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年谱长编

丰子恺年谱长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星 著
图书标签:
  • 丰子恺
  • 年谱
  • 文化名人
  • 艺术
  • 文学
  • 历史
  • 传记
  • 中国现代文学
  • 绘画
  • 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50962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200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4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丰子恺年谱长编》是一部丰子恺年谱长编(以往有若干种丰子恺年谱或年表)。作者陈星长期从事丰子恺研究,为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主任,占有大量第一手研究资料。同时,目前健在的丰子恺女儿丰一吟已签字授权在书中使用大量有关丰子恺的图片。此将是一部具有研究价值和文献价值的丰子恺年谱长编。

内容简介

  《丰子恺年谱长编》为国内第一部丰子恺年谱长编。撰著者为资深的丰子恺研究专家陈星。《丰子恺年谱长编》在对丰子恺的思想、艺术,以及其所在的社会背景、文化艺术思潮等全面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浩瀚的文献甄别、考证,大限度地反映了丰子恺的生平事迹。该年谱长编既全面展现了丰子恺的生平、成就,亦反映了其哲学、政治、文化、文学、艺术、宗教、道德、审美等文化指向,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丰子恺作为现代文化艺术全才的精神世界、文化行持和生命意义。本年谱长编采用板块式的编撰方式,即采用谱前(凡例、丰子恺传略、丰子恺年谱编纂状况),本谱(时代背景、谱文、主要社会评价),谱后(谱主著译书目、主要参考文献)的体例,既保证谱文的翔实与丰富,又做到背景、谱文、社会评价、注释等条理清晰,便于阅读和检索。同时,在谱文部分还配以相关影像和文献图片,以有助于读者对谱主的全方位了解。凡有考证、补充、评述等特别需要说明的内容,《丰子恺年谱长编》亦以按语形式分别说明,对于以往诸家有关谱主传记文字的误记之处,必要时也在录入史实的同时,用注释的方式予以正误,以大限度地体现本年谱长编的学术性。

作者简介

  陈星,杭州市人,生于1957年,现任杭州师范学院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期刊协会理事、浙江省期刊协会副会长、浙江省美学学会副会长、浙江省高等学校学报编辑工作研究会理事长、杭州市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弘一大师考论》《丰子恺漫画研究》《白马湖作家群》《重访散文的家园》《隐士儒宗马一浮》《广陵绝响——历代音乐佳话》《赏心悦目——漫画品读笔记》等五十余种。

目录

谱前
凡例
丰子恺传略
丰子恺年谱(表)编纂状况

本谱
1898年 戊戌 1岁
1899年 己亥 2岁
1900年 庚子 3岁
1901年 辛丑 4岁
1902年 壬寅 5岁
1903年 癸卯 6岁
1904年 甲辰 7岁
1906年 丙午 9岁
1907年 丁未 10岁
1908-1909年 戊申、己酉11至12岁
1910年 庚戌 13岁
1911-1912年 辛亥、壬子14至15岁
1913年 癸丑 16岁
1914年 甲寅 17岁
1915年 乙卯 18岁
1916年 丙辰 19岁
1917年 丁巳 20岁
1918年 戊午 21岁
1919年 己未 22岁
1920年 庚申 23岁
1921年 辛酉 24岁
1922年 壬戌 25岁
1923年 癸亥 26岁
1924年 甲子 27岁
1925年 乙丑 28岁
1926年 丙寅 29岁
1927年 丁卯 30岁
1928年 戊辰 31岁
1929年 己巳 32岁
1930年 庚午 33岁
1931年 辛未 34岁
1932年 壬申 35岁
1933年 癸酉 36岁
1934年 甲戌 37岁
1935年 乙亥 38岁
1936年 丙子 39岁
1937年 丁丑 40岁
1938年 戊寅 41岁
1939年 己卯 42岁
1940年 庚辰 43岁
1941年 辛巳 44岁
1942年 壬午 45岁
1943年 癸未 46岁
1944年 甲申 47岁
1945年 乙酉 48岁
1946年 丙戌 49岁
1947年 丁亥 50岁
1948年 戊子 51岁
1949年 己丑 52岁
1950年 庚寅 53岁
1951年 辛卯 54岁
1952年 壬辰 55岁
1953年 癸巳 56岁
1954年 甲午 57岁
1955年 乙未 58岁
1956年 丙申 59岁
1957年 丁酉 60岁
1958年 戊戌 61岁
1959年 己亥 62岁
1960年 庚子 63岁
1961年 辛丑 64岁
1962年 壬寅 65岁
1963年 癸卯 66岁
1964年 甲辰 67岁
1965年 乙巳 68岁
1966年 丙午 69岁
1967年 丁未 70岁
1968年 戊申 7l岁
1969年 己酉 72岁
1970年 庚戌 73岁
1971年 辛亥 74岁
1972年 壬子 75岁
1973年 癸丑 76岁
1974年 甲寅 77岁
1975年 乙卯 78岁

