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鴻銘評傳

辜鴻銘評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孔慶茂 著
圖書標籤:
  • 辜鴻銘
  • 近代史
  • 人物傳記
  • 清史
  • 文化史
  • 思想史
  • 文學史
  • 傳記
  • 曆史
  • 名人傳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百花洲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50011076
版次:1
商品編碼:1166206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學大師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3-01
用紙:輕型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辜鴻銘評傳》係國內首本辜氏評傳!  獨齣機杼,新見疊齣。澄清世人對“狂儒怪傑”辜鴻銘的普遍誤讀,重塑辜鴻銘純粹的愛國者、中華文化堅定的捍衛者與傳播者形象。  《辜鴻銘評傳》,為你還原一個最真實的辜鴻銘!

內容簡介

  《國學大師叢書》選取二十餘位近代海內外公認的學術大師,為其“作人傳、立學案”,全麵評價和把握他們的學術成就及其傳承脈絡,帶領讀者重新瞭解和領悟國學巨子的學術生涯、為學風範和心靈曆程。

作者簡介

  孔慶茂,1986年7月畢業於河南大學中文係,1990年獲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碩士學位,1999年獲文學博士學位。1999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著有《錢鍾書傳》《辜鴻銘評傳》《魂歸何處一一張愛玲傳》《楊絳評傳》《林紓傳》多個作品。

精彩書評

  ★《國學大師叢書》錶現瞭近代中西文明衝撞交融的繁盛景況,瞭錶現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學術的豐富內容,試圖評述近現代著名學者的生平及其學術貢獻,規模宏大,意義深遠。  ——張岱年

目錄

總 序 張岱年/001重寫近代諸子春鞦 錢宏(執筆)/004序 陳美林/001英文提要/001引 言 時代·氣質·學術/001第1章 西方社會裏的混血兒/0201.1 中華流浪兒/0201.2 時代與背景/0241.3 反現代化思想的初步形成/029第2章 在傳統文化中尋找齣路/0442.1 迴歸東方—馬建忠改變瞭他的一生/0442.2 儒傢文化的新認識/0502.3 對西化思潮的忠告/062第3章 尊王之旨/0913.1 東西方文化衝突與反洋教運動/0913.2 江南五省獨立及攘外思想/0963.3 尊王之旨與愚忠之心/1043.4 日俄戰爭的道德意義/111第4章 東方文化的代言人/1164.1 中國經典走嚮世界/1164.2 世界的危機及中國國民的精神/1344.3 “中國學”的批評/153第5章 最後的希望與幻滅/1605.1 聲譽日高 路途越窮/1605.2 挽救舊傳統的最後抗爭/1725.3 日本講學,獨嚮東瀛招迷魂/179結束語/189附錄一 辜鴻銘學術年錶/197附錄二 參考文獻/209後 記/215再版附記/217

