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測繪筆記

頤和園測繪筆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梁雪 著
圖書標籤:
  • 頤和園
  • 測繪
  • 園林
  • 曆史
  • 文化
  • 古跡
  • 地圖
  • 手繪
  • 筆記
  • 北京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50571
版次:1
商品編碼:11660996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288
字數:17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頤和園測繪筆記》是天津大學建築學教授梁雪帶學生近距離觀察、測繪頤和園後,以筆記形式呈現的作品。
  書中有師生測繪生活的真實記錄,並通過專業目光,將頤和園的時空由眼前景物引申到清漪園時期的繁盛麵貌。
  對於那些喜歡中國古典園林的人來說,瞭解頤和園的園林史和其中使用的造園方法僅僅是理解這座園林的基礎,而深入瞭解真實發生在園林裏的故事,則可以看到從晚清到上個世紀60年代的一段近代史。

內容簡介

  作為北方皇傢園林的代錶,頤和園的建園史可以追溯到乾隆中期的清漪園(1750年),由於受到1860年英法聯軍的破壞,慈禧太後於1888年重修清漪園並改名為頤和園。在重修中,有的建築改變名稱,有的建築改變用途,有的建築位置有所移動……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頤和園實際上是經過曆次維修和增補以後的結果,對比於鼎盛時期的清漪園,其實體環境已經發生瞭很大變化。
  《頤和園測繪筆記》以專業眼光審視構成園林的四片區域:宮廷區,前山前湖區,後山後湖區,湖區,以及各片區域內的精彩片段;將時空由眼前所見的頤和園景物(包括遺址),引申到清漪園時期的繁盛麵貌。其中所記錄的測繪生活和工作狀況是目前建築專業開展的古建築測繪課程的真實寫照,也是對現場測量部分的完整記錄。
  目前的古建築測繪成果多以圖紙的形式呈現,以供其它學者做進一步相關研究,這裏首次將一組建築群的測繪生活形成文字並展示給世人。對於那些喜歡中國古典園林的人來說,瞭解頤和園的園林史和其中使用的造園方法僅僅是深入理解這座園林的基礎,而深入瞭解真實發生在園林裏的故事則可以看到從晚清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一段近代史。書中引用和披露的“樣式雷”圖檔和乾隆禦製詩,以及其它相關史料,增強瞭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可讀性。本書還配有豐富的圖片,包括現場照相、文獻圖片、作者的速寫以及水彩寫生。書中還有頗多現場感很強的對話和趣事,頗有可讀性。與目前可見的相關齣版物相比,具有內容豐富,圖文並茂,文字鮮活,可讀性強的特點,特彆適閤於那些想瞭解頤和園,讀懂頤和園的讀者。


作者簡介

  梁雪,1962年4月生,1987年畢業於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現任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普任美國密歇根大學訪問教授,長期從事設計與理論研究,承擔並主持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當代西方建築形態研究”的課題,一直關注的問題:城市設計、環境設計與建築設計的結閤與關係,著有《三城記》、《美國城市中的風水》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引言:疊石與緣分_1

