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之旅—凡·高:磨难中的热情 [Van Gogh]

发现之旅—凡·高:磨难中的热情 [Van Gogh]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帕斯卡尔·博纳富 著,张南星 译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绘画
  • 凡·高
  • 印象派
  • 后印象派
  • 传记
  • 艺术
  • 文化
  • 欧洲艺术
  • 心理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534631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351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发现之旅
外文名称:Van Gogh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84
字数:1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发现之旅”系列图书是引进百年老店的品牌产品,是法国伽利玛出版社经营近30年,有着广泛国际影响的文化普及类读物。伽利玛出版社有着百年历史,它的6位作者获诺贝尔文学奖,普鲁斯特的名作《追忆似水年华》就出自伽利玛。
  “发现之旅”系列图书是伽利玛出版社的明星产品。很早于1986年开始出版,近30年间品种数已超过600种,版权售至多个国家,被翻译成25种文字,全球累计销量超过2500万册。
  这套书内容涉及考古、历史、文化与生活、艺术、科学与自然科学史、文学等几大领域,由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作者,采用图说的形式,梳理文化发现之路。在选题特色方面,系列图书知识严谨、结构科学,体系性、思想性强;图说和启发引导式的讲述方式,又使图书具有较强的通俗性和可读性。因此,可以说这是一套系统性、专业性与通俗性兼备的优质文化普及读物。

内容简介

  《凡·高 磨难中的热情》是“发现之旅”丛书之一。凡·高是继伦勃朗之后荷兰伟大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画家,是后期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其艺术对现代绘画影响甚大,特别对表现主义影响更深远。
  凡·高生前并不出名,到20世纪初叶才声誉日隆,至今不衰。其主要作品有《向日葵》《鸢尾花》《吃土豆的人们》《星空》《邮递员鲁兰》《自画像》等。
  《凡·高 磨难中的热情》梳理了凡·高不顺遂的一生和他的创作经历——孤独、贫困、流落异乡,绘画。也让读者知晓他是在怎样一种境遇、心情之下创作出那一幅幅疯狂的画作。“参考与文献”部分有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以及他和弟弟的往来信件、素描等。

作者简介

  帕斯卡尔·博纳富,1949年生,作家暨艺术史学者。

  钻研“自画像”在画家身上及艺术史上所引发的种种问题。就此课题有若干著述,曾获文学奖项。


  张南星,译有《一生的学习》(克里希那穆提经典作品)《海上朝香客》 等作品。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文森特·凡·高是个个性极为奇特的人。他焦躁,他不安,他也性格强烈,画家气质丰富多姿。我们无法不敬爱文森特·凡·高,我们要永远记住他,因为他是个真正的伟大画家,全心致力于绘画。
  ——法国作家,奥克塔夫·米尔博

目录

第一章 彷徨与孤独
第二章 传教与素描
第三章 人物画与贫苦
第四章 色彩与放逐
第五章 精神病院与死亡
见证与文献
图片目录与出处
索引

精彩书摘

  6月底,高更答应到阿尔勒来一趟文森特有时会修改已完成的画,而画完后,他总有虚脱的感觉,“好像完全脱离了现实,一些日常琐事都无力去做。”阿尔勒各个角落,克罗平原,卡马尔格地区都是他爱去写生的地方。但“也许因为这儿太像雷斯达尔画中的景致,所以我常常想起荷兰。隔着遥远的距离和飞逝的时光,这种回忆不免令我怅然”。他在信中这么告诉特奥。漂泊异地的生活,孤单哪。高更又迟迟不来。

  ……

前言/序言

  1853年3月30日这天,荷兰格鲁特·赞德特教区的牧师家里一片忙乱,有人祈祷,有人盼望。牧师特奥多鲁斯·凡·高的妻子即将临盆。去年的同一天,她生下一个死产儿,本打算取名文森特·威廉。这次生的孩子也取了同样的名字:文森特·威廉·凡·高。