精彩書摘

  辜鴻銘認為“其論弊風極為的切”。①可見辜氏對傳統儒學還是有所批判的。不過,他批判的隻是漢儒、宋儒中誤入歧途,即皓首窮經、尋章摘句或以學術為沽名譽、博貨賄之具的末世流弊,而對闡釋經義真學篤行的儒者還是持贊賞的態度。由於他所受教育的局限,傳統的訓訪考據非其所長。像鄭眾、鄭玄、孔穎達乃至戴震這些赫赫有名的經學大師在他的著作中連名字都難以尋到。他對陷入專製的宋代理學不管是程硃還是陸九淵都不贊成,在文章中時有微詞,對明代王陽明的學說也不大提及,對乾嘉樸學更覺得是無用之學。他說宗儒尚知講明、踐履,當今學者不以國無學術、無人纔、無風俗為憂,隻知辦實業,講功利,他認為這是不良的風氣。他嚮往的是漢唐時代的傳統精神和學說,他所強調的傳統文化也主要是從孔孟的道統和漢唐精神的結閤。  嚴復翻譯西方著作時,感嘆漢語中沒有“自由”一詞,辜鴻銘卻認為:“漢語中不僅有錶達‘自由’的詞,而且這個詞十分精確地錶達瞭美國人的本意,錶達‘自由’的真正含義。”這個錶達“自由”的字就是“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因此“自由”即是“率性之道”,即“服從天命的自由”。“民主”的觀念亦是集中下的民主,辜鴻銘把卡萊爾與孔子的“民主”、“自由”觀有機地結閤在一起,成為他一生反對西化的基本觀點。  辜鴻銘由於東西方知識的淵博,且沒有傳統的門戶之見和師法之守,對經籍的解釋往往跳齣窠臼不受束縛,像韓愈所說的“春鞦三傳束高閣,獨抱遺經究終始”(《贈盧仝》)做法,自由大膽地發揮,時有創獲。如《張文襄幕府紀聞》中對《論語》“踐跡”的解釋。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硃子解曰:“善人質美而未學。”又引程子言曰:“踐跡如雲循途守轍,善人雖不必踐舊跡,而自不為惡。”餘竊以為,踐跡一解蓋謂行善事不齣諸心,而徒行其外麵之行跡,即宋儒所謂客氣。如“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此皆所謂踐跡之孝也,故孔子不謂之孝。曾子論子張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硃子謂:“堂堂,容貌之盛。”言其務外自高,務外自高而欲學為聖人之道,其學必不能化其弊,必至於踐跡。故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此孔子對癥下藥也。蓋學聖人之道而踐跡,即欲求為善人而不可得,況聖人乎?  硃子解釋為,“善人質美而未學,我必進於禮樂,乃可入室”,於義可通。辜氏彆解似更具新意,且引曾子論子張“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為佐證。鄭玄《論語集注》“堂堂乎張”注:“言子張容儀盛而於仁道薄也。”(劉寶楠《論語正義》引)言子張為人一定是過於注重外錶,孔子因材施教,對癥下藥,纔告誡他“不踐跡”,辜氏的解釋似更勝一籌。  他常常從哲學的意義上引申發揮,賦舊典以新的含義,這是辜鴻銘與傳統儒學很大不同的地方。“唐棣之華,翩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論語·子罕》)辜鴻銘解:“餘謂此章,即道不遠人之意,”引自己所譯歌德詩《自強不息箴》“不趨不停,譬如星辰,進德修業,力行近仁”作比,以證明“異途同歸,中西一轍”。他具體的學術思想,我將在後麵詳論。  ……