01 遊園,分配測繪任務_003

02 仁壽殿,九卿房_012

03 仁壽殿和北配殿的內部_020

04 北九卿,北配殿,仁壽殿_027

05 仁壽殿,轉輪藏,涵虛牌樓_033

06 北配殿,涵虛牌樓,東宮門外影壁_042

07 仁壽門,東宮門,戊戌變法_050

08 北配殿,東宮門門匾,觀賞石_060

09 德和樓,涵虛堂,北配殿,多寶塔_066

10 北配殿,仁壽門_076

11 花承閣遺址,賅春園遺址,二龍閘遺址_083

12 西堤,暢觀堂,耕織圖,北大未名湖_093

13 景福閣,補測數據_099

14 花承閣遺址,宜蕓館,玉瀾堂_108

15 玉瀾堂,宜蕓館_117

16 養雲軒,無盡意軒,北宮門,後溪河,鑒遠堂_128

17 後溪河,蘇州街_143

18 十七孔橋,玉帶橋,景福閣_151

19 介壽堂,聽鸝館,畫中遊_162

20 福蔭軒,樣式雷,假山_176

21 安頓住處,熟悉測繪點_186

22 諧趣園,矚新樓_192

23 諧趣園,霽清軒_204

24 文昌閣,琉璃塔,清可軒,霽清軒_214

25 魚藻軒,西所買賣街,大船塢_221

26 玉琴峽,霽清軒一角,諧趣園假山_231

27 諧趣園,暢觀堂,西堤上的橋_240

28 諧趣園裏的知春堂,養雲軒與無盡意軒_250

29 霽清軒的垂花門,樂壽堂_257

30 諧趣園宮門前,清華軒,畫中遊_266

31 畫中遊,聽鸝館,益壽堂_277

32 勸農軒,益壽堂_286

後記:隔湖相望,六橋鎖煙水_293


精彩書摘

  “二龍閘”距離我們居住的三隊小院很近。如果在頤和園東側圍牆外麵找,可以發現石製圍牆的下部與外部京河的交界處有一道圓形拱券,拱券上方有“二龍閘”三字。如果在頤和園東側圍牆的內部看,齣瞭頤和園食堂的過道門摺而嚮南,沿著東堤走不多遠就可以看到在東堤和東側院牆之間有一條東西走嚮的水道,水道上架著兩座小橋:架在東堤上的為兩孔平橋,架在兩者之間的是兩孔的八字橋。現在,當年的水閘鐵製構件已經難覓蹤影,石橋的側麵也長滿瞭藤本植物,但這個當年的水利設施遺址卻保留瞭下來。

  由於兩孔的八字橋部分位於東堤平橋的下方,如果想仔細觀賞就得順著一段颱階繞到東側低於八字橋的平麵上,上上下下地有點麻煩,使得跟著導遊遊覽的遊客並不會留意這個地方。倒是有時看到幾個老人會依著上麵的橋欄對下麵的遺址指點一番。

  晚飯後,以門廊下嬉戲的小貓為模特畫速寫。

  開始時還好,貓兒吃飽後洗臉、舔毛,這時它的身體主乾基本保持不變,或者變化的幅度較小,隻是頭部的姿勢變化較大;清理完毛發後就躲在石階上趴下休息,看來它也怕熱,這樣趴著可以多藉些石頭上的涼氣。

  一個帶過設計課的女生看它跑遠瞭就過去把它抱過來,好讓我接著畫,但它並不情願在人多的地方休息,過瞭一會兒就又離開瞭。

  帶測繪的老師中還有幾位喜歡小貓。一位老師在傢裏養貓,也很喜歡院子裏的貓,看著大貓帶著幾隻小貓在院裏玩,就想過去接近小貓,把它抱在懷裏。不想這裏的小貓不是傢養的寵物,不僅對人不信任,而且充滿野性,見人就跑,他追瞭幾次也未得手,逗得大夥笑個不停。

  現在由於學生使用不透明的繪圖紙畫儀器草圖,就失去瞭可以“疊閤起來比對”的便利,隻能憑藉老師的經驗和尺規來判斷各個分段圖是否正確。

  北配殿的剖麵一看就知道有誤,主要是屋麵舉摺關係沒畫齣來;後來詳細檢查測稿,確定梁架裏麵的檁下皮到采步金上皮的尺寸沒錯,兩次測量的尺寸誤差在一厘米左右,但一部分的梁架被畫高瞭。

  九卿房的正殿是小王老師上去測量,我在下麵記錄采集的數據,根據這些數據畫齣的剖麵基本正確;而次間剖麵的屋麵麯綫畫得過緩,正間和次間的屋麵麯度有不一樣的地方,決定第二天再到現場核實一下。

  因大牌樓的正脊高度未測,立麵和剖麵都有未完成的感覺。想到測量時是小女生爬高測量,為瞭防止再次爬高齣現意外,我

  晚上在臨時住地與其他帶隊老師檢查同學們畫的測稿。

  1860年景明樓被毀,慈禧重修頤和園時未修。目前的景明樓是1992年依據原來的式樣重建的,聯係三棟閣樓的連廊則是上世紀90年代末重建。

  曾經看到一張傍晚時在東堤上拍的照片,中景的景明樓與遠處的玉泉山、西山構成一個完美的山水風景。在湖中的船上拍照也可以得到類似的景觀。

  ……

前言/序言

  在古典園林中,池塘、樹木、疊石和建築是四個基本的組成部分,其中的疊石具有模擬自然山水的意象,以達到園主脫離塵世,與自然景物相通的目的。品評一段園林疊石的層次,主要是欣賞它是否搭建齣真山真水的脈絡氣勢以及是否符閤山水畫法中的皴法嚮背。在園林史中,從清初發展起來的疊山傢,如張南垣、計成等,他們運用石包土的土石山手法再現瞭大自然的真山一角,創造齣有如截溪斷榖的“平崗小阪”、“陵阜陂陀”等意境,有彆於宋元以來疊山傢對真山全貌的小尺度模仿和縮移。

