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第1版、第2版市场反映很好,得到同行和读者的肯定。适合普通高等院校使用,理论和实际并重,注重应用。
内容简介
《材料力学(第3版 彩色版)》分为基础篇和专题篇,共17章。基础篇包括反映材料力学基本要求的轴向载荷杆件、材料的力学性能、连接件强度的工程假定计算、圆轴扭转、弯曲强度与刚度、应力状态与应变状态、强度设计准则、压杆稳定等教学内容,共13章;专题篇包括能量法、简单静不定系统、动载荷与动应力、疲劳强度与构件寿命等内容,共4章,供不同院校选用。根据不同院校的实际情况,基础篇所需教学时数为32~48课时;专题篇所需教学时数16~24课时。
《材料力学(第3版 彩色版)》注重基本概念,而不追求冗长的理论推导与烦琐的数字运算,引入了大量涉及广泛领域的工程实例以及与工程有关的例题和习题。
《材料力学(第3版 彩色版)》可作为高等院校理工科各专业材料力学课程的教材。
内页插图
目录
基础篇
第1章 导论
1.1 “材料力学”的研究内容
1.2 工程设计中的材料力学问题
1.3 杆件的受力与变形形式
1.4 关于材料的基本假定
1.5 弹性体受力与变形特征
1.6 应力与应变及其相互关系
1.7 杆件横截面上的内力与内力分量
1.8 应力与内力分量之间的关系
1.9 材料力学的分析方法
1.1 0结论与讨论
习题
第2章 轴向载荷作用下杆件的材料力学问题
2.1 工程中承受拉伸与压缩的杆件
2.2 轴力与轴力图
2.3 拉伸与压缩时杆件的应力与变形分析
2.4 拉伸与压缩杆件的强度设计
2.5 简单的拉压静不定问题
2.6 结论与讨论
习题
第3章 常温静载下材料的力学性能
3.1 两种典型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3.2 两种典型材料压缩时的应力―应变曲线与力学性能
3.3 混凝土拉伸与压缩时的应力―应变全曲线
3.4 结论与讨论
习题
第4章 连接件强度的工程假定计算
4.1 铆接件的强度失效形式及相应的强度计算方法
4.2 连接件的剪切破坏及剪切假定计算
4.3 连接件的挤压破坏及挤压强度计算
4.4 连接板的拉伸强度计算
4.5 连接件后面的连接板的剪切计算
4.6 机械与建筑结构连接件的剪切强度计算
4.7 结论与讨论
习题
第5章 圆轴扭转时的强度与刚度设计
5.1 圆轴在工程中的应用
5.2 外加扭力矩、扭矩与扭矩图
5.3 剪应力互等定理
5.4 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剪应力分析
5.5 圆轴扭转时的强度设计
5.6 相对扭转角计算与刚度设计
5.7 结论与讨论
习题
第6章 剪力图与弯矩图
6.1 承弯构件的力学模型与工程中的承弯构件
6.2 梁的内力及其与外力的相依关系
6.3 应用力系简化方法确定梁横截面上的剪力与弯矩
6.4 剪力方程与弯矩方程
6.5 剪力、弯矩与载荷集度之间的微分关系
6.6 梁的剪力图与弯矩图
6.7 刚架的内力与内力图
6.8 结论与讨论
习题
第7章 平面弯曲正应力分析与强度设计
7.1 与应力分析相关的截面图形几何性质
7.2 平面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7.3 梁的强度计算
7.4 结论与讨论
习题
第8章 弯曲剪应力分析与弯曲中心的概念
8.1 弯曲剪应力分析方法
8.2 开口薄壁梁的弯曲剪应力分析
8.3 开口薄壁截面梁弯曲时横截面上的剪应力流
8.4 实心截面梁的弯曲剪应力公式
8.5 薄壁截面梁弯曲时的特有现象
8.6 结论与讨论
习题
第9章 斜弯曲、弯曲与拉伸或压缩同时作用时的应力计算与强度设计
9.1 斜弯曲的应力计算与强度设计
9.2 弯曲与拉伸或压缩同时作用时的应力计算与强度计算
9.3 结论与讨论
习题
第10章 梁的位移分析与刚度设计
10.1 基本概念
10.2 小挠度微分方程及其积分
10.3 工程中的叠加法
10.4 梁的刚度设计
10.5 简单的静不定梁
10.6 结论与讨论
习题
第11章 应力状态与应变状态分析
11.1 基本概念与分析方法
11.2 平面应力状态分析――任意方向面上应力的确定
11.3 一点应力状态中的主应力与最大剪应力
11.4 分析应力状态的应力圆方法
11.5 三向应力状态的特例分析
11.6 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应变能密度
11.7 平面应变状态分析
11.8 承受内压薄壁容器的应力分析
11.9 结论与讨论
习题
第12章 一般应力状态下的强度设计准则及其工程应用