前言/序言

  中華學術,源遠流長。春鞦戰國時期,諸子並起,百傢爭鳴,呈現瞭學術思想的高度繁榮。兩漢時代,經學成為正統;魏晉之世,玄學稱盛;隋唐時代,儒釋道三教並尊;到宋代而理學興起:迨及清世,樸學蔚為主流。各個時代的學術各有特色。綜觀周秦以來至於近代,可以說有三次思想活躍的時期。第一次為春鞦戰國時期,諸子競勝。第二次為北宋時代,張程關洛之學、荊公新學、蘇氏蜀學,同時並興,理論思維達到新的高度。第三次為近代時期,晚清以來,中國遭受列強的淩侵,齣現瞭空前的民族危機,於是誌士仁人、英纔俊傑莫不殫精積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說,期於救國.形成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第三次眾說競勝的高潮。  試觀中國近代的學風,有一顯著的傾嚮,即融會中西。近代以來,西學東漸,對於中國學人影響漸深。深識之士,莫不資西學以立論。初期或止於淺嘗,漸進乃達於深解。同時這些學者又具有深厚的舊學根柢,有較高的鑒彆能力,故能在傳統學術的基礎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從而達到較高的成就。  試以梁任公(啓超)、章太炎(炳麟)、王靜安(國維)、陳寅恪四傢為例,說明中國近代學術融會中西的學風。梁任公先生嘗評論自己的學術雲:“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輩,……欲以構成一種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學派,……蓋固有之舊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來之新思想又來源淺觳,汲而易竭,其支絀滅裂,固宜然矣。”(《清代學術概論》)所謂“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錶現瞭融閤中西的傾嚮,不過梁氏對西學的瞭解不夠深切而已。梁氏自稱“適成為清代思想史之結束人物”,這未免過謙,事實上梁氏是近代中國的一個重要的啓濛思想傢,誠如他自己所說“為《新民叢報》、《新小說》等諸雜誌,……二十年來學子之思想頗濛其影響,……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對於讀者彆有一種魔力焉”。梁氏雖未能提齣自己的學說體係,但其影響是深巨的。他的許多學術史著作今日讀之仍能受益。  章太炎先生在《薊漢微言》中自述思想遷變之跡說:“少時治經,謹守樸學……及囚係上海,三歲不覿,專修慈氏世親之書,……乃達大乘深趣……既齣獄,東走日本,盡瘁光復之業,鞅掌餘間,旁覽彼土所譯希臘德意誌哲人之書……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會都野之情狀,華梵聖哲之義諦、東西學人之所說……操齊物以解紛,明天倪以為量,割製大理,莫不孫順。”這是講他兼明華梵以及西哲之說。有清一代,漢宋之學爭論不休,章氏加以評論雲:“世故有疏通知遠、好為玄談者,亦有言理密察、實事求是者,及夫主靜主敬、皆足澄心……苟外能利物,內以遣憂,亦各從其誌爾!漢宋爭執,焉用調人?喻以四民各勤其業,瑕釁何為而不息乎?”這是錶示,章氏之學已超越瞭漢學和宋學瞭。太炎更自贊雲:“自揣平生學術,始則轉俗成真,終乃迴真嚮俗……秦漢以來,依違於彼是之間,局促於一麯之內,蓋未嘗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謂專誌精微,反緻陸沉;窮研訓詁,遂成無用者,餘雖無腆.固足以雪斯恥。”太炎自負甚高,梁任公引此曾加評論雲:“其所自述.殆非溢關。”章氏博通華梵及西哲之書,可謂超越前哲,但在哲學上建樹亦不甚高,晚歲又迴到樸學的道路上瞭。  王靜安先生早年研習西方哲學美學,深造有得,用西方美學的觀點考察中國文學,獨闢蹊徑,達到空前的成就。中年以後,專治經史,對於殷墟甲骨研究深細,發明瞭“二重證據法”,以齣土文物與古代史傳相互參證,達到瞭精確的論斷,澄清瞭殷周史的許多問題。靜安雖以遺老自居,但治學方法卻完全是近代的科學方法,因而取得卓越的學術成就,受到學術界的廣泛稱贊。  陳寅恪先生博通多國的語言文字,以外文資料與中土舊籍相參證,多所創獲。陳氏對於思想史更有深切的睿見,他在對於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的《審查報告》中論儒佛思想雲:“是以佛教學說,能於吾國思想史上發生重大久遠之影響者,皆經國人吸收改造之過程。其忠實輸入不改本來麵目者,若玄奘唯識之學,雖震動一時之人心,而卒歸於消沉歇絕……在吾國思想史上……其真能於思想上自成係統,有所創獲者,必須一方麵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麵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這實在是精闢之論,發人深思。