  我從少年時開始習練書畫,對山水畫與畫論均有涉獵,為認識和理解古典園林打開瞭一扇方便之門。

  在我讀本科三年級時(1983年),建工齣版社曾組織過一場針對全國建築係學生的論文競賽,以提高工科同學讀書和關注學術研究的熱情。記得當時國內高校中開設建築學專業的學校不多,評委會最後共收到來自二十五所大專院校的論文三百三十篇,最後選齣三十五篇論文作為優秀作品發錶在次年齣版的《建築師》雜誌(總18期)。當時我寫瞭一篇題為《試論中國山水畫對古典園林的影響》的文章投給評委會,後來與天大的其他九篇論文一起被評為優秀作品,很讓當時關心我們的老師高興。應該說,這次活動既是我研究古典園林的開始,也是親近頤和園的開始。

  那時候的雜誌都是黑白膠版印刷,除非是專業攝影師所為,很多黑白版照片的拍照、洗印條件都不好,印刷齣來後的效果並不理想。當時係裏的鬍德君老師、彭一剛老師看到我寫的初稿後曾建議:如果論文插圖一律改為手繪,可以達到圖文並茂的效果,讓人看起來也更舒服。得此高見,我就把設想的插圖一律改成手繪,大部分是鋼筆畫,一些引用的大幅古畫也被我改畫在小幅宣紙上,最後印刷齣來的效果還真不錯。

  在給論文繪製的二十八幅插圖中,有兩幅插圖涉及頤和園,一幅題為“頤和園藉景玉泉山”,是根據在魚藻軒西望的實景

  改繪的,用以驗證《園冶》中提及的“巧於因藉”的提法;另一幅插圖題為“頤和園諧趣園裏的尋詩徑”,畫麵中景是山石和尋詩徑小路,遠處可見“蘭亭”、遊廊和知春堂建築,用以說明畫論中的一些提法如何轉化成造園理論並影響到造園實踐。這兩張照片不是我拍的,是藉用瞭一些可以看到的相關齣版物中的插圖。

  後來為瞭探訪這兩幅插圖的實地情況,我曾與幾位同學利用暑假結伴藉住在北大的學生宿捨,同時找機會參觀北京的一些新建築。記得有一次進頤和園北門時已近黃昏,園內遊人極少,那時的蘇州街還未恢復,很有荒涼、蕭瑟之感,當幾人翻過萬壽山來到長廊時,附近的少量建築中已有燈光泛齣,在群青色的背景中透齣點狀的橘黃色。此時,盡管大傢依然說笑,但這時的頤和園景物卻深深地印在腦海中,成為一段揮之不去的情結。

  這時候去瞭幾次頤和園,但沒有機會或時間去諧趣園北側去找尋詩徑附近的疊石。

  在古典園林的研究中,頤和園作為北方皇傢園林的代錶是一個必須提及的實例;在目前可見的研究成果中,除瞭清華大學幾位老師在常年測繪基礎上寫齣的《頤和園》專著,其他對頤和園的專題研究不多,更多地是作為某些論點的佐證,如園

  林中的藉景、園中園等。在對頤和園的描述中更多地是根據現有的園林景物展開,很少涉及清漪園時期的原始設計。實際上,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頤和園主要是1885年經過多次維修以後的麵貌,而被英法聯軍破壞前的清漪園,從乾隆十四年(1749)開始興建,經過十五年的建設,曾經具有比後期頤和園更壯觀的麵貌和一些原始性的設計理念。

  作為一個有生命的古典園林,從最初的清漪園到現在的頤和園,不僅時間上經曆瞭二百六十四年的風雨變化,影響到實體環境也必然齣現幾經興廢的變化。將這些遺址和原始設計與今天的景物進行對比,相信每個遊覽頤和園的人都會加深對這個園林的理解和對我們中華民族的理解。

  上世紀80年代以後,頤和園內對一些清漪園時期建築群進行復建,如蘇州街、耕織圖、景明樓和澹寜堂,並對昆明湖進行的大規模清淤(1990—1991年),據介紹有18萬北京市民參加瞭義務勞動,清淤麵積達到120萬平方米,基本占瞭湖區總麵積(226。7萬平方米)的一半,平均挖深57厘米,如此大的工程量據說是清漪園建園以後二百四十年間的第一次清淤,我想就是乾隆皇帝或慈禧太後也會驚嘆後人對保護這座曆史名園所做的工作。每當我們國傢比較強盛的時候都會大興土木,重視園林建設和文化發展,而每當國傢衰敗之時,往往會伴隨外族入侵或內亂頻發,人們為瞭保命而逃難,這時的園林與建築經常處於無主的狀態而任其荒廢,所以纔有瞭詩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颱煙雨中”的感嘆。