谱后
丰子恺著译书目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晚清风云录:从洋务到辛亥的时代侧影》 导言:历史的洪流与个人的选择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艺术巨匠的生平细节,而是将目光投向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波诡云谲、充满激荡与变革的数十年——晚清时期。从林则徐的禁烟壮举,到洋务运动的蹒跚起步,再到戊戌变法的轰轰烈烈,直至最终的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中寻求自救与转型的艰难历程。本书旨在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关键人物群像的深入剖析,勾勒出一幅宏大而又细致的时代画卷,探讨在剧烈冲击下,旧有秩序如何瓦解,新的思想如何萌芽与传播,以及无数普通人与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抉择与命运沉浮。 第一部:帝国的黄昏与“开眼看世界”的阵痛(约 1840-1870 年代) 第一章:鸦片的阴影与屈辱的开端 本章详细梳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及其深远影响。重点分析了清政府在军事、外交和思想认知上的全方位落后,以及《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经济命脉造成的初期创伤。我们不再仅仅停留在“屈辱”的简单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对外部世界的认知盲区,以及对“天朝上国”观念的固执坚守,这种精神层面的封闭如何阻碍了有效的改革尝试。 第二章:内患的爆发与“自强”的萌芽 太平天国运动作为晚清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内乱,在本章中占据核心地位。我们不仅描摹了洪秀全的“天国”构想及其社会实践,更侧重分析了湘军、淮军等地方武装的崛起,这标志着中央集权对地方军事力量控制的削弱,为日后军阀割据埋下了伏笔。在此背景下,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指导下,启动了洋务运动的初步实践,如创办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等,展现了在危机中对西方技术渴望的复杂心态。 第二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中体西用”的争议(约 1870-1890 年代) 第三章:洋务的功与过:器物层面的挣扎 本书对洋务运动进行了多维度评估。一方面,它成功引进了近代军事工业和部分民用企业,培养了第一批掌握近代技术的官僚和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在本质上拒绝触及腐朽的政治制度和僵化的教育体系。本章通过分析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败绩,揭示了仅引进器物技术而缺乏制度变革的局限性,证明了“体”的僵化最终扼杀了“用”的潜力。 第四章:维新的呼声: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分化 甲午战败如同惊雷,彻底击碎了许多知识分子对“中体西用”的幻想。本章聚焦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崛起。我们细致考察了他们如何从传统的儒家经典中寻求改革的理论依据,如何通过报刊、学会等新型媒介传播新思想,以及他们对日本明治维新模式的借鉴与误读。同时,也探讨了洋务派内部对改革深度的分歧,以及保守派(以慈禧太后、荣禄为代表)对既得利益的顽强维护。 第三部:剧变的临界点:从戊戌到庚子(约 1898-1901 年) 第五章:百日维新的短暂光芒与保守势力的反扑 戊戌变法是晚清政治史上一次高风险的“快刀斩乱麻”尝试。本章不仅重现了光绪皇帝力推新政的细节,更深入分析了这场运动失败的必然性——其脱离了地方大员的支持,且操之过急,触动了守旧派的核心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标志着清廷在改革道路上的严重挫折,保守思想占据了上风。 第六章:义和团的狂热与八国联军的铁蹄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民间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朝廷无能的复杂反应,它带有强烈的排外色彩和迷信色彩。本章力图客观呈现义和团的社会构成、发展脉络及其“扶清灭洋”的口号。随后,八国联军的入侵与《辛丑条约》的签订,将清政府的统治威信降到了前所未有的低谷,国家主权进一步沦丧,迫使清廷不得不推行“新政”,以期延续统治。 第四部:迟来的共和梦:体制内的崩塌与革命的兴起(约 1902-1911 年) 第七章:清末新政:迟来的模仿与结构性的矛盾 义和团运动后的“新政”试图从教育、军事、地方自治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现代化建设。本章分析了改革中的矛盾:废除科举、建立新军、预备立宪,每一项举措都在不自觉地瓦解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新式知识分子和受过新式教育的军官,成为推翻而非拥护清廷的主力军。预备立宪的虚假性,则加速了立宪派向革命派的转化。 第八章:孙中山与革命者的网络构建 与自上而下的清末新政相对,孙中山及其领导的革命派通过兴中会、同盟会等组织,构建了一个跨越国界的革命网络。本章侧重考察同盟会如何整合了会党、华侨、留日学生等不同力量,传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的主张,并分析了历次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的战略意义——它们虽军事上失败,却极大地鼓舞了人心,为最终的爆发积累了政治资本。 尾声:武昌的枪声与帝国的谢幕 本书以武昌起义的爆发为高潮,描绘了革命浪潮如何迅速席卷全国,各地响应,清廷在内外交困中迅速瓦解。最后,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总结,同时也审视了革命的局限性:未能解决土地问题、未能建立起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为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留下了隐患。 结语:时代的遗产 晚清数十年,是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经历痛苦蜕变的关键时期。本书试图展现的,是无数人物在时代风暴中的挣扎、智慧与悲剧,他们的探索与失败,共同构成了中国迈向现代化的沉重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和散文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能真正带我走进他内心的著作。这本书的标题《丰子恺年谱长编》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预示着它将是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探索。虽然我还没有机会细细品读其中的文字,但仅仅是想象一下,这本书将如何勾勒出丰子恺先生从少年时代到晚年人生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如何梳理他与时代变迁的深刻互动,如何记录他创作中的灵感火花,就足以让我心潮澎湃。我期待它能够填补我对丰子恺先生生平了解的空白,让我看到一个更加立体、鲜活的丰子恺,一个在乱世中依然保持着纯真与豁达的灵魂。这本书,或许将成为我理解丰子恺先生艺术与人生之道的钥匙。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透露着一股古朴典雅的气息,与丰子恺先生温润如玉的个人风格倒是十分契合。当我翻阅书页时,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我还未开始详细阅读书中的具体内容,但从目录上粗略的浏览,我便能感受到编纂者在细节上的用心。其中,对于丰子恺先生早年经历、求学过程以及与弘一法师的深厚情谊的部分,似乎有着非常详尽的记载,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对丰子恺先生的艺术启蒙和人生转折点非常感兴趣,这本书是否能为我揭示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而且,年谱的形式本身就意味着会包含大量的史料和引证,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个足够丰富且可靠的研究基础,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位艺术大师的精神世界。

