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喬納森·愛德華滋,(1703-1758),至今仍被認為是美國齣色的神學傢,是十八世紀美國大覺醒運動的領導者,也同時被視為美國哲學思想的開拓者。
內容簡介
童年時從自然之美中觀看上帝的作為,青少年時經曆信仰的掙紮,壯年時主導新英格蘭的復興運動,晚年時在印第安人中間宣教,愛德華茲豐富的一生在馬斯登的筆下栩栩如生。這部《復興神學傢愛德華茲(套裝共2冊)》敘事生動,讀來像一本小說;論述精闢,宛若一部思想史的著作。透過這部傳記,我們不僅能瞭解復興神學傢愛德華茲奇妙的一生和深邃的思想,而且能窺見大覺醒時代新英格蘭的信仰圖景。《復興神學傢愛德華茲(套裝共2冊)》不愧為迄今為止專業的愛德華茲傳記。
精彩書評
“有關這位傑齣人物的優佳傳記。”
——本傑明·施瓦茨,《大西洋月刊》
“理解當代福音派的一種途徑,就是思考它如何既遵循又偏離瞭由其傑齣創立者之一所奠定的道路。感謝馬斯登這部新傳記……這條道路如今變得更加清晰瞭。”
——傑伊·托爾森。《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
“馬斯登比先前任何人都更好地進入瞭愛德華茲的世界……馬斯登講述瞭一個奇妙的故事.並用來自愛德華茲世界裏鮮為人知的珍貴寶藏充實瞭他的敘述。”
——道格拉斯·斯威尼,《圖書與文化》
目錄
(上)
導論
1 齣生的年代
2 壓倒性的問題
3 天路曆程
4 一切知識的和諧
5 焦慮
6 “一種低落、消沉的狀態與情形”
7 在所羅門·斯托達德的舞颱上
8 在更廣闊舞颱上
9 上帝的以及撒旦的巨大工作
10 王國的政治
11 “一座建在山上的城”
12 上帝“將重新點燃那火光,即使在最黑暗時期”
13 上帝之手與基督之手
14 “不與我們相閤的,就是敵我們的”
15 “天國樂園”
(下)
16 保守的革命者
17 自相紛爭
18 不再是一座典範之城
19 殖民地戰爭
20 “願你的旨意成就”
21 “我生來就是不和之人”
22 嚴峻考驗
23 傳教
24 邊境鬥爭
25 戰爭時期
26 反對一種“幾乎無法察覺的有害”教義
27 “在這個光明與自由之快樂時代裏的”原罪
28 挑戰時代的預設
29 未完成的巨著
30 短暫的與持久的
附錄1 愛德華茲親屬譜係錶
附錄2 愛德華茲的姊妹們
附錄3 愛德華茲的直係傢庭成員,來自他的傢用聖經
資料來源注釋
索引
精彩書摘
如果我們注意到喬納森正在經曆他一生中最劇烈的屬靈之旅,那麼他與同學的疏離以及對他們鬧劇的反感,也許就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在這一幫惹是生非的年輕人中,喬納森的生活就像是一位尋求聖潔的年輕僧侶。到1721年3月1日,亦即他報告學院惡作劇的時候,他正處在發現他最終將認為構成瞭他歸信實質的一些奇跡(marvels)的邊緣,甚或是中間。在這一學年裏,他還從事著對於一個17歲年輕人來說極其驚人的哲學與神學思考。如果我們能夠嚴肅對待他在理解上帝實在之和諧這一探索上所達到的深度,以及他接近那一目標時所産生的美感,那麼就更易於看到他為何與那些滿腦子惡作劇和吵吵鬧鬧的同學格格不入瞭。在性情上,當處在現世的男性“同道”(camarade—rie)中時,他從未感到過自由自在。他期望其他人像自己所做到的那樣保持一種“高強度”。他沒有“中間擋”。他不能容忍不一緻,譬如看到同學中的許多人正在接受聖職培訓,但卻在藐視道德秩序。而且,他還是個對自己和對人際關係需要瞭解很多的年輕人;他並沒有完全瞭解這一切。當然,我們也必須考慮到,就像偉大藝術傢一樣,他所探索之實在的維度超越瞭大多數同齡人的想象。
直到開始産生強烈的經驗,那一年對喬納森來說,是極其痛苦的靈性掙紮的一年。他後來將他的努力,以一種傳統說法,描述為“悲慘的尋求”。他懷疑他的努力究竟是否具有任何價值,然而通過它們,他迴憶到,“我被引導著去尋求救贖,並且是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即便是從他前一年患病時起,他就“感覺到瞭一種與世界萬物相分離的精神、一種專注於基督的精神”,但他似乎並未取得真正的進展。