《山河印記:一座皇傢園林的變遷與風華》 序言 古往今來,無數的史書、遊記、畫捲,都曾試圖捕捉那座巍峨宏偉的皇傢園林——頤和園——的絕代風華。它不僅僅是建築與園林的集閤,更是一部凝固的曆史,一段流動的時光,承載著王朝的興衰、時代的變遷,以及無數文人墨客、帝王將相的足跡與情思。然而,即便我們翻閱無數典籍,走遍園中每一處角落,是否就能全然理解這座園林深藏的故事?是否就能洞察其在曆史長河中每一次細微的呼吸與脈動? 《山河印記:一座皇傢園林的變遷與風華》並非一本詳盡的測繪筆記,它不旨在以冰冷的度量與精確的坐標來丈量每一寸土地,也不緻力於剖析每一塊磚石的精確比例。相反,它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維度,試圖從一個更宏觀、更富有人文關懷的視角,去理解頤和園之所以成為頤和園的內在邏輯,去探尋它如何在曆史的風雨中淬煉,又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綻放。 本書的初衷,源於對一座園林生命力的好奇,對時間在物質世界留下的痕跡的著迷。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技術手冊,而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一次對古老智慧與匠心獨運的追尋。我們相信,一座偉大的園林,其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其物理形態的完好,更在於它所蘊含的精神氣質,在於它與周遭環境、與人類社會、與時代精神的深度互動。 因此,本書將帶領讀者,暫且放下那些關於尺寸、坡度、角度的細緻考量,將注意力轉嚮那些更具生命力的層麵。我們將一同迴溯,那片土地在成為皇傢園林之前,曾經承載過怎樣的記憶?在浩浩湯湯的建造過程中,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被掩埋?在曆經戰火與歲月的洗禮後,又是何種力量讓它得以涅槃重生,重現光彩? 我們將在文字中描繪那些曾經在此駐足的身影:從奠基的帝王,到揮灑汗水的工匠,再到在此吟詠賦詩的文人,以及那些在亭颱樓閣間穿梭的宮廷人物。他們的命運與園林緊密相連,他們的喜怒哀樂,也曾在此迴蕩。 我們將在字裏行間,勾勒齣園林內部復雜而精妙的空間布局,但並非以測繪圖的形式,而是通過對其功能、美學、哲學理念的解讀,來展現其“因地製宜,移步換景”的東方園林藝術精髓。我們會探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水,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亭颱樓閣?每一個元素,都不僅僅是自然的賦予,更是人工的巧思,是哲學思想的具象化體現。 本書還將聚焦於頤和園在曆史進程中的每一次“變”與“不變”。從最初的清漪園,到被焚毀的慘痛,再到光緒年間的光緒新政中的重建,以及新中國成立後的精心修繕與保護,每一次的變遷,都深刻地烙印在這座園林之上。我們並非僅僅記錄這些事件,更試圖理解這些變遷背後所摺射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因素。那些被損毀的部分,是否留下瞭無法磨滅的傷痕?那些重建的部分,又如何在新時代煥發齣生機? 更重要的是,本書將嘗試觸及頤和園作為一座“活”的園林的生命力。它如何與周遭的自然環境和諧共生?它如何承載著不同時代人們的記憶與情感?它在當今社會,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從一個重要的文化遺産,到一個世界級的旅遊目的地,再到一個激發人們創作靈感的源泉,頤和園的生命力,從未停止過流動。 《山河印記:一座皇傢園林的變遷與風華》是一次探索,是一次緻敬,更是一次邀請。邀請您一同走進這座承載著厚重曆史與無限風情的皇傢園林,感受它在時光中的沉澱,體會它在文化中的傳承,品味它在山水間的詩意。它不是一本關於“如何測量”的書,而是一本關於“如何理解”的書,一本關於“如何感受”的書。希望通過這本書,您能對頤和園,乃至中國古典園林,有一個更深邃、更生動、更具共鳴的認知。 第一章:龍脈之上,風水之局——未曾鋪展的起點 在談論一座皇傢園林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鎸刻印記之前,我們不得不將目光投嚮其最初的選址與規劃。頤和園,這座被譽為“萬園之園”的皇傢園林,其選址絕非偶然。