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年譜長編

豐子愷年譜長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星 著
圖書標籤:
  • 豐子愷
  • 年譜
  • 文化名人
  • 藝術
  • 文學
  • 曆史
  • 傳記
  • 中國現代文學
  • 繪畫
  • 散文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16150962
版次:1
商品編碼:11662003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84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豐子愷年譜長編》是一部豐子愷年譜長編(以往有若乾種豐子愷年譜或年錶)。作者陳星長期從事豐子愷研究,為弘一大師·豐子愷研究中心主任,占有大量第一手研究資料。同時,目前健在的豐子愷女兒豐一吟已簽字授權在書中使用大量有關豐子愷的圖片。此將是一部具有研究價值和文獻價值的豐子愷年譜長編。

內容簡介

  《豐子愷年譜長編》為國內第一部豐子愷年譜長編。撰著者為資深的豐子愷研究專傢陳星。《豐子愷年譜長編》在對豐子愷的思想、藝術,以及其所在的社會背景、文化藝術思潮等全麵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浩瀚的文獻甄彆、考證,大限度地反映瞭豐子愷的生平事跡。該年譜長編既全麵展現瞭豐子愷的生平、成就,亦反映瞭其哲學、政治、文化、文學、藝術、宗教、道德、審美等文化指嚮,從一個特定的視角,可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豐子愷作為現代文化藝術全纔的精神世界、文化行持和生命意義。本年譜長編采用闆塊式的編撰方式,即采用譜前(凡例、豐子愷傳略、豐子愷年譜編纂狀況),本譜(時代背景、譜文、主要社會評價),譜後(譜主著譯書目、主要參考文獻)的體例,既保證譜文的翔實與豐富,又做到背景、譜文、社會評價、注釋等條理清晰,便於閱讀和檢索。同時,在譜文部分還配以相關影像和文獻圖片,以有助於讀者對譜主的全方位瞭解。凡有考證、補充、評述等特彆需要說明的內容,《豐子愷年譜長編》亦以按語形式分彆說明,對於以往諸傢有關譜主傳記文字的誤記之處,必要時也在錄入史實的同時,用注釋的方式予以正誤,以大限度地體現本年譜長編的學術性。

作者簡介

  陳星,杭州市人,生於1957年,現任杭州師範學院弘一大師·豐子愷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研究生導師。兼任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期刊協會理事、浙江省期刊協會副會長、浙江省美學學會副會長、浙江省高等學校學報編輯工作研究會理事長、杭州市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主要著作有《弘一大師考論》《豐子愷漫畫研究》《白馬湖作傢群》《重訪散文的傢園》《隱士儒宗馬一浮》《廣陵絕響——曆代音樂佳話》《賞心悅目——漫畫品讀筆記》等五十餘種。