雖然他的一部分受到全然委身的強烈吸引,但他的另一部分卻在頑固地抗拒。這種抗拒在他的理智裏建立起瞭堡壘。正如他後來所描述的,從童年起,他就“完全反對上帝主權的教義,亦即揀選那些他願意賜予永生的人,並棄絕那些他樂意棄絕的人——任由他們永遠滅亡,在地獄裏遭受永刑。它過去對我而言似乎是一種可怕的教義”。
這段話不僅對於理解年輕的愛德華茲,而且對於理解他以後的整個生涯,都是十分關鍵的。作為一個年輕人,如若不論兩個時代的差異,他就像那極其聖潔的阿遼沙·卡拉瑪佐夫(Aloysha Karamazov),嚴格約束自己以探求認識上帝;但他亦是持懷疑論的伊萬(Ivan)。他對上帝主權的道德憤怒,反映瞭他年輕時的反叛精神——雖然有外在的順從,但他對父母、對父母的教導以及對教會的教義灌輸,長久以來保持瞭一個秘密的、內在的抵抗據點。而他機敏的理智又為這種抗拒提供瞭強有力的武器。就像那個時代其他許多偉大思想傢一樣,他攻擊瞭加爾文教義的最薄弱點:上帝的主權意味著,通過上帝的命令,許多人被預先決定瞭要受可怕的永刑。隨著他日益廣泛的閱讀,他發現這種反對得到瞭那個時代新的人文主義精神的強化。正如那個時代許多最偉大思想傢所做的那樣,他一方麵準備推翻所傳承下來的教條;但他亦承認人在永恒麵前的軟弱,所以他另一方麵又相信這種反叛精神必須被抑製。而一旦直麵死亡,一旦在地獄深淵邊上瑟瑟發抖,他的心若不安息在上帝裏麵,就永遠無法得到安息。
他的心靈與理智在這種探索中是密不可分的。他的理性以及他的道德敏感性,在他的道路上設置瞭一個巨大障礙。那些反對或抵抗就是那源於童年時期的、對父母正統信仰之反叛的錶現。他無法相信上帝完全的主權——這一加爾文主義信仰的基礎教義。然而他亦斷定他不能指望自己。“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太16:26),對他又有什麼益處呢?塵世的歡樂是短暫的,並終將歸於塵土。即便他認為它是令人反感和不公平的,但他深深害怕,地獄的烈火在等待著那些反叛上帝的人。他極其想要信賴上帝,然而他卻不能相信,更遑論順從這樣一個暴君。
在這種混亂中,他取得瞭突破。突然他開始確信,上帝“按照他主權的喜好,永恒地決定瞭世人”,這的確是公正的。讓人大費周摺的障礙消除瞭。事後,他清楚地記得,他是什麼時候達到這種信念的,但卻“從未能解釋,我是如何,抑或通過什麼途徑,産生這樣一種確信的。在當時和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裏,也根本不能想象,在其中有聖靈的任何超常影響。而隻是知道,我當時看得更加深遠瞭,我的理性領悟瞭它的公義與閤理性”。
在把這一切歸於上帝的恩典後——正如他在後來敘述中所做的,愛德華茲淡化瞭他的理性思考在使自己與神學傳承達成和解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當然,我們不知道是什麼使他跨越瞭那一障礙,因為他說他自己也不完全理解那一切。然而我們知道,大約在這一時期,他正在就上帝的屬性以及上帝與整個宇宙的關係,提齣他最具特色和最深刻的洞見。那些洞見對他而言,就像是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它為理解上帝與實在的關係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並將上帝與人的關係問題置於一種全新的框架裏。
之後看來這種思想突破似乎是聖靈的工作,因為它很快就具有瞭一種壓倒一切的屬靈錶現。首先,喬納森的心靈“安息”在瞭他的“洞見”之中,“它結束瞭所有那些從前一直存在而且直到那時還伴隨著他的挑剔與反對。”接著,有一天齣現瞭絕非理智所能産生的奇妙迴應。當時他正在閱讀《提摩太前書》1:17:“但願尊貴、榮耀歸與那不能朽壞、不能看見、永世的君王、獨一的神,直到永永遠遠,阿們。”他很久以來已經無數次聽到過這些話,因為不斷重復的教理問答答案,羅列瞭上帝的這些屬性並強調人們將處在“榮耀與喜樂”(或者是與上帝同在的喜樂)之中。如今,這個浩渺宇宙的上帝——他確實是永恒和全知的——那無法理喻的偉大所具有的意義,嚮他發齣瞭熾熱光芒。當他閱讀那些話語時,他迴憶道,“在我靈魂裏齣現瞭,也可以說經由它注入瞭,一種有關神聖存在的榮耀意識;一種嶄新的意識,迥異於我先前所經驗到的。”他是如此狂喜不已,正如他所說,“我心中忖度,那是何等奇妙的一種存在啊。我如若能欣賞那樣的上帝,並在天國裏被他緊緊擁抱在懷裏,甚至被他所吞沒,那該是何其喜樂啊。”他持續不斷地誦讀那段經文,“就像它通過聖經的那些話語在嚮我歌唱……以一種完全不同於我原先常用的方式在禱告;並具有瞭一種新的情感。”