它坐落於北京西郊,背倚西山,麵臨昆明湖,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早已被古人視為風水寶地。 在古代中國,建築的選址與規劃,尤其對於帝王宮殿與皇傢園林而言,往往蘊含著深厚的哲學思想與宇宙觀。山巒的起伏,水的流嚮,都不僅僅是自然界的客觀存在,更是被賦予瞭象徵意義的“龍脈”與“氣場”。西山如巨龍盤踞,守護著這片土地,而昆明湖則如明鏡,映照著蒼穹,匯聚著天地間的靈氣。這樣的布局,不僅是為瞭追求視覺上的壯麗,更是為瞭達到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實現“天人閤一”的理想境界。 在本書的這一章節,我們並非要探討具體的風水羅盤如何轉動,或丈量每一座山體的具體高度。而是要從更宏觀的層麵,去理解古人為何選擇在此地建造規模如此宏大的皇傢園林。我們可以想象,當一位帝王站在高處,俯瞰這片依山傍水、視野開闊的土地時,他心中湧起的,是怎樣的雄心與抱負?是希望藉此地勢,鞏固王朝的統治,還是希望在這裏,尋找到一方寜靜,寄托對治世理想的追求? 這種選址的智慧,體現在對自然地貌的尊重與改造上。古人並非試圖徵服自然,而是順應自然,並在自然的基礎上加以升華。昆明湖的形成,並非完全是人工的開鑿,而是巧妙地利用瞭原有的湖泊與河流,並通過人工的疏導與擴建,使其成為園林的點睛之筆。西山的山脈,也並非被完全平整,而是保留瞭其原有的起伏與肌理,在此基礎上,點綴以亭颱樓閣,使其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這一章節,將帶領讀者,去感受那片土地在成為皇傢園林之前,所蘊含的自然野趣與潛在的皇傢氣度。它是一個未曾完全鋪展的起點,是一個孕育著無限可能的畫布。我們在這裏,不是要為後來的建造留下精確的測量數據,而是要捕捉古人對這片土地的最初感知,對風水格局的理解,以及他們在此基礎上,所描繪齣的宏偉藍圖的輪廓。 第二章:營建的喧囂與匠心的秘密——無聲的汗水與智慧 一座宏偉的皇傢園林,其誕生必然伴隨著無數的汗水、智慧與辛勞。從設計圖紙的繪製,到每一塊石料的選擇,每一棵樹木的栽植,每一座宮殿的搭建,都凝聚瞭無數人的心血。然而,《山河印記》並非一本記載施工流程的流水賬,它更關注的是隱藏在這些勞作之下的,匠人們的智慧與藝術。 在這一章節,我們將試圖還原那些在營建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場景。我們可以想象,在數百年乃至上韆年的時間裏,會有多少工匠,帶著他們的技藝與夢想,匯聚於此。他們或許來自全國各地,帶來瞭不同的建築風格與技法。他們如何理解設計師的意圖?他們如何在實踐中解決難題?他們的每一次切割、每一次打磨、每一次雕琢,都蘊含著對材料的深刻理解,以及對審美的極緻追求。 我們並非要去探究某一個建築的精確尺寸,或某一個構件的材料配比。而是要從更人文的視角,去感受匠人們的精神。例如,在建造一座假山時,他們是如何選擇石塊的形狀與色彩,以便模擬齣山巒的真實感?在雕刻精美的欄杆時,他們是如何運用細膩的刀法,賦予石頭以生命?在繪製精美的彩繪時,他們是如何調配顔料,使其曆經歲月而不褪色? 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卻共同構成瞭頤和園宏偉壯麗的錶象。它們是工匠們對藝術的敬畏,對傳統的傳承,以及對皇傢氣度的忠實呈現。本書將嘗試用文字,去描繪這些無聲的付齣,去解讀這些匠心的秘密。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一件藝術品的誕生,絕不僅僅是設計者個人的功勞,而是無數雙手共同協作,將構思轉化為現實的結晶。 這一章節,也將提及營建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種種挑戰。例如,如何將沉重的石料運送到指定的位置?如何確保建築的穩固與耐久?如何應對復雜的自然條件?這些挑戰,無形中激發瞭古代工匠們無限的創造力,促使他們發明並完善瞭各種獨特的工藝與技術。我們並不需要去瞭解這些技術的具體操作,而是要從中體會到,古代中國在工程技術與藝術審美上的高度結閤。 《山河印記》在此,並非要為您呈現一幅精確的施工圖,而是為您打開一扇窗,讓您得以窺見那些在曆史深處,為這座皇傢園林默默奉獻的身影,去感受他們身上所散發齣的,那股樸實而偉大的匠人精神。 第三章:興衰榮辱,歲月留痕——一座園林的生命曆程 每一座偉大的建築,都如同一個生命的載體,它經曆著誕生、成長、繁盛,也可能遭遇衰敗與重生的輪迴。頤和園,這座承載瞭厚重曆史的皇傢園林,更是如此。它從最初的清漪園,到經曆浩劫後的重建,再到新中國成立後的精心嗬護,其生命曆程跌宕起伏,充滿瞭故事。 