陳氏自稱“平生為不古不今之學,思想囿於鹹豐同治之世,議論近乎曾湘鄉張南皮之間”,但是他的學術成就確實達到瞭時代的高度。  此外,如鬍適之在文化問題上傾嚮於“全盤西化論”,而在整理國故方麵做齣瞭多方麵的貢獻。馮友蘭先生既對於中國哲學史進行瞭係統的闡述,又於40年代所著《貞元六書》中提齣瞭自己的融會中西的哲學體係,晚年努力學習馬剋思主義,錶現瞭熱愛真理的哲人風度。  鬍適之欣賞龔定庵的詩句:“但開風氣不為師。”熊十力先生則以師道自居。熊氏戛戛獨造,自成一傢之言,贊揚辯證法,但不肯接受唯物論。馮友蘭早年擬接續程硃之說,晚歲歸依馬剋思主義唯物論。這些大師都錶現瞭各自的特點。這正是學術繁榮,思想活躍的錶現。  百花洲文藝齣版社有鑒於中國近現代國學大師輩齣,群星燦爛,構成中國思想史上第三次思想活躍的時代,決定編印《國學大師叢書》,以錶現近代中西文明衝撞交融的繁盛景況,以錶現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學術的豐富內容,試圖評述近現代著名學者的生平及其學術貢獻,凡在文史哲任一領域開風氣之先者皆可入選。規模宏大,意義深遠。編輯部同誌建議我寫一篇總序,於是略述中國近現代學術的特點,提供讀者參考。  張岱年—1992年元月,序於北京大學
《辜鴻銘評傳》 一、 時代背景:百年前的文明碰撞與個體命運 本書將帶領讀者迴到那個風雲激蕩的百年之前,一個中華文明正麵臨前所未有挑戰的時代。當西方文明以雷霆萬鈞之勢湧入,古老的東方智慧與製度搖搖欲墜,知識分子群體陷入瞭深刻的迷茫與掙紮。在這巨變的曆史洪流中,一些先行者,他們既是時代的弄潮兒,也是曆史的見證者,更是文明的捍衛者與傳播者。 辜鴻銘,便是其中一位極具爭議且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他生於南洋,卻畢生緻力於傳播中國的傳統文化與精神;他精通中西學,卻在西方人麵前高談“東方哲學”的優越性;他被譽為“中國的柏拉圖”,又因其“辮子”和“三妻四妾”的言行而飽受非議。他的生命軌跡,本身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時代史詩,摺射齣那個時代文明碰撞的劇烈,以及個體在曆史洪流中復雜而深刻的命運。 本書將首先鋪陳開那個時代的宏大圖景: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如何敲開瞭國門,維新變法、辛亥革命等一係列政治變革如何深刻影響著社會的走嚮,而文化思想領域,更是中西思想激烈交鋒,新舊觀念此起彼伏。讀者將瞭解到,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知識分子是如何在救亡圖存的壓力下,探索民族復興的道路,而辜鴻銘,恰恰是其中一位以其獨特方式參與這場思想論戰的代錶。 二、 辜鴻銘的“東方智慧”:反思與啓濛的另一條路徑 在西方思潮席捲、國人紛紛“西化”的浪潮中,辜鴻銘卻選擇瞭另一條道路——他堅信“東方智慧”的價值,並將其視為西方文明的“精神解藥”。本書將深入剖析辜鴻銘的這一核心思想,並非簡單地羅列其觀點,而是試圖還原其思想的産生背景、邏輯鏈條及其深遠影響。 我們將探究辜鴻銘所推崇的“東方智慧”究竟包含瞭哪些內容?他為何如此推崇儒傢思想?他對老莊思想的理解又有何獨到之處?他所批判的西方文明的“物質主義”和“功利主義”又具體指什麼?本書將通過梳理辜鴻銘的著作、演講以及與其他思想傢的論辯,來揭示其思想的豐富性和復雜性。 更重要的是,本書將探討辜鴻銘的“東方智慧”並非簡單的復古,而是一種具有反思性和批判性的現代性錶達。他並非盲目排斥西方文明,而是認為西方文明在物質層麵取得瞭巨大成就的同時,也暴露齣精神層麵的危機。他試圖通過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神資源,為西方乃至整個世界提供一種不同於物質至上的價值參照。他的“牛津講座”在西方引起轟動,正是這種對西方人精神睏境的精準把握。 本書也將審視辜鴻銘的思想在當時所引發的爭議。一些人認為他的言論是“迂腐”、“保守”,甚至是“媚外”的另一種錶現。而另一些人則認為他看到瞭西方文明的弊端,並提供瞭寶貴的思想啓示。我們將客觀呈現這些不同的評價,並引導讀者思考,在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與融閤過程中,如何纔能避免文化上的盲目自大與全盤否定,而是實現一種有選擇、有批判的吸收與創新。 三、 傳奇人生:從南洋少年到文化大使 辜鴻銘的人生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戲劇性的傳奇。他齣生於馬來西亞一個富有的華人傢庭,自幼接受嚴格的傳統漢學教育,後又遠赴英美留學,先後獲得倫敦大學文學士、愛丁堡大學文學碩士等學位,通曉英、德、法、俄、日等多種語言,並精通拉丁文與希臘文。他的學識淵博,跨越瞭東西方文化的邊界,這為他日後成為一個獨特的文化溝通者奠定瞭基礎。 本書將詳細敘述辜鴻銘的人生經曆,從他的童年經曆、海外求學,到他迴國後在晚清政府的外交部門任職,以及他後來輾轉於各地,從事教育和文化傳播的生涯。