12.1 强度设计的新问题
12.2 关于脆性断裂的设计准则
12.3 关于屈服的设计准则
12.4 圆轴承受弯曲与扭转共同作用时的强度设计
12.5 圆柱形薄壁容器强度设计简述
12.6 结论与讨论
习题
第13章 压杆(柱)的稳定性分析与稳定性设计
13.1 工程结构中的压杆(柱)
13.2 基本概念
13.3 两端铰支压杆的临界载荷欧拉公式
13.4 不同刚性支承对压杆临界载荷的影响
13.5 临界应力与临界应力总图
13.6 压杆稳定性设计的安全因数法
13.7 结论与讨论
习题
专题篇
第14章 材料力学中的能量方法
14.1 基本概念
14.2 互等定理
14.3 莫尔方法
14.4 计算直杆莫尔积分的图乘法
14.5 卡氏定理
14.6 结论与讨论
习题
第15章 简单的静不定系统
15.1 静不定问题的概念与方法
15.2 力法与正则方程
15.3 对称性与反对称性在求解静不定问题中的应用
15.4 空间静不定结构的特殊情形
15.5 结论与讨论
习题
第16章 动载荷与动应力概述
16.1 达朗贝尔原理(动静法)
16.2 等加速度直线运动时构件上的惯性力与动应力
16.3 旋转构件的受力分析与动应力计算
16.4 构件上的冲击载荷与冲击应力计算
16.5 结论与讨论
习题
第17章 疲劳强度与构件寿命估算概述
17.1 疲劳强度概述
17.2 疲劳失效特征
17.3 疲劳极限与应力一寿命曲线
17.4 影响疲劳寿命的因素
17.5 基于无限寿命的疲劳强度设计方法
17.6 基于累积损伤概念的有限寿命估算
17.7 结论与讨论
习题
附录A 型钢规格表
附录B 习题答案
附录C 索引
主要参考书目
前言/序言
第3版前言
本书第2版自2008年问世至今已经走过6个年头,承蒙很多高校材料力学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和同学以及业余读者的关爱和支持,已经连续印刷了10次。2012年获得清华大学优秀教材特等奖;同年,相应的教学成果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本书第3版被列入“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2013年被批准为清华大学“985”三期名优教材建设项目立项。
最近的6年里,著者秉承不断提高课程重量、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育与教学理念,先后在清华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以及北京邮电大学从事“材料力学”研究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坚持全过程讲授这门课程,授课对象每年约200名。在同事和同学们的支持与帮助下,对于教育和教学改革又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和收获。材料力学(第3版)将着重反映6年来我们在研究型教学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主要有:怎样在基于普遍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怎样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增强课程教学的学术性;怎样挖掘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度;怎样对传统内容中的某些概念、理论和方法加以改革和更新,突出挑战性。基于此,本书第3版修订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调整了部分章节,将材料的力学性能从“第2章轴向载荷作用下杆件的材料力学问题”中独立出来,形成“第3章常温静载下材料的力学性能”;重写了“剪力图与弯矩图”作为第6章;将原来的第6章分为3章:“第7章平面弯曲正应力分析与强度设计”和“第8章弯曲剪应力分析与弯曲中心的概念”以及“第9章斜弯曲、弯曲与拉伸或压缩同时作用时的应力计算与强度设计”;将原来的第8章分为:“应力状态与应变状态分析”和“一般应力状态下的强度设计准则及其工程应用”,分别列为第11章和12章;将原来的12章也分为两章:“动载荷与动应力概述”和“疲劳强度与构件寿命估算概述”,分别列为第16章和第17章。