在這一章節,我們將超越單純的曆史事件記錄,去感受這座園林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所承載的情感。我們可以想象,當清漪園初建之時,是何等的輝煌與氣派。它不僅僅是帝王休憩的場所,更是政治決策的舞颱,是文人雅士交流思想的平颱。在這片山水之間,流傳過多少帝王的詔令,吟誦過多少優美的詩篇? 然而,曆史的腳步從未停止,戰爭與動蕩也曾席捲這片土地。當年的焚毀,無疑是頤和園曆史上最沉痛的一頁。我們並非要在此渲染悲情,而是要嘗試去理解,在那樣的災難麵前,一座偉大的園林是如何承受著傷痛。那些被損毀的宮殿,那些被毀壞的景緻,是否在無聲地訴說著曆史的悲劇? 但值得慶幸的是,頤和園並沒有因此而消亡。在光緒年間,它經曆瞭艱難的重建。這一次的重建,是在怎樣的背景下進行的?又注入瞭怎樣的新的理念?雖然經曆浩劫,但它依然頑強地站立起來,繼續講述著自己的故事。 進入新中國,頤和園更是得到瞭前所未有的關注與保護。新中國政府將其視為珍貴的文化遺産,投入瞭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修繕與維護。從大的格局修復,到細微的裝飾細節,都傾注瞭心血。這不僅僅是對一座建築的保護,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與曆史的尊重與傳承。 在這一章節,我們關注的不是具體的年代、具體的修繕工程,而是園林本身所經曆的“生”與“死”、“興”與“衰”的哲學意味。它如何從自然的土地上生長齣來?如何在曆史的進程中遭受創傷?又如何在時間的流逝中,不斷地自我修復與重生? 《山河印記》希望通過對頤和園生命曆程的描繪,讓讀者感受到一種時間的力量,一種生命的力量。這座園林,仿佛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它身上留下的每一道痕跡,都講述著一段動人的故事,都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在靜默中,見證瞭王朝的更迭,時代的變遷,以及無數人生悲歡離閤。 第四章:山水之間,詩意棲居——東方園林之魂 頤和園之所以令人贊嘆,不僅僅在於其宏偉的規模,更在於其精妙的設計與深厚的文化內涵。它並非簡單地堆砌建築,而是將山水、建築、植物、以及人文景觀巧妙地融為一體,構成瞭一個充滿詩意與哲學意境的空間。 在這一章節,我們將不再關注具體的測量數據,而是將目光聚焦於園林內在的藝術邏輯與哲學思考。我們可以想象,當一位設計者構思頤和園時,他是如何將自然的山水進行藝術化的提煉與再創造?他又是如何將人工的建築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其既不突兀,又能成為點睛之筆? 昆明湖的浩渺,長廊的蜿蜒,佛香閣的巍峨,十七孔橋的靈動……這些耳熟能詳的景緻,在本書中,將不再是孤立的景點,而是被置於整體的空間格局中去解讀。我們會探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布局?它的意義何在?例如,長廊的設置,不僅是為瞭連接景點,更是為瞭在陰雨天也能讓遊人欣賞園林景色,同時,其麯摺的設計,也製造瞭“移步換景”的效果,增加瞭遊覽的趣味性。 我們會深入探究“移步換景”的東方園林藝術精髓。它強調的是一種動態的觀賞體驗,在有限的空間內,通過麯摺的迴廊、巧妙的遮擋,不斷地創造齣新的視覺焦點,讓遊人在行進中,不斷地發現新的美景,獲得豐富的心理體驗。這種藝術手法,也摺射齣東方哲學中,對於變化、流動、以及生生不息的追求。 同時,本書也將嘗試解讀園林中的哲學意境。例如,蘇州街的設計,仿佛將江南水鄉的意境移植到皇傢園林之中,體現瞭皇傢對世俗生活的想象與體驗。而佛香閣的聳立,則象徵著一種至高無上的權力與精神寄托。 我們還將探討園林中的植物景觀。那些古老的樹木,那些精心栽種的花卉,它們不僅僅是裝飾,更是象徵著四季的更迭,生命的輪迴。它們與建築、山水相互映襯,共同營造齣一種天人閤一的和諧氛圍。 《山河印記》在這裏,不是要為您提供一個園林地圖,而是為您提供一把鑰匙,去解鎖頤和園所蘊含的東方園林之魂。它將引導您去感受,那份“麯徑通幽,意境悠遠”的美學追求,去體會,那份“寄情山水,天人閤一”的哲學思考。通過對這些內在邏輯的解讀,您將更深刻地理解,頤和園為何能成為一座流傳韆古的藝術傑作。 第五章:文化交融與時代迴響——園林中的故事 頤和園不僅僅是一座物理存在的建築群,它更是一座承載著豐富文化信息,並在不同時代煥發齣不同迴響的文化符號。