他的生活方式,如留著象徵中國傳統的“辮子”,被視為他個人文化立場的一種宣示。他與各色人物的交往,包括與西方名流的對談,與中國知識分子的辯論,都為我們勾勒齣一個鮮活的個體形象。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辜鴻銘在作為“文化大使”的角色上,展現瞭非凡的勇氣與纔華。他敢於在西方世界麵前,以一種近乎挑釁的姿態,為中國文化辯護,甚至宣揚其優越性。他“以中國哲學證明中國人的精神”,通過其獨特的講解方式,讓西方人看到瞭一個不同於他們想象中“落後”的中國。然而,這種“辯護”也常常伴隨著一些在他看來理所當然,在西方人看來卻難以理解的言行,例如他對“三妻四妾”等傳統觀念的辯護,這無疑也成為瞭他人生中備受爭議的焦點。 本書將試圖深入探究辜鴻銘這些“爭議性”言行背後的邏輯,並非為之辯護,而是理解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他所要傳達的深層含義。他的某些言論,在今天的我們看來,或許會顯得不閤時宜,但我們必須認識到,他是在那個特定的曆史語境下,用他認為最有效的方式,試圖對抗西方文明的單嚮輸齣,維護中國文化的獨特價值。 四、 遺産與反思:辜鴻銘思想的當代價值 辜鴻銘是一位早已逝去的曆史人物,但他的思想和人生經曆,至今仍能引發我們深刻的思考。本書的最後一個部分,將聚焦於辜鴻銘留下的遺産,以及我們今天可以從他身上獲得的啓示。 首先,辜鴻銘關於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思考,在當下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時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如何在一個相互依存的世界中,既保持文化的獨特性,又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理解與尊重?辜鴻銘的探索,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種藉鑒。他的“精神的東方”與“物質的西方”的對比,在今天依然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提醒我們警惕過度物質化對人類精神的侵蝕。 其次,辜鴻銘作為一位“離經叛道”的知識分子,他的獨立思考精神,他的敢於挑戰主流的勇氣,值得我們學習。在信息爆炸、觀點多元的今天,我們更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潮流裹挾,堅持獨立的判斷。 然而,我們也必須審慎地對待辜鴻銘的思想。他的某些觀點,如對西方文明的批判,可能存在片麵性;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維護,也可能帶有某種程度的理想化。本書並非全盤接受辜鴻銘的一切,而是鼓勵讀者在閱讀中形成自己的判斷,去辨析他思想中的精華與糟粕,去理解他在曆史洪流中的復雜性。 最後,本書的目的是通過對辜鴻銘這位獨特人物的深入解讀,引發讀者對曆史、文化、文明以及個體命運的更深層次的思考。他的人生,如同一麵棱鏡,摺射齣那個時代的光影,也映照齣我們今天所麵臨的挑戰。通過理解辜鴻銘,我們或許能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的根基,更好地理解我們在全球文明對話中的位置,並從中汲取前行的智慧。 《辜鴻銘評傳》將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一次對曆史人物的深刻探究,一次對文明碰撞的生動展現。它將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那個時代、理解中國文化、理解個體如何在曆史洪流中堅持自我,並以獨特方式貢獻思想的窗口。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辜鴻銘評傳》,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與辜鴻銘一同經曆人生的潮起潮落。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迴避辜鴻銘身上那些備受爭議的部分,而是以一種更加客觀、審慎的態度,去探究這些爭議背後的原因。他的“妾”論,他的“落後”論,這些言論在當時引起瞭巨大的軒然大波,書中是如何呈現這些言論的背景,以及作者又是如何進行解讀的,這一點讓我非常好奇。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更全麵、更深入的視角,來理解這位復雜而迷人的曆史人物。他的一生,本身就是對中國近代史上一段重要文化斷層的注解。他的思想,他的行為,都值得我們去反復咀嚼和品味。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傳記,更像是一次對中國文化精神的深度追溯。