璀璨星辰的孤独回响:一部关于早期现代欧洲艺术史的深度剖析 书名: 启蒙之光与浪漫迷思:1750-1850年间欧洲艺术的转向与探索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1750年至1850年间,欧洲艺术领域所经历的一场深刻而剧烈的结构性变革。这一百年间,艺术不再仅仅是宫廷或教会的附庸,而是成为了时代精神、哲学思潮与社会动荡最直接的视觉载体。我们将细致梳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以及早期现实主义这三大思潮的兴衰与交织,探索它们如何从启蒙运动的理性光辉中汲取养分,又如何在法国大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洪流中,转向对个体情感、民族精神和自然伟力的狂热赞颂,并最终为后来的现代艺术奠定基础。 第一部分:理性之锚与古典的复兴(1750-1789) 在探讨18世纪后期的艺术时,我们必须首先审视启蒙运动对美学观念的重塑。古典主义的复兴并非简单的风格模仿,而是一种对“永恒真理”和“道德完善”的哲学诉求。 一、新古典主义的理性殿堂: 我们详细考察了以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为核心的法国画派。他的作品,如《贺拉斯兄弟之誓》,不再是洛可可式的轻浮享乐,而是肩负起教育公民、塑造国家美德的使命。我们将分析大卫如何运用严谨的线条、清晰的构图和历史题材,来构建一个清晰、有序且符合理性逻辑的视觉世界。这不仅是艺术风格的回归,更是对柏拉图式理想形态的追求。 此外,我们也关注德国的温克尔曼(Winckelmann)理论如何渗透到雕塑和建筑领域。他的“高贵的朴素和静穆的伟大”成为了衡量艺术成就的最高标准。这种对希腊罗马古物的狂热搜寻,实则是对一个被认为更纯粹、更符合自然法则的古代世界的向往,以此来批判当代社会的腐朽与奢靡。 二、启蒙的肖像与风俗的萌芽: 尽管新古典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但我们也观察到艺术的边界开始松动。在英国,约书亚·雷诺兹爵士(Sir Joshua Reynolds)试图调和古典的宏大叙事与新兴资产阶级的品味,创造出一种既有历史深度又不失个人特征的肖像画风格。在法国,让-巴蒂斯特·格勒兹(Jean-Baptiste Greuze)则通过感人肺腑的家庭场景,探讨了中产阶级的美德与脆弱,预示着对日常情感描绘的兴趣正在抬头。 第二部分:情感的爆炸与浪漫主义的崛起(1789-1830)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如同猛烈的地震,彻底摧毁了旧有的艺术赞助体系和美学秩序。理性与秩序让位于激情、主观体验与无限的想象空间。 一、从革命的英雄到主观的体验家: 浪漫主义艺术是对启蒙理性过度自信的一种激烈反动。如果说新古典主义强调“应该是什么”,那么浪漫主义则关注“我们如何感受”。特奥多尔·籍里柯(Théodore Géricault)的《梅杜莎之筏》标志着一个分水岭:它不再是神话或历史的遥远寓言,而是对当下社会不公与人类极限困境的震撼控诉。艺术家首次将新闻事件转化为宏大悲剧。 二、自然的崇高与个体的迷惘: 在德国和英国,对自然的描绘超越了田园牧歌式的宁静,转变为对“崇高”(The Sublime)的探索。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作品中,孤独的人物背对着观者,面对着无边无际的海洋、迷雾缭绕的山峰或幽深的废墟。这种“面对无限而产生的敬畏与恐惧并存”的情感体验,是浪漫主义艺术的核心。自然不再是人类可以掌控的对象,而是神性或宇宙力量的体现。 三、异域情调与历史的重估: 浪漫主义对“他者”和“异国情调”的迷恋,体现了对僵化、同质化社会的逃离。从西班牙的戈雅(Goya)对战争残酷的非理性描绘,到德拉克洛瓦(Delacroix)对北非风情和东方色彩的运用,艺术家们开始探索视觉经验的丰富性,并赋予色彩和笔触以独立于素描线条的情感表达力。 第三部分:现实的审视与现代性的序曲(1830-1850) 随着1830年革命的到来,艺术的焦点进一步转向对当代生活和普通人的关注。这标志着从理想主义向观察与记录的重大倾斜。 一、巴比松画派的自然回归: 在法国的枫丹白露森林附近,巴比松画家们(如科罗、卢梭)放弃了对历史剧场和神话的痴迷,转而专注于描绘乡村的日常景观。他们细致入微地观察光线在树叶间的流动,泥土的质感和农夫的辛劳。这种对非英雄化、未被驯服的自然的尊重,是对浪漫主义过度戏剧化的矫正。 二、库尔贝的宣言与劳动者的肖像: 古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的出现,是艺术史上一次彻底的“去贵族化”。他公开宣称只描绘他所能看见的事物,拒绝任何理想化和象征意义。他的巨幅画作《奥尔南的埋葬》和《筛麦女》,将普通的乡村劳动者提升到与历史英雄同等的尺寸和重要性上。这不仅是技法的转变,更是一种强烈的社会声明:艺术的主题不再是统治阶级的荣耀,而是普通民众的生存现实。 三、媒介与物质性的探索: 在这一时期,摄影术的出现对绘画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绘画不再是记录客观世界的唯一或最可靠的工具。这种压力迫使画家们必须找到新的价值定位——要么深入到更内在的主观体验(如浪漫主义的残余),要么深入到更纯粹的视觉感知层面(如现实主义的物质性捕捉)。 结论: 1750至1850年是欧洲艺术史上的一个关键熔炉。从对柏拉图理念的虔诚追随,到对个体灵魂和自然伟力的狂野拥抱,再到对脚下土地的冷静审视,艺术家们通过风格的剧烈摆动,完成了从服务于宏大叙事到确立主体独立地位的艰难蜕变。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复杂互动和风格冲突的细致梳理,展现一个充满张力、探索与创造力的艺术世纪。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艺术史了解不深的人来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惊喜连连。它用一种非常平实却又充满力量的语言,为我讲述了一个关于天才艺术家跌宕起伏的一生。我从未想过,一个人的生活可以如此充满戏剧性,但也正是在这些跌宕中,我看到了他那份不被外界干扰的、对艺术纯粹的热爱。书中的叙事流畅自然,没有枯燥的学术术语,更多的是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对人物情感的细致刻画,让我能够感同身受。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他后期作品的解读,那些充满表现力的色彩和扭曲的线条,在了解到他当时的生活状态后,我才真正理解了它们背后的情感力量。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凡·高,也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敬畏和理解,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热情,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找到自己的出口,并最终照亮世界。