在本書的這一章節,我們將把目光從園林本身,延伸到它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它如何與更廣闊的文化進行互動。 我們可以想象,在清朝統治時期,頤和園作為皇傢園林,自然是最高統治者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它的每一個細節,都可能蘊含著帝王的旨意,甚至摺射齣當時的政治文化。例如,園林中的一些建築命名,或是一些裝飾的圖案,都可能帶有特殊的政治含義。 然而,頤和園的文化內涵並非僅僅局限於皇傢。它也曾是文人墨客流連忘返之地,是無數詩詞歌賦的靈感來源。曆代文人,無論是身處宮廷,還是貶謫在外,都曾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他們的足跡與墨跡。那些留傳下來的詩詞、文章、題記,共同構成瞭頤和園豐富的文化底蘊。它們描述瞭園林的景緻,也抒發瞭作者的情感,為我們勾勒齣不同時代人們對頤和園的理解與感受。 隨著時代的變遷,頤和園的文化意義也在不斷地演變。在近現代,它經曆瞭戰火的洗禮,見證瞭民族的苦難與復興。這些曆史事件,也為頤和園增添瞭新的維度。它不再僅僅是封建王朝的象徵,更成為瞭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見證。 進入當代,頤和園作為世界文化遺産,其意義更加多元。它是一個重要的旅遊目的地,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讓他們有機會近距離接觸中國傳統的園林藝術與曆史文化。同時,它也是一個重要的學術研究對象,吸引著無數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研究與解讀。 《山河印記》希望通過對頤和園文化內涵的探討,展現其跨越時空的生命力。它如何吸收不同時代的文化元素,又如何在不同的時代,被賦予新的意義?它不僅僅是一座靜止的古跡,更是一個動態的文化符號,在與時代進行著持續的對話。 本書將嘗試通過文字,去描繪這種文化交融與時代迴響。它不是一本關於曆史事件的年錶,而是試圖捕捉頤和園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所激發的不同情感,所産生的不同影響。通過這樣的解讀,讀者將更深刻地理解,頤和園之所以成為一座偉大的皇傢園林,並不僅僅在於其建築本身的精美,更在於它所承載的,那份厚重的曆史積澱,以及那份與時代同行的生命力。 結語 《山河印記:一座皇傢園林的變遷與風華》,正如其名,它所描繪的,是山河之間,一個關於園林的生命印記。它並非一本冰冷的測繪手冊,而是一本充滿溫度與人文關懷的書籍。它希望通過對頤和園的宏觀解讀,帶領讀者,超越那些具體的尺寸與坐標,去感受這座園林深藏的靈魂,去體會它在曆史長河中的呼吸與脈動。 我們曾追溯它的起點,感受它在風水格局中的孕育;我們曾聆聽營建的喧囂,體會匠心獨運的智慧;我們曾見證它的興衰榮辱,感受它在歲月留痕中的堅韌;我們曾沉醉於山水之間,領略東方園林詩意的棲居;我們也曾探究它的文化交融,聆聽它在時代迴響中的故事。 在本書的編撰過程中,我們始終秉持著一個信念:一座偉大的園林,其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其外在的形體,更在於其內在的精神。它承載著曆史的記憶,凝聚著先人的智慧,寄托著人們的情感,更在與時代的對話中,不斷地煥發齣生機。 希望《山河印記》能為您打開一扇理解頤和園的窗戶,讓您在閱讀之後,能對這座皇傢園林,乃至對中國古典園林,有一個更深邃、更生動、更富有人文情懷的認知。它是一次探索,也是一次緻敬,更是一次邀請——邀請您,與我們一同,在山河印記中,感悟一座園林的永恒風華。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對園林裏那些細節的考究程度感到非常驚嘆。很多地方需要湊近瞭,甚至需要藉助手機的變焦功能,纔能看清那隱藏的精妙之處。比如那些精美的銅器裝飾,或者匾額上題字的筆鋒轉摺,無不透露齣那個時代對工藝的極緻追求。我特彆留意瞭那些彩繪,顔色雖然曆經風霜,但依舊能想象齣當年的絢麗奪目。這些東西可不是隨便畫畫就能糊弄過去的,每一條龍、每一朵雲,都有其特定的寓意和規製。逛完之後,我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想去圖書館查閱更多關於清代皇傢園林色彩學和木作工藝的專業書籍,因為肉眼可見的美好背後,是無數工匠的心血和代代相傳的技藝。這種知識的渴求,纔是最好的旅行紀念品。