目錄

譜前
凡例
豐子愷傳略
豐子愷年譜(錶)編纂狀況

本譜
1898年 戊戌 1歲
1899年 己亥 2歲
1900年 庚子 3歲
1901年 辛醜 4歲
1902年 壬寅 5歲
1903年 癸卯 6歲
1904年 甲辰 7歲
1906年 丙午 9歲
1907年 丁未 10歲
1908-1909年 戊申、己酉11至12歲
1910年 庚戌 13歲
1911-1912年 辛亥、壬子14至15歲
1913年 癸醜 16歲
1914年 甲寅 17歲
1915年 乙卯 18歲
1916年 丙辰 19歲
1917年 丁巳 20歲
1918年 戊午 21歲
1919年 己未 22歲
1920年 庚申 23歲
1921年 辛酉 24歲
1922年 壬戌 25歲
1923年 癸亥 26歲
1924年 甲子 27歲
1925年 乙醜 28歲
1926年 丙寅 29歲
1927年 丁卯 30歲
1928年 戊辰 31歲
1929年 己巳 32歲
1930年 庚午 33歲
1931年 辛未 34歲
1932年 壬申 35歲
1933年 癸酉 36歲
1934年 甲戌 37歲
1935年 乙亥 38歲
1936年 丙子 39歲
1937年 丁醜 40歲
1938年 戊寅 41歲
1939年 己卯 42歲
1940年 庚辰 43歲
1941年 辛巳 44歲
1942年 壬午 45歲
1943年 癸未 46歲
1944年 甲申 47歲
1945年 乙酉 48歲
1946年 丙戌 49歲
1947年 丁亥 50歲
1948年 戊子 51歲
1949年 己醜 52歲
1950年 庚寅 53歲
1951年 辛卯 54歲
1952年 壬辰 55歲
1953年 癸巳 56歲
1954年 甲午 57歲
1955年 乙未 58歲
1956年 丙申 59歲
1957年 丁酉 60歲
1958年 戊戌 61歲
1959年 己亥 62歲
1960年 庚子 63歲
1961年 辛醜 64歲
1962年 壬寅 65歲
1963年 癸卯 66歲
1964年 甲辰 67歲
1965年 乙巳 68歲
1966年 丙午 69歲
1967年 丁未 70歲
1968年 戊申 7l歲
1969年 己酉 72歲
1970年 庚戌 73歲
1971年 辛亥 74歲
1972年 壬子 75歲
1973年 癸醜 76歲
1974年 甲寅 77歲
1975年 乙卯 78歲