評分

《辜鴻銘評傳》帶給我的,遠不止是對一位曆史人物的瞭解,更是一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思。辜鴻銘之所以能夠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如此特殊的印記,很大程度上在於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彆是儒傢思想的深刻理解和捍衛。書中對他如何解讀《論語》、《大學》等經典,以及他如何將其思想運用到對現代社會的批判中,進行瞭細緻的闡述。我從中看到瞭一個堅守傳統價值的文化戰士,他在那個西方文明如潮水般湧來的時代,依然能夠發齣振聾發聵的聲音。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以及它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辜鴻銘的“非驢非馬”論,以及他對東西方文化“互補性”的強調,都讓我對文化交流有瞭新的認識。

評分

翻開《辜鴻銘評傳》,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我好奇作者會從哪個角度切入,是側重於他早年的留學經曆,還是更聚焦於他晚年在中國大學的教誨生涯?辜鴻銘以其“三人兩足”論而聞名,這看似荒誕的論調背後,實則蘊含瞭他對東西方文化差異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對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辯護。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如何細膩地展現他這一思想的形成過程,他的哪些經曆塑造瞭他對“禮”的獨特理解?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揭示,在那個西風東漸的時代,他如何用一種近乎“叛逆”的方式,捍衛著東方文明的尊嚴。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挖掘他與同時代諸多文化名人的交往,通過這些鮮活的互動,來摺射齣辜鴻銘思想的特質以及他所處的文化生態。畢竟,一個人的思想往往是在與他人的碰撞中得以更清晰地顯現。他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文化史。

評分

當我深入閱讀《辜鴻銘評傳》時,我發現自己越來越被這位“國學大師”的個人魅力所吸引。書中不僅對他的思想進行瞭梳理,更重要的是,它將他的生活細節、他的性格特徵、他的言談舉止都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麵前。我仿佛能聽到他那帶著濃重口音的英文,看到他穿著長袍在課堂上侃侃而談的身影。他身上那種“反潮流”的精神,那種對西方文明的批判性吸收,以及他身上那種獨特的“中國式”智慧,都讓我深思。我特彆關注書中對他晚年生活的描繪,那段時期,中國正經曆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又是如何在這個新舊交織的時代,保持著自己獨立的思考和精神的傲岸?他的那些“驚世駭俗”的言論,在我看來,或許正是對那個時代盲目崇拜西方的有力反擊。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不被時代洪流裹挾的獨立人格。

評分

初拿到《辜鴻銘評傳》,就被書名所吸引。辜鴻銘,這個名字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的印記復雜而深刻。他像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異數,一個遺世獨立的學者,又或是那個時代對傳統文化最後的堅守者。我一直對那個動蕩變革的年代充滿好奇,而辜鴻銘無疑是解讀那個時代的一個獨特視角。我期望這本書能帶我走進他鮮活的人生,去理解他身上那種“奇談怪論”背後的深邃思想,去感受他如何在一個西方文明洶湧而來的時代,依然懷揣著對中華文明的自信與熱愛。書名本身就蘊含著一種評判與解讀的意味,這讓我對作者的筆觸充滿瞭期待,究竟會是如何的“評”?又會對這位“傳”主有怎樣獨到的見解?這本書或許不是簡單地陳述生平,更可能是一場與曆史人物的深度對話,一次對文明碰撞的思考。我希望能從中看到一個立體、飽滿的辜鴻銘,不隻是教科書上的那個標簽,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獨立靈魂,他如何看待時代的變遷,又如何麵對個人的命運起伏。

評分

不錯

評分

這個係列的圖書不錯,內容豐富

評分

這個係列的圖書不錯,內容豐富

評分

總體來說商品的描述與實物相符,配送一如既往的準時,使用起來也沒有遇到什麼明顯的問題,包裝雖然有時候比較單薄,既節約成本,也不失環保的考量,屬於環境友好型的包裝,還不錯。希望京東能繼續專注於用戶體驗的提高!!

評分

跟印象的辜鴻銘有很大差彆,值得閱覽。

評分

【內容簡介】

評分

紙張需要好好改進

評分

跟印象的辜鴻銘有很大差彆,值得閱覽。

評分

好書,高品質,總體可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