即便如此,這個善於內省和敏於觀察的年輕人,仍然深深懷疑自己的情感;他已經受到過兩次愚弄瞭:那種情感看起來像最強烈的屬靈感情——但在危機過後就消失不見瞭。所以,他在上述記述之後,立即又添加上瞭這一引人注目的話,“我從未想過,在其中會有任何屬靈的東西,抑或具有救贖性的東西。”
……
前言/序言
本譯叢選擇現代西方學者的思想史研究經典為譯介對象。迄今為止,國內譯介西方學術著作主要有兩類:一是西方思想的經典著作,例如柏拉圖的《理想國》和亞裏士多德的《形而上學》等等;二是現代西方思想傢詮釋西方思想史的著作,例如黑格爾的《哲學史講演錄》和羅素的《西方哲學史》等等。然而,國內學術界對基於專業專精於學術富有思想底蘊的學者型的闡釋性著作卻甚少重視,缺乏譯介。這就忽視瞭西方思想史研究的重要一維,也無益於西方思想史的真實呈現。西方學術界的實際情況卻是相反:學者們更重視富有啓發性的專業研究著作。這些著作本著思想的曆史作曆史的發微,使思想史的客觀、綿延和更新的真實脈絡得到呈現。本譯叢希望彌補這一空缺,挑選富有學術內涵、可讀性強、關聯性廣、思想空間宏闊的學者型研究經典,以呈獻於中國學術界。
本叢書以“曆史與思想”為名,意在錶明真實地把握思想脈絡須基於曆史的把捉方式,而不是著意於把一切思想史都詮釋為當代史。唯有真實地接近思想的曆史,纔可能真實地接近曆史鮮活的湧動。
本叢書選譯的著作以兩次地中海文明為基本視野。基於地中海的寬度,希臘、羅馬和猶太基督教傳統多維交融、衝突轉化、洗盡民族的有限性,終能突顯其普世價值。公元1世紀至6世紀是第一次地中海文明的發力時期,公元14世紀開始的文藝復興運動則是西方文明的第二次發力。這兩次文明的發生、成熟以及充分展示,顯示瞭希臘、羅馬和基督教所貢獻的不同嚮度,體現瞭西方思想傳統的復雜、厚實、張力和反思力。本叢書所選的著作均以地中海為區域文明的眼光,作者們以整體的曆史意識來顯示不同時期思想的活力。所選的著作以此為著眼點,呈現社會曆史、宗教、哲學和生活方式的內在交融,從而把思想還原為曆史的生活方式。
主編章雪富
2008年12月16日
《復興的呼喚:愛德華茲的信仰深度與時代迴響》 簡介 這是一部關於一位深刻影響瞭北美基督教思想史的關鍵人物——喬納森·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的著作。本書並非對愛德華茲某一本具體著作的解讀,而是從更宏觀的視角,帶領讀者走進這位十八世紀偉大神學傢、哲學傢、布道傢的思想世界,探索他如何在那個動蕩而變革的時代,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堅定的信仰,塑造瞭清教徒神學的巔峰,並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精神遺産。 本書將引導讀者深入理解愛德華茲的生命曆程,從他年輕時的天賦異稟,到他在傳道、教學和寫作中的不懈追求。我們將一同審視他所處的曆史背景——“大覺醒”(Great Awakening)運動的爆發,以及這場屬靈復興對其思想的塑造與激蕩。透過本書,您將不僅僅是閱讀曆史,更是親身感受一位偉大靈魂的成長與奮鬥,以及他如何以筆為劍,以言為戟,在信仰的戰場上揮灑智慧與熱情。 核心內容 第一部分:時代的烙印與信仰的萌芽 波士頓的晨曦:天賦的童年與求知若渴 追溯愛德華茲的齣生地——殖民地時期新英格蘭的波士頓,描繪那個時代特有的社會文化氛圍。 展現他早年的卓越天賦,提及他驚人的學習能力和對自然科學、神學早期接觸的興趣,為他日後思想的深邃奠定基礎。 探討他早期接受的教育,特彆是從他的父親蒂莫西·愛德華茲(Timothy Edwards)以及其他傑齣學者的影響,如何塑造瞭他的學術根基。 分析他早期對自然世界的觀察與神學思考之間的聯係,預示瞭他將神學智慧與現實觀察融為一體的獨特風格。 耶魯的淬煉:理性與靈性的交融 深入闡述愛德華茲在耶魯學院(Yale College)的求學生涯,揭示他如何在嚴謹的學術訓練中,進一步深化對神學、哲學和邏輯學的理解。 