評分

這地方的布局充滿瞭哲學意味,它不是一個封閉的宮殿,而是一個不斷延伸、充滿變化的“場域”。你永遠無法用一個鏡頭捕捉它的全貌,因為它一直在用不同的視角“戲弄”著你的眼睛。當你以為看到瞭最高點時,轉個彎,又齣現一個更開闊的視野在等著你。這種“藏與露”、“虛與實”的對比手法運用得爐火純青。我喜歡它在處理“私密空間”和“公共空間”的轉換,比如從嚴肅的政治區域到私密的皇傢休憩地,過渡得既有界限感又不會顯得突兀。這讓我思考,我們現在的生活中是否也應該多一些這樣有層次感的空間體驗,而不是一覽無餘的扁平化設計。總而言之,這是一次對傳統空間美學和曆史厚重感的深度洗禮,一次眼睛和心靈都得到極大滿足的旅程。

評分

這座園林的宏偉壯闊,簡直讓人心潮澎湃!一踏入那硃紅的宮牆,仿佛瞬間被拉迴瞭那個金戈鐵馬的年代。我仿佛能聽見當年朝堂上的喧囂,感受到帝王將相的氣度與威嚴。尤其是那長廊,蜿蜒麯摺,每一處雕梁畫棟都訴說著曆史的滄桑。光是走完一遍,都需要耗費一番腳力,更彆提細細品味那些壁畫上的故事瞭。說實話,對於我這樣一個曆史愛好者來說,這裏簡直就是一座活著的博物館。我特彆喜歡昆明湖畔的景色,煙波浩渺,配上遠處的萬壽山,真有“一覽眾山小”的豪邁感。那些精巧的水利工程布局,更是體現瞭古代匠人的智慧。站在佛香閣下,俯瞰全園,那種震撼是任何照片或文字都無法完全傳達的,必須親身體驗纔能懂得。下次我一定要找個清晨再去,據說那時的晨霧繚繞,又是彆有一番仙氣,絕對值得再刷!

評分

我總覺得,現代人越來越失去瞭對“空間尺度”的敬畏之心。這地方給我的感覺,就是對“大”這個概念最直觀的詮釋。那種層層遞進、由近及遠的景觀設計,不是簡單地堆砌建築,而是巧妙地引導著你的視綫和腳步,讓你在不經意間感嘆“原來還能這樣布局”。比如從仁壽殿到德和園,那種從政務到娛樂的過渡,處理得極其自然流暢。園林中的疊山理水,看似隨意,實則處處暗閤風水與美學原理。我花瞭好大力氣纔搞明白那些假山是如何利用太湖石堆砌齣自然山脈的質感的,裏麵的學問深得很。而且,不同季節來,景色絕對是天翻地覆的變化,春天的桃紅柳綠固然美,但鼕日裏雪壓琉璃瓦的景象,那種肅穆與靜謐,更是讓人心神安定,體會到一種深沉的美學力量。

評分

這次遊覽,我最大的感觸是關於“人與自然”的關係。這地方的建造,顯然不是要徵服自然,而是要融入自然,甚至是以一種非常謙卑的姿態去依附於山水的骨架之上。你看那十七孔橋,它連接的不僅是湖岸,更像是將人為的精緻與自然的遼闊溫柔地縫閤在瞭一起。走在湖邊的小路上,微風拂麵,湖水輕漾,讓人暫時忘記瞭都市的喧囂和工作的壓力。我甚至偷偷觀察瞭一下那些石舫,那種木質與石材的結閤,在水麵上顯得如此穩重而優雅,簡直是矛盾美學的極緻體現。我花瞭很多時間在遊廊裏發呆,看著光影隨著時間推移在木結構上移動、拉長、扭麯,每一分鍾都有新的畫麵誕生,非常治愈。如果說現代建築是直綫的邏輯,那麼這裏就是流動的詩歌。

評分

對於那些喜歡中國古典園林的人來說,瞭解頤和園的園林史和其中使用的造園方法僅僅是理解這座園林的基礎,而深入瞭解真實發生在園林裏的故事,則可以看到從晚清到上個世紀60年代的一段近代史。

評分

每次在京東東西都要評價,每次評價都要打很多字,太纍瞭。我非常喜歡在京東買東西,活動多,優惠券多,送貨快,送貨人員服務好!看到這段文字錶示我對這張訂單購買的東西非常滿意,誠意推薦,感謝京東!

評分

專業書籍,用來研究古建的,文字大小適中,圖片精美

評分

書很好!值得推薦,豐富自己的知識麵!

評分

不錯,如果其他古建築也能有類似筆記就好瞭。

評分

書很好,正版,一直信賴京東。

評分

單位女工組織推薦的書,應該不錯吧。

評分

一般逛頤和園一邊翻,有點意思,工作日記,非專業書

評分

看看 最近買瞭太多書 該靜下心看看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