评分

坦白说,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梵高的了解仅限于他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比如《星夜》、《向日葵》等。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他的认识。它并没有回避梵高一生中所遭受的种种挫折与不被理解,而是将这些“磨难”置于他艺术创作的核心来审视。我开始理解,那些他内心深处的挣扎,那些外部世界的误解与排斥,是如何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反而成为他艺术灵感的源泉,让他能够更深刻地捕捉和表达人性的复杂与情感的张力。书中对他的色彩运用、笔触力度等艺术表现手法,也进行了相当专业的分析,让我从一个更专业的角度去欣赏他的作品。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艰辛但又无比绚烂的艺术殿堂,每一个角落都回荡着不屈的灵魂的呐喊。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厚重的纸张,略带粗糙的质感,仿佛能触摸到画家的笔触。封面上那幅标志性的自画像,眼神中透露出的坚定与些许的忧郁,一下子就把我带入了那个充满激情的时代。我翻开书页,印刷的质量相当不错,色彩还原度很高,那些浓烈而富有生命力的色彩,无论是向日葵的灿烂,还是星空的深邃,都仿佛跃然纸上。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位伟大的艺术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是什么样的经历塑造了他如此独特而又震撼人心的艺术风格。我尤其好奇,那些在他生命中留下的“磨难”,究竟是以怎样一种方式,反而激发了他内心中那股不熄的热情,让他的作品散发出如此耀眼的光芒。这本书的装帧让我对内容的期待值又高了几分,我感觉自己即将踏上一段探索灵魂与艺术的奇妙旅程,去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共鸣。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凡·高,一个在绝望中依然怀揣着炽热的理想,并用尽全力去实现的凡·高。书中对他的生活细节,比如他如何在一个简陋的画室里挥洒汗水,如何为了一块画布、一支颜料而奔波,都描绘得非常生动。这些细节让我深刻体会到,艺术创作并非易事,尤其是在那个时代,对于一个才华横溢却又经济拮据的艺术家来说,更是充满了挑战。然而,正是这些挑战,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让他能够超越常人的痛苦,去追求他心中那份纯粹的美。我仿佛能听到他在画布前低语,他的每一个笔触都饱含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虔诚。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画家,更是关于一个灵魂如何在逆境中绽放光芒的传奇。

评分

这是一本读起来相当有“重量”的书,不仅仅是指它的实体厚度,更是指它所承载的情感深度。它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梵高的生平事迹,而是试图去挖掘他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去理解他为何如此执着于艺术,为何在生命的困境中依然能爆发出如此惊人的创造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梵高与其家人、朋友的通信往来的深入解读,那些文字中流露出的情感,他的困惑、他的渴望、他的爱与痛,都让我觉得他是一个如此真实、如此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艺术符号。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绘,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创作时的挣扎与狂喜,那种将生命全部倾注于画布上的极致投入,让我深受触动。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的伟大,往往源于对生命最深切的体验,无论这种体验是多么的痛苦与艰难。

评分

还行吧。。。。。。。。。

评分

还行吧。。。。。。。。。

评分

油画技法使用点彩画法。早年因学习传统绘画技法,画面色彩并不明快,后来受新艺术流派影响以及个人气质使然,画面变得色彩强烈,色调明亮。后来受到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的探索、自由地抒发内心感情的风格,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追求画面的平面感、装饰性和寓意性。梵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

评分

评分

评分

还行吧。。。。。。。。。

评分

油画技法使用点彩画法。早年因学习传统绘画技法,画面色彩并不明快,后来受新艺术流派影响以及个人气质使然,画面变得色彩强烈,色调明亮。后来受到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的探索、自由地抒发内心感情的风格,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追求画面的平面感、装饰性和寓意性。梵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

评分

油画技法使用点彩画法。早年因学习传统绘画技法,画面色彩并不明快,后来受新艺术流派影响以及个人气质使然,画面变得色彩强烈,色调明亮。后来受到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的探索、自由地抒发内心感情的风格,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追求画面的平面感、装饰性和寓意性。梵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