第二,增加了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有:部分非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梁的位移叠加法中的逐段刚化法;应变分析;细长压杆实验结果;线性累积损伤与疲劳寿命估算等。
第三,将力系简化的方法引入横截面的内力分析,改革传统剪力图与弯矩图的画法。
第四,正确处理变形与位移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将确定梁的转角和挠度的章节名改为“梁的位移分析与刚度设计”。
第五,在部分章节引入“反问题”:相对于正问题,反问题的解答不是唯一的,通过对于反问题的思考,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于正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激励创新思维。
第六,在部分章节设计了“开放式思维案例”作为学生课外学习和研究的资源。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对于刺激思维鼓励创新是一种有效的措施。材料力学(第3版)
第七,增加了若干工程案例以及灾难性工程事故的力学解析。
第八,增加和改变了部分例题和习题。
随着课程研究型教学在更多高校开展、深入和发展,材料力学的课程教学以及教材建设还会遇到一些新问题,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己任,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材料力学教材的质量。
《工程结构设计与分析》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工程结构设计与分析的核心原理和先进方法。全书内容翔实,逻辑严谨,力求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工程挑战。 第一部分:结构力学基础 本部分是全书的基石,旨在建立读者对结构行为的深刻理解。 第一章:静力学与自由体图 本章首先回顾了基本的力学原理,包括力的概念、力的分解与合成、力矩以及平衡条件。 重点介绍了自由体图的绘制方法,强调了识别所有作用于结构构件上的外力和内力的重要性。 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如何利用静力平衡方程求解各种静定结构(如梁、桁架、框架)中的未知力。 讨论了集中荷载、均布荷载、倾斜荷载等不同荷载形式及其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为后续章节的复杂分析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章:材料特性与本构关系 本章聚焦于材料在受力作用下的响应,这是理解结构变形与破坏的关键。 详细阐述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如弹性模量、泊松比、剪切模量、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断裂韧性等。 深入介绍了线弹性、弹塑性、黏弹性等不同的本构关系模型,并分析了它们在不同材料和加载条件下的适用性。 讨论了材料的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以及疲劳、蠕变等时间依赖性效应。 强调了实验测试方法在确定材料参数和验证本构模型中的作用。 第三章:应力与应变分析 本章是连接外力与材料响应的桥梁,引入了应力与应变的概念。 详细讲解了应力的定义、分类(正应力、剪应力)以及在二维和三维空间中的表示方法(应力张量)。 介绍了广义胡克定律,描述了线弹性材料在三维应力状态下的应变响应。 讨论了主应力、主应变的概念及其求解方法。 引入了应变能密度的概念,为能量法分析打下基础。 第四章:梁的弯曲与剪切 梁是结构中最常见的构件之一,本章详细分析了梁在横向荷载作用下的弯曲与剪切行为。 推导了弯曲正应力与弯曲应力矩的关系(欧拉-伯努利梁理论),并引入了截面模量等概念。 分析了剪应力在梁横截面上的分布规律。 介绍了梁的挠曲线方程,推导了不同边界条件下梁的挠度和转角。 讨论了剪切变形对梁挠度的影响,以及超静定梁的分析方法。 第五章:扭转 本章研究杆件在承受扭矩作用下的变形与应力。 详细分析了圆形截面杆件的扭转应力与扭转角。 讨论了非圆形截面杆件的扭转问题,并介绍了圣维南扭转理论。 