与机遇。 批判性继承: 强调在继承传统智慧的同时,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识,剔除其中不合时宜的成分,吸收其具有普适价值的精华。 跨文化对话: 尝试将中华传统智慧置于全球化背景下,探讨其与西方哲学、其他文化思想的对话空间,展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世界性。 实践性指导: 力求让书中的智慧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切实指导读者的日常生活,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并积极地参与社会,创造美好生活。 总结: 《论道》是一次深刻的文明回溯与现代探索。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追寻中华传统智慧的旅程,在古老哲思的殿堂中,汲取滋养,获得启迪,并最终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道”。本书期望成为一座沟通古今、连接中西的桥梁,为当下急需精神指引的社会,提供一份来自东方文明深处的智慧回响。它所呈现的,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关怀,对社会和谐的期盼,以及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深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