譜後
豐子愷著譯書目
主要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晚清風雲錄:從洋務到辛亥的時代側影》 導言:曆史的洪流與個人的選擇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位藝術巨匠的生平細節,而是將目光投嚮中國近代史上最為波詭雲譎、充滿激蕩與變革的數十年——晚清時期。從林則徐的禁煙壯舉,到洋務運動的蹣跚起步,再到戊戌變法的轟轟烈烈,直至最終的辛亥革命推翻帝製,這段曆史是中華民族在內憂外患中尋求自救與轉型的艱難曆程。本書旨在通過對重大曆史事件、關鍵人物群像的深入剖析,勾勒齣一幅宏大而又細緻的時代畫捲,探討在劇烈衝擊下,舊有秩序如何瓦解,新的思想如何萌芽與傳播,以及無數普通人與知識分子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抉擇與命運沉浮。 第一部:帝國的黃昏與“開眼看世界”的陣痛(約 1840-1870 年代) 第一章:鴉片的陰影與屈辱的開端 本章詳細梳理瞭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起因、過程及其深遠影響。重點分析瞭清政府在軍事、外交和思想認知上的全方位落後,以及《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社會結構和經濟命脈造成的初期創傷。我們不再僅僅停留在“屈辱”的簡單描述,而是深入探討瞭當時士大夫階層對外部世界的認知盲區,以及對“天朝上國”觀念的固執堅守,這種精神層麵的封閉如何阻礙瞭有效的改革嘗試。 第二章:內患的爆發與“自強”的萌芽 太平天國運動作為晚清時期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內亂,在本章中占據核心地位。我們不僅描摹瞭洪秀全的“天國”構想及其社會實踐,更側重分析瞭湘軍、淮軍等地方武裝的崛起,這標誌著中央集權對地方軍事力量控製的削弱,為日後軍閥割據埋下瞭伏筆。在此背景下,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在“師夷長技以製夷”的思想指導下,啓動瞭洋務運動的初步實踐,如創辦福州船政局、江南製造總局等,展現瞭在危機中對西方技術渴望的復雜心態。 第二部:中西文化的碰撞與“中體西用”的爭議(約 1870-1890 年代) 第三章:洋務的功與過:器物層麵的掙紮 本書對洋務運動進行瞭多維度評估。一方麵,它成功引進瞭近代軍事工業和部分民用企業,培養瞭第一批掌握近代技術的官僚和技術人纔;另一方麵,其“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指導思想,在本質上拒絕觸及腐朽的政治製度和僵化的教育體係。本章通過分析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的敗績,揭示瞭僅引進器物技術而缺乏製度變革的局限性,證明瞭“體”的僵化最終扼殺瞭“用”的潛力。 第四章:維新的呼聲:知識分子的覺醒與分化 甲午戰敗如同驚雷,徹底擊碎瞭許多知識分子對“中體西用”的幻想。本章聚焦於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的崛起。我們細緻考察瞭他們如何從傳統的儒傢經典中尋求改革的理論依據,如何通過報刊、學會等新型媒介傳播新思想,以及他們對日本明治維新模式的藉鑒與誤讀。同時,也探討瞭洋務派內部對改革深度的分歧,以及保守派(以慈禧太後、榮祿為代錶)對既得利益的頑強維護。 第三部:劇變的臨界點:從戊戌到庚子(約 1898-1901 年) 第五章:百日維新的短暫光芒與保守勢力的反撲 戊戌變法是晚清政治史上一次高風險的“快刀斬亂麻”嘗試。本章不僅重現瞭光緒皇帝力推新政的細節,更深入分析瞭這場運動失敗的必然性——其脫離瞭地方大員的支持,且操之過急,觸動瞭守舊派的核心利益。慈禧太後發動政變,標誌著清廷在改革道路上的嚴重挫摺,保守思想占據瞭上風。 第六章:義和團的狂熱與八國聯軍的鐵蹄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是民間對帝國主義侵略和朝廷無能的復雜反應,它帶有強烈的排外色彩和迷信色彩。本章力圖客觀呈現義和團的社會構成、發展脈絡及其“扶清滅洋”的口號。隨後,八國聯軍的入侵與《辛醜條約》的簽訂,將清政府的統治威信降到瞭前所未有的低榖,國傢主權進一步淪喪,迫使清廷不得不推行“新政”,以期延續統治。 第四部:遲來的共和夢:體製內的崩塌與革命的興起(約 1902-1911 年) 第七章:清末新政:遲來的模仿與結構性的矛盾 義和團運動後的“新政”試圖從教育、軍事、地方自治等方麵進行全麵的現代化建設。本章分析瞭改革中的矛盾:廢除科舉、建立新軍、預備立憲,每一項舉措都在不自覺地瓦解清王朝的統治基礎。新式知識分子和受過新式教育的軍官,成為推翻而非擁護清廷的主力軍。預備立憲的虛假性,則加速瞭立憲派嚮革命派的轉化。 第八章:孫中山與革命者的網絡構建 與自上而下的清末新政相對,孫中山及其領導的革命派通過興中會、同盟會等組織,構建瞭一個跨越國界的革命網絡。本章側重考察同盟會如何整閤瞭會黨、華僑、留日學生等不同力量,傳播“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的主張,並分析瞭曆次武裝起義(如黃花崗起義)的戰略意義——它們雖軍事上失敗,卻極大地鼓舞瞭人心,為最終的爆發積纍瞭政治資本。 尾聲:武昌的槍聲與帝國的謝幕 本書以武昌起義的爆發為高潮,描繪瞭革命浪潮如何迅速席捲全國,各地響應,清廷在內外交睏中迅速瓦解。最後,對辛亥革命的曆史功績——推翻瞭兩韆多年的君主專製製度——進行總結,同時也審視瞭革命的局限性:未能解決土地問題、未能建立起強有力的中央政權,為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留下瞭隱患。 結語:時代的遺産 晚清數十年,是中國在西方工業文明衝擊下,經曆痛苦蛻變的關鍵時期。本書試圖展現的,是無數人物在時代風暴中的掙紮、智慧與悲劇,他們的探索與失敗,共同構成瞭中國邁嚮現代化的沉重遺産。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覺得,瞭解一位藝術傢,最直接的方式莫過於追溯他的生命曆程。這本書的書名《豐子愷年譜長編》,讓我對它寄予厚望。我期望它能像一位耐心的嚮導,帶領我穿梭於豐子愷先生的人生軌跡之中,讓我看見他從年輕時的青澀到中年後的沉穩,從戰亂中的顛沛流離到晚年的寜靜緻遠。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否會詳細記錄他創作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那些隱藏在熟悉畫麵和優美文字背後的心路曆程。這本書的“長編”二字,也暗示著其內容的詳實與豐富,我期待它能夠提供足夠多的史料和細節,讓我能夠構建起一個完整而深刻的豐子愷形象,去理解他作品中那份獨特的“人間情味”,以及他如何在一個時代變革中,始終堅守著自己的藝術初心。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就透露著一股古樸典雅的氣息,與豐子愷先生溫潤如玉的個人風格倒是十分契閤。當我翻閱書頁時,紙張的質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雖然我還未開始詳細閱讀書中的具體內容,但從目錄上粗略的瀏覽,我便能感受到編纂者在細節上的用心。其中,對於豐子愷先生早年經曆、求學過程以及與弘一法師的深厚情誼的部分,似乎有著非常詳盡的記載,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好奇。我一直對豐子愷先生的藝術啓濛和人生轉摺點非常感興趣,這本書是否能為我揭示更多不為人知的細節?而且,年譜的形式本身就意味著會包含大量的史料和引證,我期待它能夠提供一個足夠豐富且可靠的研究基礎,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瞭解這位藝術大師的精神世界。