分析了轴类构件在承受扭矩时的强度和刚度要求。 第六章:稳定性分析 本章关注压杆在受压时可能发生的失稳现象,即屈曲。 介绍了欧拉临界力公式,并讨论了不同边界条件下压杆的稳定性。 引入了柔度、临界应力等概念。 讨论了超静定结构或非均匀加载时压杆的稳定性分析。 强调了在结构设计中考虑稳定性需求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高级分析技术与方法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更复杂、更精确的结构分析技术。 第七章:能量原理 本章介绍了能量原理在结构分析中的强大应用。 详细讲解了虚功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求解位移和力。 介绍了卡氏定理(Castigliano's theorem)及其在计算力学系统中的位移和应力方面的应用。 讨论了最小势能原理及其在求解平衡状态下的应用。 这些能量方法为解决复杂的结构问题提供了高效的途径。 第八章:有限元方法基础 有限元方法(FEM)是现代工程分析中最核心的数值计算工具之一。 本章介绍了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将连续体离散化为有限个单元,并通过插值函数描述单元内的响应。 详细讲解了单元刚度矩阵的建立、整体刚度方程的组装以及边界条件的施加。 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单元(如桁架单元、梁单元、杆单元、壳单元、实体单元)及其在不同工程问题中的应用。 强调了有限元分析结果的解释和验证。 第九章:材料非线性分析 本章处理材料偏离线性弹性行为的情况,如塑性、损伤等。 深入探讨了塑性力学理论,包括屈服准则(如冯·米塞斯准则、莫尔-库仑准则)和流动法则。 介绍了材料损伤模型,分析了材料在循环加载或极端条件下的退化行为。 讨论了在有限元分析中实现材料非线性的方法。 第十章:结构动力学基础 本章研究结构在动态荷载作用下的响应。 建立了结构的动力学方程,包括惯性力、阻尼力和恢复力。 详细分析了单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受迫振动及阻尼振动。 介绍了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分析,包括模态分析和响应分析。 讨论了地震、风载等动态荷载对结构的影响。 第十一章:接触力学 本章关注两个或多个物体表面相互接触时产生的力、应力与变形。 讨论了接触面的摩擦效应、粘附以及接触压力分布。 介绍了接触算法在有限元分析中的实现。 分析了连接件、联接件等工程实例中的接触问题。 第三部分:工程应用与设计考虑 本部分将前两部分建立的理论基础应用于实际工程设计。 第十二章:结构可靠性与失效分析 本章探讨了结构在承受荷载和环境影响下的可靠性问题。 介绍了可靠性指标(如可靠度、失效概率)的计算方法。 讨论了不同失效模式(如屈服、断裂、屈曲、疲劳)的识别与评估。 引入了断裂力学基本概念,分析了裂纹扩展和断裂韧性。 第十三章:结构优化设计 本章关注如何在满足设计约束条件下,实现结构性能的最优化。 介绍了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如目标函数、设计变量、约束条件。 讨论了不同优化算法(如梯度下降法、遗传算法)在结构优化中的应用。 强调了结构轻量化、成本控制和性能提升的协同优化。 第十四章:现代工程结构的特殊问题 本章涵盖了结构力学在一些特殊工程领域的应用和挑战。 探讨了高层建筑、桥梁、航空航天结构、生物力学结构等的设计与分析特点。 讨论了极端环境(如高温、低温、腐蚀)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介绍了先进材料(如复合材料、纳米材料)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前景。 本书通过理论推导、算例分析和工程实例相结合的方式,力求使读者不仅掌握结构力学的基本原理,更能深刻理解其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应用。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将逐步建立起严谨的工程思维,提升结构分析和设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