重點分析他早期閱讀的關鍵著作,以及這些著作如何激發他獨立思考,挑戰傳統,並形成自己獨特的觀點。 探討他如何在青年時期就展現齣對“恩典”(Grace)的深刻洞察,以及這種洞察如何成為他日後神學體係的核心。 描述他在耶魯期間,靈性生命所經曆的成長和轉變,為他日後的牧會生涯打下屬靈基礎。 第二部分:恩典的盛宴與神學的巔峰 北安普頓的呼召:牧會生涯的開端與“大覺醒”的浪潮 聚焦愛德華茲在北安普頓(Northampton)擔任牧師的漫長而富有影響力的時期。 詳細解讀“大覺醒”運動的興起,分析其發生的社會、宗教及政治背景,以及這場運動的特點和影響。 展現愛德華茲在“大覺醒”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他如何以其深刻的布道和靈性的引導,成為這場運動的精神領袖之一。 探討他在此期間所麵臨的挑戰,包括對復興的誤解、教會內部的分歧以及外部的反對聲音。 “罪人處於憤怒之神手中”:恩典神學的係統闡述 深入剖析愛德華茲關於“恩典”的最經典闡述,特彆是其著作《罪人在憤怒之神手中》(Sinners in the Hands of an Angry God)所蘊含的神學意義。 解釋他如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齣關於上帝主權、人的全然敗壞、以及恩典的必然性的深刻論述。 闡述他關於“聖潔的情感”(Holy Affections)的理論,以及他如何區分真實的屬靈體驗與虛假的宗教情感。 展現他如何將加爾文主義(Calvinism)的傳統,以一種更加精妙、更具哲學思辨的方式進行重新闡釋和發展。 美的理念與意誌的自由:哲學思想的深度探索 探討愛德華茲在哲學領域的貢獻,特彆是他關於“美”(Beauty)的深刻理解。他認為上帝的美是萬物存在的根源,也連接著人的情感與理智。 深入分析他對“意誌”(Will)的看法,以及他如何試圖調和上帝的預定與人的自由意誌之間的張力。 揭示他如何將他的神學思想與哲學思辨相結閤,形成一種獨特的、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思想體係。 探討他對“愛”(Love)的定義,以及他如何將其視為一切美與德行的終極體現。 第三部分:遺産的迴響與不朽的精神 傳教的火焰與思想的延續 迴顧愛德華茲後期在傳教領域的努力,特彆是他與美洲原住民的接觸和傳教工作。 展現他如何將自己的信仰實踐於跨文化交流中,以及他為此付齣的艱辛努力。 探討他晚年所麵臨的挑戰,以及他對信仰的堅持與思考。 跨越世紀的迴響:影響與啓示 係統梳理愛德華茲的思想對後世神學、哲學、以及美國文化所産生的深遠影響。 分析他的著作如何被後來的神學傢、布道傢和思想傢所研究、引用和發展。 探討他的思想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被賦予新的解讀和意義。 揭示他關於恩典、聖潔、以及信仰與理智關係的教導,在當今時代依然具有的現實意義和精神啓示。 強調愛德華茲作為一位“復興神學傢”的獨特地位,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傢,更是一位將信仰深度融入實踐,並在時代洪流中留下不朽印記的屬靈巨人。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幅關於喬納森·愛德華茲的全麵而深入的畫像。它不僅僅是一部學術研究的成果,更是一次心靈的探索之旅,邀請讀者一同走進這位偉大靈魂的世界,感受他信仰的力量,理解他思想的深度,並從中汲取寶貴的智慧與啓示,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通過本書,我們得以窺見一個時代的心靈掙紮與屬靈復興的輝煌,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夠與愛德華茲的精神對話,在今日的喧囂中,重新尋找那份堅定的信仰與永恒的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