评分

读到《丰子恺年谱长编》这个名字,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本书一定是一部极其详尽、梳理精密的巨著。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本厚重的案头书,它可能收录了丰子恺先生一生中的大小事,从出生、求学、工作到家庭生活,再到他的艺术创作和社会交往,都将一一被细致地描绘出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时间轴,让我能够更系统地理解丰子恺先生的人生发展脉络。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感受到他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去理解他作品中的时代烙印,以及他在那个特殊时期所展现出的独特的人生智慧和艺术追求。这本书,无疑将是我深入了解丰子恺先生的一扇重要窗口。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位艺术家,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追溯他的生命历程。这本书的书名《丰子恺年谱长编》,让我对它寄予厚望。我期望它能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丰子恺先生的人生轨迹之中,让我看见他从年轻时的青涩到中年后的沉稳,从战乱中的颠沛流离到晚年的宁静致远。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记录他创作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那些隐藏在熟悉画面和优美文字背后的心路历程。这本书的“长编”二字,也暗示着其内容的详实与丰富,我期待它能够提供足够多的史料和细节,让我能够构建起一个完整而深刻的丰子恺形象,去理解他作品中那份独特的“人间情味”,以及他如何在一个时代变革中,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艺术初心。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厚重的《丰子恺年谱长编》,心中满是期待,希望能一窥这位深受喜爱的漫画家、散文家的人生轨迹。然而,在我真正沉浸其中阅读之前,仅仅是目录和前言所展现出的编纂思路,就已经足够让人眼前一亮。它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罗列事件,而是极具匠心地将丰子恺先生不同时期的生活、创作、思想与社会背景紧密结合,仿佛为我们徐徐展开一幅宏大的时代画卷。我尤其注意到,编纂者在处理历史资料时,并没有一味地照搬照抄,而是做了大量的考证和梳理,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在还未深入了解具体内容时,就对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有了初步的信心。它似乎预示着,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年谱,更可能是一部关于丰子恺先生及其所处时代深刻而全面的解读。我想,这样的编纂方式,一定会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理解丰子恺先生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意,以及他如何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保持着那份宁静与诗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