評分

初次翻開這本厚重的《豐子愷年譜長編》,心中滿是期待,希望能一窺這位深受喜愛的漫畫傢、散文傢的人生軌跡。然而,在我真正沉浸其中閱讀之前,僅僅是目錄和前言所展現齣的編纂思路,就已經足夠讓人眼前一亮。它並非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羅列事件,而是極具匠心地將豐子愷先生不同時期的生活、創作、思想與社會背景緊密結閤,仿佛為我們徐徐展開一幅宏大的時代畫捲。我尤其注意到,編纂者在處理曆史資料時,並沒有一味地照搬照抄,而是做瞭大量的考證和梳理,力求還原曆史的真實麵貌。這種嚴謹的態度,讓我在還未深入瞭解具體內容時,就對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可讀性有瞭初步的信心。它似乎預示著,這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年譜,更可能是一部關於豐子愷先生及其所處時代深刻而全麵的解讀。我想,這樣的編纂方式,一定會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更容易理解豐子愷先生作品背後所蘊含的深意,以及他如何在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保持著那份寜靜與詩意。

評分

讀到《豐子愷年譜長編》這個名字,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本書一定是一部極其詳盡、梳理精密的巨著。我腦海中浮現齣的是一本厚重的案頭書,它可能收錄瞭豐子愷先生一生中的大小事,從齣生、求學、工作到傢庭生活,再到他的藝術創作和社會交往,都將一一被細緻地描繪齣來。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清晰的時間軸,讓我能夠更係統地理解豐子愷先生的人生發展脈絡。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感受到他與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去理解他作品中的時代烙印,以及他在那個特殊時期所展現齣的獨特的人生智慧和藝術追求。這本書,無疑將是我深入瞭解豐子愷先生的一扇重要窗口。

評分

作為一名對豐子愷先生的漫畫和散文情有獨鍾的讀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能真正帶我走進他內心的著作。這本書的標題《豐子愷年譜長編》本身就傳遞齣一種史詩般的厚重感,預示著它將是一次全麵而深入的探索。雖然我還沒有機會細細品讀其中的文字,但僅僅是想象一下,這本書將如何勾勒齣豐子愷先生從少年時代到晚年人生的每一個重要節點,如何梳理他與時代變遷的深刻互動,如何記錄他創作中的靈感火花,就足以讓我心潮澎湃。我期待它能夠填補我對豐子愷先生生平瞭解的空白,讓我看到一個更加立體、鮮活的豐子愷,一個在亂世中依然保持著純真與豁達的靈魂。這本書,或許將成為我理解豐子愷先生藝術與人生之道的鑰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